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1.02《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2) 雁門關-長城名塞故事多

(2021-02-05 11:28:38) 下一個

談到萬裏長城,人們眼前多會浮現出蜿蜒起伏的城牆,而並非總能把長城與長城線上的關隘建築相聯係。其實,離開了關隘,便無法真正看懂長城,因為關隘是長城係統的靈魂。這便是2019年夏參觀了雁門關後我的體會。

 

中國萬裏長城以秦,漢,明三朝最具代表性,其目的都是中原防禦北方遊牧勢力。然而,明朝長城卻有其獨到之處,即釆用內外雙長城大環線結構。外長城位於山西和內蒙分界沿線。內長城東連燕京西向黃河,經山西大同,沂州,和朔州。雁門關長城便是明代內長城線上處於樞紐位置的建築。

 

雁門關不是一座孤立的關城,而是一個龐大的防禦體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巳建起雁門長城。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宋朝時已形成雁門十八隘口,跨越300餘公裏。經過漫長的曆史歲月,雁門關之所以被發展成一個防衛體係,是因為其關鍵的地理位置使其重要性不斷地提升。

 

雁門位於恒山山脈的勾注山地區,是農耕與遊牧文化的分界線。關城建在崇山峻嶺的峽穀上,北連大同,南扼太原,西通大漠,是中原與漠原之間最快捷之通道。雁門關隘依天險層層防守,成為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從雁門入關南下,便可直驅洛陽、汴梁、長安等中原皇城。在古代華夏與遊牧民族數千年無休止的抗爭中,雁門關始終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從而贏得了“中華第一關”和”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等諸多稱謂。

 

如今供遊客參觀的雁門關景區,是2009年耗資4個億修複的雁門關關城部分。修複後的雁門關城景區可以說是雁門關原始防禦係統的縮影。關城內一條主幹道貫穿南北,分別與南北兩入口道相連。主幹道中段區域有東城和西城,為雙城多重防禦結構。古時,關外進範之軍由西城門外而來。甕城門是第一道防線。進入甕城門,便是西城城門(地利門)。甕城門和地利門與關城城牆形成閉環,便於“甕中捉鱉”。

 

穿過了西城便到達東城城門(天險門)。在東城之後,關城城牆向南北兩翼分別延伸,形成了隨山勢而建約5公裏的關城環路。通過關城環路,可到達威遠樓、烽火台、和雁塔等。這些便是關城的監測係統。一旦在至高點觀察到敵情,烽火台便會燃起信號通報信息。在關城環路北翼的雁塔下,新建有碑林。碑林以階梯形式展開,收集了曆代名家歌詠雁門關的詩文。

 

通向雁門關景區的路徑共有南北兩道。旅遊團通常從北道而來。北道經由名人牆和楊家將雕像的關道,然後穿過古邊貿街上關。北道較新且短,易於進入景區中心。由於北道是從“關外”方向上關,更易體會雁門防禦係統的雙城防禦結構。相比之下,南道沿途卻保留了更多的曆史印跡。南道地處“關內”。從南道上關,有機會沿途領略勾注塞古道和雲際泉等多處曆史遣址。

 

登高望遠,雁門關地形特征盡收眼底。山穀兩邊延向天際的高山屏障,護擁著關城所棲的峽穀山道,顯現了一個“險”字。據說,古代遊牧民族的騎兵到達峽穀地帶,戰鬥力銳減。雁門關居險守關,曾撰寫了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奇跡。沿景區主幹道而行,我似乎遊曆了三千多年的時空,看到了雁門關所經曆了數以千計的邊關戰爭和事件。而這些都與中國曆史變遷緊密相連。

 

戰國-胡服騎射 李牧邊防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向遊牧民族學習,用“胡服騎射“來強化趙軍的戰鬥力。不僅成功地維護了趙國與大漠邊境的安定,也使趙國由原來被動挨打的弱國一躍成為諸侯國中的軍事強國。此後,趙國設立了雁門郡並修築了雁門長城,還派大將軍李牧兩度駐守雁門戍邊保關數十年。李牧是雁門首位守關名將。1506年明代守將為紀念李牧將軍在雁門關始建[李牧祠](又稱”武安祠”、“戍邊祠”)。現今已修複向遊客開放。

 

秦朝-秦皇初建 築城北疆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實現中原七國大一統之後,秦將蒙恬率兵30萬從雁門出關擊敗了匈奴,收複河套地區。接著,蒙恬受命在原有的秦長城、趙長城、和燕長修基礎上修建萬裏長城。大大增加了北方邊境防範能力,為治理秦國內政贏得了時間和財力。秦始皇本人在第六次和第七次巡遊中先後兩次到過雁門關。隻不過第七次巡遊到雁門之前已然離世,是由趙高和李斯在未公諸於世的情況下由轀輬車運送經過雁門。

 

西漢-白登之圍 和親夷邦

秦末亂世,匈奴伺機四處擴張。漢初時,北方邊關頻繁告急。公元前200年,漢高祖率軍親征北上,出雁門追至平城(今大同)與匈奴交戰。最終誤入圈套,在白登山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雖後來施計得以脫險,但此次受挫致使漢朝早期對匈奴的態度趨於疲軟,甚至需要借助多位大漢“公主”的和親來換取邊關的太平。據說中原與少數民族和親的曆史是由漢高祖開先河,被後來曆朝用作外交手段。其中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在雁門關。景區中的“公主洞”便是當年出塞和親“公主”們居住過的地方。

 

西漢-馬邑之謀 漢武威揚

漢朝早期受匈奴進犯的局麵,終於在漢武帝手上得到扭轉。公元前138年,漢將韓安國率30萬大軍在雁門關西北的馬邑(今朔州北郊)伏擊匈奴。伏擊戰雖因消息敗露而最終流產,但卻從此拉開了漢軍與匈奴正麵交戰和主動出擊的序幕。此後,漢軍多次主動出擊,諸多大捷,造就了霍去病、衛青等一代抗匈的驍勇戰將。運氣欠佳的老將李廣也是一生多次出雁門戰匈奴,最後一把老骨將自己的生命了結在漠北。

 

東漢-北匈臣服 國計民生

劉秀複漢之初,國內不足抗擊匈奴的不斷騷擾,隻得將雁門一帶的百姓遷居他地。48年,匈奴出現內亂分裂成南北兩部後,南匈奴五萬人臣服大漢王朝。之後,朝廷將南匈奴安置在雁門等地區助漢守邊,雁門邊民重獲安寧。

 

北魏-都城南遷 孝文擴張

隨著匈奴力量的削減,鮮卑族得以壯大,最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設都平城(今大同)。494年親政不久的孝文帝開始將北魏王朝的都城從平城經雁門遷到洛陽。當時, 這個由卑鮮族建立的北方王朝,仍籠罩在太武帝的“滅佛”事件的陰影下。少年孝文帝希望通過遷都中原,來促進國力恢複和向江南的擴張,也更便於推進其全麵漢化的計劃。然而,全部漢化,造成了卑鮮族群體特征的喪失和內部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了北魏王朝的覆滅。

 

隋朝-北巡大漠 煬帝風光

在隋文帝時期,北方漠原上強勢的突厥族已分裂成東西兩股勢力。其後東突厥歸附了中原隋王朝。為振國威,607年隋煬帝繼位後首次出巡便是去東突厥大帳視察,據說此行聲勢浩蕩,令東突厥人驚訝不巳。除隨軍五十萬馬匹十萬外,還有一個可容納百人的“移動”宮殿。到達了啟民可汗大帳後,隋煬帝還作五律詩一首,自詡漢天子都不及自己。無論後人如何看待這一幕,這都是中原人與遊牧民族和諧友好的寫照。

 

隋朝-雁門受困 世民勤王

時隔幾年,615年隋煬帝的再次北巡便沒有那麽輕鬆。在隋煬帝巡視雁門關時,東突厥的新任可汗始畢率十萬騎兵前來圍攻,煬帝命附近駐守隋軍前來勤王,又修書求助於和親到東突厥當皇後的義成公主。最終在圍困33天後始畢退兵。當時李淵、李世民父子正在山西境內駐守。少年李世民還隨某部隋軍前去勤王。尚若此次煬帝被擒,曆史將被改寫。

 

唐朝-渭水之盟 雪恥定襄

626年唐太宗奪得王位不久,東突厥額利可汗伺機突破邊境直逼長安。唐軍無力抗衡隻得與東突厥立下“渭水之盟”。此事促使唐太宗決心鏟除突厥。629年時機成熟。李靖等將領分六路出擊東突厥,拉開了對東突厥的殲滅戰。次年李靖率三千騎從巴邑出發在雁門地區取得了“定襄襲擊戰”大捷。加之隨後數次戰役的成功,前後僅用約一年多時間,唐太宗便消滅了東突厥。657年唐高宗鏟除了西突厥。此間雁門捷報頻傳,反映了唐王朝的強盛。

 

北宋-幽燕失利 澶淵陪償

宋朝時,雁門是中原對抗中國北方邊境的勁敵契丹族遼國的前沿陣地。為了避免唐朝“安史之亂”的重演,宋朝奉行的”重文輕武”的國策,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軍力的發展。979年宋太宗率軍親征失敗。爾後,986年宋軍從雁門出發三路軍馬收複燕雲十六州時再度失利。那時,雖有以楊家將為代表勇士的英勇奮戰,宋軍也隻能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1005年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以宋朝向遼國每年供奉數以十萬計的銀兩和物質來換取北部邊關的太平。

 

北宋-海上之盟 國喪靖康

宋徽宗時期奸臣當道。1120年宋王朝與後起得勢的金國建立“海上之盟”,共敵遼國。其間,宋軍出雁門二次血戰遼軍,欲奪回燕雲十六州,均以失敗告終。而金軍卻一舉成功。最後北宋朝廷采用每年向金國“進奉”銀財的方式從金國手中換回燕雲諸州,由此,金國看到了北宋王朝的空虛,便在滅遼後不久轉而南下滅宋。1125年及次年金軍先後兩次圍攻北宋首府汴粱(今開封)。1126年金國滅北宋。第二年,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被金軍劫擄返北,成為華夏曆史上奇恥大辱的“靖康之變”。

 

明代-應州大捷 收獲寧祥

明代時蒙古族成為北疆主要威脅。蒙古瓦刺部和韃靼部多次侵入雁門關地區,被明朝軍隊擊退。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在雁門一帶親自指揮對韃靼部稱號“中興之主”小王子達延汗的抗擊戰。戰爭持續五天五夜,最後明軍獲勝,史稱“應州大捷”。同年小王子去世。此後多年,蒙古軍未敢在邊境大犯。有人推斷小王子之死與”應州大捷”有關,認為此戰阻止了巳分裂的蒙古各部的再度統一。雖然曆史記載說明武宗很奇葩,但後人確信應城大捷的確真實有在。

 

清代-商貿樞紐 不再邊關

1644年滿州人入關,推翻了明朝改國號大清。清王朝不斷擴大疆土,形成了一個包括北部遊牧民族在內的多民族的大中囯。此後,邊疆重劃,民族矛盾緩解,經濟穩定發展,地域貿易興隆。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領土完整和國泰民安的盛世。這時期,官商合力將雁門關轉型為南北商旅通商往來的必經之路。1898年雁門關道旁豎起商家布施牌,數目達百家之多。現如今在前往雁門景區的南道上,還可看到當年留下的商賈車轍和守關官員為疏通道路而立的分道石。

 

清代-慈禧遁西 雁門遭殃

清朝末年,朝廷的腐敗與無能在鴉片戰爭中暴露無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和光緒一行狼狽地由北京逃往西安,在山西境內渡過了53天。慈禧到達沂州(雁門地區)時正值中秋,沂州知府獻上了新鮮水果和貢品,但慈禧無心過中秋,僅休息一日便匆匆上路。雖然是逃難,他們仍不忘侈華。慈禧和光緒所經過之處都要用黃土墊地和清水灑道外加黃布幔圍,達到“馬蹄無聲”標準。慈禧一行的這次逃亡導致八國聯軍十萬兵進攻山西,在中國史上留下羞辱的一章。

 

雁門關曆盡了無限滄桑。它記錄了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3000年來從戰爭走向和陸的悠遠曆史。《千字文》中“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一句中的“紫”字生動的描述了雁門關長城體係的浴血曆史。雁門關把千年戰火萬士鐵血溶入了它的每一寸熱土。這裏的故事將被後人反複回味,永世不忘。

圖片取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閱讀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 還願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2) 濟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韻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4) 曲水亭街話“流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5) 泰山-何止風月無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學力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10457.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7) 蓬萊-幾多仙幻在其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29051.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8) 解州-看關公走上神壇的傳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9/17859.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9) 蒲州-多少煙雨鸛雀樓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10/7758.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0) 雲岡-讀懂石像背後的故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2007/30398.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1) 普救寺-[西廂記]那些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2012/3467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