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19)
2018 (161)
2020 (56)
2025 (1)
從小到大,書都是我的最愛。雖然我酷愛小說,但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因文化大革命而無法獲得小說來讀時,我也常會從父母的書櫃中隨便找一本經濟或養身的書來啃。在還沒有電子網絡和電腦的年代,書籍對我來說尤其珍貴。那種沉浸在書墨之香的感覺真是太吸引人了。
除了小學課本外,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是金敬邁的小說《歐陽海之歌》。那時剛上小學一年級,認不得幾個字。首先是廣播電台的同名廣播小說吸引了我。聽了一段時間後有點等不及廣播的慢節奏,就找父親要求買書。我們的鄰居正好在書店上班,於是書很快就到了我的手中。上一年級讀那本大部頭的小說幾乎就是在學習了認生字。大概是因為聽過一遍廣播小說記得大多內容的緣故,一本書竟然被我似懂非懂地啃完了。
不久,文革開始了。一場"破四舊"下來,家家戶戶的古典名著及各類小說都被燒掉或上交。記得那時我家住在公寓樓裏,父親也不得不在樓道上當著鄰居們的麵,砸碎了留聲機的喝片,燒了不少的書。上小學期間,我讀了不少的小說,大多都是找同學私下借來的。不管是什麽級別的小說,隻要借得到我都會讀完。記得《林海雪原》就是那時讀的。至今我還記得曲波寫給白茹的那首''萬馬軍中一小丫,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情詩。那時一本小說同學排著隊等著讀,我最快可以二天讀完一厚本。
記得那期間一個親戚偷偷給我一本殘存的《三國誌》。是豎排繁體文言文版。當時我大約是上小學三四年級。學校裏連簡體字白話文都沒教多少,更談不上繁體字的文言文了。那時父親因為被劃為''走資派'',回家很晚很沉默。那本書我讀得非常辛苦。不懂又不敢找別人問,隻能偶爾侍機晚上請教父親。 經常是一個人在''之乎者也"中雲裏霧裏半天也悟不出所以然來。最後讀不下去隻得放棄了。
後來,不知父親從那裏借來了一套《三國演義》。雖是文言文,但比《三國誌》容易讀,也更有趣。記得那套《三國演義》基本上是自己讀完的。花了很長時間也有很多地方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但其對我的文言文學習有很大促進。
到上中學時,搞到書的渠道就開闊了很多。我的第一任班主任姚老師隻教了我們一年就調到學校圖書館上班。那時學校的圖書館處於封存狀態,需要將圖書清理後重新開放。姚老師是我初一時的數學老師。我從初一開始就當班上的數學課代表兼宣傳委員,與姚老師走得很近。姚老師讓我帶一幫同學幫助清理圖書,作為鼓勵我們每人每次可借一本解禁的書回家去讀。我那段時間讀的書最多,其中包括《野火春風鬥古城》。
這時,爸爸又被結合回到了領導崗位,可以從工作單位借很多書回來。而且每次都可以借2-3周。那期間,爸爸有心情和時間重溫這些書。我先後和爸爸合讀了《水滸》。 《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等。其中《水滸》和《紅樓夢》是我的最愛。
除了小說外,爸爸還借回了很多其他方麵的書籍。由範文瀾等主編的《中國通史》給我極深的印象。那年頭,隻要是能到手的書我都去讀。爸爸在中外曆史方麵頗有造詣,和爸爸一同讀史料書藉學到很多東西。《中國通史》,引發了我對中國曆史的興趣。為了便利,我自發地去背記中國朝代的常識內容。那些內容至今仍受益匪淺。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是“內部”發行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也是父親借回家。當年,此書開啟了我這個女孩子對世界二戰方麵書籍的味蕾。文革之後,我曾去各級圖書館借來一些二戰方麵的書來深入閱讀。一九八八年,我所工作的銀行派我到法國研修。其間,我有機會參觀羅曼地 ( Normandy) ,當年盟軍D-day 登陸的海域。當時,小時與爸爸同讀《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的情形不禁重現在眼前。
自從我工作後,讀書的範圍有了擴展。受堂姐和朋友的影響,我讀了不少外國翻譯作品。有沙翁的作品,還有《拜倫傳》,《斯巴達克斯》,《堂吉訶德》等。當然那時的理解應該是很膚淺的。
可惜到美國二十多年中,中文閱讀中斷了許多年。雖然每次回國都會買很多書回來,但常規性的閱讀並沒有堅持下來。幸好早些年讀了點書,我才沒有受文革影響而淪為半個文肓。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讀過的書和在閱讀中認識的字都刻在了腦海裏,這輩子都走不出那不散的書墨之香。
謝謝來讀。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有類似的經曆。我們有很多不幸但也很有幸。應該珍惜過往和明天。問好!
雖然不是唯一愛好,但是和您一樣,也許走不出書墨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