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倫敦塔
作者: 顧劍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7&postID=35781倫敦塔最早是征服者威廉造來鎮壓當地民眾造反的要塞城堡王宮,後世長腿國王愛德華一世經常住在這裏,所以在倫敦塔的聖托馬斯塔裏麵,有複原的愛德華國王寢宮,可以看看當年的國王生活條件是怎樣的----說句實在話,那個時候的英國國王長腿愛德華,比他同時代南宋末年的杭州皇帝,生活條件舒適程度可是相差太遠了,就跟今天普通中產階級老百姓相比,除了住房寬敞和一呼百應這兩條以外,舒適度也都還不如呢。你想想看:把王宮當監獄,監獄和王宮都不分,那王宮的舒適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倫敦塔裏麵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光遊覽這一處,就需要大半天時間:早晨9點半頂門去,看看愛德華的寢宮,在泰晤士河邊的城牆上走走,拍兩張以河水和塔橋為背景的照片
然後趕緊從城牆下來,跟上城堡守衛Beefeater帶的遊覽講解免費Guided tour。這“吃牛肉者”Beefeater,本身就是倫敦塔的一景,絕對不可以錯過。這些人除了當警衛之外,主要工作就是每天給遊人講解倫敦塔的曆史掌故,我聽的那位,講起來繪聲繪色,連表情帶動作,還有很多笑料,絕對勝過西區劇院舞台上最出色的演員,難得的是聲若洪鍾,庭院開闊地上幾十上百人的一群聽眾,最外圍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為什麽會這樣?這些人,都是在英國軍隊裏服役幾十年光榮退役的老士官,想想美國電影裏那些對新兵大吼大叫的士官們,你就知道這嗓門是怎麽練出來的了。
這Beefeater的稱謂,據說有幾個可能的來源,我聽到的說法,一是這些人在國王身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以跟國王一起吃肉的,那個年頭,吃肉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左傳裏麵不也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的話麽?孔老夫子形容自己進入忘我境地的時候說“三月不知肉味” ,可見無論中外,古時候能吃上牛肉,是一件何等值得榮耀的事情。另一個說法,是講這些警衛的工資,就是帶回家牛肉,那個時代貨幣短缺,往往用實物發工資,君不見,英文工資這個詞Salary,就是從鹽變來的嗎?用鹽巴發工資,那麽我們的警衛拿牛肉當工資,比拿鹽巴的,似乎還高了一個檔次,於是,周圍的人把他們稱為“吃牛肉的人” 。其實我猜測Salary的工資,還是要有一點的吧,否則牛肉沒有鹽,真不知道怎麽吃呢。第3種說法,這是個法文詞,這些人是伺候國王膳食的仆人,吃過自助餐的朋友肯定都知道Buffet這個詞,法文的膳食,而伺候進食的仆人,法文叫Buffetier,別忘了英國的諾曼王朝和安儒王朝都是法國來的,講法語,可是到平民這裏,平民不懂高尚的法文,一來二去給傳錯了,變成了Beefeater。個人認為,這第3個解釋最有可能是真的。
我們的Beefeater會帶領你走過城堡的大多數地方,每處曾經發生過什麽事情都講得很詳細,重點是倫敦塔曆史上作為監獄,關押和處決的那些著名囚犯。城堡綠地邊有一處玻璃台子,那就是當年把重要囚犯砍頭的地方,所有這些冤魂裏,我看最冤的,莫過於12歲小童愛德華五世兄弟,亨利八世的兩位王後,和“9天女王”簡-格雷。兩位王後中,Katherine Howard的通奸罪名或許真有其事,但Anne Boleyn純粹是被國王丈夫捏造陷害的,所以她們的鬼魂,據說今天還經常在倫敦塔和漢普頓宮廷出沒。你信鬼嗎?
Guided tour在埋葬兩位王後的教堂結束,大約1到1個半小時,也不是完全免費的,人家累了這麽半天,遊客一般每人會給一英鎊左右的小費。一群遊客大概總有50多人吧,多的時候上百甚至數百,這一回就是數百英鎊,他們輪流帶團,一天總能帶兩三次吧,這一天的小費收入就是多少?以前維基百科說如果旅遊業非常景氣的年份,一個Beefeater的小費收入,就有六位數的英鎊,別忘了1英鎊現在相當於差不多2美元,而小費是不用交稅的。
倫敦塔除了曆史以外,另一處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王冠珠寶。這不僅僅是珠寶而已,而是代表英國國家權威和王室尊嚴的全副加冕儀仗,包括劍,杖,袍服,冠冕,酒器等等。這裏麵最珍貴的,一是聖愛德華王冠,英王加冕的正式金冠,二是帝國國是王冠Imperial State Crown,國王召開議會時候戴的,鑲2千8百多顆鑽石,頂上十字中心鑲嵌聖愛德華藍寶石,上方鑲嵌黑太子紅寶石,正麵鑲嵌世界第2大鑽石317克拉的“小非洲之星” ;國王加冕時手持兩柄權杖:一柄頂上是鴿子,象征聖靈,代表教會權力,一柄頂上是十字,代表世俗權力,在十字的中心鑲嵌530克拉的世界第一大鑽石“大非洲之星” ,這兩顆非洲之星,都是從同一塊原鑽中琢磨出來的,在1985年發現更大的黃色鑽石Golden Jubilee之前(現在嵌在泰國國王權杖上) ,長期以來這是公認世界最大的鑽石,看起來有雞蛋那麽大,如果我不是事先知道的話,真的會懷疑那麽大的鑽石肯定是玻璃做的。
王冠珠寶禁止照相,這是我從網上找來的圖片。非洲之星(庫裏南1號) 鑽石
帝國國事王冠。
在倫敦塔中心的白塔裏麵,有兵器展覽,還有曆代國王的盔甲和戰馬蠟像。這是亨利八世的量身定做盔甲。
白塔
兵器展
倫敦塔的烏鴉也是一景,這是我看到的兩隻。在英國革命以後查理二世複辟的時代,有個說法講,倫敦塔的烏鴉如果全飛走了,那英國王室的氣數就盡了,所以查理二世以後,曆代都在倫敦塔養烏鴉,而且要修剪烏鴉翅膀,保證它們不飛走,所以倫敦塔的烏鴉是不會飛的。有傳說講二戰時期這裏的烏鴉曾經隻剩一隻,可見英國國運當時多麽危險雲雲,其實根據資料,當時倫敦塔裏麵的烏鴉,因為受不了轟炸的震蕩,已經都死光了,一隻也不剩,英國不還是挺過來了?
在倫敦塔遊覽大半天之後,經過門口的塔橋,走到泰晤士河南岸繼續遊覽,是個不錯的選擇,然後可以從南岸經過千年橋(Millennium Bridge,這是一座步橋,沒有車輛) ,再回到北岸去看聖保羅教堂。我將在第四章講聖保羅教堂。
第四節 離宮
倫敦另一處宮殿是西南部肯辛頓公園邊緣的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坐地鐵到High Street Kensington站下車。這裏離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 自然曆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諾丁山都不太遠,可以安排在同一天,最好是星期六,因為諾丁山最熱鬧的古董市場在星期六。肯辛頓宮最初是作為光榮革命以後威廉國王和瑪麗女王夫妻的離宮,以後安妮女王和喬治一世二世國王都喜歡住在這兒,因為王室正式住所的聖詹姆斯宮實在太小了。從喬治二世之後,肯辛頓宮隻是一些王親的住所,國王和女王不在這兒居住,說起來,這兒還是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前的“潛龍邸” ,現代最著名的主人,則是黛安娜王妃。所以在肯辛頓宮裏有一個專門區域是紀念黛安娜王妃。坦白說一句,我不明白為什麽黛安娜王妃會受到這麽多人的愛戴和紀念:她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演藝巨星,更不是特蕾薩修女和約翰保羅二世教皇那樣的聖人,但是她受到的追捧,比上述三類人中任何一個毫不遜色。僅僅因為她是一個漂亮的好人和灰姑娘童話一樣的經曆嗎?實在是不太明白。
肯辛頓宮內部可看的東西不太多,但肯辛頓花園是出自範布倫之手的巴羅克風格庭園,範布倫也是牛津附近馬爾巴勒公爵府布倫海姆宮的總設計師,Blenheim布倫海姆宮是巴羅克建築藝術的傑作,我去牛津的時候本來準備去看看,可是無奈冬天不開放。
說起英國式的庭院花園,倫敦西南郊外的漢普頓庭院宮,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處王宮,這裏離開倫敦遠,一般遊客如果時間緊張的話,不太會專程來這裏,其實漢普頓庭院才是特別有宮廷氣氛的地方,比倫敦塔更象王宮,又比溫莎堡和白金漢宮可看的地方多出很多。那是一座巨大的紅磚迷宮,開放參觀的部分圍繞三進院落,總共有六條不同主題的參觀路線,你根本不用去想怎麽把房子的結構搞清楚,想也是白搭,就跟著牌子一條路線一條路線走就是了,我覺得路線設計相當合理,既不會讓你走冤枉路,也不會重複。亨利八世最早把這裏作為離宮,所以有一條路線是參觀都鐸時期宮廷裝飾風格的,亨利八世的起居室,臥室,候見室等等。另外有安妮女王路線,曆代喬治王路線,各自有不同的裝飾風格,配以錄音解說,不會覺得重複和枯燥。對比之下,18世紀喬治王時代的宴會廳,起居室,辦公室,明顯奢華舒適了許多。漢普頓庭院宮裏有一條特殊的路線,都鐸廚房,讓你看到宮廷生活背後的另一麵:亨利八世時代的禦膳房是如何準備飲食的。這是個挺好玩的創意,不過我感覺除了酒窖肉鋪和麵包房的規模特別大以外,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東西,國王吃的也是很普通的肉和麵包而已,再去看看“我的前半生” 裏麵末代皇帝開出的食譜,那還是皇帝做個擺設不吃的東西呢,真正吃的由小廚房做。對比之下,倒頓時生出幾許“文化沙文主義的優越感” 來。
漢普頓庭院宮的遊人比較少,所以可以玩得比較閑暇,而且服務也好,每個小時都有講解之類的活動,有很多穿著都鐸時代宮廷服裝的紳士貴婦們擔任導遊,也可以隨意找他們問問題,聊聊宮廷曆史,很好的體驗歐洲宮廷生活的地方。房子背後是非常廣闊的一係列正式英國花園,大樹看上去象超級大蘑菇,所有的樹冠和灌木花草,一律精心修剪出幾何形狀,整整齊齊,一絲不苟,還有一個花園迷宮。
王宮花園
宮廷外泰晤士河上的景色,這個自然多了
雖然英國花園享譽世界,但我想我的口味還是更適合於欣賞中國式的園林:無論是以蘇州為代表的私家園林,還是以故宮承德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或者揚州大明寺那樣的佛教園林,都是從小處作文章,不要說小型的蘇州園林,就算故宮,拙政園,有那麽大的地方,也故意要遮擋,要控製視線,絕對不能一覽無餘,力求做到移步換景,每一步都精致到能夠入畫----什麽“畫” ?水墨寫意的國畫,絕對不是波瀾壯闊的油畫。歐洲的園林,是對自然的休整和控製,而中國的園林,講究對自然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欣賞中國園林要求欣賞者有充分的國學文化底蘊:絕對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喜歡小小的蘇州園林的,很多人覺得它精致得小氣局促,現代城市的大廣場大草坪,喜歡的人就更多。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後來體會到了:其實欣賞中國園林,更多的要運用欣賞主體的想象和寄托:對著一塊太湖石,你聯想到的是名山大川的雄偉姿態,這叫作“胸中有丘壑” ,看一條永遠開不動的石頭舫,你想到的是“獨釣寒江雪” 的孤絕,或者“野渡無人舟自橫” 的悠閑,中國的園林,永遠是在方寸之中對大自然作象征性的縮微,對欣賞主體----你自己----的解讀能力,有很高要求,不但中國園林,日本的造園藝術,包括枯山水,也是得這一精髓。而這些園林背後的象征意義,往往落到“歸隱” 這個主題上,就連皇家園林,乾隆皇帝不是說“大隱隱於朝” 嗎?單獨把中國皇家園林的造園思想和實踐拿出來,跟英法的皇家園林作個比較,應該是個很好的建築園林專業的論文題目吧?
第五節 溫莎城堡
話題回到倫敦,最後一個王室的景點,就是現在仍作女王住所的溫莎城堡。白金漢宮大部分時間不開放,那麽溫莎堡就是最好的管窺現在王室生活的地方吧?溫莎其實離開倫敦不算遠,火車單程算上轉車的時間不到一小時,還在倫敦地鐵6區之內,因此我用London Pass附帶的7天1-6區公交通票,無論門票或者交通都不用再掏錢。這是我覺得初次去倫敦的人用London Pass劃算的地方:所有的可以免費的門票外加7天公交全部6個區通票,總共110英鎊。當然,幾百個可以免票的景點6天肯定走不到,而倫敦眼,蠟像館,威斯敏斯特教堂這三處London Pass是沒有用的。但你可以算算,光這7天地鐵通票,加上倫敦塔,溫莎堡,漢普頓庭院宮三處的門票,就是多少錢了?
溫莎城堡在泰晤士河邊,河對岸是著名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出了包括現任在內的19個英國首相,它也是冬天不開放,不過我倒不是很遺憾:這樣的地方主要看看學校建築,拍幾張照片也就可以了。進入溫莎城堡的長長夾道上,有意思的是那些極厚石牆上開出的又高又窄的十字形射孔,可以向兩側射箭,之所以做得那麽高,據說是因為要容許弓箭手向天空射箭,增加射程。溫莎堡上午11點的換崗儀式比白金漢宮的擁擠程度好得多了,這是我喜歡的看近衛軍換崗儀式的地方,人少的時候,甚至可以在觀眾區從前到後追著他們照相。溫莎城堡裏麵分兩區,上半區是王室住所,隻限期開放國事大廳,和doll house,素描收藏,武器收藏,下半區主要是聖喬治教堂。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聖喬治殺龍的故事,聖喬治是英國王室和國家的主保聖人,這個教堂就有點象英國王家的私人教堂的性質,六個老婆的亨利八世和他最愛的王後Jane Seymore埋在這裏(第3位王後,因難產而死),上了斷頭台的查理一世埋在這裏,另外,從18世紀的喬治三世開始,一直到當今女王伊麗莎白的父親,二戰國王喬治六世,近300年幾乎所有德國王朝的英國國王都埋在這裏。聖喬治教堂建造了很長時間,幾經改建,外形風格不太統一,與其說象哥特式(有飛簷和外側支撐牆) ,倒不如說象巴羅克。外牆是黃色的,象倫敦的議會大廈。裏麵的玻璃花窗很漂亮。這個教堂還是嘉德騎士團的總部,英國最高的騎士團,世界最古老的國家騎士團,正式成員限定隻有25人。我去溫莎的那天下雨,雨不大,但風力非常強勁,在山頂上有時會有站不住的感覺。那天不巧,國事大廳和兵器展覽都沒有開放,隻去了Doll House和素描畫廊。Doll House其實不是給小孩過家家玩的,而是給王室的禮物,代表了一百年前英國工藝最高水準,1比12的王宮大廈模型做得精益求精,連模型書架上的聖經都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所有房間的上下水設施都是可以通水使用的。不過我對這一類“奇技淫巧” 的東西不太感興趣,倒是在素描收藏那裏花了不少時間,那裏據說是世界上收藏米開朗其羅,拉斐爾,達芬奇等文藝複興大師巨匠素描作品最多的畫廊,雖然不是大師的巨幅油畫作品,但是能得一見也是難得的機緣了。因為回倫敦的時間還早,跟王宮的守衛警官聊了些時間,也長了點見識:王宮的警衛,包括倫敦塔的Beefeater,為什麽製服前胸都寫ERII的字樣呢?問了才知道,EII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縮寫,R是拉丁文Regina統治的意思,就是“伊麗莎白二世陛下統治” ,如果是喬治國王,那就改為GR,如果是亨利國王,就是HR,數字表示幾世。另外,那天風大雨急,戶外呆不住,我在溫莎堡的禮品店裏花了不少時間。我還挺喜歡白金漢宮,溫莎堡的禮品店的,因為是王室專營的緣故,這裏會有很多外麵別處找不到的精美工藝品,大多都與王室有關。這次在聖喬治教堂裏麵的禮品店買了送給女孩子的生日禮物,當天就在溫莎小鎮的郵局寄出,除了東西本身很精巧以外,這個地方其實也滿有意義的----這是嘉德騎士團的總部,我相信懂得嘉德騎士團來曆的朋友,一定會理解我的想法吧。
溫莎城堡的國事大廳那天正好不開放,但是我跟守衛警官聊天的時候,人家指點我,可以在出門的時候,用導遊冊子上的表格登記一下,保留今天的門票票根,這樣,一年之內,再回來溫莎城堡參觀,憑今天的票根免費。因為溫莎作為現在的王宮,經常有突然不開放的時候,這個措施會給失望的遊客一定程度上的安慰。我很高興,畢竟,就象麥克阿瑟的名言所說:“我,會回來的” 。
(未完待續)
就又問她,會不會入屋犯案的人心髒病突發,送去醫院時又診斷位糖尿病二型。犯案時又看到一場家庭暴力。。。。
老師說,我應該去出題,想象力太豐富了。後來我的嘴就被一個死黨給捂著了,她說,你再說,老師要改考試內容了。嘿嘿
老師還說我已經有LOCAL ACCENT,尤其是一些元音上。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悲哀呢。我的夢想可是BRITISH ACCENT:))
PLS。瀛洲,你有自己的BLOG嗎?很想去看看,一定會很精彩的:))
顧劍LONDON係列寫得較深刻,對於英國其它城市的描寫,隻有點走馬觀花之描了。可能因為我在那些地方都曾久留過,對景,人,物都有一些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