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 , 北方人 , 漂洋過海的中國人 - 淺談進化論】
By ≠ Paleink
There has been unprecedented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In 1978, there were only 50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S, but nowadays over 10,000 Chinese students go to study in the US every year. Meanwhile, a few years ago, only some 3,000 Chinese students went to study in the UK every year while the year of 2001 saw the figure surging by six times this amount, placing Chinese students first among all other foreigners studying in the UK (http://www1.chinadaily.com.cn in/200202/26/eng20020226_91018.shtml). In 2002, there were 13,250 Chinese enrolees in New Zealand tertiary education, while 22,052(semester 1, 2004) Chinese onshore student enrolment can be seen in Australia universities.
從上述數字之中 , 解讀出除了遠方生活在故鄉懷抱裏的北方人 , 南方人 , 這裏還有一類帶著希望去找光明的族 群 , 一群散布在全世界的中國人,一支飄洋過海的 Spiritual 聖徒。
為了這點心裏的希冀,還有狂熱的夢,他們中的一些湧動在世界精英的隊伍裏,在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挑戰中,在一扇扇的風景中不停地飄入,尋找,飄出。一些或許隻是為了在這流轉的清新空氣中,喘一口氣。還有一些或許隻是在茫然的命運中隨了宿命而流浪的靈魂。
浮浮沉沉,也隻是在浮光掠影裏尋找一份更美好的生活。
------------------------------------
--------
進化論的學說最早起於達爾文的祖父,達爾文在祖父進化論的假說上收集了相當的證據,使其成為科學的理念。 依他說,“各樣的生物全是由共同祖先逐漸發展出來的;在自然界中,生存競爭 (Struggle for existence) 和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ness) 是動植物生存,發展的機理,這個機理也適合於人類 。”
在他看,進化的原動力就是自由競爭世界中的一種生物學的經濟。 於是,在一定的環境裏,為了生存同種的個體之間會為之競爭,對環境適應得最好的有最大的生存機會。這就導致了在種種偶然變異當中,有利的變異在每個世代的成熟個體中就會占優勢。 (相關資料參見 Western of Philosophy, Chapter 21 )
馬克思稟承了達爾文進化論的理念, 相信人類的進化是可以用一個合理的公式概括的。 他 相信 人對物質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因。馬克思把物質財富的生產和經濟利益的追求當成曆史發展的基本動因固然是正確的,且含有真理性。但是社會曆史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性的原因決定的。 馬克思的進化論是 ” 激進的進化論(革命推動社會進化 Radical doctrine ),現代化理論的進化論是漸進的進化論(漸進的變革推動社會進化 Evolutionary doctrine ),雖然進化的方式不同,但在進化 ( Beliefs in progress) 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
[ 插絮,寫道這,忽然看見化學鍵的留言。這篇文章不在討論馬克思的哲學是否是革命性的問題上。既然化學劍提到了,我就扯兩筆吧,馬克思的‘哲學體係’是在特定的時代發展起來的,是近代工業國家的所特有的哲學。而他作為一個哲學家,他的思想太受時代問題的局限了。恩格斯和皇家委員會對英國一百年前存在的工業製度種種駭人聽聞的殘酷的報告,構成了馬克思堅信自由競爭向獨占壟斷發展的道路,而它的不公平性必定引起無產階級的反抗的信念。 這種開創新時代的反抗依他看來必是以革命進行的,他希望從階級鬥爭中得到一切。因而,從實踐角度來看,他陷入了強權政治( Power politics ) ‘主宰階級論 ( the doctorial of a master class) ’。。。。。。 ]
可以說,機器生產 ( Machine Production) 和對自然環境的科學操縱 ( Science) 使我們對信服人類的能力滿懷希望,同時我們注意到在科技發達的國家和時代,居民都因科學享受到了巨大的物質進步。因為,一定量的勞動力所生產的產品大大高於同量勞動力在運用科學技術之前。因此 , 掌握近代技術所創造力量的人構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源泉。
政治,經濟被看成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因,此種觀念已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共識。這裏,我想談的是社會與文化對自我發展的影響。在人生發展的階段中,每個階段即有提升之潛能,我們看作是一種進步 (progress) ,一種機運;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在新環境裏又潛藏著受創性 (Vulnerability) ,即新環境的自我適應能力 (adaptive efficacy) ,例如文化差異的影響,語言掌握,就業問題等。因此,這也可能是一種危機。
------------------------------------
--------
從 1847 年 , 容閎的遠渡重洋赴美留學,視為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流亡的典範。到 1993 年,中國留學生人數達到了 20 萬,近年來,這個數字仍在繼續攀升。在這數以千計的旅居或移民的留洋大軍中,北方人,南方人疏離著又融合著。
這些長期遊離在母體之外的中國人,麵臨著另一種文化,思想,知識,道德,環境的新模式的挑戰與適應。在這種多重的視野下,漂洋過海的中國人與留在自己家園的同胞之間,潛在的構成了忽遠忽近的張力。
由於生存環境的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南方人,北方人呈現著不同的個人癖好,飲食習慣,價值觀等等。而當南北方人加入到漂洋過海的流亡對伍中後,這種不同又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流動著。
當然這是題外話。
絕大多數的自我在發展到中年的時候, 就要考慮 戀愛結婚, 結果育才的問題。但也有越來越多的自我一生隻獨自開花而過。對於人類身心發展的變化,心理學上認可遺傳基因(生理基礎)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交互影響。其中父母對子女的性格行成之影響是不可分離的。 人生的發展是一個鏈條形的,後期的發展均有賴於前期經驗學習的累積發展,是一個依次成序的過程。 孩子出生後的 18 個月,即信任感的培養階段,這時對嬰兒的關愛不僅是 適時適度 (而非有求必應)的飲食,更重要的是母親的 愛顧 。 這不僅需要敏感,溫柔,關懷,育兒的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對孩子健全人格性格發展的培養。
剛畢業的時候,有次和公司的外籍員工外出飲茶,一個男人懷抱嬰兒從我們身邊走過,她當時問我:“你們中國人怎樣對孩子進行 toilet training, (幼兒的大小便訓練) .” 說實話,對這個問題當時我很茫然,懵懂中記得開檔褲是幼兒和孩童的唯一區別。。。
社會心理學和語言學的很多經驗理論是為教育學服務的,一種血緣關係容納連接著三者。一次翻專業書,才了解到對 toilet training 之重要,對幼兒不可作出超其能力之期望,更不可因不符合成人期望而予以羞辱。這均可能令幼兒對自身之無能感到羞愧,對自身之能力感到疑惑。本階段的發展將對將來發展諸項:愛與恨,合作與任性,自由表達與自我克製等有決定性的作用。(參考文獻: Elkind, D., & Weiner, Development of Child, 1978 )
回想那徨然的時代,若在當時就結婚育子,就我個人而言,難免我會在沿途摸索中摔很多跤。而在歲月長河裏成長發展的我此時如果嫁人結果,不置可否,也許麵對很多措手不及的行為我會從容很多,生活也會安寧許多。也許我會更懂得愛顧我的親人。
大多數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歎息自己已老,毫無希望,把發展 期冀於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的眼光似乎太簡單化了。人生後期的發展仍可對自我品質和下一代的性格人格發展,產生某種程度之影響。
So life-long learning, life-long development 世俗但需要堅忍。
Vanished ink
in me:))
Have a nice day! blu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