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外語思維過程中母語參與的影響
英語專業學生把外語思維的轉向(thinking turn)作為四年學習主要的長期目標和策略,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母語觀念和策略的偏愛和依賴會越來越少。
母語思維到底會幹擾外語學習和習得的進步嗎?不少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呈負相關。特別是在[語用]的初級階段。
語言的主要作用是溝通交流,有效的溝通不但需要詞義和文法的知識,更需要知道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針多聽者和話題,說出適當的話。這就是[語用(Pragmatics)的知識]。也就是語言不再是被動式背誦的學習策略,而是在社會環境中通過互動來學習(interaction)。
在此階段,1。在說,寫英文時要盡量避免母語的介入。
2.要容忍語詞,語句中的歧義(Tolerance of Ambiguity),在語境中(context)學習做一個a willing and accurate guesser,willing to live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vagueness.。(對於閱讀,可以選一些生詞較少的通俗讀物作為快速範讀)。同時注意觀察,檢索,驗證(monitor) 自己的語言輸出的內容和形式 (output content, pattern), 經常反思自己學習方法是否有效。在語言學習和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行為的觀察,模仿,強化,糾正與調整要密切配合。
經曆了語用功能發展的初級階段,書麵語言發展是進一步的發展目標。最簡捷的方法是模仿前人的範作,細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照句。務求通透。再拿些範文模仿自創,從下意識到無意識,練多了就成自然了。
到有一天我們能用英文暢誌辯物了,我們就不該僅僅滿足於普通語言,精準就要作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詞義要精準;隱喻下詞句的運用要明析;句法和詞匯要足夠豐富。我昨日推薦的工具書就可用上了: )
在雙語置換過程中,語言邏輯是一個重要的檢索工具。
學習動機(motivation)和情緒(emotion)跟學習策略同樣重要。人的大腦就像胃一樣,處於愉悅的學習狀態,大腦汲取和儲存的知識也就越多。反之,在身心疲倦,或對外語學習有厭惡之情緒時,知識過濾入大腦的也就越少。
關於恨水同學的書目問題,毛主席說:“讀書是個綱,其餘都是目,綱舉目張。”好像原話是“路線是個綱”那就不管了。(轉自福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