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palein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夕陽紫翠成嵐嶺 箐琳雅引話陶瓷

(2005-03-12 17:20:39) 下一個

文章來源: 耳福.2004-05-04 09:33:19

一個核桃大小的小碗,你舉著幾百萬美元不一定買得到,你信不信?
“你說瘋話那吧?什麽小碗,比買棟豪宅還貴!”
回答:大明成化年的雞缸杯!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隻收藏一件,還是個已經打碎了又沾起來的殘品。不過,雖然是殘品,還是讓我目睹了他的廬山真麵目。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古董瓷器都不如中國的有價值,為什麽?好!少!
怎麽好?怎麽少?好在她的精美和文化底蘊。少在於有些著名官窯瓷器,全世界就留下那麽幾件,永遠不能再生。再高明的科技也無法複製出一件%一百一樣的帶著古代氣息的古瓷。

為什麽一開篇就帶著銅臭氣,原因是,在今天這個商品社會,我若隻用語言形容一件老祖宗的玩意如何如何完美,如何如何有價值,最終在你的腦子裏還是沒有一把相對國際化的尺子,來衡量此中的長短。

上次跟箐琳的帖子,貼了幾個晚清民窯的小罐子,引起了箐琳的興趣,要我談談這些壇壇罐罐的名堂,我當時跟他說:“先欠著。”

今天抽空連夜湊了一點,談陶瓷範圍太廣,蜻蜓點水的說一點宋代五大名窯和明清青花,外加一個小故事算是還箐琳賬吧。

中國的瓷器由於封建製度的約束,分官窯和民窯。官窯的產品除宮廷以外百姓不能擁有,出窯時有嚴格的監管,挑剩下的一律打碎。民窯的產品雖然沒有官窯的精細講究,但卻有它生動憨樸的活力。當然,作為收藏,官窯瓷器的價值要大大超出民窯,但要作為藝術風格的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談瓷器,限於篇幅,秦磚漢瓦唐俑暫且略過。人說:家有萬貫,不及鈞瓷一片!鈞瓷是宋代名窯均窯燒製的瓷器叫鈞瓷。那就先從宋朝名窯談起;

宋代五大名窯流傳在世的瓷器,可以說件件都是稀世珍品,
不妨在這裏給大家理一理宋代的五大名窯,不感興趣的可以掠過看看後麵的故事。
不過,最好能忍忍,因為這是我挑出來的最基本的常識知識。

1)官窯

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迄今尚未發現窯址。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臨安(今杭州)後,為了滿足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用瓷需要,先後建立了修內司官和郊壇官窯。

曆代對官窯評價很高,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讚美道:“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有識之者。”
南宋官窯製品造型端莊,線條挺健,釉色以粉青為上,渾厚滋潤,如玉似冰。尤其是釉麵上布滿冰裂紋片,這種釉麵裂紋原是瓷器上的一種缺陷,後卻成為別具一格的裝飾方法,因而名噪一時。 紋片形狀有冰裂紋、流水紋、魚子紋、百圾碎等,美不勝收。

2)汝窯
汝窯: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在我國陶瓷史上有“汝窯為魁”之稱,代表了我國青瓷的最高成就,目前存世極少,彌足珍貴。汝窯隻在大陸以外拍賣過,拍賣價格上千萬。:
汝窯是北宋後期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百年。因開窯時間短,傳世作品不足百件,愈發珍貴。僅就宋瓷而言,汝窯的成就最高。後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過天晴雲破處”詩句,天青色調為其正色。其實汝瓷的釉色還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產品全供宮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龍難得”的說法。汝官窯址在何處?是一大懸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仍然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禦窯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製,但鮮有亂真者。臨汝嚴3)鈞窯

在宋代青瓷獨占瓷壇的時候,鈞窯燒造的一種複雜的花釉瓷,是一支異軍突起的名窯,它的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的鈞台及八卦洞。宋徽宗會把鈞瓷定為禦用珍品, 足見非同一般。鈞瓷的胎質細膩堅實,造型端莊古樸。其釉色除天藍、月白外,並創燒成功銅紅釉,看來五彩斑讕、璀璨奪目。它不是人工塗染,而是通過“窯變”,形成了各種自然、神妙的圖畫。線條明快,極富流動感,有的宛若去霧高山,又似峽穀飛瀑、翠竹生煙,光怪陸離,引人入勝。詩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這樣動人的詞句來揚譽它色澤的豐富多彩。

北宋後期,為供應皇室需要,取浙中珍異花木竹石以進宮, 號曰“花石綱”。為此,朝廷在禹縣設立了官鈞窯,燒製各式花盆、奩、鼓釘洗等陳設用瓷,用來盛裝精美的花木竹石,可謂相得益彰。當時製作要求十分嚴格。器物底部都刻以數字。官鈞窯生產規模小,燒造時間也短,隨著宋朝廷的南遷而衰敗了。

鈞窯釉的著色劑主要是銅元素。銅紅釉對溫度和燒成時窯內氣氛十分敏感,稍一偏離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這種“窯變”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

4)哥窯

據史料記載,浙江龍泉南宋時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為業,各主一窯,兄所主之窯名哥窯,弟窯亦稱龍泉窯。

哥窯瓷器的特點是裏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屬於青瓷係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麵渾厚滋潤,釉麵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5)定窯

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由於宋時屬定州而得名。

《歸潛誌》說:“定州花瓷甌,顏色於下白。”以燒造白瓷著名的定窯瓷器質地潔白細膩,造型規整而纖巧。裝飾以風格典雅的白釉刻、劃花和印花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窯刻花的構圖,紋樣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 仿似淺浮雕,十分優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趨精妙,用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 刻劃出各種線條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富有立體感。裝飾圖案有花卉、禽鳥、去龍、遊魚、嬰戲等。定瓷的紋飾布局嚴謹、線條清晰,常見器型有碗、盤、瓶、罐、 爐、枕、壺等。在已發現的定窯瓷器上,有的還刻有“官”、“新官”、“奉華”、“禁苑”等字樣,說明當時有一部分定窯白瓷已供宮廷使用。

北宋以後曾風靡一時的定瓷,由於戰亂的影響,逐漸衰敗。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座高峰,現流傳市民上的“宋瓷”恐怕是假冒與多。前一段,北京一位劉姓女士花120萬元,買了個假汝窯筆洗,光鑒定費就花了7000多元。

談過了宋代的五大名窯,下麵再來談談箐琳喜歡的青花瓷:
青花瓷曆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致的產品了。
...
明代瓷器以青花為盛,其風韻不用我來細說了,上麵說的“雞缸杯”便是在清華圖案上再施以其他清亮透明的顏色釉的一種產於成化年間的小碗。

清麗、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名瓷。古人說:“五彩過於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看來並不覺得單調。在繪瓷藝人的生花妙筆下,濃抹淡施、粗細有致;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裏。
....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令這些外國人如癡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玩瓷器,看款是一門學問。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年款是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
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幹地支表明年號的幹支款兩類。而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但十分生動。其中假冒的年款也不少。

青花作為陶瓷裝飾的確美觀雅致,景德鎮的陶工們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經驗,改革了色釉,並且不滿足於刻花,印 花紋飾.他們丟掉了使用過許多多世紀的刻花刀,印花模, 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 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出獨特的功能。
在陶瓷裝飾中,尤以"青花"的影響為大. 它是中國瓷器中突出的產品,在世界陶瓷工藝美術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
....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製作的黃金時代。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產品製作。釉麵肥潤、撫之有玉質感。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其產品也是精彩紛呈,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的東西,現在越來越難找了,搞不好還會上當,當然,一般市麵上標有年款的隻是普通的仿製品,不在我們的談論的範圍之中。

關於瓷器的鑒賞和收藏,有很多聞人軼事。下麵我根據陳老先生的筆錄整理了一個小故事說給大家聽聽:


解放前琉璃廠有位堅定古畫的高手名叫:韓少慈,(他就是鄧友梅筆下的“畫韓”的原型)名士懷,原是窮苦出身的人,家住三河縣農村。光緒十二年(1886)來到北京才13歲,在琉璃廠火神廟裏一家裱畫鋪學徒。他能吃苦,幹活勤快,三年學成了裝裱字畫的好手藝。

一天,火神廟對麵的觀音閣裏有位算命看相的老先生,看見了十六七歲的韓士懷,跟他聊了起來,說他個子高、相貌好、胳膊長、嗓音宏亮,長大了會有出息。韓士懷說他胳膊長是從小用胳膊幹活神出來的,老先生說,不對,劉備雙手過膝、大耳垂輪,乃天子相,你韓士懷當不了皇上,將來也不是個窮人!你長的是富貴長壽之相,信不信由你!

韓士懷回到裱畫鋪,自己想,老先生跟我說這些,不知靈驗不靈驗?我光有裱畫的手藝,一輩子耍手藝是發不了財的,買賣古玩字畫是能發財的行當。從此,他婊字畫時就注意看每幅字畫,不懂就問。他在裱畫鋪裏於了17年,既會婊畫,又懂字畫。這之後,他同大觀齋的夥計萬筱竹拜了把兄弟,湊了幾個錢,在琉璃廠開設了韻古齋買賣字畫的古玩鋪。

韻古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開張,同治狀元、國子監祭酒陸潤庫書寫匾額,屬琉璃廠名匾之一。

在清末的幾年裏,韻古齋是從東曉市買些舊、破字畫,拿回來揭裱整修,然後再賣,逐漸積累,慢慢倒騰著自己也存了些明清名人字畫,買賣越做越紅火。到了民國初年,有臣字款、帶禦題的字畫"吃香",價格也上去了。萬筱竹到上海、南京、蘇州一帶收購明清名人字畫,運到北京賣。北京政府的總理、總長、次長們買韻古齋字畫的不少,韓少慈也跟他們熟悉了,買賣發展了,字號也闖出來了。韻古齋成為琉璃廠的一家殷實戶。


韓少慈發了財,回到三河縣老家,一下子置了1600畝地,鄉親們都覺得出奇,韓七(韓少慈排行老七)怎麽發了這麽大的財?!於是,在他的家鄉傳開了有關他的各種各樣的奇聞。
韓少慈越來越富,成了琉璃廠這條街上屈指可數的大財主。他的城裏城外的親朋好友,沒一個人再當麵直稱他韓士懷或韓少慈,更不敢叫他韓七,而是在"韓七"的後邊,加上一個"爺"字。

韓七爺高高的個子,手能夠膝,隆準鳳目,配上一副金絲近視鏡,很有派頭。不到50歲就留起長髯,飄飄灑灑,說話嗓音宏亮,走路道四方步,頗有士大夫風度。雖然他是裱畫匠人出身,但他善於學習鑽研,鑒定明清字畫的眼力不錯,又善於經營,做事果斷,用人得當,能發揮人之所長,因此買賣越做越大。
關於他做書畫買賣方麵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不談,隻講一個跟瓷器有關的

古瓷、古畫都屬古玩行業,但在鑒定上則是各有各的奧妙。確切地說,它們是同行不同業。對韓少慈來說,鑒定字畫他是內行,鑒定瓷器他是外行。但他不管行裏行外,隻要能賺錢,他都敢幹。到了1942年,韓少慈大財主的名聲在外,早已有人想捉弄他,要"設下香餌釣金鼇"。

一個早晨,韻古齋接到一個電話。電話問:"你是延古齋嗎?一對鈞窯洗子,你們給了6000塊,能不能再添點。"徒弟一聽,對方把電話打錯了,要撂下電話,可是6000塊一對鈞窯洗子,要賣給延古齋,應當告訴掌櫃的。韓少慈正在櫃上,聽到這個意外的消息,想搶延古齋的這號買賣,讓徒弟打聽好地址,馬上去看貨。他帶上"瓷器把式"徐少山、一同來到什刹海北麵的一家舊王府。

1911年清王朝覆滅,1942年王府的排場卻照舊。門房。客廳、聽差的、老媽子,打簾子迎、送客人和看茶送客等一套老規矩照常。韓少慈、徐少山見王爺的後代拿出的是一對口上帶鼓了、三足雲字頭、直徑有20厘米的釣窯圓筆洗。再看底部見不到瓷胎,露胎處鑲著鏨花銀片,看來很別致。反複看完後,韓少慈說:"是件宋鈞窯洗子,東西不錯。"抬頭看看王爺的後代--一位中年男子,又說:"這是您家傳的吧,東西不錯,6000塊是不少啦,我們賣出去,也賺不了多少。"這位中年男子低著頭,有些難為情地說:"我不能再添點,家裏等著急用錢,老太太不知道我賣這對洗子,要是她老人家知道,給多少錢也不準賣,還準備傳留後世哪!"韓少慈望了望徐少山,徐少山皺著眉頭、不說話。韓少慈不肯多添一文錢,就給6000塊。主人說:"錢,我是等著急用,6000塊就6000塊吧,要現錢,你們想要,就一個人留在這兒,一個人回去取錢,咱們是一手錢,一手貨,交錢東西拿走。"

韓少慈很高興,心想一對宋鉤窯洗子,6000塊值,起碼賣個三四萬;王府裏的東西不會錯。回到韻古齋從銀行取出6000塊,雇輛汽車到王府,把鈞窯洗子取回來。

過了半個月,韓少慈請來安溪亭。安溪亭,古玩行人稱呼他"安老蔫",平時不愛說話。他是琉璃廠最大的一家經營古瓷的延清堂的徒弟,見到的名窯瓷器最多。經過三十來年鑒定、經營古瓷的實踐,同行人都信服他的眼力。

凡是懂得古瓷的人都知道,宋代鈞窯瓷器胎色深灰而胎質堅密,器胎厚重而器形規整。安溪亭看這對鈞窯圓筆洗,露胎處都用鏨花角片鑲上了,鑲得牢固,見不著胎;手頭不夠(用手掂量叫"手頭",重量不夠叫"手頭不夠"),而鈞窯瓷器胎厚釉厚,手頭較重。再看釉,鈞窯瓷器是一種釉層較厚的天青色濁釉,燒得像周世宗、柴榮所要求的那樣。"雨過天青,雲破處"。這種漂亮的釉色燒製,是利用氧化鋼、鐵呈色不同這一特點,燒成藍中帶紅或帶紫的色釉,紅、紫的色澤如海棠紅、玫瑰紫,非常豔麗。可是這對鈞窯洗子的釉層薄,顏色是藍紅相間,像窯變性質的釉色,看起來死板,不像人們形容的"晴空萬裏的幾朵彤雲在飄搖變幻"那樣呈現自然美。

安溪亭看了看,吸了口氣,心想,這是民國初年河南禹縣窯燒出的仿製品,仿得還不錯,但"貌像神不像",手頭不夠,胎子不露是怕看出破綻。他用眼望了韓少慈問了聲:"七爺!您從哪兒買來的?"韓少慈答道:"是某某王府的東酉。"安溪亭哼了一聲,不再說什麽。韓少慈心裏有點明白,可能買"打眼"了。但尚未消除賺錢的念頭。之後,他又請了兩位鑒定古瓷的高手看了看,誰也沒說一句肯定的話。這時,他好像被一瓢冷水潑醒,"啊"了一聲,隨手把這對鉤窯洗子放在櫃裏鎖起來,不再讓它見人,也不願將這件丟人、破財的事泄露出去。

那時,韓少慈不怨自己的眼力不高,鑒定古瓷沒本事,而是怨自己的命運不佳,認為這是自己留胡子留的,一氣之下,把長髯割掉。熟人見麵問他:"七爺,您的胡子怎麽不留了?"他說:"唉!留胡子不走''字''(走運氣的意思),吃飯又事兒,剃了它既方便又衛生。"


解放後,韓少慈早已重新蓄起長髯,經常帶上一包好茶葉,到文古齋泡好茶水,同那裏的主人陳中孚和炭兒胡同的嶽彬、靳谘軒、整修瓦器的李煥章等人聊大天。談起他的往事,他嗬嗬一笑。1960年他在京離世,享年86歲。

韓少慈從1903年開韻古齋到1956年合營,獨自經營53年,他發財、失誤流傳出許多奇聞。其實,鑒定界人士有哪位是過目成千萬件文物古玩沒"打過眼"的"常勝將軍"? 而這樣的故事卻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值得玩味啟示。


上回貼了幾個清代民窯小罐子,這回再貼幾個清代民窯的盤子,粗狂生動!
有人問:你為什麽不貼宋代五大名窯的或著名官窯的?
答:能google出來的,我就不麻煩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