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palein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得意而忘象】關於“中國古代為什麽鮮見寫實雕塑”的話題聯想

(2005-01-02 04:36:10) 下一個

與討論

文章來源: 耳福-2004-11-07 14:15:22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最新發現中國古典雕塑---後羿射日,與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我抱著好奇

的心理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張搞笑圖片,圖上一個幾乎光著屁股的男青年對著天空做出射箭的姿勢,後來又

在這個跟貼中引出了一個話題,為什麽中國古代沒有寫實雕塑及其根源是什麽,網友就政治因素談了他的看

法,我答應貼一張古代寫實雕塑的圖片,並連想到幾個較典形的例子,一並貼出來算是兌現。因為天生不是

個思維嚴緊擅長史論的材料,隻好想到哪說到哪,說道哪就算哪,大家看個熱鬧而已。

 

中國古代有沒有寫實雕塑,這在以往的美術史論上基本上是作否定態度的。



有些評論家認為秦始皇兵馬俑是寫實的,論據是,幾乎可以從兵馬俑軍陣裏識別出官職大小,誰是連長,

誰是營長,誰是張三,誰李四,哪個地方生人,連腳下的鞋底上納的針線都十分具體。筆者認為,雖然

秦始皇兵馬俑麵部表情處理的生動無比,但若說他是完全寫實的仍未免牽強,起碼五官尤其是眼睛的處理

仍然

帶有概括和裝飾性的手段,這一點其實不用我說,大家也會看得很清楚。既然上麵說的兵馬俑已經那麽具

體了,為什麽還不能算是寫實的呢?什麽才算寫實?當然,寫實與非寫實之間,沒有一個完全絕對的界限。

所謂“寫實”是指藝術家或匠人不加個人的任何表述和處理,基本上完全忠實於客觀對象來描繪或塑造的

藝術形式。



在中國工筆花鳥畫裏,雖然畫麵中往往連鳥的身上一絲絲羽毛都畫出來了,但終歸不能把它算作寫實風格,

因為細膩不等於寫實。“寫實”在藝術品當中也有很多種寫實風格,如照相寫實,超寫實,和普通寫實等

手法―――。但在中國,直到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之前(尤其是受蘇聯現實主義影響)無論是繪畫和雕塑中,

都不多見純粹寫實風格。明清以後的宗譜畫像,其人的麵部處理,可以算是寫實的,但就整體和服裝道具

等而言,又回到一種程式化的處理上。



那麽中國從殷商鑄鼎以來的漫長的歲月裏真的沒有寫實雕塑嗎?



1990-2000年前後,在陝西鹹陽漢代陽陵陸續出土的大量裸體陶俑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有!



陽陵修建於西漢初年,距離秦始皇陵大約40公裏,經過風風雨雨的剝蝕,墓的封土仍然有32米高,這樣的

工程在兩千多年前一樣是不可思議的。 在古代中國的曆史記載中,陽陵的主人是最著名的仁君之一,劉啟,

他是西漢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死後人們尊稱他為景帝,他與漢文帝一起開啟的“文景之治”大家

並不陌生。 但從墓葬中發掘出的大量刑具和帶有明顯傷痕的奴隸囚徒的屍骨來看,(也包擴大量奴隸和囚徒

的傷殘塑像)這位君主是否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仁政,還有待商量,但這不是本文的主要話題。



 這裏出土的大量陶俑,它們大多隻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厘米高,個個赤身裸體,皮膚被塗成橙紅

色,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和肚臍眼,都被細致而真實地雕刻出來。既有太監、又有宮女,有不少陶

俑的背後還帶著印章,顯然代表著某種機構,奇怪的是,所有陶俑都沒有雙臂。 在這次出土的一些陶俑的外

表上,進一步發現了殘留的鎧甲或衣服痕跡。從而有了實物印證,人們也終於弄清了裸體陶俑的來曆: 在剛

剛完工時,所有裸體陶俑的身上都是穿著幾層漂亮衣服的,而陶俑胳膊上的圓孔,是用來裝木質胳膊的,胳

膊可以自如地扭轉運動,可以任意組成不同的動態,這種方法運用在大規模的雕塑俑群當中,何等的巧妙和

智慧!由於年代久遠,衣服和木頭早已腐爛殆盡了,所以隻剩下頭部和裸露的軀幹。墓葬中的陶俑,排列十

分整齊,可以識別出他們生前的地位,圖片當中的男俑,在它的左腿處,可以看到明顯的肌肉萎縮,或許

他生前是個奴隸,腿傷因酷刑所致,因此,站立的時候,他將身體的重心幾乎全部放在右腳上,在他的頭

部還殘留著頭巾的碎片。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2100年前漢代當時的寫實雕塑技巧,從頭骨的形狀,

五官的精確,表情的微妙,無不令人難以置信。這些地下的陶俑永久地保留了古人的形象,使得我們至今

還能直接地麵對祖先,感受他們曾經的喜怒哀樂,想象他們的人生故事。



那麽,既然當時就以經產生那樣成熟的寫實雕塑技巧,為什麽在中國曆史上寫實雕塑是那樣的罕見呢?就

目前而言,似乎寫實風格的雕像,僅存於秦漢帝王或王室的大型陵墓當中。



首先地上的作品,很難保存到現在,其次,就古人的經驗和迷信來講,真人殉葬之後便會腐爛,唯餘骸骨

一堆,塑造了某人的真實形象,便是攝取了某人的魂魄,殉葬者生前的陶塑形象也不會腐爛,將永遠守護

著墓葬的主人。




單就人物雕塑而言,我國鑄造人像有文字記載,最早可以推至《孔子家語,觀周》:“後嵇之廟,廟堂石

階之前有金人鄢,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此古之慎言也。” 這裏鑄造金人,銘之以文,告戒人們說話要

慎重。另外,《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始皇帝銷天下武器,鑄金人十二立於宮門之前,以示其威―――。


從目前了解的秦漢以來古人在雕塑領域留下的輝煌業績來看,中國古代早已嫻熟的駕馭了寫實雕塑的技巧,

其成就無法否認。就在雕塑走向完備成熟的時候,魏晉時代,佛教開始的大肆興盛起來,(這裏要說一句我

個人不成熟的臆測:倘若佛教沒有傳入中國或不是那樣盛行,中國的雕塑史恐怕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在帝王的號召,商賈的資助下,能工巧匠將空前的智慧和技能投入到佛像的雕鑿上麵,從而,使中國古代雕

塑史翻開的新的篇章。



談中國古代雕塑不能不談中國古代的佛像。北魏時期的佛像,是中國曆代佛像塑造史上的一個頂峰。麵部結構

俊美無比,神態安詳至遠,超脫空靈,身上的曲線美妙絕倫,若凝視良久,便會產生羽化登仙的感覺。今天,

世界上各大博物館,都會把中國北魏的佛像作為最珍貴的文物來收藏展示。



與西方雕塑不同的是,我國古代雕塑受老莊,佛教和儒學思想的影響,當然,這裏還有那位網友所談到的封建

政治的嚴酷,以及對於人物個性的抹煞等等,不過,若把中國古代非寫實的原因,都歸於政治因素,一定不夠

全麵,起碼,封建帝王和下麵的大小王侯,他們本身自己也沒有留下寫實的塑像或畫像。

 

我國最早的人物繪畫,長沙馬王堆帛畫,畫中下麵的女主人畫的非常概括和圖案化,在她的頭上,畫了一個象

龍的形象,那是喻示著主人死後靈魂得以升天。從這些大量的珍貴文物可以看到,古人更加關注精神世界,所

謂:得意而忘象,得魚而忘荃。


故此我國古代在人物的描繪和塑造方麵,往往對人物的寫實和造型的動態不作張顯處理,更加崇尚以“溫柔敦厚”

為旨,講究;“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這也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

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表現在雕塑的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內斂的。可以說中國的古代雕塑,大多是是意

象性的,更加注重形而上的感受。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無餘、曆曆在目。每根血管和筋都塑造的十分清楚。




對於力的表達,中國與歐洲有著較大的區別。歐洲以發達的肌肉表示人體的健壯,而中國則注重“氣韻”。



象類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類的話,在古書裏是很難找到的,因為它不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的標準,因此,

在人物的刻畫當中,很少刻畫健壯的肌肉,注重追求含不盡之意於象外,鄙視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這

很象中國書畫的用筆講究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以更多品嚐的餘味。中國的太極圖案,也是這種哲

學思想的一種圖騰提示。


那麽是不是,古人就不善於表現陽剛和力度,當然不是,我們看看唐代的力士俑,金剛的塑像還有寺廟當中

天王的塑像,從藝術角度來看,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隻不過它采用的是另一種表現手法,不是寫實的和今天

的審美習慣有著時空上的差異。這也是有些現代人看不習慣或幹脆說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記得我去乾陵的時候,正趕上下大雪,當我仰望風雪中乾陵前麵那座石獅子,後麵是那座著名的青灰色的

“無字碑”,當時不知道是凍得還是被那混雄的力度震撼的,身上真的在發抖――――――。



還有一個例子不能不說,陝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史料記載:係元狩六年少府屬官

“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

有寫實與大寫意的風格。將一塊天然形態的巨大石塊,因勢利導,自然取形,大刀闊斧的锛鑿,省略絕大

部分細部,使其氣象博大,與山巒翠柏相互應,更加烘托了英雄墓塚的莊嚴肅穆。並使人進一步聯想到,

霍去病馳騁疆場的凜凜威風和蓋世功勳。作者還采用寓意手法,其中一件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

雖然石雕已嚴重風化,看上去卻更加雄渾。那種力度的反映,真的不是幾塊肌肉能夠體現出來的,用現在

時髦的術語來說,應該叫他“環境藝術”,在考慮到周邊環境和氛圍的前提下,局部融於整體,形式服從

內容,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段,把歌頌英雄的讚歌,播放到大自然裏麵,讓你如雷貫耳,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無論是去或沒去過龍門的朋友,都會在圖片上見過奉仙寺大佛、近看很多佛像都有嚴重頭大的問體,大佛

是依山鑿成,所提供的觀賞距離應該在數裏或數十裏範圍之內。站在河的對岸望去則會發豁然現,大佛的

比例,從表現力度上來說是那麽的協調。這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建築的例子。佇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

大會堂和毛澤東紀念堂都是仿羅馬神店的建築風格。然後再在頂上加上富餘民族風格的琉璃瓦頂。古羅馬

建築的柱子近看,中間部分要比兩端略微向外擴張,也就是說柱子是弧形的不是直的,但遠看的時候由於

空間透視的變化,柱子便是直的了,(美國的朋友不妨下次遠近仔細看看林肯紀念堂。)而我們的大會堂

和紀念堂的柱子是真正的直的,遠遠望去反而顯得柱子是向內收縮的,使整個建築的力度有所消弱。
上麵例子當中的道理,中國古人想必早已心領神會。


在表現和誇張的手法運用上,古代雕塑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這裏舉一件造型格外精美、構思上巧奪天工的作品,就是武威雷台的銅奔馬,亦稱“馬踏飛燕”。通高34.5

厘米,作者為了表現駿馬馳騁的速度,匠心獨運運用采用浪漫主義手法,設計出一匹風馳電掣的駿馬,三足騰空,

一足踩在展翅疾飛的雁鳥的脊背上,側視的基本輪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先人如此的構思令中外

的行家裏手無不叫絕!它被譽為漢代青銅雕塑的奇葩。同時也是一座中外以表現速度為主題的同類雕塑的難以

逾越的裏程碑。   

      


中國古代在作品中往往比較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優秀的作

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身上的衣紋和飄帶作為烘托性處理。在頭部以外往往采

用充滿韻律的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再現,而是領略一首簡約抽象,美妙傳

神的頌歌。這樣的藝術和藝術哲學在西方的出現要比中國晚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從這些頭部來看,似乎沒有西方雕塑那麽逼真深入,其實不然,它的藝術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很

深的體會,臨摹西方雕塑容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別說讓你拿泥巴去塑出來,就是用素描

畫在紙上,都很難抓住他的微妙變化和神韻,它們看似不如西方雕塑現實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難以言傳

的結構和韻尾,超脫縹緲,神完氣足,即使是今天的專業雕塑家也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可謂:失之分毫差

之千裏。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寺廟的佛像一旦被毀,後人沒法複原的一個重要原因。



順便提一點,其實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的美術學院雕塑係裏,低年級的學生要做大量的寫實訓練,到了高年紀

或研究生才開始研究和嚐試變形處理,國內尤其在這方麵要求嚴格。說這些顯然是要告訴大家,概括和抽象處

理(這裏說的抽象不包括純粹抽象)有的時候要比寫實難很多,因為他不是有案可嵇的臨摹和照搬,他需要再

創作。中國現代作品中的變形處理,距離古人的水平,更多的時候,隻能是望洋興歎,這些都是專家的經驗之

談,絕非本人杜撰。這也讓我想到大學老師的一句話:有些東西的發展是不一定和科技水平的發展成正比的。



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中國對人物的造型總是不如歐洲,特別不如希臘,這裏也來嚐試性的做一個簡單客觀的比較。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時候,這個時期也是希臘雕塑非常繁華的時期,那麽這個時候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家所熟悉的

《維納斯》,和《擲鐵餅者》,這兩個雕塑是當時希臘的最重要的藝術作品。



比《維納斯》早一點,比《擲鐵餅者》稍微晚一點,就是我們秦代的兵馬俑。在體態動作上,我們無法和希臘

同時期作品相比,這是不爭的事實。希臘雕塑對於人體的精到、動作把握的恰當和生動,中國雕塑是比不上的。

(其實嚴格來說兩者沒有可比性),上文說過,這一點是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推崇以及習性分不開,有些

甚至是和不同人種的某些特質息息相關的。東方人和西方人相比,在肌肉方麵顯然不是我們的強項,若抓住弱

項來展示塑造,豈不是揚短避長嗎?



中央美院教授錢邵武曾經用幾幅圖片說:“我認為我們的兵馬俑比希臘的雕塑有發展得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的

地方,也有些非常不如人家的地方。強的地方就是人物的臉部的刻畫、表情的刻畫、性格的刻畫,比希臘強了

不知道多少倍。―――――帕提儂神殿的浮雕,那也是被認為人類藝術上的珍寶。命運三女神漂亮極了,但是

臉部處理,也是木然的。



那麽我們好在什麽地方呢?(他指著一副兵馬俑的圖片繼續說)這個是兵馬俑裏的將軍俑,整個的身體、整個

的動作是非常莊重的、非常穩定的,而且它的臉一看就是身經百戰、行伍出身,他的經驗、老道,通過臉部全

部感覺得到。人物的臉的表情,所有的兵馬俑裏頭基本上沒有重複的。它都有一個類型,類型之間差別不大。

但是每一個類型中間都有非常生動的一種代表性的人物刻畫。直到現在,一看這些就是陝北人,有的是傻乎乎

的、特別樂觀、作戰勇敢。有的人一看就是文官,小三角眼、特別精明、特別精幹,有點小裏小氣,但是他很

謹慎小心。有的就是關西大漢,但每一個類型刻畫得非常精到。這種刻畫希臘並沒有達到,在人物的表情的刻

畫、他的社會性的刻畫、他的階級地位確定、他的心理狀態的表達,這是當時兩千二百多年以前,希臘並沒有

做到這一點。而我們中國在這一點上實實在在超過它。這種類似的心理刻畫在歐洲到什麽時候呢?到羅馬雕像

的時候才開始有這種相當深刻的心理刻畫,那也是非常深刻、非常生動。”



錢先生以上這段談話,是作為一名資深專家,經過他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來的,絕非妄自尊大或菲薄。



話到此處,我總算弄明白一件事情,在藝術表現形式當中,所謂“寫實”手段,對於我們老祖宗而言,不是不會

玩,而是不願意玩。



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到這裏,也許會說:“耳福整個一個阿Q。” 我隻能回答:“有些東西您老還沒悟到,不信,

你問問小畢――畢卡索。”



在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的時候,小畢劈頭就說:“您老到我們這學習藝術,走錯門了吧?世界上真正的藝術精髓在

東方。” 好像原話是“真正的藝術精髓在日本”這裏我把“日本”兩個字改成了“東方”。因為任何人的認識

都是有限的,不經意之間難免出現謬誤,我想小畢也不例外。




以上文字雜亂無章有如夢囈,無稽之處,各位見諒!

nak224.gif

 

謝謝福爺突如其來的禮物:)

文章來源: ≠paleink2004-11-07 18:52:33

我想美學的體現內容應從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麵考慮。

西方傳統的雕塑審美觀, 強調客觀的形式美的法則,具有很強烈的唯物主義傾向。這類理論的最早代表

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學派,指出美的客觀存在性,強調比例和諧之美。認為美學必須以自然科學為基礎,

是一門感性的科學,而不僅僅是技能,技巧的訓練。17。18世紀的歐洲古典建築師曾嚐試在各種數學關

係中尋求美的奧秘。對美的科學的研究,還表現在對美的比例法則的重視,用“黃金分割“來表現的

維納斯就是比例和諧美的體現。所以美更是理性的。



美學和社會意識形態也密切相關。-----道
從審美價值來看,還主要體現在雕塑的形式所表現的精神內容,即倫理價值。中國的佛教和道教兩股重要

的思潮,和藝術的表現,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我們可以看到您文中所提到的龍門,還有敦煌壁畫等正是

和和佛學精神的交織體現。


此外,您在文中另提到“象類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類的話,在古書裏是很難找到的,因為它不符

合中國傳統哲學的標準,因此,在人物的刻畫當中,很少刻畫健壯的肌肉,注重追求含不盡之意於象外,

鄙視劍拔弩張,向外張。。。。。。“想必是受道教的無為的影響,行成了人在自然麵前的消極麵的認

識。

古希臘和古代的東方都有著體現神與人關係的神話和傳說。這些神話都是人們當時頭腦中的認識。大多數

民族的神都曾自命創造過世界,而古希臘奧林匹斯的神並不自命如此,他們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這也

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可貴之處,反映古希臘人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便記載的古希臘人和自

然力鬥爭的故事更是大大發展了這種思想。這種高大,有力,積極,進取的精神也在雕塑中有所投影。


我想藝術的形態不單由事物本身來決定,而且還取決與意識的接受方式。由於意識結構的不同,意與形交

織後產生衝擊和震撼也是不同。



很高興看到指導員來了,瞎敲幾句湊個熱鬧。讓您見笑了。

要下去幹活了,祝您周末愉快。

 

 


 

nak224.gif

震聾發聵!

文章來源: 元亨利

寫得不能不大讚一聲好!我是畫雕塑盲,但中國文化在總體上是相同的。前一陣謅過一貼談中國武術,

看了您的貼發現文武之道在中國文化的大體係中也是通的,比如您貼中關於“力”在雕塑中的中西區別,

就與“力”在中西武術中的區別是完全一樣的。西方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國也曾跟著喊了幾十年),

到今天科學界發現不大對了,開始理解要順應自然,否則要(也許應說已)受自然懲罰。奧林匹克口號

“更好更快更高”在中國傳統來看也是片麵的。西方文明的強處在於物質文明。這也是一種“寫實”吧。


沒想到您對中醫也有研究,能否撥冗寫點東西?我一直想寫點關於《內經》中 “精氣神”學說的東西,

可總是把握不準。讀《內經》有個半玩笑的想法:如果《內經》理論是“真”的,應拿諾貝爾醫學獎,

如是“假”的,應拿文學獎:其理論體係本身太精妙了,能憑空編出來的人絕對可拿諾貝爾文學獎。


似乎還有很多話可講,想來想去還是一句話,寫得好!

 

 

nak224.gif

老兄過獎了

 

 

文章來源: 耳福-

有關《內經》去世界拿獎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評委精通中文還得是古漢語。:))我們很多東西沒法翻譯

過去,翻譯過去還不如不翻,當然我說的是一句情緒話。人家不懂怎麽知道你好嗬?

那天給一老美解釋一句古詩:“澗戶寂無人”翻譯完了成了,山溝裏有個房子,房子裏麵沒有人,

我自己又跟著解嘲了一把:“那這屋子住賊合適。”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翻譯詩詞如果不能把精神層次的語言意境翻過去,那不是瞎耽誤功夫嗎?


中國古代文化成體係,這其中的價值難以估量。潘天壽的兒子潘公凱曾提過一個綠色學說,大意是,

今天人們所處的物質追求在曆史長河中是非常有限的一個時期,從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中,將來人們

的追求還要回到精神層麵上,古人的文化會以新的形式重新作為世界重要文化的代言人。


要不是走廊的氛圍,平時還真不敢討論這麽大的話題。

nak224.gif

突然想起個問題:

文章來源: 夜林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詩詞賦被看成“高雅”的藝術,而雕塑往往被當作勞動人民的東西,

上層人物很少涉及此道,我一時還真想不起曆史上以此聞名的“大家”。也許是雕塑很大程度上是

體力活吧?還是有其他原因?

nak224.gif

尖銳,這的確是個重要問題

 

文章來源: 耳福

在封建社會,雕塑這樣的力氣活,顯然達官顯貴和文人士大夫不可能親自參與,而工匠們身份卑微,

得不到史書的記載和傳送讚揚詩書畫就不同了,用今天的話說,作者他們本身就是明星,媒體的焦點,

有的還是皇上,得到的追捧和地位自然不同了。

還有就是中國的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在內,都是土木結構的,與石雕不協調,那為什麽不放個木雕呢?

若橫向的看看當時古人的辭賦,他們的修養和哲學,使他們寧願在院子裏放一塊假山。古人對於他們

膜拜的偶象是非常崇敬的,不能隨便塑一個放院子裏風吹日曬的,不但要給他們塑像,還要給塑像蓋

個房子,那就是什麽祠,什麽廟,刮風下雨不能淋著,還要世人敬香膜拜。花得起這筆銀子的人也太

少。量一少自然形不成氣候。


西方的建築是磚石結構的,配上大理石雕塑非常協調,雅典的雕塑和雅典的神店完全配套。

nak224.gif

為耳福兄好文叫好、捧場!關於中國古代泥塑、雕塑的研究太少,這

個斷檔30多年前就十分突出

文章來源: ABC--

依我看是缺少專門的研究人才。而美術界的雕塑家們身段太高、不肯下功夫去悟民族國粹。(紹武先生

除外,他是個玩家, 有悟性)。仔細想一想,也不能怪全賴美術界的雕塑家們。原因有二:1。 泥塑是

百工的技術。2。傳授方式太密宗完全考‘說戲’。哪一位當今雕塑家肯放下身段去聽‘說戲’呢?中國

泥塑的精華就在神情刻畫, 這一點後人比不了,洋人學不去也比不了。兵馬俑出土之前,前輩們常拿著

洋麽眼兒看微雕十八羅漢鬥悟空。對著天上的悟空,羅漢有著十八種表情和姿態。這還可以靠‘說戲’

傳下來。兵馬俑有上百種表情和姿態,靠‘說戲’是做不到的,那是真正的創造!了不起!30年前就讓

老一輩們吃驚、感慨。就連創
作泥塑收租院的藝術家也服得五體投地。說歸說,歎歸歎,多年來竟無人下功夫挖掘這一國粹的創作源

泉和承傳方式。

這麽多年後, 在海外能讀到耳福兄這麽深刻的文章。十分高興。

nak224.gif

還真把您老盼出來了!

文章來源: 耳福

您老一句:“中國泥塑的精華就在神情刻畫,後人比不了,洋人學不去也比不了”道

盡我國古代文化高深,這一點,其實洋人的專家心裏跟明鏡似的,遺憾的是此言放到

我這輩分的中國人身上,明白其就裏的並不在太數。
我認識的一位美國知名雕塑家,自從看了中國的文人石之後(即太湖石,靈壁石等案

頭供石和小型的園林假山石,當然全部是原裝老的)從此不做雕塑了,他說:他在他

的創作裏挖掘了半生的東西,與中國古代的雕塑理念和意識相比,再做下去毫無意義,

尤其讓他受不了的是,那些“圓雕竟然一刀未動嗬!!!從此之後改行收藏中國文人

石並順帶做起東方古董生意了

此外您提到“哪一位當今雕塑家肯放下身段去聽‘說戲’呢?”感受至深!當時的

高手都忙著學國外的東西,更多是蘇聯的“革命現實主義,”等到了後來八幾年,

明白過來的時候,好多包括已經功成名就的名人不禁感歎:悔之晚矣!

其實我還真不是一個有意要厚古薄今的人,隻是針對某一類型作品的心得,有些是

順著話題的聯想,還望前輩不吝斧正,以直後人。


再次感謝您老的鼓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