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為了不忘卻的懷念
故事1中已經給出來本人背景:1964年出生於河北省一沿海出產富足的文化大縣,河產、海產更是大大的有。
上周末到新澤西的華人超市買菜,看到了大馬鮫魚(King fish,鮁魚,燕魚),向領導請示,一年多沒有給孩子吃鮁魚了,買一次吧,領導發話:“那就買吧”。
每年吃一次鮁魚,是為了不忘卻的懷念!
頭一次聽到“燕魚”這個詞,是出自一個我極其討厭的老太太之口(那個老太太年輕時是一個養漢老婆,至於養漢老婆是啥意思,去看紅樓夢裏麵鳳姐罵巧姐兒的奶娘的場景)。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燕”魚的“燕”字如何寫,反正至少我們家哪裏和相隔很遠遼寧省的東溝縣都那樣叫,天津人和山東人叫鮁魚,南方人叫馬鮫魚。這種魚,歐洲沒有,美洲有,至少新澤西和紐約的華人和葡萄牙人魚店有買的。
我們家哪裏叫燕魚,我理解為因為這種魚的尾巴像燕子的尾巴,我自己瞎琢磨的。
大約六七歲時,一幫村裏麵的老太太談起過去(解放前,大躍進以前)的好時光,這個說這個季節應該是吃燕魚的時候,那個說開春吃麵條魚(海生銀魚的一種),黃鱗子(大黃魚),大對蝦,梭子蟹,大偏口,大鰨目魚,一平二鏡三鰨目(意思是在渤海,最好吃的是一斤重的平魚,二斤重的鏡魚(另一種大平魚),三斤重的鰨目魚),七嘴八舌,布拉布拉布拉。
我就記住了那個我最討厭的老太太說的燕魚,因為她是養漢老婆,而且她兒子在文革開始的66年11月就帶著紅衛兵扒了我們家的圍牆。那時候我才2.5歲,我記事早。我們家成分可是貧下中農。前年到南京大學看望一個堂姑(她小孩在哈佛大學建築係讀博士需要我幫忙一些事情)和96歲的堂爺爺時說起很多往事,她說:“你這個孩子不應該記住這些不應該記住的事情”。
8歲那年,我真的吃上了燕魚。在此以前,吃過麵條魚,吃過扔巴魚(海鯰魚)和其它一些海雜魚,但是從來沒有長過0.1米、重量超過三兩的。所以我不認為我在此以前吃過海魚。
話說共產黨的創始人是我們家八杆子打得著的親戚,所以我們家很多人都是很早參加革命的(當然了,也有參加反革命的,以後文章會涉及到),我姥爺的哥哥我的大姥爺就是老革命。老革命最後革命勝利的標誌就是把家裏的發妻的命給革了(請注意是革了不是割了,曆史上的商湯革命中的革字是變革的意思)。記得我的大姥姥整天穿的幹幹淨淨的衣裳,不做農活,也沒有下一代需要照養,和我那活到97歲的太姥姥一起過活。想來北京當大官的大姥爺定期給她們寄錢吧,反正太姥姥還經常給我塊點心吃,別人家沒有的。
1972年,我大姥姥68歲(應該比大姥爺大4歲),自從49年就看著大姥爺和進城後娶的年輕漂亮有文化的新妻子(我們背後叫她小大姥姥,多別扭)一大家子人(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時不常回來看老太太(我太姥姥)在眼前晃著,估計肚子裏釀的醋都是一年好幾缸的。這一年,一輩子無兒無女的大姥姥病了,我媽媽幫忙照顧著,不久就去世了(將來的另一篇文章我第一次吃葡萄幹中會提及)。
大姥爺從北京趕回來,接老太太去北京享福。為了感謝我媽媽的照顧,把一些家具給了我家,我們家吃飯用的那個灰常灰常好看的桌子就是大姥爺送給我媽的。也為了感謝我們,還請我們家舅舅家吃了兩頓飯。一頓是豬肉燉粉條,管夠的;一頓是燉燕魚。這一下子讓我在1972年的動物蛋白和動物脂肪攝入量比1971年和1973多出來20-30%。
都是中午請的。豬肉燉粉條就不說了,反正過年生產隊殺豬肯定能夠分上3.0-3.5市斤豬肉,年三十肯定吃豬肉燉粉條的。
單說吃魚,吃海魚,吃燕魚。
話說中午放學回到家,奶奶說你媽在你姥姥家了,你們快去吧,有jiaogu(北京唐山一帶土話,好吃的意思)。
一進姥姥家院子,就聞到一股魚味,從來沒有聞到過的灰常灰常好聞的燉魚味道。我、妹妹、弟弟、還有表姐、表妹,當然是圍著屋地下的矮方桌坐著小板凳吃了,小孩子家不讓上炕。可是我們吃的是燕魚,大塊大塊的燉燕魚,不腥、而是鮮的很、香的很。肉結結實實,沒有刺,魚湯是白色的,又鮮又香。最重要的是,甩開腮幫子隨便吃。
這是我一生吃的最好吃的魚,燉燕魚。下一次吃海魚就是1981年10月1日在天津舅舅家了,吃的是黃花魚(另一個故事中要敘述到)。所以,在1981年10月1日中午以前,在我17歲之前,吃過兩次海魚,之間相隔9年。我是64年出生的,家裏麵不應該在我一兩歲時喂我魚吃,然後有了妹妹弟弟、有了文化大革命,所以不應該在8歲前吃過魚的。
為了第一頓吃到海魚,我對大姥爺是有額外的感激之心的。1989年五月底六月初我到北京出差,雖然有出差報告並帶著介紹信,我還是帶著一大堆天津的點心住在他家,白天在天安門廣場看風景,晚上和老爺子聊天。待2005年回國,老爺子老太太都已西去,給堂舅舅們不少營養品。
BTW,我們家東邊離海有15公裏,南邊離海有20-25公裏。據奶奶講,在萬惡的舊社會和50年代,貧苦漁民打上來的魚,太多了,是論盆賣的,大對蝦、黃花魚,一盆賣幾毛錢。
86年春節過後,我的研究生roommate從丹東回來帶給他導師(我們縣人)的凍魚就是燕魚,天津人叫鮁魚。
我1990年冬去國到歐洲,1997年來美國,到紐約唐人街菜市場一看,哇,有燕魚!並且是個頭比較大的燕魚。自此以後經常買一些燕魚吃,但是吃不出來童年那種感覺了。其實,燕魚還是有一股較重的魚腥味和一種可以說叫苦或辣的怪味,尤其是當魚不太新鮮時。
山東半島人,天津人,大連人,有一種名吃,叫鮁魚餡餃子,可以說是把鮁魚(燕魚)的腥味充分的顯現出來了,我其實不愛吃的,出於客氣,還不得不誇上一句好吃。
娶妻生子,過上了在美國的日子,和領導簡單的講過第一次吃燕魚的經曆,孔雀女對鳳凰男的故事不感興趣,但是對這幾乎沒有刺兒的肉棍子魚感興趣,孩子們也願意吃。所以,每年我們都要吃上一次美國的燕魚,為了紀念我8歲時吃的燕魚。
寫出來了,也許以後我對燕魚就沒有歉疚和感念的特殊情分了,who knows。
此文,除了一般網友,也謹獻給那些為文革唱讚歌的各位網友。本人化學工程師,在國內運行著環保公司,也當著教授博導親自培養了20多個博士碩士了,母校的校訓是實事求是。
馬鮫魚,比較腥,肉質緊密。所以福州人一般都是煎炸了吃。
我的寫作能力肯定不好!高中前幾乎沒有真正讀過書。
一個真實的故事:節前和TD材料學院副院長吃飯。他和我同齡。說他高中入學的第一天聽到室友提到氫二氧一,他不禁問:“什麽是氫二氧一呀?”。因為我們在初中是文革時期,他沒有學過化學。
而我,高中以前(初中、小學),語文、數學、物理、政治都幾乎沒有學過。化學倒是認真學了,因為那時候四人幫已經粉碎了。高中前唐詩就會一首鋤禾日當午,幾何證明題一道題也不會做。
人的味覺有苦酸甜鹹鮮五味(說五味是苦辣酸甜鹹是不對的,生物學意義上,辣不是味道)。
有鮮味的東西有三種(三類): 穀氨酸鈉,兩種核苷酸,丁二酸鈉。
穀氨酸鈉就是通常說的味精,雞蛋、雞湯裏麵含的比較多。不要談味精色變,我有時炒素菜時還要用味精的。
有兩種核苷酸有鮮的味道,骨湯、肉湯裏麵比較多,有些魚中也含有這兩種核苷酸。
丁二酸鈉是另一種鮮味劑,海鮮類,尤其是貝殼類海鮮含的比較多,所以做海鮮千萬不要放味精,要不味道就混亂了。
我是一個朋友圈中著名的吃貨,剛才還吃了昨天買的龍蝦。既然寫關於吃的文章,幹脆起了一個於吃有關的網名。
BTW,這些有鮮味的兩種核苷酸和其他一些核苷酸是共混的,而核苷酸代謝物尿酸容易引起痛風。吃東西還是要講究些。
吃什麽油,喝什麽水,吃什麽鹽,吃什麽食物,吸什麽空氣,很重要,尤其是在當前的中國。這些方麵,現在我挺臭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