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教授在美國的22年生活分享

Willie LU, 92年出國,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生活和工作了20多年,曾是聯邦FCC顧問,現在已退休,有空做些投資,古董生意等。
正文

如何在美國生存發展?盧教授22年美國生活分享

(2018-08-29 06:19:38) 下一個
(學生從盧教授課堂上整理而成。老師個人觀點,供教育目的之用。Personal Views Only.)
我來美國已經22年多了,從最初的一名無線技術工程師,到斯坦福EE教授(研究領域:開放無線傳輸),到後來去法學院學法律,去國際關係學院學外交,去商學院學商學,再後來去學古典藝術欣賞,去學古董鑒賞,到現在成為古典藝術收藏者,古董收藏者及加州投資者,我的人生充滿多姿多彩,豐富多彩。
我從2000年起就是美國國務院國際技術,標準和政策國家代表團的技術專家,主要在於OECD,ITU等的談判小組。以前的我非常單一,隻懂技術,根本不懂其他, 非常孤獨。現在我非常能聊,一般不談技術,隻談藝術,音樂,古典,法律,投資等“全文科”的素材,真正融入美國人的生活圈。
我研究生一畢業就出國,在無線技術方麵非常成功,是IEEE Globecom 第一位華人技術委員會主席,也是最年輕的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聯邦技術顧問。 在我技術最巔峰的38歲時突然決定改行學法律和國際關係學,利用斯坦福教授的獨特優勢全心學習法律,外交和商學,並轉型到文科領域。
從此以後,我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整天坐在電腦旁設計芯片,設計硬件和控製代碼。我大部分時間是陪客戶打高爾夫,主持會議,欣賞藝術,審理案件,投資座談等等。我的知識麵已從技術延伸到法律,外交,政策,戰略,藝術甚至古董鑒賞,成為真正的複合型人才。
其實生活中很多領域都是通的,比如:外交和高爾夫是一樣的;知識產權和古董是一樣的;投資和藝術是一樣的,等等。
工程師到50歲時已是滿頭白發,非常辛苦。而我現在也50歲了,但幾乎沒有白頭發,也不用天天上班,隻需每周上班一天,六天休息,幾乎都是自然醒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美國生活,講究的是技巧,不是苦幹。現在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點: 必須注重複合型人才培養
下麵這個故事很流行, 不是我寫的,但非常認同:一家矽穀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隻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盡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鍾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鍾。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幹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
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問,擅長表達自己。在實習期間,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是,最後人們最能記住的是那位印度學生。
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國人喜歡講的,因為中國人看重“硬本事”、看輕“軟本事”;按照這種我們熟悉的價值觀,這個故事實際是想抬高中國人、貶低印度人,也包括貶低美國人,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裏,因為我們這種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國人隻能幹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矽穀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也正因為美國和印度社會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軟本事”,所以,反饋到文化和教育領域,就變成了不隻是要強調數理化,也要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在判斷人才時不隻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個風趣的人。
實際上,這裏關鍵還是在於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問題。教育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為了職業,一是為了做人,尤其是為了做一個有意思、有趣味、有意義的人。職業培養是為了飯碗,而“做人”的教育是為了讓人不隻是職業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許多朋友一聽到自己子女想學曆史、文學、藝術,或者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就很生氣,認為這些“軟本事”沒任何用,不便於找工作,等等。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軟本事”恰恰是使一個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礎。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說會道、知識淵博的人領導的。即使我們走出企業領導、政府領導階層,在社會生活中,那些除了職業以外還了解我們曆史、社會、政治和經濟是怎麽來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時更可能是社會中的成功人士。
隨著互聯網資源的豐富膨脹,各類專業技術通過穀歌隨時隨地可以查到,獲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學,也可以是通過上網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對價值在降低。但,全球一體化的社會對於軟知識、軟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人不在“軟本事”方麵追趕美國和印度,我們可能隻能繼續以苦力活、以低利潤活為主,而高利潤、高收入的工作則繼續由美國和印度人控製。
就每個人的生活而言,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應該強化通識教育,也是為了讓自己能一輩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識教育不僅能讓一個人增加“軟本事”,而且還會讓你接觸了解各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與研究,激發你方方麵麵的好奇心和興趣。
一旦你對許多東西有好奇和興趣後,一輩子中的不同時段總會有讓你感興趣、讓你激動的追求和話題,不會過得枯燥,而會充實生命中每個階段的生活內容,最大化一輩子的幸福感。
這種理念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複合型人才”培養。
第二點:必須摒棄國內的一些錯誤價值觀
國內對交朋友的普遍準則是“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所以經常有父母對子女說:“你傻啊?這種朋友對你有啥好處呢?不要和他們來往。”等等。這種觀點在國內可以,但在美國就是使自己死路一條,因為以“好處”來衡量的價值觀在美國非常不可行。
美國的價值觀是以“credibility (信用)and goodwill (善意)" 為基礎的。我來美國22年,其中15年以上都是在不斷地創建自己的信用和善意,包括在IEEE義務服務了十多年,為社區義務服務了十多年,為聯邦政府義務服務了十多年等等,才擁有現在的信用和善意。
我每年都免費義務為大陸來的同胞寫200多封的特殊人才綠卡推薦信(EB1A,EB1B, NIW, O1),幾乎所有的人我都從來不認識,他們都是從社交網上找到我的,但我相信每個中國人,能幫則幫,盡最大的力量幫助華人社區,特別是剛來美國的同胞們。這些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隻有花費我大量時間,精力還有不停地來來回回的車油費。好的社區就是靠我們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使大家有種家的感覺,互相之間團結,互信,互助。
國內有很多惡習,這裏就不用多說了,就看看坐國際郵輪的中國人就知道了:當大龍蝦來時就能立馬分出哪個華人是美國來?哪個華人是香港來的?哪個華人是大陸來的?當然了不是絕對,但至少很普遍。
我幾乎每月都花不少時間來義務訓練從大陸來美國灣區的中國學生和工程師,幫助他們了解美國的社會,盡快融入美國的生活。
在美國,人品比才能重要百倍。沒才但人品好,政府會養你。但有才卻人品不好的話,寸步難行,最終無家可歸。
所以我建議國內的家長們不要一到暑假就排隊送子女來斯坦福大學等夏令營,應該送他們來這裏的社區作義工,看看真實的美國社會,體驗實在的美國生活。
第三點:必須和正能量的朋友圈交朋友
我認識的從國內來的各種各樣的人太多,不少都是大官的小孩們和富豪的小孩們。這些小孩分成兩類:一類是既有錢又有才,都是進名牌大學讀書,平時我都是每周聯係他們一次,比較放心,因為他們的朋友圈都很正能量, 不用我太擔心。
另一類是雖有錢但無才,一般是混文憑,不少隻在社區大學讀書。了解美國的人都知道,社區大家就是“家裏蹲”大學,沒有大學的任何味道,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很多人指望通過社區大學轉到名牌大學,但成功率非常小,隻有那些非常刻苦的學生才能轉成功。2016年,從社區大學轉到UC Berkeley的比例隻有800/18000 = 4%. 所以這些從國內來的“有錢無才”又不刻苦的人都整天聚集在一起,不要說花天酒地,就是遊手好閑,要不就是染上惡習,包括吸毒,亂搞,非法等等。這些人最讓我傷腦筋,也最操心。
這些朋友們都把孩子委托給我,吩咐小孩:“盧教授就是你們的監護人,是你們的父母,要聽盧教授的話。”,但是18歲後我管得住他們嗎?在美國,18歲後連父母都無權強迫他們做什麽,我怎麽能管得住呢?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樹立好的榜樣,平時在家身體力行地幹些修房子活,教育他們如何做人,灌輸一些人生的道理,其他就看他們的造化了。
別說小孩,大人也一樣:正能量的朋友圈對人生太重要了。舉個活生生的例子:
一對大陸來的工程師夫婦,年薪合起來有25萬美元,有兩個小孩,本來應該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男的五年前染上了玩網上的遊戲, 一發不可收,從免費遊戲上升到把工資全押上去還不夠,最終搞到女方去法庭申請離婚訴訟(也就是離婚)。好朋友邀我去勸離婚,看看還有沒有挽救的希望。我一調查才發現,他周圍的朋友圈都是非常恐怖的遊戲癮君子。
因為他們倆還有感情基礎,男方也不想離婚,後悔不已,但難以自拔。我就迫使他離開懷的朋友圈,轉向正能量的朋友圈,平時有空爬爬山,談談投資,交流一些創業想法,組織一些對社會有益的公益活動。 經過近九個月的努力,他們又和好了,女方也撤銷了離婚訴訟,一家人又回到幸福美滿的生活。
每年,我和我太太都義務挽救了近二十對處於離婚邊緣的家庭,為社區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也為社區樹立了好的榜樣。
第四點:必須學會善於投資
投資是美國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你不做投資,就算你有高薪的工作也很難在美國有好的經濟狀況。舉例說,如果夫婦倆都在高科技上班,年薪25萬很正常,加州和聯邦稅率在45%左右,剩下13.75萬。就算沒有按揭,地產稅和保險等加起來也有好幾萬,如果租房就更貴了。 我們就從低算3.75萬吧,於是就剩下10萬了。
兩個小孩的教育多花錢啊!雖然可以上免費的公立學校,但課外補習和課外活動都得花錢:遊泳,鋼琴,畫畫,溜冰,踢球,打球,數學,英文,電腦,物理,化學,比賽,等等,作為家長就是不停地開支票,不停地送小孩學各種技能。中國人,印度人,甚至美國人也不停地在補課。我的美國朋友對我說了一句話:“kids make you poor!", 千真萬確。我有兩個兒子,平均每人每年課外補課約三萬美元,兩人共六萬美元。就算你找最便宜的補習學校,兩個小孩也要4萬。這樣就剩下6萬了。
我22年前剛來美國時,全家三人(那時老二還未出生)每次去超市買菜都在20美元以內。現在去超市很難在80美元以內。22年前中餐館一盆菜都是$4.99, up to $6.99, 一頓飯花不了20美元. 現在的菜價都是每盆$12.99 up to $18.99, 一頓飯至少也要80-90美元。所以四人之家的每月夥食費至少也得要1500美元,包括平時自己燒飯,周末全家出去吃一餐。這樣一年就花去近2萬了。還剩下4萬了。
在美國,家家至少有兩輛車,就算沒有按揭,你得加油,修車,維護。 每次加油在50美元左右,每月每車加三次油, 總共每月油費在300-400美元左右。加上修車和保養,每年得花5000美元。
25萬年薪的家庭,大人和小孩都得穿得體麵些,所以得買些一般的,但上料的衣服,至少能體現中產階級的水準。我老婆告訴我,我們全家每年用在買衣服上的費用是4萬到5萬美元(不算上女人的奢侈品和化妝品,那是額外預算),這樣女人和小孩出去比較體麵。所以,就算你節約,也得花上我家標準的一半,即2萬美元。這樣就剩下1.5萬了。
在美國,很難想象全家不出去旅遊度假的,再沒錢借錢也要出去度假。度假的費用就很難講了,包括冬天去滑雪,坐郵輪,出國度假,或至少回國看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反正剩下的1.5萬就很快不見了。
所以25萬年薪的家庭在灣區隻能算是很普通的家庭,基本上是“吃光用光,身體健康”,不太可能有多餘的錢買好的房子的。
在灣區,看得上眼的好學區房子都近200萬美元。不做些投資哪裏買得起這麽貴的房子?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賺的錢絕大多數是靠有效投資賺回來的,上班的工資隻供全家日常生活開銷。投資包括房地產,股票,創新項目等等。至於具體的投資技巧,平時要經常交流,即不要輕信別人,也不要畫地為牢,應該多分析,多思考。
第五點:必須不停地為家庭供氧
人生很短,要時刻珍惜一切:珍惜你所愛的人;珍惜你的小孩,珍惜你的朋友。
我和太太結婚25年多,還是保持著當初的習慣:天天一起手拉手一起散步。
當大兒子進入叛逆期(約九年級)時,我毅然關掉了上海的公司,損失500多萬人民幣,回到美國天天和兒子一起並肩作戰,共同渡過他人生的關鍵幾年。從大兒子到小兒子,我已經在家陪伴兒子快八年了,這也是人生中最寶貝的“父子情”的關鍵幾年, 那是無法用錢買得來的。
我非常反對那些海歸們,自己回國創業,卻把老婆和孩子留在美國,因為家庭的殘缺是無法用金錢來彌補的,特別是當小孩進入“叛逆期”時更重要。
其實在美國也能創業,也能賺錢。我在做兒子全職“保姆”的八年內也賺了不少錢,基本上都是投資和創新收益獲得的,非常不錯。當然了,平時要有好的朋友圈,互相交流信息。
由於時間關係,下麵幾點以後再補充,待續。謝謝大家!
有空歡迎來我Pebble Beach 家做客,療養,度假和創新研究。
 
Personal Views Only, Nothing is Waive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圭媽 回複 悄悄話 幾乎每句話都很有道理,很實在,謝謝分享!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