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外長江

努力做個不選邊站的老頑童
個人資料
正文

小城故事 尤家齊 (上)

(2018-04-16 18:30:54) 下一個

小城故事 尤家齊 (上)

(這是我第二次嚐試寫小說。前天我講的那個故事,兩個主人翁都是有人物原型的。在今天這個故事,我把幾個人或很多人的故事拚到了一起,放到一個人或幾個人身上了)

 

上一個千禧年的最後一年,南方的一個都市,是紫荊花盛開的季節,天氣很炎熱。我回國講學,順道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下榻在南方賓館。會議結束了,我也要取道香港,飛回太平洋的彼岸。安排送我的車還沒有到。交了門卡,喝著礦泉水,我拿著行李在大廳等候。

 

賓館是帶有大型會展中心的。看來這個會議中心很忙。我參加的會議的宣傳橫幅已被撤了下來,代之以歡迎參加一個先秦曆史問題研討會代表的橫幅。這個會議接待中心也來了幾位學生,開始忙碌了起來。看來參會人員下午會開始入住了。出於好奇,我順手拿了一本會議宣傳資料翻了翻。尤家齊,一個熟悉的名字跳了出來。難道是她?

 

雖然尤這個姓氏並不常見(在大陸當代姓氏中人口排第124位),家齊這個名字則太普通不過了。但如果您知道我認識的那位尤家齊還有個哥哥叫尤國治,您會猜測他們的父母是讀過書的,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誌向,不是普通工人農民出身。1965年到1966年,尤家齊和我在同一所小學,同一所中學呆過。但一起上課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我們應該是沒有單獨說過話。1975年,我們又意外地在空中產生碰撞(但人沒有碰麵)。

 

1965年春,我就讀的C縣縣城中心小學陸續來了不少插班生。離考中學隻有幾個月時間了,為啥還有學生插班到六年級?我有幾分納悶。後來知道,他們是隨父母工作調動,從江城等地轉過來的。那年春天,江淮省以我老家所在的C縣為行署所在地,成立了一個新的地區。地委書記趙是從華東地區另一個省調入的,專員吳來自臨近的沿江地區。地委第一副書記萬由省委宣傳部的一位副部長出任,而C縣原縣委書記關擔任地委副書記。地委和行署的各級幹部多數由江城地區抽調。那批插班生,都是地區中下層幹部的子女。

 

尤家齊是插班生中的一員。而她的哥哥則轉到縣城第一中學讀初中二年級。要知道,我所在的小學和C縣第一中學教學質量都是相當好的,轉學也要通過考試。我四年級轉學進來時,兼任曆史教員的副校長就為我出了一份綜合考卷。洪副校長明確告訴我,考得不好,就會建議我去縣城的另一所小學。據說,尤家齊也是由洪副校長親自考核才收下的。難怪洪副校長經常在學校表揚她,說她品學兼優。不僅語文數學好,史地知識也非常優秀。幾個月後,我們都考入了C縣第一中學的初中部。

 

尤的父親來自長江北岸的一個小鎮,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畢業於那個小鎮所屬縣縣城的高中部。遵循“父母在不遠的古訓,畢業後他留在縣城教書。在那個翻天覆地的大革命的年代,他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還是卷入了革命的洪流中。他先是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大軍過江前夕,正式加入中共。經曆土地改革運動的洗禮,他開始擔任黨的基層幹部。六十年代初出任一個區的區長。接下來在江城地區組織部擔任科員。

 

這樣的資曆,十八級的行政級別,在地區隻能擔任一般科員或付科級幹部。但地委書記趙要提拔他擔任地委組織部的第一大科組織科的科長。有人說這是趙書記愛才。但據內部人士透露,尤隻是趙書記和關副書記角力中的一顆棋子。趙這個外來和尚一把手不好當,因為關是地方實力派,其力量盤根錯節,處處給趙下跘子。趙需要破格提拔一批人,便於自己打開局麵。尤的任命一直通不過,趙隻好任命尤為副科長,但遲遲不任命科長。尤成了組織科事實上的負責人。

 

第二年5月,“史無前例“開始了。在C城以至於全地區,C縣中學的學生們是這次運動的生力軍。學生成立了兩個對立的造反司令部。作為初中一年級學生的我,是這場運動的逍遙派。事實上,我在縣城的時間很短。母親擔心我的安全,武鬥激烈時,我被母親送到了鄉下。

 

可憐的學生們,自以為趕上了“毛澤東思想的新時代“, 要擼起袖子幹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其實,在兩個對立的造反司令部成立時,格局就定了,是依附在老幹部身上的毛。C縣C地區和省城一樣,造反派分G派和P派。所謂G派,保的是地委書記趙,反的是地委副書記關。P派則反趙保關。尤家兄妹是G派的活躍分子,而他們的父親尤科長,則是G派革命幹部中的中堅分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