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閑,腦袋裏就轉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概念,老這麽瞎琢磨也不是回事,如今想到了繪畫和攝影的關係問題,就想把它寫下來,免得以後忘了。最近想到的是攝影和繪畫到底誰是誰的前期,誰是誰的後期?為了給這篇短文寫個題目,差點把我自己都繞糊塗了。
想到這個問題是前些天看到一篇抱怨文章,批評時下照片PS太多,才意識到Photoshop把繪畫和攝影拉得太近了,讓一些試圖始終要把繪畫和攝影分得涇渭分明的人感到實在不舒服了。到底該怎樣用Photoshop呢? Photoshop到底是個什麽東東?怎麽描述呢,它既是攝影後期的工具,又是美術的工具畫箱。它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以至於不知道該把它當成誰家的寶貝。Adobe公司原是為了製圖在開發 illustrator的同時一起開發了Photoshop。後來由於蒙版等工具可以修改照片,才慢慢地加入了越來越多的修改照片的工具,雖然能用於修改照片的功能在它眾多的功能中隻占了很少很少一部分,但後來就這小小的一部分卻成了我買它的全部理由。
也許Adobe早已考慮到Photoshop太貴,也可能考慮到有些人被Photoshop弄得高不清楚攝影和繪畫的區別了,在出版Photoshop的同時也附帶了Camera Raw。也考慮到買不起Photoshop的攝影人情緒,又把Camera Raw和Adobe Bridge合並又再加了一些管理功能,另出版了一款獨立的軟件,叫做Lightroom,它除了修改照片還可以管理照片。這樣大多數照片可以不進入Photoshop也能粉墨登場。但是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把照片的後期修飾統統叫做PS。因為確實有很多人把照片修得跟畫的似的。這就導致我還是忍不住想要探索一下繪畫和攝影到底應該有多遠。
到底有多遠呢?繪畫不用說,從瑪雅文化和甲骨文就開始了。攝影呢,比較容易的就從照相機的出現開始說。當年照相機之所以被發明就是為了實現影像再現,這一點毫無疑議。反正但從原理上看,初中的光學課裏有這麽一個實驗:透鏡的一端點燃一支蠟燭,另一端立一個紙板,在紙板上就會出現一個倒立的蠟燭圖像。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確實就是根據這個。
13世紀就有了最早的近視眼鏡,直到100多年前,才先有了幹版濕版玻璃板的銀鹽顯像,後來才有了大畫幅中畫幅和135畫幅的硝酸纖維和醋酸纖維膠片,甚至還出了8 毫米的電影膠片。現在更有了中畫幅數碼背和全幅及截幅數碼CCD和CMOS傳感器相機。但是,你知道從光學蠟燭實驗到銀鹽照片之間這一千多年是怎樣過度的嗎?這中間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幾乎被所有人忽略了。今天,咱來回顧一下這個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曆史。
話要從歐洲的宗教繪畫說起。在14世紀以前,早年的基督教繪畫的內容主要是聖母聖嬰,畫風大多是馬賽克拚圖(Mosaico)或線描加彩色平塗,沒有陰陽相背和光影投射表達。作畫的人最多也就是工匠,類似於石匠木匠之類的畫匠,留下姓名的也不多。畫出來的就是下邊這樣的畫,但這幾幅還是能查到作者姓名。
時間不知不覺來到了15世紀,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零零星星地出現了一些與教廷口味很不一樣的畫工,他們不同於普通畫匠,因為他們大都是貴族或富人,所以他們也用的起像青金石之類的昂貴的礦物顏料。他們的畫形象準確,線條逼真,光影真實,色彩豔麗。而且創作數量之大效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他們創作出來的畫就是下麵這個模樣:
很大的進步吧,從馬賽克到這會兒大概也就是百年左右的時間,歐洲的繪畫似乎是從舊石器時代一下就跨越到了蒸汽時代一樣。這批畫工就被後人稱為畫家或藝術家了。他們就是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等。在當地統治權貴美第齊家族的讚助下,這批畫工的作品也進入了神聖的教堂,用他們的嶄新的技藝和畫風取代了原有的馬賽克和線描平塗繪畫。在這個時期也正好也有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希臘語學者思想及書籍,在音樂哲學,科學方麵都有了嶄新的進步。這個時期就被後人稱作“文藝複興”時期。這些畫家被今人稱作大師,也就是因為他們在繪畫史上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是劃時代的藝術家。
那麽,讓人感興趣的是:什麽原因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在繪畫領域出現這種劃時代的變化呢?曆史之所以成為曆史,就是在很多的機緣巧合的背景下發生了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那麽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麽呢?首先,一千多年的教廷經過了不少政治經濟的風風雨雨,更重要的就是馬丁路德的改教運動使羅馬教廷的權威大大削弱了。在這段時間教廷對偶像畫的控製已經不像以前那麽嚴厲了。同時,在佛羅倫薩地區出現了財力和話語權都可以和教廷分庭抗禮的大富豪美第齊家族,他們收容了形形色色的工匠,手藝人等,其中也有很多頂尖的畫師。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光學儀器,就是類似於蠟燭投影的儀器。這個儀器對畫師們的繪畫的幫助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兜了這麽大一圈,這個儀器才是咱們要談的重點。因為從此,畫師們不再為畫出準確的形態花大量的時間去“找型”了。隻要讓模特處在透鏡的另一側擺好姿勢,在透鏡的另一邊的畫布上就呈現出了反向的圖像了。再用筆把圖像描下來,剩下的就是按照光影上顏色了。這樣他們可以更自由地把宗教的虔誠與藝術的美感揉為一體。再往後邊的的發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當藝術三傑被請到天主教堂去繪製大量聖母聖子壁畫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類似創世紀,耶穌升天等許多名作。與歐洲隔海相望的英國主要是新教的大本營,新教是不拜偶像的,所以英倫這時的繪畫藝術就遠遠落後於法國意大利了。當然這種投影儀沒有被傳到信奉東正教的俄國,加之東正教強調的是耶穌受難,當時的俄國人似乎對雕塑更有興趣,對這種繪畫投影儀的需求也就不是那麽迫切。俄國的繪畫直到後來到了列賓那一代,才開始爆發。列賓硬是把人的眼手配合能力訓練到極致,為此俄國畫家要花去了大量時間去學習基本功。以至於中國的學院派油畫也是學習列賓畫院的做法,要求學生要花兩三年時間去練“找型”。當然這是後話。
到目前為止,架上繪畫具象畫作還是歐美的油畫一統天下。但透鏡成像儀卻走上了另一條路——攝影。隨著照相機的誕生,投影儀就成了過去,照相機把攝影的特點和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它已經不再是繪畫的工具,而成了可以生產產品的機器,與繪畫就漸行漸遠了。同時它又毫不留情地搶奪了超寫實繪畫的飯碗。從這方麵看,攝影好像與繪畫也分得不是那麽清。
因為銀鹽顯像可以分區曝光,分區顯影,改變景深,染色等等,這與繪畫的功能都很相似。但它還具備迫衝,疊加,裁剪,甚至拍攝紅外圖像等繪畫不具備的功能。攝影的自由度好像還大一些。這就是所謂的攝影後期的暗室技術。到了數碼時代,再說回PS,還用多說嗎?大家好像已經有了答案了。現在玩攝影的人幾乎沒人不用Photoshop,因為CMOS並不完美,比如高感,比如寬容度,等等。所以數碼照相的後期就是PS了。現在的“明室”操作可比當年的暗室操作容易多了。
話說回來,十四世紀以來的眾大師們都對使用投影儀描摹愛不釋手。可以說沒有透鏡的發明就不會有西方古典主義寫實繪畫的巔峰。人類很有可能還得先觀察到模特,再通過眼,腦,手訓練,才得以讓寫實繪畫誕生。如果沒有照片,風景寫實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畫家沒法讓大自然的光影停下不發生變化變化;人物寫實也不能實現,任何一個模特都不可能幾百個小時保持不變的姿勢。有了這個透鏡,找個模特擺個姿勢在畫布上描下來,造型既準又快,構圖也不再困難。照相機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成型的。
印象派繪畫打破了傳統的繪畫模式,要畫家走出畫室,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光影,感受顏色,來看看莫奈是怎麽樣感受自然光的。
這是莫奈在同一個地方——小鎮吉維尼,在不同的時間畫的日本橋與睡蓮。是不是有些熟悉?這怎麽有點像攝影師的做派,畫畫也能這樣不厭其煩地在同一個地方畫。
說到這,可能你已經可以得出攝影和繪畫關係的結論了,或者說,攝影是從繪畫中分離出來的了。其實它們是很難分開的。
為什麽他們難以分開,還有,因為一句話:“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這句話意味著繪畫要向攝影靠攏,攝影要向繪畫靠攏。因為繪畫是從客觀現實中提煉出要表達的事物,再加之一筆一筆地畫會非常麻煩,所以畫出來的內容就隻有重要元素,相對簡單些,是現實中的簡化版本了,要得到更真實的畫麵就得加,加,加,加更多的元素,向攝影靠攏。而攝影隻要一按快門,所有的景物,你想要不想要的全都進來了,所以老師要你做減法,不管你是前期移除還是後期抹掉,反正就是向繪畫靠攏。加法也好,減法也罷,似乎這樣才可以在視覺藝術上更統一。
當然,攝影是一回事,照相又是一回事。照相是記錄事實(眼睛所見),攝影是相機作畫(心中所想),是從照片中“減”剩下的精華。比起照相來,繪畫與攝影確實要近一些。亞當斯把他的作品做到極致——糖水風光,就是他分區曝光或分區顯影對同一張照片做分區處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後期”。如今的數碼照相也隻能靠Photoshop之類的軟件去分區處理了,用盡了蒙版,剪裁,多次曝光,景深疊加,調整色溫,色相,反差,飽和度等手段。具象繪畫又努力地還原本真的質感,冷軍一年畫一幅作品,也把作品做到極致——超現實畫,讓人感覺到比照片還要細致。攝影和繪畫的互相靠攏是互相進行的,你還能怪PS嗎?
順便再說說繪畫和攝影上用光的相互依存。
就說17世紀的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的倫勃朗。他的用光方法是很多攝影師追求的效果,先看看他的幾幅油畫
這是三張倫勃朗的肖像畫,你能說這是自然光嗎?這就是舞台的光,是影棚的光啊。也就是說這幾張作品完全可能是在同一個畫室裏畫的,連背景都是一樣的。可以想象畫室背景牆不太光滑,左側麵較高位有一小窗是室內的主光源,照亮了背景牆和人物,人物背光麵是有室內弱光反光。然後用投影儀描出形象和光影,再然後就上色就可以了。現在的人像攝影師要布這樣的光就更容易了,用一支閃光燈放在人物前方的45度上位,然後用反光板調正背光麵,隻要鼻梁側下產生陰影,顴骨亮起模仿一下倫勃朗的窗戶就可以了,也可以再加一個燈打亮背景布。從這個角度來說繪畫和攝影簡直就是同初一轍。
第一台銀版照相機的發明就是兩個法國畫家研製出的,他們發明的目的也就是為了作畫。
說不定哪一天有製造CMOS的公司造出了高寬容度的傳感器或濾鏡,讓更大光比的畫麵都能在同一張照片上曝光,那樣後期的工作量就大大地減少了。照片都不用PS提亮或壓暗了,也許到就真的不用PS了。這不正是攝影師夢寐以求的事嗎。
那麽,到底攝影和繪畫該有多遠呢?如果沒把你說糊塗,你一定已經有了答案了。
繪畫是藝術,是日複一日的勞作。
經驗是進步的動力。
藝術繪畫家是強者,是不妥協的生活中的堅韌者。
沒有這素質,最好別做畫家夢。
六十歲之後方才收獲。四百年之後的統計概率。
從未有什麽“畫著玩”的繪畫。
生命很短。五十歲前是學習,六十之後進入狀態。
所以 長壽!
但,不能過。
人的視覺就是平視。
你的繪畫作品是要出售。
進入人的居室----讓購者享用。----不是 不適。
你要想你的繪畫作品在時間、空間之間存在下去。
永遠不動影像器材。
影像是為了動態視覺。
可以製作電影、短片----目的是感受視覺、視像的形、色、角度。
這定會使繪畫作品有益----就是縱深感。豐富的角度。
2015年夏在紐約看德加的作品。
二十三件傑作----從未印刷出品。
第一次見到。
之後,我的作品進步了。--一大步。
美國畫家懷斯的繪畫 是攝影繪畫。
一般掛三年就是垃圾。
德加的作品是 Soul的結晶。
能掛三百年,至到更soul畫家超過。
攝影是機械、機器的幹活。
繪畫是人的十指幹活。
機器沒有情感、soul.
the Soul 是人的魂。
沒有soul的繪畫作品 就是死的、死魂靈。
博物館有很多畫家Sketch,看得出來古典繪畫中用想象力畫畫還要畫的逼真都是基本功,很長時間古典繪畫題材中有地位之分,宗教神話故事排第一,像constable 風景畫最末,開始都不入法眼,所以他一生都很窮……
最簡單的差別,
請拍攝個半人半獸的人物看看?拍個天使出來看看?被accuse用這技術的Caravaggio ,請拍攝個他畫的“一刀下去脖子上血花四濺的場景”看看?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