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樵

人生如戲,笑談人生,活出瀟灑,啟迪腦洞。
正文

瓶頸了,停下來思考(沒圖)——顛覆美學

(2016-03-03 08:57:09) 下一個

瓶頸了,隻能停下來思考。你別問我是誰!為了不被成見,才換個馬甲寫文字。

 

題目好像是有點噱頭的意思,美學有現成的定義(去查查穀哥度娘,他們都會告訴你)怎麽顛覆呀?大概美學還有另一層涵義,就是大眾審美的時間軸。也許是時間軸來到了大眾攝影和大眾PS的當今,人人都是美術家,人人都在創作,人人都有資格點讚拍磚當評委。傳統的人本的美感定義就在這被扭曲了。因為他自己隻能構到那個水平的圖,自己隻能P到那個水平的S,看到自己認為好看的圖片就毫不吝嗇地點讚。打住,那隻是好看,跟美好像還有那麽一點點不一樣 (賞心悅目與美又多少異同,可能還得去問問穀哥度娘)。在有些網上的比賽中還有大量的拉票的網蟲,甚至還有用軟件刷屏的。那些拉來的投票人又有多少理解美學的?

說到比賽,咱先來一個選美比賽。通過比賽看看——概率美學

問題來了:斷臂維納斯美嗎?那豐盈的肌膚,沉靜的神態,微微扭轉的身軀給人無限的美的信息。芭比娃娃美嗎?水靈靈的大眼睛,那最完美的三圍,和黃金律比例的身材,又多少人為之趨之若騖。但是,你能告訴我她們誰更美嗎?5位專家評委絞盡腦汁各自找專業根據,500名的大眾評委憑直觀感覺和好惡去投票,其結果恐怕都很難服眾。換一批評委結果很可能又會怎麽樣。問題是:什麽是美?

說到美的定義,是不是精準的數字能化讓世界更美,來看看——統計美學

上帝把美注在每個人的心裏,每個人都有了向往美的願望。但世界往往令人們與美總有那麽一點點距離,無奈人們就渴望得到真正的美,至少是在美學的角度來看。有人曾用電腦合成過世界最美的臉蛋,這人也真逗,他采用了大量的人臉樣本,數字化了各種比例,壹千個鼻子,五千隻左眼,一萬隻右眼,三萬個下巴,20萬個在嘴角。。。反正大量的樣本,你不能不說他做得不客觀。蹬蹬蹬,蹬,世界上最標準的臉蛋誕生了。因為TA是最標準的,所以沒理由說這張臉不美。但是,這是人臉嗎?不,它是數學臉,它不會笑也不會哭,更不會含情脈脈。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臉。這麽看來,我們還真需要回頭來定義一下:什麽是美?

先看看當下流行對美的稱謂——表述美學

在微信朋友圈裏的好多鏈接我都不想點開,因為題目中充滿了讓人甜得發膩的詞匯:“最美。。。”“美得令人窒息。。。”“你沒看過的。。。”“。。。風光無限”“天堂。。。”“。。。太美了,不敢看,美哭了”等等。開始我就很忐忑,怕我真正看到了最美,以後就沒有追求了。但還真很好奇,看了不少。有些是不錯,但更多的看了也白看——沒印象,或看了後悔,後悔花時間和流量。因為各種PS,各種重口味的過飽和,高反差,各種令人發指的擺拍群拍畫麵讓我都看吐了。我甚至懷疑這種拚圖式的網頁是誰在付錢。我更想問到底誰去過天堂?天堂就這樣天天麻痹人們的視錐細胞嗎?扯遠了,說回表述。

這裏有帶出了一個問題:是當下的語文枯幹了或是發杈了,還是人們對美的定義變化了?當然了,每一個時代都有代表當代的審美。我想起了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月份牌,又想起了後來的楊柳青桃花塢的年畫,還有大躍進是的“三麵紅旗”“千裏馬”的壁畫,以及文革時“拿起筆來做刀槍”的宣傳畫。那可都是公認的主流美術啊。現在的主流美是什麽呢,就拿攝影來說,看看我能不能說全了:跌水一定要拉出絲綢的線;太陽不能超出地平線;山上一定要有雪線,要日照金山;樹林一定要有霧;老人臉上一定要有最多的褶子。我發現現在的主流美與以往的主流美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高飽和,強反差,大光比,不行就來個霧氣昭昭,反正不膩死你算我輸。因此在表述上一定要用“最美”一詞。不過,它也真是一種美,要不然怎麽有那麽多的觀眾被美哭了呢,依我說這種美叫做——“大眾的美”或“媚俗的美”,沒有一點貶意哈。要是把你狂點讚的,類似工筆重彩的照片放到足夠大,掛你家客廳裏,你要嗎?但人們內心裏追求的是怎麽樣的美呢?但為啥又要這種美大加讚譽呢?好像很矛盾是吧。所以我們還是要問:什麽是美?

說細點,寫實與情緒——那個更美

泛泛地理解寫實主義繪畫,大概就是具象畫法。國畫咱就不說了,唐代被譽為吳帶當風的吳道子算是中國畫寫實的鼻祖了,當代更有眾多的改良派國畫具象大師們。單單說油畫超寫實畫法,其仿真層度可以畫到讓你不信是畫的,讓尼克爾鏡頭都不敢與之相比。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這種古典具象人像多如牛毛。最寫實的應該是還是當代的。畫人可以畫出皮膚的毛孔,甚至還有汗毛,雀斑的陰陽向背都能讓你看出立體感來。畫衣服可以畫到纖維級,你要是用顯微鏡沒準還能看到毛衣裏的蟎蟲呢。夠細了吧。

但是在眾多的畫作中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真不多。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34916 為什麽那麽多人追捧?但那種看破你心事的微笑,那種充滿磁性的親切眼神,那穿透力時間和空間的力度,在其他畫中是很難找到的。(我說的是原作哈。當然要看的是劣質的印刷品又是另說了,別看不出來的說我瞎掰哈。)所以她才那麽出名。再看看愛德華 蒙克的《呐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6%E5%96%8A_(%E7%B9%AA%E7%95%AB)#/media/File:The_Scream.jpg,這可不是具象作品,整個畫麵都象地震時水裏的倒影,線條歪歪扭扭地,可橋上的那個人讓你的眼睛不忍離去,你就是睡一覺醒來,好像還能聽見那個女人聲嘶力竭的聲音。前景與背景人物的對比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對比,是想象與真實的對比。這些作品之所以名氣大,是不是來源他那讓人肝顫的震撼力。你說她出名也是偶然的嗎?當然不是,這是情緒的表達。

你會說:人物當然可以表達情緒啦,並不是有所有的畫麵都有人物。那好,咱們再看看風景畫。如果你了解蘇聯繪畫,一定對希斯金不陌生,在希斯金的風景畫中,幾乎全部都能找到俄羅斯地貌的色調,和俄國人那種獨特的憂鬱情緒一樣,既描述了畫家對俄羅斯優美的自然風光的熱情(如《森林景觀與鷺》http://www.p2home.net/picture.jsp?pid=3228),也表達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畫家沉靜憂鬱的心情(比如《橡樹林的雨》http://minghuacheng.com/gallery.php?id=97)。看到他繪畫時情緒在風景畫中的表達,可以說比人物畫更為突出。除了大多數利用冷色調的環境色反映安靜和黑色的憂鬱,即使在整體是暖色調的風景中,那背光麵也充分地利用對比手法襯出了森林中陰冷的氣溫和濕度。在畫麵中你似乎會聽到柴科夫斯基音符。作為風景寫生畫家的列維坦用暖色表現陽光的作品較多, 但他的畫麵上卻也老是有籠罩著一種陰沉的色調,顏色也是那樣晦暗,他絞盡腦計,但卻無法使畫麵上顯露出哪怕是一絲笑意來。(如《墓地上空》http://www.youhuaaa.com/UploadFiles/images/Painting_Pic_Full/103/51264.jpg)。看他的畫,每每會聯想到屠格涅夫所著《貴族之家》裏的畫麵。所以當你看到俄國畫家的畫作時,你絕對不會認為是歐洲或北美畫家的作品。

反觀歐洲寫實主義風景畫家的作品,大都表現出了歐洲的純淨優美的田園風光,殘酷的戰爭或華麗的古代建築,哪怕是宗教繪畫,歐洲的天主教和新教風格強調的是福音主題,而俄國的東正教繪畫強調的則是耶穌受難。兩者有著相當不同的表述。養尊處優的歐洲貴族畫家絕對和勞苦愁煩的俄國畫家表達的情緒相當不同。這也是情緒的表達。

說回攝影,享有崇高國際聲望的的戶外登山攝影家Galen Rowell’s 針對人的視覺係統對一幅照片和對一個真實場景的不同反應,給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拍攝照片絕不是為了真實還原攝影師看到的場景,而是通過照片激發觀眾內心的情緒和想象力。”這似乎也說明了很難想象一個情感麻木者能創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攝影家馬克。呂布和亞當斯。誰能說說他倆的作品誰的更美?這個問題看來確實有些荒唐。馬克呂布提著相機在中國滿大街溜達,亞當斯背著8X10的大畫幅移軸在優山美地的山坡上支帳篷。完全不是一回事兒,怎麽能比呢?拿這個問題去問攝影師,一準得挨罵。得,咱不問了,知道有這個問題就行了。但另一個問題必須要問:為什麽現在出不了與馬克呂布和亞當斯齊名的攝影師?現在的裝備比他們那時侯的不知先進了多少倍,能吃苦耐勞的攝影師數量之多更是無法計數。每年的攝影比賽更是琳琅滿目,很多作品從質量上講肯定超過了前輩。可惜,沒有聞名遐邇的公認的大師。為什麽?

要我說,大師要的不是出幾張驚天動地的大片,而是開創一路風格。大師一定是裏程碑式的似的人物,他能劃出一個時代。而現在的攝影大濕們不過是在重複臨摹著馬克呂布和亞當斯們的習作,或著是幫大師們補拍一些當今的場景。因為大家推崇的就是寫實,並聲稱沒有任何移花接木的PS。諸如:黃金點構圖,慢門超長曝,低角度日光,超焦距景深疊加,亮度蒙板等等都是雞尾酒的原汁,如今幾乎所有的攝影師都在追求最理想的配方,好拿到雞尾酒會上去亮相,而且為此起早貪黑,樂此不疲。

慢著,先別忙著品酒,我再問你一句:請問你的作品區別於別人的特征是什麽?你有在表現情緒嗎?

5. 這樣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美”有配方嗎?

“有”。從早年的韓畫到如今的行畫,複製的都是著名的世界名畫。一群剛剛從美院畢業的大學生們把這三四年學到的筆法刀法調色法一股腦地塗在畫布上,就有了當年的韓畫和如今大芬村的行畫。另外一撥前赴後繼的老法師新法師背著最先進的器材衝向名山大川去哢哢哢,回來後就死命地加飽和加反差加銳度。要不然就對準一些無辜者臉上的皺紋去啪啪啪,回來後就往死裏加黑加暗角。然後就投向世界各個角落的攝影大賽,無休止的擺拍群拍。於是,冠軍誕生了,大濕也就誕生了。因為前期的各種濾鏡各種技法和後期的各種軟件已經形成了令人膜拜的“最美”的配方。

但是,當你看到這樣的一幅作品時,真的不想關心是誰拍的,或怎樣拍的,更不想知道拍攝時的故事。因為作品裏沒有感染作者的感情符號。這能出得了有特點的美術作品嗎?“能出。。。不就是玩嗎?咱就是玩兒,說不定那天玩出了奇跡呢!”得,人家就是玩玩。好吧,玩兒的人就此飄過吧。咱不想和你抬杠。

好幾次看過類似的報道說,某王子,某土豪買了世上最好的裝備,跑遍了世界最奇特的地,方用了若幹年時間拍成了國際大師,得了多少獎。對,這樣是玩出大師,但美可不是玩出來的。藝術是孤獨的,是不可重複的,藝術是不能複製的,是藝術家用心力熬出來的。你見過那個藝術家願意出賣自己的作品?因為那些作品是藝術家用生命熬出來的。

有人說“沒有氣質的,隻靠幾何形體的堆砌根本談不上美,沒有性感的元素也很難談得上美,要說的話,充其量是漂亮”,弗洛伊德給了這句話的根據。所以有時候我按快門之前常常問自己“你拍那玩意兒有意思嗎?”是啊,我拍的那些玩意兒,想往哪兒掛呀?

有時還在俏皮地想,是不是還要在視覺藝術上有所追求。

因為嚴肅地問題在這兒——當代還能出畢加索嗎?誰能再劃出一個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風水縱橫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好文!我加你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