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侃唐朝的兩首著名高考詩
焦大
朋友,你知道
老毛當年為何給李雲鶴改名叫江青嗎?
你看過京劇《鎖麟囊》嗎?
你知道劇中的女主角為什麽取名薛湘靈嗎?
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那麽就往下看吧!
現如今,每年高考過後,總有些牛人考生的古體作文,被爆料出來,轟動一時。其實,此類轟動古而有之。今兒個,灑家就來侃侃唐朝的兩個高考狀元的高考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高考應試之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原上草的頑強生存壞境。離離二字,出自詩經裏的《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隻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原上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曆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很不錯的!
許多人不知道,白居易還有個同樣是文學家的弟弟,叫白行簡。(瞧人家這哥兒倆這名字叫的,對仗多工整啊!)
白行簡(776年-826年)唐代文學家,字知退,下邽(今陝西渭南)人,著名文學家白居易之弟。白行簡為貞元末年(805年)的進士。元和13年(818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白行簡與白居易在江州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元和14年(819年),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黃牛峽相會,同遊長江西陵峽三遊洞,吟詩作賦,被稱為「三遊洞摩崖」。現時宜昌市三遊洞內仍有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詩人的石像。白行簡後來又隨白居易入朝,先後出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
白行簡文筆優美,著有《李娃傳》、《三夢記》等唐人傳奇。白行簡所作《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石窟發現,帶回巴黎;後又經荷蘭外交家高羅佩翻譯成英文,名聞世界。
白氏兄弟所處的唐朝,是經曆了“安史之亂”以後,元氣大傷的時代。而比白氏兄弟更早的天寶年間,還有個湖州人,叫錢起。也是個高考狀元,憑借他應試詩作,一舉成名。
錢起(710年-782年),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詩人,詩風清奇,與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盧綸、李嘉祐等並稱“大曆十才子”。
天寶十年,錢起赴長安應試,途經京口(鎮江),宿於江畔之旅舍。夜裡有夢,錢起夢見遊於江畔,聞人吟詩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到了長安應試時,有一道詩題是「湘靈鼓瑟」,錢起即席寫成一詩:
省試湘靈鼓瑟
(唐)錢起
善鼓琴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忍聆。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省試湘靈鼓瑟》是錢起進京參加省試時的試帖詩。此詩既緊扣題旨,又能馳騁想象,天上人間,幻想現實,無形的樂聲得到有形的表現。全詩通過:曾聽,客聽,遠近聽,蒼梧怨,水風悲等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形象地再現了湘靈,即娥皇和女英尋夫不遇鼓瑟所彈奏的苦調清音,生動地表現了二妃對愛情生死不渝的忠貞和對駕崩於蒼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為公認的試帖詩範本。
這首詩傳誦一時,並奠定了錢起在詩壇的不朽聲名。詩題“湘靈鼓瑟”,摘自《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詩句,其中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舜帝死後葬在蒼梧山,其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帝)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邊鼓瑟,用瑟音表達自己的哀思。
根據試帖詩緊扣題目,不得遊離的要求,詩人在開頭兩句就概括題旨,點出曾聽說湘水女神擅長鼓瑟的傳說,並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語意,描寫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濱,她愁容滿麵、輕撫雲和瑟,彈奏起如泣如訴哀傷樂曲。中間四句,詩人張開想象的翅膀,任思緒在湘水兩岸、蒼梧之野、洞庭湖上往複盤旋,把讀者帶入一個神奇虛幻的世界。動人的瑟聲首先引來了水神馮夷,他激動地在湘靈麵前伴樂狂舞,然而一個“空”字,說明馮夷並不理解湘靈的哀怨;倒是人間那些被貶謫過湘水的“楚客”,領略了湘靈深藏在樂聲裏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從衷來,不忍卒聞。接下來,詩人著意渲染瑟聲的感染力。“苦調淒金石,清音入香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瑟聲哀婉悲苦,它能使堅硬的金石為之淒楚;瑟聲清亢響亮,它可以響遏行雲,傳到那窮高極遠的蒼穹中去。瑟聲傳到蒼梧之野,感動了寄身山間的舜帝之靈,他讓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與瑟聲交相應和,彌漫在廣袤的空間,使天地為之悲苦,草木為之動情。“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這兩句寫湘靈彈奏的樂曲同舜帝策動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織匯合,形成一股強勁的悲風,順著流水,刮過八百裏洞庭湖。
至此,樂曲進入了最高潮,感情達到了白熱化。憑藉著詩人豐富的想象,湘靈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暢淋漓的抒發和表現。然而全詩最精采的還不在於此,令全篇為之生輝的是結尾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舊唐書·錢徵傳》稱這十個字得自“鬼謠”,其實無非說這兩句詩是錢起的神來之筆。此聯的妙處有:一是突然轉折,出人意料。在盡情地描寫樂曲的表現力之後,使樂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這是一重意外;詩境從虛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現實世界,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應開頭,首尾圓合。全詩從湘水女神出現開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尾兩句如橫空出世,堪稱“絕唱”,但同時又是構成全篇整體的關鍵一環;所以雖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於突破試帖詩不用重字的規範,確屬難能可貴。三是以景結情,餘音嫋嫋。詩的前麵大部分篇幅都是運用想象的畫麵著力抒寫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結尾一筆跳開,描寫曲終人散之後,畫麵上隻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這極其省淨明麗的畫麵,給讀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廣闊空間:或許湘靈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綿綿不斷的流水,或許湘靈美麗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崢嶸的數峰青山;莫非湘靈和大自然熔為一體,年年歲歲給後人講述她那淒豔動人的故事?莫非湘靈的瑟聲伴著湘江流水歌吟,永遠給人們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這一切的一切,都盡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詞論家有“以景結情最好”之說,恐怕是從這類詩作中得到的啟迪。
關於此詩,在當今紅朝還有一個典故。 傳說,老毛很是欣賞錢起的這首描寫湖南景觀的詩。當年在延安,上海來的女影星藍萍(李雲鶴),聽毛演講時故意坐在前排,給老毛暗送秋波,眉目傳情。老毛當時土老帽一個,延安連大白菜都奇缺,更別說上海來的演過電影的洋氣美女了,哪裏見過這個陣勢,頃刻間便被藍萍俘虜了。後來,老毛又給心上人改名為江青,取的就是錢起此詩最後一句中的首尾二字,用以讚美藍萍美若瀟湘仙子之意。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江青原藝名“藍蘋”,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意。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江”字又做何解。
京劇《鎖麟囊》裏的女主角名叫薛湘靈。湘靈,就指的是娥皇女英的意思。也泛指美若仙子的年輕女子。
為了感謝您不厭其煩,細讀至此,灑家今兒就讓你見識一下,現實裏的薛湘靈長個啥樣,順帶再請你來評評此,湘靈是不是美若仙子:
海外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雨斤同意,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