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京劇裏的念白
焦大
京劇裏,演員在台上從口裏發出的聲音,除了唱腔以外的,都叫念白。念白也叫道白,說白,白口,或幹脆簡單的稱為“白”。俗話說的“唱,念,做,打”,“白是骨頭唱是肉”, 這裏的念和白指的就是念白。說到歌唱與道白的關係,戲曲界內行人常用“千斤道白四兩唱”來表述兩者的關係。這一方麵說明道白在戲曲中的份量,另一方麵更說明,念好道白比唱好曲調要難得多!
有人說,念白就是演員在沒有弦索伴奏時從口裏發出的聲音。嚴格來講,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有的念白是在過門裏說出的,也有的是在有背景音樂的時候說的。反過來,也不能講,唱腔就是演員在有弦索伴奏時從口裏發出的聲音。因為唱腔裏也有的個別字句是在沒有伴奏時演唱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不在此枚舉了。
京劇裏的念白主要分為三類:京白,韻白和諧白。
“京白”,也叫話白,是以北京方言為標準的念白, 是一種節奏感很強,在一定音高上走動的朗誦體道白。
“韻白”是用中州韻語音念的說白。在昆劇和京劇界,難度最大,是京劇在成型期創造出來的與“京白”不同的舞台道白。
“諧白”是由荀慧生首創的一種介乎於京白與韻白之間的念白。它帶一些怯味兒,用的是京白的語氣,韻白的旋律, 再夾雜幾個京字兒。荀大師創造"諧白"的本意,就是給傳統的韻白注入生活的氣息, 使其感染力更為突出,也更貼近觀眾。比如《紅娘》的念白所以動人, 顯得嗲聲嗲氣, 就是因為這種念白比韻白活泛,比京白親切。
在京劇傳統劇目中,劇作者、導演與演員都習慣性地把劇中人物,按社會地位的不同,分為三、六、九等。身份卑微的人物大都說京白,有身份的人物大都道韻白。從行當上說,彩旦說京白,花旦、醜角以說京白為主,老生,小生、青衣、老旦都說韻白。花臉大都說韻白,個別時候因劇情需要也有例外現象。
“韻白”以“中州韻”讀音、咬字、歸韻為標準。京劇演員非常講究韻白的功夫。韻白大致有一個基本的旋律線條,並與唱腔的調高相適應,比話白離唱更近些。在韻白中考究“尖團”音,如“酒”字京韻念zio(團轉尖)、“街”字念jiai、“笑”字念siao(團轉尖) 等。京劇的韻白中還含有湖廣韻(漢 韻)。例如“小生”的“生”字應念為sheng,而京劇韻白念(shen),“如”字(yui),這就是“漢韻”特點。所以在京劇韻白中無“庚青”(eng)韻,轉為“人辰”(en)韻,就是使用漢韻的結果。
曆史上,韻白是明代中原地區形成的一種通行語音,又叫做“中州韻”。按照元代的漢語官方韻書《中原音韻》為語言規範。後來又受到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影響。後來隨著中原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帶到了西南地區,影響到當地土話,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話。中州韻和今天的西南官話聲調比較接近,但是音係要比中州韻全得多,比如分尖團,有入聲。明代名義的官方語言是以《洪武正韻》南京白話體係,但是實際上,尤其是遷都北京之後,官話以韻白為主。滿清入關後,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話,作為全國的官話。
明清時代,許多劇種都采用了各個標準的白話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海外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同意, 請勿轉載!
算是吧。唱了不少。您也是嗎?多指導我的這些唱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RNbEvPuYmbPYrLbc-5Og/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