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明時,謝招郎與王五姐相愛,私訂終身。招郎不敢告知母親,請姐姐代陳。王五姐不得消息而成疾,托人傳書被謝母知,謝母責子並將其鎖禁。招郎逃。五姐驟見,傷慟而亡。招郎碰壁殉情。二人合葬,世稱“鴛鴦塚”。
故事取自《蝶歸樓傳奇》。羅癭公(程的義父)編劇,程硯秋的代表作之一。此劇的唱腔頗為動聽,其中思郎時的[二黃慢板]“對鏡容光驚瘦臉”和病重時的[反二黃]“為癡情閃得我柔腸百轉”是公認的程腔精品。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為癡情閃得我柔腸百轉”這段唱,是王五姐病重將亡時的唱段。由於五姐已重病不起,整段是五姐臥於病榻之上所唱,如訴如泣。因而對演員演唱時的發聲和身段表演要求更高,充分體現了俗話所說的“梅樣,程唱,荀浪,尚棒”。
唱腔采用的是反二黃慢板。京劇旦角的反二黃慢板("1?5"),較之二黃慢板("5?2"),降低了四度,更為低沉婉轉。伴奏還常配有大鼓擊打,多用於表現角色的悲壯、淒愴的情緒。有人把京劇旦角的反二黃慢板比作西洋歌劇裏的詠歎調,倒也不無道理。如果你有耐心聽到第三句“我與那謝招郎燈前誓願”的“我與那”三字處,的確有些西洋歌劇詠歎調的味道。
此段的後三句采用的是散板。京劇散板,簡單的說,就是無板無眼,全憑演員臨場自由發揮。琴師和鼓師會根據演員的口型和身段,自行調節速度和上下句的銜接。而像我們業餘票友,去跟事先錄好的伴奏學唱,要做到嚴絲合縫,就稍微有一些挑戰。
我近來對程派的《鴛鴦塚》喜歡的到了幾近癡迷的地步!我把目前能找到伴奏的《鴛鴦塚》四段戲全唱了。 下次的目標是把整個第四場裏的韻白和對唱全部學錄一遍。
程祖的《鴛鴦塚》首演於1923年7月14日,是程祖早期的成名之作。但後世程派傳人,鮮有眷顧。世人知之者寥寥,何也?竊以為,兩個字:太悲。三個字:不應景。你想啊,舊時人家請你唱堂會,你唱青年男女殉情雙亡,不吉祥。現時,各種晚會,多為喜慶歡快的場景,你來一段將亡之人的臨終絕唱,也不合拍麽。
但世俗歸世俗,藝術歸藝術。我堅信,《鴛鴦塚》以其不朽的藝術魅力將永載京劇藝術的史冊。
網上僅見兩人唱過此段反二黃慢板:新豔秋,張火丁。據說新豔秋的《鴛鴦塚》是一絕,而張火丁曾得到新豔秋親傳此戲。
我是跟張大師的這個版本學唱的:張大師範唱的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