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從哪來?又從何走?老中醫為你解答

(2016-03-21 08:41:00) 下一個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由於現代人不良生活習慣,如運動量少、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大魚大肉等,易使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下麵我們自測體內濕氣過重的?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

 

1.頭發愛出油
2.麵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 (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陰部潮濕
8.皮膚上長扁平疣

 

濕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頭未幹出行,晚上洗頭未幹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以及習慣性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消汗後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的等等。

 

濕: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

 

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請關注公眾號針灸刮痧拔罐刺血 ,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裏。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隻需兩個“藥”:

 

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

 

 

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麽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幹淨後放在鍋裏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下麵給你科普下這兩種“藥“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麽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麵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湯裏。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裏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紅豆,在中藥裏稱作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

 

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十個裏麵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

 

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隻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

 

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藥。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泄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泄、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