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永年:中共十九大前奏的大局麵

(2017-08-21 08:21:04) 下一個

作者:鄭永年

 

001.jpg


 

今年秋天,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將在北京舉行。

 

在今年1月英國《金融時報》預測的2017年“可能改變全球局勢的大事”中,十九大位列其中,可見其重要性之大。也正因此,隨著會期臨近,多種版本的“謠言”和“謊言”充斥在海外媒體版麵上。

 

為什麽十九大會掀起海外機構和媒體的“猜測季”?在這次五年一度的會議召開之際,中國麵臨哪些國內外環境?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在本文中做出了分析。



 


 



很多年來,夏天的北戴河中共領導人的休假式非正式聚會一直被外界視為是中國政治的風向標。今年的北戴河尤其如此,因為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在即。正如美國選舉是美國的政治年,每五年一次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也一直被視為是中國的政治年。正因為如此,每當這個時候,海外的各個機構就開足馬力,開始了他們的中國政治“猜測季”,形成新一波“中國熱”。

 

01

“謠言”和“謊言”招來“吃瓜群眾”



“中國熱”並不難理解,因為作為今天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不管中國國內發生什麽都會對外在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外交來說,中國更是經常成為各國各界關切的焦點。在西方盛行內部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今天,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一個什麽角色,的確關係到國際局勢。

 

也正因為如此,在這個時候,一些機構也不乏專注於“謠言”和“謊言”的傳播,試圖乘機來發揮影響。最近在海外網絡上流出有關北戴河會議“精神”的諸多版本,就引發了不少人的興趣。在傳播方麵,海外中文世界的一些人本事並不小,像模像樣地模仿著中共會議的“語調”或者“筆調”,好像他們真是有本事得到“真本”,真有那麽回事情那樣,招來眾多的“吃瓜群眾”,流傳甚廣。

 

簡單地總結一下,最近流傳的北戴河會議“精神”基本上有三個領域的內容。在外交政策上,主要是針對中國對美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大國、對較小國家的政策,認為中國會和這些大國“交惡”,對較小國家會“強硬”。在社會政策方麵,因為麵臨社會的不穩定狀態,中共會繼續施加各種“高壓手段”來維持穩定。在政治方麵,主要涉及到接班人問題。

 

麵對這些流傳頗廣的“謠言”或者“謊言”,中國有關方麵往往顯得毫無辦法,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

 

一方麵,他們覺得對這些“謠言”或者“謊言”不值得回應,因為一旦回應反而會提高這些“謠言”或者“謊言”的價值,也就是說,有關方麵不想把這些“謠言”或者“謊言”的估值炒得很高。“不攻自破”往往是有關當局堅守的原則。

 

另一方麵,有關當局自然也不想這些“謠言”或者“謊言”流傳開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些不是事實,如果人們相信了這些或者根據這些“謠言”或者“謊言”來判斷中國,不僅僅對中國不利,而且對他們自己也不利。不難看到,很多年來,“謠言”或者“謊言”的生產者正是利用了這樣一個“兩難境地”不惜大肆“造謠”或者“說謊”,在很多時候,也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不過,如果避開這個人們爭相爭奪的話語領域,如果人們對這些年來中國各方麵有足夠的關注,即使不是中國問題專家,也不難看出這些簡單的“謠言”或者“謊言”的荒唐性,因為它們並不能和中國實際的經驗相吻合。

 

02

政治局麵趨於穩健



回到即將來臨的十九大,從今日中國局勢來判斷,人們可以說,執政黨很少有像今天這樣穩健的政治局麵來準備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了。

 

經過了1949年前長期的戰爭和革命鬥爭,也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將近40年的國內建設,尤其是自身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型,中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執政黨,無論在理論還是製度層麵,其作為中國政治主體的地位越來越鞏固。盡管改革的過程也迅速促成了中國社會利益和思想的多元化過程,但執政黨包容不同利益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當今天世界各個地區都麵臨諸多重大內部發展問題而不能掌控局勢的時候,中國是少數幾個能夠維持良好社會經濟發展的國家,為世界所矚目,也為很多國家所羨慕。

 

在經濟上,盡管十八大以來,經濟下行,但仍然維持在6.5%到7%年增長率之間。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為所有經濟體中是最多的。到今天,沒有人對中國將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完成建設成為“全麵小康”(即中國的中產階級社會)會存多少懷疑。從這些的政策討論來看,中國的焦點已經是如何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把國家提升成為一個高收入經濟體。

 

在社會發展方麵,盡管這些年中國也受全球化的負麵影響,產生很大的收入差異和社會分化,但執政黨出台了諸多有效的政策來實現和保障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公平。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要算全國性的“精準扶貧”政策了。根據這個政策,中國要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每年在農村減貧1000萬人口。放眼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麵臨貧困(或者再貧困化)現象,但沒有一個執政黨能夠像中共那樣具有如此強大的能力來這樣做。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因為麵臨人口的貧困化,社會抗議運動日益增多,但政府束手無策,使得社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

 

03

人事安排呈現客觀規律



對重大政治問題的處理是西方最看不明白的,但正是這些看不明白的地方是執政黨成熟的體現。就十九大來說,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重要人事安排。其實,從那麽多年的經驗來看,執政黨高層的人事選拔原則早就呈現出其客觀規律來。中共不僅僅是執政黨,更是一個使命黨,或者說,中共是通過實現其使命來執政的。這和西方的政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方製度更多地表現出“以人設事”,各政黨之間、各屆政府之間,政策往往沒有連續性,一個政黨上台了,其政府可以完全否定前任的政策。實際上,多黨製儼然已經成為互相否決製,這給政治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對社會經濟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近年的美國政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特朗普一上台,就完全否定和斷裂了奧巴馬政府的政策,無論在內部事務還是國際事務。今天無論是美國的精英還是普通民眾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各種形式的社會暴力也隨之爆發出來。

 

中國剛好相反,表現出“以事設人”。這個“事”就是執政黨的使命。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到現在,中共曆來強調政治路線,在政治路線之後,才去強調人事。十八大以來,中共高層強調“中國夢”、“民族複興”、“四個全麵”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執政黨使命的不同形式的表述和表達。同樣重要的是,十八大以來,中共經曆了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這個運動盡管是全方位的,但很顯然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反擊黨內形成的“團團夥夥”,也就是政治學上的“政治寡頭”。從很多國家的政治發展經驗來看,政治寡頭的形成對一個執政黨乃至整個國家的影響會是致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運動對中共的人事製度甚至是接班人製度正在產生重大影響。

 

從這些正在發生的趨勢來看,十九大的人事原則也已經很明顯,那就是把最有能力履行黨的使命的幹部選拔出來和提拔上來。曆史經驗告訴人們,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使命,為了掌握權力而權力,那麽就必然走向衰落。

 

04

“兩條腿、一個圈”外交戰略



在外交層麵,這些年來中國已經探索出自己的一條道路,不管是針對大國的、中等國家的還是小國的。我自己把中國的外交戰略概括成為“兩條腿、一個圈”。

 

第一條“腿”即新型大國關係,不僅針對美國,而且也針對俄國和印度等大國。習近平本身多次強調中國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大國和新崛起大國之間的發生爭霸戰爭。中國既不想和“守成”的美國發生衝突,也不想和緊隨自己的新興大國印度發生衝突。因此,無論對美國和印度,中國盡力保持克製,千方百計地尋求通過非戰爭的方式來解決衝突。

 

第二條“腿”即是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帶一路”。盡管“一帶一路”涵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但沿邊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國家,有些是貧困國家。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盡到大國的責任,為這些國家提供區域的和國家“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用中國自己的話說,就是容許發展中國家搭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

 

“一個圈”即中國的周邊外交,中國在早些年提出的“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些年,盡管中國和一些鄰居國家就南海問題麵臨緊張的關係,但中國從來沒有動用過西方慣用的“經濟製裁”手段;相反,盡管中國和有關國家政治和外交關係很冷,但經貿關係從未冷卻。這也是這些國家能夠快速改善和中國關係的基礎。

 

05

中國繼續推進全球化



在國際層麵,今天的西方因為內部經濟困難大搞民粹主義,導致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使得現存國際經濟體係岌岌可危。但中國領導層清醒地意識到,無論是內部的民粹主義還是外部的經濟民族主義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無論是反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都會雪上加霜。



全球化既勢不可擋,也是創造財富的有效機製。中國領導人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無論是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還是2017年初的達沃斯論壇,或者5月份北京的“一帶一路”國際峰會,釋放出繼續推進全球化的強大信號。今天中國是少數幾個大力推進全球化的國家,同時中國也在努力探索解決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盡管一些西方人認為中國已經放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的國際戰略,但實際上世界上從來沒有像今天的中國那樣“韜光養晦”的。從前的大國,在其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大都發展出來了如何擴張甚至如何稱霸世界的戰略,但今天的中國努力探索的則是如何和平崛起,如何為世界的和平做貢獻。

 

在西方,並非沒有人注意到中國所進行的這些。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肯定中國的成就和努力。不過,還是有些人對中國不放心,因為一些人看不懂中國的體製,不放心中國的體製。就中國的體製,這些年在中國很有名氣的福山說過,中國體製都好,但就是避免不了“壞皇帝”。這也是一般西方人的看法。中國傳統數千年不僅出了很多好皇帝,但的確也出了很多“壞皇帝”。很顯然,西方的一些人還是用看傳統皇帝的方法來看今天中共領導人。不過,如果能夠實事求是,客觀一點地看中國,人們不難看出中國已經基本上解決了出現“壞皇帝”這個重大政治問題。

 

很顯然,中國絕對出現不了像特朗普那樣的人物,毫無行政經驗就掌握了國家政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幹部選拔製度,無論是最高層的接班人還是普通幹部,所選拔和重用的都是具有豐富治國理政經驗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也在探討一種更好的政治體係。

 

這就是中國十九大之前的大局麵。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有了這個大局麵,十九大能夠開創一個更大的大局麵,會成為通往2049年的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百周年)的一個裏程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