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近期的騷亂中,抗議者打出美國國旗,用燃燒彈襲擊警方,圍攻毆打記者,手段越來越激進。
(香港01:示威者打出美國國旗,標語“請川普總統解放香港”。)
事件發展到這個地步,連《華盛頓郵報》、BBC這些外媒都譴責他們是“暴徒”。
(《華盛頓郵報》8月14日報道,將圍毆付國豪涉事人員定性為“暴徒”mob)
暴徒們采用“遊擊戰”和“運動戰”的方式與警方周旋,利用地鐵係統“機動作戰”,相互交流用的是“顏色革命”通用手勢。看得出,背後有能人在協調指揮。
這些能人究竟是誰呢?根據近期媒體的一些深度報道,除了CIA之外,美國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浮上水麵。
筆者發現這個機構大有來頭,應該繼續深挖。
為了掩護CIA
美國民主基金會(NED),自稱“非政府組織”,其實這隻是美式話語術與煙幕彈。該組織由美國國會立法成立,接受財政撥款,為美國國家戰略服務,是不折不扣的國家外宣與行動部門。
對於其自身成立的曆史,基金會毫不避諱(感到自豪),大張旗鼓地寫在自己官網的曆史頁麵。
(美國民主基金會:國會批準成立的“非政府組織”。)
冷戰初始,美國CIA在對外幹涉中發揮主導地位。筆者杜佳曾經分析過1950年代CIA如何幹涉中美國家內政,策動政變,推翻合法民選政府。
CIA出手效果顯著,但是畢竟有損美國形象。到了1960年代,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認為CIA太過顯眼,美國需要建立新的“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機製”,來資助海外活動。
(美國民主基金會:約翰遜政府認為美國需要新的“白手套”。)
(美國國會:成立民主基金會的法案。)
1983年11月22日,98屆國會H.R.2915法案(公法98-164)生效,批準成立美國民主基金會。國會給予撥款1800萬美元。
共和黨參議員、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查爾斯·珀西(Charles Percy)稱這是“這一代人最重要的一個美國外交政策計劃”。
基金會需要“通過與本地民主力量合作……鼓勵民主發展,與美國國家利益……相一致”。
上文說過,基金會要替代CIA的部分職能,活動範圍集中於“敵對”國家。根據基金會的早期文件,在1980年代末期,基金會主要在東歐活動。1990年代初,基金會把目光移向中國。
(民主基金會:促使東歐劇變,滲透中國。)
基金會稱,如果美國政府需要支持某地的民主團體,而鑒於“太敏感”,不便自己出手,這時候就該基金會出場了。同時,本地的民主團體也需要與“非政府組織”接觸,以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與美國國會成立的組織接觸,拿美國的財政撥款,竟然還能自稱保持“獨立性”。“民主”的邏輯無論何時總是這樣強大。
政府資助的“非政府”組織
基金會自稱“非政府組織”,但是占財政編製,通過國務院獲得撥款。同時基金會聲稱也接受捐款。
(美國民主基金會:曆年財報情況。)
但根據美國民主基金會曆年財報,筆者發現美國政府對基金會每年的撥款,少則幾大千萬,經常上億;最重要的是,來自美國政府的撥款常年占據基金會總流動資產95%以上。這說明,比起那有的沒的來自“私人機構”的“社會資金”,美國政府才是民主基金會真正的奶娘。
因此,基金會打著“非政府”的旗號,不過是美國政府的另一隻白手套而已,而且還是一隻打人搞事情用的拳擊手套。與筆者介紹過的美國外宣媒體一樣,民主基金會也是美國用於冷戰的攻擊長矛。
基金會主要有4個附屬組織:美國勞工團結中心(現在稱“團結中心”,Solidarity Center),主要抓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國際事務全國民主研究所(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和國際共和派組織(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主要負責扶植當地政治團體;國際私營企業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rivate Enterprise),負責支持私人企業。
民主研究所跟民主黨關係較密切,共和派組織跟共和黨關係較密切。
這顯示出民主基金會的部署:抓工人運動作為群眾基礎,扶持政治團體進入上層建築,同時支持私人企業。進可攻、退可守,方便打掩護,搞事能力很強。
千萬美元“經營”香港
(美國民主基金會1994年到2018年在香港的投入,根據基金會項目頁麵等公開資料整理。)
香港是美國在遠東經營的重點地區。美國民主基金會作為吃財政飯的拳擊手套,自然要服從國家戰略。
筆者發現,至少從1994年起,基金會每年都在香港有項目,年均數十萬美元。從1994年到2018年,總投入超過1000萬美元。
(民主基金會在香港項目投入機構)
分機構看,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國際事務全國民主研究所和香港人權監察(Hong Kong Human Rights Monitor)位列前三,而且分走了大部分項目經費。
左起第一的自由工會聯盟(Free Trade Union Institute),是勞工團結中心的曾用名。這樣來說,民主基金會的大部分項目經費,都下發給了自己的下屬組織。
香港版“團結工會”
在美國民主基金會眼中,工會是“有組織的力量”,“極權主義社會和平民主化的主要希望”,因此基金會對工會工作極其重視。
自由工會聯盟加上勞工團結中心,接受的資金近500萬美元,接近民主基金會在香港總投入的一半。這說明,民主基金會在香港的“主攻方向”是工人運動。
在這方麵,民主基金會有豐富的曆史經驗。
1989年,蘇東劇變從波蘭開始,團結工會(Solidarity)取代統一工人黨取得執政地位。8月27日,《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題目為《我們是如何幫助團結工會取勝的》(HOW WE HELPED SOLIDARITY WIN)。
(《華盛頓郵報》:民主基金會“數百萬美元”→自由工會聯盟→波蘭團結工會。)
《華郵》的報道指出,民主基金會資助團結工會的渠道正是通過自由工會聯盟。所以波蘭團結工會拿到手的不是美國階級兄弟的捐款,而是美國的財政撥款,推翻了自己國家政府。
初創那幾年,民主基金會每年經費不超過2000萬美元,就能拿出“數百萬美元”插手波蘭事務。看得出,基金會很重視,美國政府對推動東歐劇變很上心。
支持工會組織的確能改朝換代,無怪乎民主基金會重視。
1994年以來,民主基金會的工會分支出現在香港,拿著美國政府下發的數百萬活動經費活動,其目的不言自明。
那麽“團結中心”究竟在香港做了什麽呢?
公開資料和報道很少。筆者找到一份2014年項目介紹,團結中心拿15萬美元,幫助香港職工會聯盟(HKCTU,簡稱“職工盟”)“強化組織,加強談判和宣傳技巧”,訓練工會領導,納新擴大規模,在香港“推動民主,加強公民社會”。
職工盟成立於1990年,被美國認定為中國“唯一的獨立和民主工會”,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領導力量之一”,與“親北京”的香港工會聯合會(HKFTU)針鋒相對。
(職工盟:支持雨傘運動,“撐到底”。)
(團結中心:對總罷工表示支持。)
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職工盟發起總罷工。這筆錢大概是值了吧。
“支持本地政治團體”
在接受資金榜上排名第二的是“國際事務美國民主研究所”。
民主研究所的主營業務是在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民主,扶植本地的政治團體。在冷戰時期,這意味著拿著美國政府的錢,消滅左翼勢力,扶植親美右翼勢力。
1989年4月25日,《紐約時報》報道稱,在1988年國會批準老布什政府用200萬美金扶植尼加拉瓜的“反對派組織”。
(《紐約時報》:美國政府劃撥200萬美元反對尼加拉瓜的左翼政府。)
錢要怎麽花?美國政府把200萬美金交給民主基金會,而民主基金會把錢分給民主研究所和共和派組織,讓它們各自進入尼加拉瓜,支持右翼武裝分子(contras)“推進民主”。
筆者杜佳曾經揭露過,尼加拉瓜的右翼武裝分子,發動暴亂,屠殺人民,販賣毒品。僅僅因為他們反蘇反共,於是被欽定為“民主”勢力,成為美國意識形態上的盟友,接受美國資助。除了CIA,民主基金會也是一個資助渠道。
國會裏兩黨都有代表,花國會的錢自然要利益均沾,兩邊都不得罪。因此曆年國會對民主基金會的支持是“跨越黨派”的,撥款越來越多。
在香港,民主研究所拿的錢比共和派組織多得多,難道說明民主黨比共和黨更“關心”香港?
1997年3月,民主研究所派出4人代表團進入香港,從此在香港開展活動,並幾乎每年發布報告。
代表團見了李柱銘、劉慧卿、陸恭蕙、吳靄儀等香港民主派頭麵人物。考察一番後,民主研究所認為香港民主派最要緊的工作是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力量。而民主派也向研究所尋求幫助。
民主研究所計劃與“本地民主政治團體合作”,參與地方選舉,加強本地團體的“組織技巧”。
1998年,這4位代表各自的政黨參加香港立法會選舉,全部當選議員。
民主研究所的報告稱與香港民主派保持接觸,幫助它們成為“穩定、基礎廣泛、組織良好的機構”。
2003年,民主研究所在香港的經費近18萬美元,民主派發動“七一大遊行”,成功阻止“23條立法”。2004年,研究所經費24萬美元,民主派以“真普選”為口號繼續鬥爭。
2010年1月26日,立法會5名民主派議員辭職,是為“五區總辭”,引發補選。民主派把“盡快實現真普選”作為選舉議題,希望搞一個大新聞,讓補選起到“公投”的效果,因此這件事又叫“五區公投”。
有證據顯示,“五區公投”是2009年11月15日民主研究所與民主派議員謀劃的結果。
(hkdirectelection:民主研究所代表與香港民主派諸公會談的視頻,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w0DcbpJZE。)
2012年,民主研究所得到經費46萬美元,用於“探索實現普選的可能的改革”。同年,研究所與民主派政黨公民黨聯合在香港大學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2013年1月,香港大學教授戴耀廷提出“占領中環”,對港府和中央施壓,以加快實現“真正普選”。2014年夏秋,“占領中環”與“雨傘革命”相繼發動,港大學生梁麗幗成為運動領袖。梁麗幗曾經參加過2012年民主研究所與公民黨的實習。
由此來看,在民主研究所的幫助下,本地團體的組織能力很強。
“監察警方表現”
“香港人權監察”建立於1995年4月,關於組織成立的往事,可以參考其副主席莊耀光2013年6月發表於台灣《人權學刊》上的《香港人權監察的工作及展望》。
根據文章,香港人權監察的成立,是國際司法組織(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1991年赴港考察後的結果,首任主席是英國律師夏博義(Paul Harris)。雖然組織自稱香港民間機構,但是領導層中多英美人士。
現任執委會包括美國人彼得·巴恩斯(Peter Barnes),曾為CIA工作。
正是在1995年,該組織接受民主基金會經費3萬美元,難道是啟動資金?
此後直到2013年,年年接受美國經費,共191萬元美元。
那麽2013年以後呢?香港《大公報》2019年6月25日報道稱,該組織依然從美方獲取經費,隻是更為隱蔽。其中僅2018年,香港人權監察獲取美國民主基金會撥款約9萬美元(70萬港幣)。
拿著美國的財政撥款,聘請CIA前特工,那麽其日常工作包括:“參與聯合國審議香港人權報告、觀察員計劃、本地倡議及公眾教育”。
組織稱經常列席“旁聽”聯合國會議,遊說聯合國關注香港人權局勢,令對方“印象深刻”。
通過“公眾教育”,組織參與香港小學、中學教材編訂,從小改造香港人的思想。
通過“本地倡議”,組織自稱積累大量人脈,例如2013年的立法會中,70名議員有11名是組織成員。由此可見,組織通過多年的經營,積累了較大的政治能量。
所謂“觀察員計劃”,就是“針對請願示威活動進行觀察”,“工作目標是長遠地促進香港和平集會和表達自由(包括新聞自由),維護公眾表達和參與的公共空間”。
從新聞報道來看,這應該是該組織的主要工作。在今年的政治事件中,該組織特別活躍。
在其臉書頁麵上,該組織稱自6月來,派出觀察員19次,“到現場觀察警方處理示威集會情況”。組織自稱“中立”、“不會偏袒警方或示威者任何一方”,但實際上處處針對警方,對抗議者的多種暴行視而不見,隻是批判香港警方“多次使用不必要武力”,“已成‘無紀律部隊’”。
香港人權監察稱“已就警方濫權的情況,每日向聯合國遞交簡報”。8月13日,聯合國人權專員對香港警方表示譴責,呼籲港府展開獨立調查。
美國之音、自由亞洲等同吃美國國會財政飯的官辦外宣媒體照例配合炒作,多次采訪組織總幹事羅沃啟,引述他的說辭,將香港警隊描述成鎮壓的黑手。
從這個3個組織,可以看出美國民主基金會在香港的布局:通過團結中心拉攏香港工人,通過民主研究所扶植“本地政治組織”,通過香港民主監察,至少盯住香港警方動態,發布對警方不利的消息。
既培養自己人,又打擊對方力量,美國民主基金會的部署可謂周全。而且經營了幾十年,有今天的“戰果”不足為奇。
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因為“中國的香港”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安安全”。
這不是造謠。你們可以去申請試試。
搞不好你們就不用上班了。
去這些基金會拿點錢,班就不用上了。你的工作就是在網上天天罵中共。
賞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