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中Deal會是什麽和各有什麽籌碼?

(2025-10-06 10:44:20) 下一個

從特朗普上台以來,他就一直纏著習近平談Deal(交易)。這個交易不像和歐盟,日本等那樣主要側重於貿易,而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的大合同,很類似於羅斯福與斯大林1945年在烏克蘭雅爾塔談的那種。

雖然一些特朗普的前幕僚在他上台之前,起草過一個2025綱要,但特朗普極力否認自己與此的瓜葛。而他上台後,內閣也並非清一色的MAGA或極右政客,可以說包羅萬象,而特朗普自己也顯然有一個世界觀。隨著他在第二屆完全擺脫了共和黨建製派,而團隊裏基本是些根基不深的年輕人,因此他的決策權重是非常大的,可以說,現在美國製度上除了國會,法院對他還有一點製約外,在行政這一塊,他已經一言九鼎了。

從他的言論和當政以來行動,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世紀Deal會包括什麽內容:

地緣政治方麵:特朗普似乎並沒興趣傾美國全部國力,來拉倒中國。他認為這不太可能,而在執行的過程中,會被其它國家占便宜。他更感興趣與中國分割勢力範圍,在軍事,科技,地緣政治競爭方麵形成一種遊戲規則和機製。

當年習近平剛上台時,曾到美國推銷他的“新型大國關係”。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最初是針對中美關係提出的一個外交理念,其核心內容旨在超越曆史上新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必然發生的“修昔底德陷阱“。核心就是美國支持中國在西太平洋的霸權,中國不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霸權;美國采購中國的產品,中國將獲得的順差投資於美國國債,當年的汪洋副總理曾提出夫妻關係的比喻,中國是攢錢的丈夫,美國的花錢的妻子。中國是希望通過機製化對話和利益捆綁,將中美關係穩定下來。

但當時的奧巴馬當局拒絕了這個提議,並開始了針對中國的遏製政策。以後的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任期,更加劇了對中國的遏製。但顯然,遏製並未成功,而中國的國力進一步增強,在技術領域,不但彌補了和美國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麵反超,而這種趨勢,可能愈加明顯。今年,在印巴空戰中,被認為中國最後的一個戰略缺點,即沒有有效先進的武器係統這一點被補上了,中國武器在實戰中證明了其有效性和優越性。以後的巴基斯坦沙特軍事同盟,埃及的中製武器陳兵埃以邊界,都是中國影響力逐漸延伸到美國的核心利益區域的表現。

美國如選擇像當年領頭對抗蘇聯那樣,特朗普考慮美國自身的實力不足,而這樣做會迎來一堆蹭飯的,不但不能向他們收費,還得花大價錢把他們供起來。而美國還麵臨目前無法拉攏另一個核大國俄國的問題,俄國反而和中國站在一起,一旦觸發了核戰爭,二比一的情況下美國沒有什麽勝率。特朗普選擇收縮,因此,有興趣重新回到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議題上。

美國的基本盤是美洲,最近對委內瑞拉用兵,就是一個試探。但就算弱如委內瑞拉,也並不容易辦,如果要入侵,幾千個兵是擺不平的。而如果空襲,假如中國插手,提供防空武器和衛星導航,還有購買委內瑞拉的石油,那夠美國喝一壺的,至少不比胡塞好辦。而中國的勢力還深入巴西,阿根廷,秘魯甚至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因此,美國需要和中國談一談勢力範圍的分割。

如果要中國不介入美洲,美國需要出讓什麽呢?第一個是台灣,事實上,台灣對美國已如雞肋了,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美國介入的代價已經高到不可承受。雖然這個問題在美國國內政治上很難辦,但對特朗普,可能並不是太難。他素來特立獨行,和以往的美國總統不一樣,他不太強調意識形態,人權什麽的,也沒有連任之虞,可以讓別的總統身敗名裂的事,對他就不是事,如他公開在聯合國和俄國站在一起否決譴責俄國侵略的提案。如果特朗普能作出一個反對台灣獨立的聲明,可以換來中國對美國在美洲行事的自由,那是可能的。

有人要問,中國要這麽一個虛空的聲明有什麽用?這將嚴重打擊台灣獨立派的士氣和支持度,現在中國的軍機軍艦每天都在台灣邊上摩擦,島內也有很強大的反獨派,看到烏克蘭的下場,島內反抗的意誌已經不強了。島內獨立派的指望就是美國,但如果美國也說反對獨立,那獨立派崩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和平統一的時機可能會一夕形成。而習近平可以給特朗普一個在其任內不入侵台灣的承諾,特朗普的任期就到2028年,這還是等得及的。這樣做了,特朗普的壓力就不會很大,而獲取中國對其在美洲自由行事的利益更大於此。

在貿易方麵,特朗普有幾個核心目標。 首先是消除或大幅減少貿易逆差,特朗普的核心要求是以看得見的數據來證明美國贏了。這意味著巨額采購承諾: 中國必須承諾並切實執行更大規模的美國商品和服務采購訂單,且數字必須驚人(如過去提出的兩年內額外購買至少2000億美元)。有意義地、實質性地增加對美國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和能源)的采購,以縮小貿易順差。第二是解決結構性問題:美方要求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禁止強製技術轉讓、停止對戰略產業(如高科技製造業)提供補貼以及更開放的市場準入等方麵做出結構性改革。在關稅的存留與調整方麵,美國的目標是保留一個較高的關稅。現在的平均稅率是55%, 美國不考慮低於現在這個數字。

雙方都有脫鉤的強烈願望,誰也不想被誰卡了脖子。而這段時間雙方的貿易博弈,也有測試國內對中美完全脫鉤的承受力的因素。幾個月下來,好像沒那麽糟糕。中國對美貿易額度下降了,但對其它國家增加了,總體是增加的。而美國的物價也沒有飛漲,。但中國卻抓住了幾個籌碼,首先是稀土,其次是農產品。 美國原先的籌碼,先進芯片,卻因為中國的進步,被削弱了。

中國抬高了價碼,要求美國降低關稅,而且要允許中國在美國的廣泛投資,並且中資公司從中國進口的材料要免關稅。中國甚至許諾可以在美國投資一萬億美元以上可以拉動美國就業的產業。

怪了,美國在和歐盟,日本,韓國的談判中,都有要求對方在美投資的要求。歐盟和中國的談判中,許諾如果中國電動車在歐投資,一份稅都不收。為何中國要到美國大幅投資,美國犯難了?

美國在對待不同國家投資時的國家安全、地緣政治和經濟戰略上的考慮有本質區別。在中美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限製中國投資被視為一種技術“脫鉤”和遏製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手段。限製中國資本進入,是防止中國利用美國市場和技術資源來增強其軍事和經濟實力的重要環節。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對涉及關鍵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敏感個人數據的外國投資進行嚴格的國家安全審查。美國政府認為,許多中國投資帶有國家戰略目的,尤其在高科技領域(如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可能導致技術和知識產權流失: 中國企業通過收購或合作,獲取美國尖端技術,從而削弱美國的科技優勢和軍事競爭力。數據安全風險: 涉及大量美國公民或政府數據的投資被視為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而日本和歐盟是美國的核心盟友,擁有共同的政治價值觀和安全利益。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沒有國家安全上的根本顧慮。它們在美投資被視為盟友間的經濟合作,而非戰略威脅。

當然,中國要在美國大規模投資,考慮的恰恰是美國顧慮的。這樣可以用利益綁定美國,而中國具有先進性的產業進入美國,雖然帶動了美國的就業,但也為中國企業創造了利潤。否則總是在國內內卷,或者在窮國賠錢攢吆喝,長久來看也不是個事。

因此,在貿易方麵,如果談成,大約會是:中美各自的關稅是美對中30%, 中對美10%-0%; 中國在3年內購買約5000億美元的農產品,飛機,油氣產品, 在美國投資一萬億美元;中國對美放開供應稀土,美對華放開供應芯片,並在AI等技術領域談成競爭條例。

這個協議看上去很像美國與歐盟,日本的協議,能讓特朗普可以宣布勝利。但中國得到了繼續綁定美國的機會,畢竟美國市場是最優質,最有錢攢的,這對中國的經濟是很有利的。中國也可以說獲得了勝利,畢竟這是中國使出了有力的籌碼得到的收獲。

秘密條例可能包括: 美國承諾不支持,或反對台灣獨立,中國承諾在特朗普任期內在台海保持現狀;美國支持中國在中亞,東南亞的利益優先權,中國支持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利益優先權,不反對美國對格陵蘭和加拿大的擴張計劃。

如果是這樣,基本是個雙贏的結果。值得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在貿易方麵,如果談成,大約會是:中國在3年內購買約5000億美元的農產品,飛機,油氣產品,】
中國買美國的農產品,是一個好的 Deal。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糧食價格,比中國自己種的糧食價錢還低。
當然了,中國糧食依賴是美國一個戰略風險。
就如美國警告歐洲“依賴俄國油氣是戰略風險”一樣,拚命要歐洲油氣“脫俄”,甚至幫歐洲把北溪管道給炸了,好讓他們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但是,中國買美國的油氣產品,不是一個好的 Deal。
美國用遠洋輪船運來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是俄國管道輸送來的天然氣價格的兩倍。
中國工廠做襯衫、襪子,本來就隻賺極小一點薄利。能源再漲價,那點薄利就快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