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梅姐的新烏克蘭地圖

(2024-03-12 09:57:28) 下一個

俄羅斯前總統,現國安會副主席梅姐(梅得韋傑夫,俄語"熊"的意思), 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的第二號人物,但俄烏戰爭期間,他講話有點不靠譜, 讓世界惶惑。如果不信他吧,他好歹是俄國名義上的二號,很難想象,他說話前會不和普京商量過。說他靠譜吧,事後,俄國官方總是否認,普京根本不回答。

這不,最近俄國召開的“世界青年會議”上,梅姐一身中山裝(在俄國應該叫列寧裝),站在一副地圖前,煞有介事地說, 烏克蘭領導人說烏克蘭不是俄羅斯,這個說法將永遠消失,烏克蘭就是俄羅斯!

他沒提這張地圖,但大家仔細一看,乖乖!烏克蘭隻剩下現基輔州,現烏克蘭全部海岸線和第聶伯河東岸全部屬於俄羅斯,但西部,剩餘領土為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所瓜分!

 

梅姐展示這張圖肯定是蓄意的。他是在說,俄羅斯對歐洲並沒有領土野心,就是在烏克蘭,也隻是想要回原來屬於俄羅斯的部分。他似乎在說,原來蘇聯奪下交給烏克蘭的領土,俄羅斯認為它們該物歸原主。

烏克蘭這塊土地,往遠說,越說越糊塗了,就從二戰說起吧。二戰前,納粹德國和蘇聯有個條約,劃定了二者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蘇聯得到了波蘭的西部。以後,蘇聯又進占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分領土,這也是這兩國以後死心塌地跟著德國和蘇聯幹的原因。二戰結束,蘇聯是勝利者,那些原來蘇聯要求的領土,加上利息,都屬於蘇聯。那時的蘇聯是個聯盟,就將這些奪下的領土大部分分給了蘇維埃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還把原屬於蘇維埃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領土劃給了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現在俄烏戰爭的局勢,對俄國有利。俄國在頓巴斯集結重兵,每天都在試探性進攻。烏軍前線搖搖欲墜,士兵們甚至搞眾籌集資修建防禦工事。俄羅斯目前出現了一個新武器,火箭驅動的製導滑翔航空炸彈。 因為烏克蘭防空力量的增強,俄國的空中優勢被削弱了,無法對前線進行空中支持。航彈相比於炮彈,有很大的優勢,航彈可以做得很大,而且其炸藥和彈體的比例可以高達50%(而炮彈隻有20%左右)。一顆152毫米的炮彈隻有40公斤重,而航彈可以做到1500公斤。現在,俄國的500-1500公斤的新航彈,用火箭發射後,可以滑翔航行50-100公裏,利用衛星和慣性導航。其爆炸的威力極大,可以輕易摧毀工事,而且有極大心理震懾作用。這種新航彈的應用,對烏軍是很不利的。西方情報預測,一旦俄軍在這種大威力滑翔航彈的幫助下,發動全麵進攻,烏克蘭前線很可能崩潰。

法國首先表示要出兵,甚至劃定紅線,說如果俄羅斯攻占基輔或敖德薩,法國就參戰。但法國表態後,大多數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都表示反對。因為這些都是民主國家,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國家要去打核戰,肯定是不支持的。就是法國老百姓也上街遊行,但法國好歹等到一個附和者,就是波蘭。

波蘭的曆史教育是片麵的,隻講自己吃虧的,不講自己無理的。而波蘭人在這種片麵的曆史的洗腦下,也變得越來越極端。比如這次援助烏克蘭,又提二戰時期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屠殺波蘭人的曆史,逼著烏克蘭政府發表一個道歉聲明。其實現在的烏克蘭人和那時的有什麽關係,但烏克蘭現在有求於波蘭,隻有服從。

現在波蘭根本不提是蘇聯在二戰解放了波蘭。波蘭提的是德國蘇聯都是二戰作惡者,德蘇共同發動了二戰殘害波蘭,再次使波蘭陷入滅國之災。直到今天,波蘭有關機構還主張對德國、俄羅斯在二戰侵略塗炭波蘭索賠,要求德國賠償9千億美元、俄羅斯賠償1萬億美元。

二戰中德國把波蘭人當奴隸,生殺予奪,而蘇聯來了後,雖然波蘭是仆從國,但絕不是奴隸。這個待遇是天差地別的。二者是不可同年而語的, 沒有蘇聯,波蘭是沒有希望自己戰勝德國求得解放的。就像沒有美國和蘇聯,中國是無法戰勝日本的,不管以後和美蘇有多大的矛盾,他們解放中國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 把美蘇抗日烈士的墓掘了是不可原諒的行為。而波蘭,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但現在俄羅斯提可以與波蘭共同瓜分烏克蘭,可是正中波蘭民族主義者的下懷。政府是肯定不會附和,還要譴責梅姐的,但民眾就難說了。於是波蘭人就會說,既然俄羅斯都同意,烏克蘭失敗的結果是波蘭將得到一塊烏克蘭土地,我們為什麽要冒核戰的危險,去阻止這個結果?波蘭是民主國家,政府最後還是要聽老百姓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的民眾也會這樣想。

如此,波蘭退出支持法國出兵的行列,是可以預期的。法國就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怎麽阻擋得住俄羅斯鐵騎,況且其本國人民是否同意,還很難說!

梅姐的地圖,可能分裂歐洲。而如果俄烏戰爭的結局,是烏克蘭的解體與被瓜分,不知道對世界意味著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1962 年,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表示決不容忍,因為古巴離美國太近了,並表示蘇聯如果不撤導彈的話,發動核大戰也在所不惜。
迄今為止,那仍被認為是人類曆史上離全麵核戰爭最接近的時刻。
現在是不是人類曆史上離全麵核戰爭第二接近的時刻?
sc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回首前塵' 的評論 : 國內有人去,有些是受了宣傳的影響,認為自己是抗美援俄。不過要是不懂俄語,如果被老毛子忽悠簽了個無限期合同,不到戰爭結束不能回來,那連老毛子囚犯兵都不如。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嗯,如果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俺們熱烈歡送樓下老天真與老朱回去參戰,痛打美帝野心狼及其走狗。到時候俄粉們不要隻打嘴炮,不敢上陣哦。至於國內的親友朋友們,也隻限於打嘴炮,真槍實彈地打的,還就隻有俄羅斯烏克蘭這些戰鬥民族,:)
老天真 回複 悄悄話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打,俄羅斯一家對陣全西方,傻子也知道毫無希望.西方人並不都是膽小鬼,兩次世界大戰怎麽打勝的? ”

如果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了,你怎麽知道對陣全西方的隻有俄羅斯一國。你能保證那些一直被西方賣力打壓的亞歐國家,如中國、伊朗、阿拉伯反以國家、朝鮮就看著讓俄國動用那五千顆核彈?伊朗朝鮮現在就在為普京的俄烏軍事行動提供各種武器。

如果不是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在蘇德戰場上拖住並消滅了希特勒一半以上的部隊,二戰恐怕是另一個結局。 今天的馬克龍就是個嘴硬的家夥,當年的法國開戰九個月,就向德國投降了,在維希成立了親德偽政權。其它歐洲大陸國家,也基本上是一個德行。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老朱等俄粉不要做夢了,烏克蘭已經穩定戰線了,開始用無人機轟炸俄羅斯本土了. 俄羅斯的唯一希望是川普上台,但是最近的民調川普又落後了.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打,俄羅斯一家對陣全西方,傻子也知道毫無希望. 西方人並不都是膽小鬼,兩次世界大戰怎麽打勝的?不可一世的法西斯怎麽打敗的?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法國首先表示要出兵,甚至劃定紅線,說如果俄羅斯攻占基輔或敖德薩,法國就參戰。但法國表態後,大多數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都表示反對。因為這些都是民主國家,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國家要去打核戰,肯定是不支持的。就是法國老百姓也上街遊行,但法國好歹等到一個附和者,就是波蘭。】
不妨推演一下。
現在大致有5國說可以考慮出兵烏克蘭,法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
根據已知的信息,北約現在不會以北約的名義出兵烏克蘭,因為美國和德國會否決。
那就有可能法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這5國以各自國家的名義,而不是以北約的名義出兵烏克蘭。
那就有幾個問題。
這5國會不會轟炸俄國本土?
(現在烏克蘭轟炸俄國本土已經是家常便飯。沒準哪天波蘭也參與其中,用自己的炮打幾發。)
如果這5國轟炸俄國本土了,俄國會不會轟炸這5國本土?
如果俄國轟炸這5國本土了,按照北約條款,北約就要以北約名義和俄國開戰。
如果北約(包括美國)和俄國正式開戰的話,那核戰爭90%會爆發。
那歐洲、北美都會陷身火海,包括文學城的眾讀者和他們的家人。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波蘭這個國家,很有意思。現在大家將二戰時屠殺猶太人全部歸罪於德國人。其實波蘭人也參與了大屠殺。波蘭政府不讓提這件事。誰提跟誰急。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普京與梅姐在唱雙簧。從國際法角度,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肯定不對。從曆史角度說,就很難說。比如,克裏米亞,按國際法,當然是烏克蘭的。但是,克裏米亞是俄羅斯人用鮮血得來的,當年赫魯曉夫為了管理方便將克裏米亞劃給烏克蘭,反正大家都是一個國家。所以 .......
sce 回複 悄悄話 蘇聯得到波蘭東部是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二戰前就定好的,德國侵入波蘭後,蘇聯也侵入條約分給它的部分。二戰後蘇聯通過領土西移讓波蘭獲得德國的領土的辦法讓這個侵略成果合法化。克裏米亞入烏確實由赫魯曉夫而起,俄羅斯國內有爭議,但在91年別洛韋日協議和97年俄烏協議中已承認塞瓦斯托波爾和克裏米亞屬於烏克蘭。

新林院2024-03-12 18:23:21回複悄悄話雖然烏克蘭官方奉行仇恨蘇聯的意識形態,其實烏克蘭相
得到波蘭東部的領土,當然是因為蘇聯打敗德國。
得到克裏米亞,完全是赫魯曉夫一時心血來潮。他怎麽也不會想到,他這個輕率的舉動,70年以後造成血腥殺戮,50萬人死亡。
老天真 回複 悄悄話 “如果俄烏戰爭的結局,是烏克蘭的解體與被瓜分,不知道對世界意味著什麽?”

兩年前剛開戰時,論壇上常說的一句話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雖然烏克蘭官方奉行仇恨蘇聯的意識形態,其實烏克蘭相當大的土地都是蘇聯幫烏克蘭得到的。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斯大林把波蘭西移,把波蘭東部一大塊領土給了烏克蘭。
1954年,赫魯曉夫又把俄羅斯的克裏米亞當禮物贈送給了烏克蘭。
蘇聯時期,可能是烏克蘭曆史上擴張領土最多的時期。
得到波蘭東部的領土,當然是因為蘇聯打敗德國。
得到克裏米亞,完全是赫魯曉夫一時心血來潮。他怎麽也不會想到,他這個輕率的舉動,70年以後造成血腥殺戮,50萬人死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