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5)
2022 (127)
2023 (142)
2024 (142)
2025 (6)
中國現在無疑處在世界博弈的中心舞台,需要從曆史中學習經驗,以減少失誤的機會,增加成功的機率。大國博弈不是一門科學,無法做實驗驗證,從曆史學習,是唯一的驗證方法,但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的兩個案例,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其實大國博弈也是可以做實驗的。
日本崛起後,按照當時大國的通例,必須擴大殖民地,增加生存空間。日本要擴張,首先要“征服滿蒙”。 日本通過幾十年的努力,達到了這一點,但麵臨當時在亞太的強國蘇聯和美國的抵製和競爭。
對蘇聯,日本采用了試探性地漸進戰略。
日本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次年建立了傀儡政權滿洲國並與之建交後,日本就開始準備入侵蘇聯。在東北抗日聯軍成軍後,蘇聯秘密資助該軍隊,並為其提供蘇聯境內的營地來訓練、休息和躲避日本軍隊的追擊,引起日本不滿。同時,蘇聯大規模援助中國抗日,當時是中國唯一的軍援來源。1936年日德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日蘇關係急轉直下。
日蘇之間的第一次大型邊境衝突——張鼓峰事件——發生於1938年的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不遠的中蘇邊境地區,這起衝突迅速演變成一場不經宣戰的邊境戰爭。其後,日本發動了一場進攻性戰役,1939年發生在滿蒙邊境的諾門罕戰役是決定性戰役,但蘇聯軍隊獲得了最終勝利。這場戰役的規模並不大,雙方傷亡都在一萬左右,日軍的意圖是試探性進攻,並不是全麵進攻蘇聯。
從戰爭中,日本理解了蘇聯軍隊比日本曾經打敗過的沙俄軍隊要強大得多,從而基本放棄了北進計劃。而蘇聯也親身體驗了日軍強悍的戰鬥力,改變了輕視日本的傾向,特別是蘇聯麵臨德國的壓力,不願意麵臨兩麵作戰的險境。1941年,日本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撤回了東北抗日聯軍,停止了對中國的一切支援。在整個二戰期間,除了最後階段,日蘇關係是友好的,這對兩國都是有益的。
對日本而言,這一係列試探性的戰役,了解了北進戰略的不可行性,從而調整了其戰略方向,也客觀上改變了蘇聯對日的對抗態度,穩定了其北部邊境。通過小規模戰爭試探對方,可以視作一次成功的大國博弈實驗。
但到了和美國博弈,日本就不耐心了。襲擊珍珠港無疑是個成功的戰例,但從此和美國沒有了和旋餘地。 如此不宣而戰地殲滅了對方那麽多的軍人和設施,美國是不甘罷休的,政府中任何理智的想法都找不到市場了,美國舉國萬眾一心開始了和日本你死我活的戰鬥。其實這對雙方都不好!這場戰爭日本雖然敗了,美國在生命財產上損失也不小,光戰死就十二萬人,實在受不了巨大的死亡率了,拱手將亞太的關鍵戰略要點讓給蘇聯以求其幫助進攻日本,北朝鮮和中國的赤化也是這個讓步的結果,太平洋戰爭對美國來說總體而言是得不償失!
假如,日本在麵臨美國石油禁運的情況下,開始一場邊緣戰爭,比如,進攻新加坡。如果攻克新加坡,就可以進入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油田,獲取石油,美國的禁運就要破產。由於進攻的是英國,美國可以處於觀戰也可以參戰。 但以當年日本的海軍實力,擊垮英國不在話下,就算美海軍參戰,日本已經掌握了航母主戰的新戰術,其航母數量和艦載機數量和質量都高於當時美國海軍,擊敗美軍是大概率事件。
以攻擊英國開始,顯示了實力,但沒有傷害美國很深。理智的情緒會在美國政府中占主流,美國看到日本不好對付,直接硬碰要失敗,因此妥協就有了可能。美國可能以解除石油禁運為妥協,換取日本停止進攻新加坡。這樣就不會有太平洋戰爭了!
現在中美為台灣博弈得水深火熱,雙方的立場都很堅定,也都在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做準備。一旦大動作,如美國宣布放棄模糊政策,駐軍台灣,或中國開始進攻,雙方都沒有了餘地,兩方政府中理智人士都失去了市場,戰爭就會以你死我活的方式進行。中國人認為美國不會為了台灣拚命,美國還曾為了朝鮮拚命呢,而且是親自出馬,不像蘇聯讓中國出馬。美國認為在極端威懾下,中國不敢動,可能也小看了中國的決心和實力。這樣的結果,對誰都沒好處!
如果矛盾無法解決,像蘇日那樣采用實驗性攻擊可能是一個好辦法。比如,中國攻擊台灣在南海的太平島,台灣軍隊和中國軍隊交戰時,美國海空軍參戰,雙方都拿出準備好的戰術打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如果中國顯示了其遠程反艦彈道導彈的準確性,其整個作戰係統在接近中國本土作戰的優越性,那對美國就是個極大威懾,意識到為台灣陷入一場大規模戰爭是不值得也不可行的,可能會從其激進的立場後退。而假如中國敗了,可能也會理智點,再韜光養晦,至少比投入全力進行一場必敗的戰爭要好,就像日本北進試探失敗改轅更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