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5)
2022 (127)
2023 (142)
2024 (142)
2025 (6)
俄烏戰爭已經一年了,但這可能隻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戰爭的一方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另一方是北約全力支持下的烏克蘭,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這和以前發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不一樣,那時作戰雙方是不對等的。但俄烏戰爭發展卻並沒有維持高科技的特征,而逐漸變成一場消耗戰,和一戰,二戰很類似。其發展過程,則更像二戰。
二戰並不是在1939年9月1日突然爆發的,其起端可以說是1931年的9.18事變,日本侵吞了中國滿洲,打破了世界力量的平衡。以後經曆了西班牙內戰,日蘇邊境戰爭,德意的一係列蠶食領土的戰爭或行動,經過約十年發展最後發展到了世界大戰。德日通過突然性,在戰爭初期取得了優勢,但不久戰爭就進入了消耗戰,雙方在比拚資源,戰略戰術,外交。而雙方的軍工生產和武器發展對戰爭的結局的影響巨大,在此比較一下二戰中軸心國和同盟國在這方麵的差異,並同時介紹一下二戰中出現的幾種決定性的新科技。通過這個比較,可以對正在形成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科技和工業發展有個預測!
德國在二戰過程中發明了最多的新科技,新戰法。閃電戰的決定因素,是坦克,飛機和無線通訊設施,德國在處於戰敗國地位時也沒有放鬆在軍事科技方麵的發展,這些甚至在希特勒沒上台前就在進行中了。希特勒政權的出現,給與這些科技更大的政治和財政支持,使得它們發展得更快了。
但勝利使得希特勒和德國人更醉心於新科技,到了戰局不利的時候,更把希望寄托在魔法般的新科技上了。德國在發展新科技上投入了太多的資源,雖然它確實發展出了些革命性的新東西,如巡航和彈道導彈,精確製導炸彈,噴氣式飛機,甚至隱形飛機(美國B1轟炸機的概念是德國人發明的),但並未對戰爭進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人戰後做了估算,如果德國人把在V-2 火箭(彈道導彈)一項上的投資,用在製造通用飛機上,就可以多生產出25000架飛機,那可能改變戰爭的結局。更不要說德國人很多失敗的,或雖然成功但沒啥用的項目,耗費了更多珍貴的資源,最後導致德國在最需要的基本武器方麵比盟國嚴重缺乏,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在常規武器的發展上,德國人也走上了追求先進,精致,並多樣化的道路。蘇聯的坦克80%都是單一品種,T34中型坦克, 而德國的坦克就五花八門,有重坦虎,中坦豹0, IV型,輕坦III型, 斐迪南坦克攻擊車, 自行火炮......。虎式坦克相當先進,戰績也不錯,可以以一當十,但生產相當複雜,德國一共也就生產了500多輛,而蘇聯的T34 生產了兩萬多輛。美國在坦克方麵也走量大於質的方向,其謝爾曼坦克也是生產了幾萬輛,東西兩個方向,在坦克戰中以鋼鐵洪流淹沒了德國裝甲部隊。另外,型號少,也給生產,後勤,維修帶來方便。根據二戰的經驗,各強國戰後坦克發展,80%的坦克都是單一型號的,所謂的“主戰”坦克。
美國也相信Mass Matters的道理,在軍工生產上追求量。一項工藝革命為美國軍工生產,特別是艦船的大量生產加力了,那就是埋弧焊接技術。在此之前,鋼鐵連接依賴鉚接技術,就是兩塊鋼板鏈接時,先打上孔,將鉚釘插入燒紅後,將兩頭錘大,把兩塊鋼板鏈接起來。這個技術的缺點是,一旦一處鉚釘受損,其它鉚釘應力變大,會發生動一處而全盤崩潰的現象。而且鉚接工藝很慢。使用埋弧焊接技術後,基本消除了鉚接在受損時的缺點,而且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美國除了生產了一百多艘航母,還每年生產兩千多艘所謂“自由船”用於支援全球的運輸,就得益於這個新工藝。
另兩項新技術使雙方都得益,一項是多諧振腔磁空管。開戰當初,雙方的雷達技術都很拉跨,英國主要還是靠聲音來預告德國飛機來襲,就是在海岸邊造了很多拋物線狀的牆,敵機來襲,引擎聲音被這些牆聚焦起來,可以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那時的雷達發射電磁波的能力很低,雷達被做的很大很高,還很費電,非常容易被對方發現。自從裝備了多諧振腔磁空管,可以以較小體積和耗電發射更多的電磁波,雷達就變小了,甚至可以裝在飛機和艦船上。德國以此發明了雷達導向的高射炮和航炮,提供了防空能力;盟國裝備在反潛的飛機和艦船上,加強了反潛能力。這個技術的一個民用副產品,就是以後美國人意外地以此發明了微波爐。
另一項技術就是鋁合金。二戰初期的飛機很多還是木結構的,如英國著名的蚊式戰鬥機,因為鋼鐵太重。但鋁合金技術的發明,為飛機工業提供了一種既輕又堅固的材料,鋁又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各國都以鋁為原料生產了很多軍用飛機,如著名的日本的零式,就是最早的一種以鋁合金為材料的成功的戰機。
二戰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打贏一場勢均力敵的世界大戰,最重要的東西還是量。武器應該注重發展成本低廉,可以大量生產,原材料豐富,並側重於少數幾種起決定性作用的產品,而不是專注於發展新武器和多樣化。在軍工生產上,要大力開發和采用可以大批量,低成本生產的工藝,並建立工業潛能,注重可防護性。戰時蘇美英的工業基地都遠離戰區(英國的工業基地在加拿大), 而德日的基地都暴露於盟國的轟炸範圍內。戰爭就看誰能耗得起,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
這次俄烏戰爭打到現在,比拚的已不是武器的先進性,而是彈藥,人員的可持續性。烏克蘭一周的154毫米的耗彈量就耗盡了美國正常半年的生產力,平均殺死一個敵人單兵耗費子彈十萬發,打下一架飛機耗費高射炮彈2萬發。那些先進昂貴的導彈,海瑪斯火箭炮,彈簧刀無人機,最後都讓位於榴彈炮,迫擊炮,和槍彈。比如在巴赫穆特,最後打成了肉搏戰,城市都成了瓦礫,坦克無從進入,空軍轟炸和一般火箭炮準確度很差,無法在雙方犬牙交錯的地區使用,精確製導海瑪斯太昂貴,根本用不起。最有效的作戰方法,就是前線士兵傳出方位,呼喚遠處的榴彈炮攻擊對方,然後再步兵突擊攻擊。在一方炮擊時,另一方會攻擊此方的炮群,因此對應的會有炮戰,因此炮兵成了主戰兵種。
榴彈炮的主要口徑,北約是154毫米,俄國是152毫米和122 毫米,俄國也有203毫米的大口徑炮,威力很大,據說在這次戰爭中效果不錯。中國有篇文章就建議重新裝備203毫米炮。這次戰爭中的無人機,最有效的地方就是作為炮群定位和矯正之用。俄國據說將大量舊的航彈改成了炮彈,還有可能從朝鮮等國進口了榴彈炮,在炮彈的供應上占有明顯優勢。烏克蘭的問題是炮來源比較雜,現在占主流的154毫米炮彈供應成了問題。接下去,烏克蘭如果采取攻勢,麵對加強了的俄國防禦陣地和占優勢的炮群,隻有能摧毀俄國的炮兵,才有勝利的可能。這裏比的是工業!
如果再打下去,各國難免都要被卷入。深入研究俄烏戰爭,並參考曆史經驗,從而製定和實施有利的軍工和武器發展道路,是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得以生存,並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modems2023-04-16 22:50:46回複悄悄話樓下,老朱就一俄粉,能有什麽高見?專製獨裁必勝,自由民主必敗吧?
當年的朝鮮戰爭美國也沒有“全力”,因為入侵中國東北後會導致蘇聯的直接介入。後來的越南戰爭美國也沒有“全力”,因為過了北緯17度中國就要直接介入。
在這些情況下,使用了全力的後果,很可能比不使用全力還要糟糕。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首鼠兩端的法國怎麽辦?猶豫不決的德國怎麽辦?北約怎麽辦?美國又怎麽辦?很想聽一聽老朱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