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多年前,印第安人在當今蒙大拿州的南部擊敗美軍,並打死美軍的指揮卡斯特。這場戰鬥被稱為小巨角戰役(Battle of the Little Bighorn) ,堪稱是印第安人對美軍的最大勝利。此戰也被人稱為“卡斯特的最後一戰”(Custer’s Last Stand)
作為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由幾百個說著各種語言的部落所組成。部落之間通過商路保持著鬆散的聯係,不時也會爆發磨擦和衝突。
北美印第安人的發展水平落後於中美洲和南美洲。但比他們南邊的鄰居幸運的是,北美由於缺乏金、銀等貴金屬(沒油水),居住環境惡劣等原因,逃過了被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帝國所征服的命運。
到了十七世紀,英、法等殖民者相繼登陸北美東海岸。一方麵,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步步緊逼下喪失了大量的人口(主要是死於天花)和居住地,被迫向內陸遷徙;另一方麵,印第安部落通過貿易,從歐洲殖民者(尤其是法國人)那裏獲得了槍枝、馬匹等先進技術,縮小了與殖民者之間的軍事差距。
到了美國獨立前後,北美東岸的印第安人已經被迫遷徙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區。其中,五大湖附近的幾個印第安部落謀求建立統一的聯盟,並把美國勢力逐出去;失敗後,他們聯合加拿大的英軍,向新興的美國發起挑戰。這成為了1812年美英戰爭的其中一個導火索。
美英戰爭於三年後結束,雙方基本上打成平局。失去靠山的五大湖印第安部落被迫向美國投降。按照協議,印第安部落要遷居到狹小的保留區去居住;不願被限製居住地的印第安部落則被迫西遷。他們越過最近成為全美焦點的明尼蘇達州,到達五大湖以西的大平原和落基山脈。這其中就有成為本文主角的蘇族(Sioux)。
下圖為蘇族戰士(攝於古戰場附近的博物館)
半個世紀後,當地印第安人和白人移民的衝突再起。1868年,印第安部落和前來調停的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印第安部落遷入密蘇裏河以西的保留地,白人被禁止前往該處定居。六年後,位於保留地內的印第安人聖山 - 黑山(Black Hill),發現了黃金。一石擊起千層浪,淘金者(主要是白人)從各地蜂擁而至,與保衛聖山的印第安部落爆發激烈衝突。美國政府以調停為名,派兵進入黑山,撕毀了此前達成的協議。在弱肉強食的十九世紀,黑山的印第安部落也算是懷璧其罪。當時既沒有民權組織NLM (Native Live Matter) 上街遊行示威,也沒有“民主燈塔”來幫他們撐腰,很多人隻能認慫遷出黑山,來到更荒涼的其他保留地。
著名景點魔鬼塔Devils Tower也位於黑山腹地
在魔鬼塔旁所拍攝到的印第安帳篷
但黑山以西的蘇族卻不願妥協,決定奮起抵抗。1876年五月,蘇族在其首領瘋馬酋長與精神領袖薩滿“坐牛”(這些英文名稱是外界根據他們的蘇族名字意譯出來的)的帶領下,聯合附近的印第安部落舉行了一場名為“鬼舞”(Sun Dance)的傳統祭祀活動。但這一活動當時被蘇族用作部落動員的密令。蘇族的情況被與他們一直不和的鄰近部落報告給了美國政府。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美軍有幾支部隊駐紮在附近地區,其中一支是由參加過南北戰爭的名將卡斯特所指揮的第七騎兵團。卡斯特於1861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在1863年葛底斯堡決戰的關鍵時刻擊敗了南軍(邦聯軍)的騎兵部隊;1865年4月,他更是率領美軍(北軍)騎兵切斷了南軍名將李將軍(Robert Lee)的退路,迫使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結束時,卡斯特官拜少將(榮譽)。戰後,美軍大裁軍,從六十餘萬裁至幾萬人。卡斯特暫時退出現役。隨著西部邊疆區白人與印第安人的矛盾升級,卡斯特於一年後重回現役,並掛中校軍銜,指揮一千多美軍與印第安人作戰。
1876年六月,卡斯特已經在密蘇裏河一帶駐紮多時。按照上級的夏季計劃,美軍將兵分三路,一舉蕩平有組織反抗,迫使印第安部落簽訂城下之盟。根據內線情報,卡斯特認為與之對抗的印第安戰士僅有八百人,裝備也遜於美軍。
下圖為美軍的夏季計劃
然而,情報顯然低估了印第安人的實力。受到蘇族的鼓舞,有多達兩千名其他部落的戰士加入到反抗隊伍中,使其總人數達到三千人。協助作戰的另外兩路美軍也先後受阻,但卡斯特卻認為敵軍已經被牽製。與此同時,有探子(斥候)來報,蘇族的主營地仍在小巨角河一帶,並未移營;覺得機不可失的卡斯特決定親率700人直撲蘇族老巢,擒賊先擒王。
按照卡斯特的經驗,隻要美軍能控製印第安部落的營地,抓住他們的老弱婦孺作為人質,印第安部落就會乖乖就範。他的這一策略在此前的衝突中屢試不爽。這也是他對接下來的戰鬥很有信心的原因。
戰前,卡斯特的部下建議他帶上火力凶猛的加特林機槍。但他認為這種笨重的武器會拖慢他們騎兵團前進的速度,因此沒有采納。卡斯特曾說:我們的騎兵團必須要跟上印第安人的步伐,才能抓住他們。簡單的說,就是快追,別讓那些兔崽子給跑了。
下圖為加特林機槍
經過幾天行軍,到了6月25日中午,卡斯特的部隊到達小巨角河。他命令副將雷諾(Reno)、本廷(Benteen)從正麵進攻;自己帶200人從後麵包抄。然而,雷諾等人的正麵進攻受阻,反被印第安人包圍。美軍下馬結成圓陣(外麵刺刀結陣,裏麵步槍射擊)進行抵抗。此時,卡斯特派了一名傳令兵命令本廷帶著裝彈藥的大車,去北麵的山頭與他會合;但本廷看到雷諾的陣地危在旦夕,選擇了先去救援雷諾。他倆就在山腳下與大批印第安人對峙到天黑,才突圍脫離險境,從原路返回。
下圖為此戰示意圖
與此同時,孤軍深入的卡斯特還不知道情況有變。他越走越遠,離開雷諾的美軍陣地達五公裏。就在他正在率軍向山下的印第安營地衝鋒時,在樹叢裏戒備的蘇族戰士向他們射擊,數倍於美軍的印第安戰士也從營地裏湧了出來。一番較量後,卡斯特的部隊被擊潰,他隻帶著幾十人騎馬向山上撤退。
幾年前,我曾來到這一片古戰場參觀。當地一片蕭瑟,一處小土包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紀念碑。山頭上則豎立著一座由印第安人設計的和平紀念雕塑。
據此戰後幸存的蘇族戰士口述,卡斯特的部隊退到山上後,沒來得及結成圓陣防禦,就遭到了蘇族戰士的攻擊。此戰無比慘烈。美軍以死馬作為掩護,躲在馬匹後用手槍射擊。瘋馬酋長則身先士足,帶領蘇族戰士與美軍激戰。半個多小時後,卡斯特身邊的美軍全軍覆滅,無一身還。卡斯特也中彈身亡。
戰後,雷諾和本廷率殘部退回美軍軍營,並未受到處分。卡斯特和兩百多名美軍的死亡則讓舉國震驚。
美國政府開始調兵遣將,分頭圍剿;同時屠殺印第安人的食物來源 - 美洲野牛。
經過一年的掙紮,彈盡糧絕的印第安部落終於向美軍投降。瘋馬酋長在投降幾個月後,被美軍指有越獄嫌疑,慘遭槍殺。薩滿坐牛也在十多年後的一場與美國警察的衝突中不幸遇害。
1941年,美國政府在位於黑山腹地的Mount Rushmore (後被稱為總統山)建起了四座巨型的美國已故著名總統的頭像。
已經被驅逐出黑山的印第安人則認為黑山是他們的聖山,美國政府在此建總統頭像則是對他們的冒犯。作為回應,印第安部落邊集資邊動工,準備在黑山興建一座比總統山還要大的瘋馬酋長半身像。由於經費和規模的原因,此半身像至今尚未完成計劃中的10%
下圖為瘋馬酋長Crazy Horse半身像模型
後記:
我覺得印第安人挺可憐的。在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居住在310個大小不一的保留地Native American Reservations內(占美國領土總麵積的2.3%)。
從地圖上看,保留地大多位於“窮山惡水”的貧瘠地方,不利於發展工農業。部分外來資金與印第安保留地合營賭場或其他旅遊業,管理權大多在外人手中,印第安人基本上隻負責收花紅。(我有朋友曾在這類合資公司工作,他說他的工作沒什麽挑戰性,但裏麵的印第安人也缺乏技能來勝任這些工作)除此以外,印第安人可以說是被美國政府給“圈養”起來。很多保留地內的印第安人看不到前途和目標,終日酗酒吸毒,健康很差。印第安保留地的各種設施建設也落後於美國其他地方。
部分希望改變自己前途和命運的印第安人則選擇到大城市發展。由於他們的人數稀少,難以在外麵形成社區,麵臨著傳統文化的喪失和與留在保留地的長輩產生代溝等問題。一兩代人以後,在保留地外的印第安人極有可能丟掉他們的文化傳統,而被外人同化。
總體來說,印第安人作為一個整體已經與外界脫節,隻能充當一個文明活化石在社會體係之外而存在。他們祖先的光輝曆史也隻能留在夢中,難以重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