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篇比較客觀的關於蘇援的文章(ZT)

(2019-09-15 07:56:19) 下一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蘇軍進占了東北,隨後中共領導的軍隊搶先進入這塊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八路軍、新四軍出關11萬部隊大多為徒手的,三年內便發展成裝備、戰鬥力都居解放軍全軍之冠的百萬大軍。國民黨政權逃台後為掩飾其腐敗無能所招致的敗績,曾大肆宣傳蘇聯援助是中共取勝的根本原因。蘇聯在對華關係惡化後也以“恩人”自居的口氣,用誇張數字宣傳當年給予東北解放區的援助。國內有些人出於對蘇聯的怨氣,指責當年援助極少而限製很多:一些人又單方麵引據蘇方資料,認為東北解放軍的武器主要來自蘇援。其實,曆史現象往往是一個多棱鏡,從不同角度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隻有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考察並聯係其所處特寫環境加以分析,才能複原出全景的史實並得出全麵的結論。人們往往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和感受來回顧曆史,回憶和評述東北解放戰爭時的蘇聯援助更突出體現了這一點。由於蘇方態度幾經變化,受到冷遇的人常常大講蘇軍的壞話,得到幫助的人又總講蘇方如何熱情友好。從當事者自己所看到微觀場景而言,他們說的可能都是對的,以此解釋全局卻會犯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錯誤。

1983年8月9日,在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局副書記的陳雲對編寫《遼沈決戰》書提出了意見,就蘇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作用曾有這樣一段概括--“那時,蘇聯黨對我們的力量估計不足,並有《雅爾塔協定》的約束,但他們還是盡力幫助我們的。”陳雲的這段總結,可以說是宏觀上最準確的概括,道出了當年蘇聯態度的兩麵性:一方麵因不大相信中國革命會很快勝利,且受對美蔣外交關係的束縛而限製過中共活動:另一方麵還是“盡力幫助”,而且後者是占主導地位。中共中央派部隊進入東北後,蘇聯領導人的態度有過出爾反爾的表現,許諾提供武器後一度又反悔,蘇軍在東北也有過紀律敗壞和拆運機器充當戰利品等引發老百姓不滿的行動,就此在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幹部中留下了陰影,並在中國民眾中引發了延續幾十年的怨憤。不過一個基本的事實還應該承認:正是有蘇軍出兵控製了東北,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大舉向那裏發展。美軍登陸占領的天津、青島、秦皇島等地,都立即交給國民黨作為進攻解放區的基地,中共根本不能在那裏插足。東北解放後,蘇聯提供的援助又是當地迅速建成國家工業基地的重要保障。埋怨歸埋怨,朋友和敵人的界線在那個曆史環境下畢竟是非常分明的。

蘇聯在東北對中共秘密提供武器援助,也是受斯大林的國際戰略全局考慮所左右。蘇聯在東北的政策反複多變,又主要受蘇美關係影響。蘇聯雖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卻為此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866萬)、經濟損失3000億美元(當時價值)的沉重代價,急於謀求一個和平環境,很怕再引起新的戰爭。從二戰結束前夕直至1948年,斯大林對華政策的總體意圖是“中立中國”,因輕視中共力量而以蔣介石政權為主要交涉對象,外交努力的中心是獲得在華利益的同時又防止國民黨當局全麵倒向美國。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和隨後談判中蘇條約期間,美蘇因有共同對日作戰的目標而關係尚好,斯大林在與蔣介石談判時就不照顧中共的利益。蘇聯同美英達成了在遠東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塔協定》,6月至8月同國民黨又達成了人稱“外蒙換東北”的交易,即以國民黨政權承認外蒙古獨立為條件,換取蘇聯承諾將東北隻交給國民黨政府而不交給中共。從曆史事實看,斯大林起初還打算信守這些承諾,有關《雅爾塔協定》、出兵東北和中蘇外交談判內容都未向中共通報,在日本投降後還致電要求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並不能打內戰。毛澤東多年間對此事一直積憤在胸,曾指責斯大林在中國犯了“不許革命”這樣的大錯誤。

蘇聯出兵東北後,同他們會師的並非是有過正式協議的國民黨,而是獨立自主搶先進入這裏的中共武裝。出乎意料的相遇,使蘇軍出現了兩麵為難的窘境:出於共同的意識形態和多年的友情,一些官兵表現出熱情並給予了少量幫助,一些領導人卻害怕引發外交糾紛而限製中共部隊行動。9月中旬以後,因美國停止戰時以租借物資援蘇的做法,還堅決不允許蘇軍在北海道登陸參加占領日本,國民黨當局又全麵倒向美國,在這種背景下蘇聯對中共的態度便發生變化。蘇軍不僅允許八路軍部隊秘密進入東北,還移交了日軍倉庫中的許多武器,並許諾隻允許國民黨官員而不允許其軍隊進入東北。10月4日,蘇共代表又正式通知中共東北局,他們會把繳獲的關東軍武器和占領區全部移交。當天中共東北局興奮地向中共中央報告“友方”的態度是:“已下最後決心,此間家務全部交我。”得到這一消息後。中共中央深受鼓舞,決定從各戰略區調30萬部隊到東北以便接收。進入11月中旬,蘇聯又在國民黨當局抗議下,強令中共軍隊退出沈陽、長春和哈爾濱以及中長鐵路沿線,不再移交武器,還一度中止與中共東北局的聯絡。從國際大氣候看,此刻蘇聯與美英兩國議定下個月在莫斯科召開三國外長會議,有在國際問題上達成妥協的可能,斯大林便擔心如過於接近中共會引起國民黨及其後台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蘇方便不惜違背諾言,犧牲中共的利益,來換取國民黨和美國政府的好感。如再看看後來的曆史,赫魯曉夫那種背信棄義毀合同的做法,其實在1945年就已初見端倪。

進入1946年初春,美蘇在全球開始了新冷戰,國民黨當局又追隨美國掀起反共反蘇浪潮,蘇聯在東北對中共部隊的態度便再度熱情起來。蘇軍從東北撤退時,將一批日本武器移交給東北民主聯軍,並在聯合國譴責美國支持國民黨加劇中國內戰。1947年秋季以後,美蘇在西歐形成軍事對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又節節勝利,斯大林更增加了對中共援助。不過為避免同國民黨政權徹底破裂,蘇聯在1949年夏季之前沒有向中共提供過本國製造的一槍一彈,移交的都是繳獲日本、德國的武器,甚至還有美國對蘇的租借物資。斯大林在東北給予中共秘密和有限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雅爾塔協定》中的諒解,不過從其基本精神看,麵對美蘇矛盾日益尖銳和國民黨完全投靠美國的形勢,斯大林不能不考慮在中國支持一支能抗衡美蔣的力量。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們就能悟出,當時斯大林為什麽一麵對中共不信任,一麵又給予少量援助;一麵同美蔣交易東北問題,一麵默許中共在那裏發展力量。這些看起來矛盾的現象,其實都統一到一個目標上,即維護蘇聯根據雅爾塔體製在遠東獲得的利益。在利益驅動下,當年蘇聯方麵對中共的態度便像多變的睛雨表,隨著國際形勢和自身利害的關係,熱度如同水銀柱那樣忽上忽下。

蘇聯對日宣戰後僅六天,日本便宣布投降,東北出現了一片混亂景象。蘇軍隻占鐵路沿線和大城市,多數偏遠地區處於無政府狀態,亂搶武器和物資的現象比比皆是,蘇軍對戰利品的統計和保管、移交都出現統計上的巨大差異。中共進入東北的部隊有最早隨蘇軍反攻的東北抗日聯軍餘部,後又有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進入,起初還缺乏統一指揮,各自都到倉庫搬東西,一些新部隊還出現了大量攜械叛逃,總共獲得了多少武器一直難以準確統計。中蘇關係嚴重惡化後,1967年蘇聯最早公布了在進占東北後援助中共武器的數字,聲稱“蘇聯遠東軍繳獲了日本關東軍的武器有步槍70萬支,機槍為1.2萬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600輛,飛機約800餘架。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要求,這些武器大部分向其移交,成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負責指揮遠東戰役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回憶錄中敘述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也引用了這一數字。若仔細分析,蘇聯的這一繳獲數字本身就含有很大水分,因為據日本方麵的資料,關東軍在蘇聯出兵前能夠使用的作戰飛機僅100多架,坦克約160輛。依照俄國曆史學家對當年蘇軍戰報的了解,除勝利後邀功的誇張外,重要原因是把倉庫裏報廢的舊飛機包括偽滿航校裏的滑翔機都算在內,繳獲“坦克”的統計中也包含了裝甲車。當時繳獲的日本關東軍裝備對蘇軍而言,隻相當於廢鋼鐵概念,對其數量統計並不重視。蘇聯宣傳部門也知道這些武器有些已運回國內回爐,宣稱移交給中共部隊時還不能不加上一個“大部分”的界定,至於具體有多少就是一個模糊概念。此後台灣方麵抓住這一數字並斷章取義,將其全部都說成是援助中共的武器。近些年有人使用俄羅斯檔案時,也不加分析地運用了這一本身就已誇張的數字,顯然違反了曆史研究的嚴肅性。

全麵地回顧東北解放戰爭史,可以看出蘇方向中共部隊大規模移交武器,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而且都是秘密進行,其間還帶有一些戲劇性的情節。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向蘇方代表強要武器的事件,也是何長工回憶錄中講述的真實故事。1945年9月初,八路軍山東部隊渡海進入了東北,冀熱遼部隊隨即進入沈陽,10餘萬部隊也在隨後兩個月內趕到。初入東北的八路軍向“老大哥”索要武器時,蘇軍起初在公開交涉中不肯給,八路軍領導隻好下令“開倉濟貧”,派部隊夜間到蘇軍所占的日本倉庫去拿,蘇軍哨兵了解到是八路軍,也就聽任“偷盜”,並幫助站崗。不過那時八路軍服裝不統一,也沒有標記,一些“假八路”即土匪也在蘇軍那裏冒名拿走了一些武器。同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得知蘇聯要將“家務全部交我”的報告後,要求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把武器留在原地,迅速徒手赴東北接收這批新武器。結果山東許多部隊奔赴東北時,大都是每個班隻留一支槍用於晚間站崗。據由山東進入東北的6萬八路軍部隊實力統計記載,隻有8門迫擊炮,16挺重機槍,529挺輕機槍,22萬支步槍。赴東北的最大一支部隊--新四軍第三師3萬多人上路時攜帶了全部裝備,到達冀東後也將其大部留給當地部隊。這些部隊陸續到達東北後,蘇軍卻違背承諾不再移交武器。此前接收到武器的多半是八路軍剛收編的部隊,如最先出關的冀東部隊就是靠運出日軍倉庫的裝備和招兵買馬,兩個月內就由不足1萬人擴大到10萬餘人。後趕到的許多老部隊卻接收不到武器。結果有人說俏皮話說“新兵新槍,老兵老槍,新兵有槍,老兵無槍”。中共中央原定派30萬部隊赴東北的計劃就此流產,已奉命出發的許多單位如陳賡縱隊等又留在原地。

在蘇軍違背承諾前,八路軍究竟取到了多少武器,後來能看到的全麵數字隻有陳雲、高崗、張聞天於1945年11月30日向中央報告中的數字--“槍10萬支,炮300門”。這些先拿到日軍裝備的新部隊老骨幹很少,許多人是原偽“滿洲國”的無業人員和“國兵”,抱著“先當八路,再當中央”的心理參軍。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後,新擴大的10餘萬人中竟有4萬餘人投降叛變,蘇軍轉交的不少武器又丟失。出關的老部隊在缺乏武器的情況下,靠著民間槍支的搜集和打擊偽滿軍的繳獲,得到了部分武器。1946年3月至4月間蘇聯從東北撤軍,又恢複了向中共秘密移交武器,東北民主聯軍34萬人輕武器到此才裝備齊全,有槍近20萬支,並有了各種炮700門,同時毛澤東還電令將剩餘槍支供給地方武裝。按這些數字分析,此間得到的槍約在20萬支左右。同年夏季,東北解放區為幫助關內解放區作戰,又通過海路運向山東2萬支槍和2000萬發子彈。毛澤東專電提出分發這批裝備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並規定一半給山東區,35%給晉冀魯豫區,其餘轉交晉綏區。全麵內戰爆發後,劉伯承、鄧小平在向中央報告戰況的電文中也說明,殲敵一個旅大約需消耗子彈20萬發,主要是靠東北轉運而來。

進入1947年以後,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末由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展很快,同年末兵力擴大到70萬人以上,除了戰場繳獲外。東北的解放軍從蘇聯和北朝鮮方麵也得到了一些武器。據當時在東北擔任軍工部長的何長工回憶:1947年10月,他得知蘇軍在中蘇邊境的滿洲裏倉庫裏存放著一大批日本武器,準備運回蘇聯去煉鋼,便去與管倉庫的蘇軍上校卡瓦洛夫談判,開始談不通。何長工便強硬地說:“你們不能拉走。我們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卡瓦洛夫還是不答應。何長工便對他吼道:“你是個保守分子,沒有一點國際主義。你如果不答應,我隻好來搶,我推著你走在前麵,看守武器的蘇軍開槍,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拚命,我給斯大林打電話,告你的狀,告你沒有國際主義。”卡瓦洛夫態度軟下來,經過請示終於同意移交這批武器。對這個“請示”的批準者隻能是斯大林,因為那時蘇聯內部規定涉及中國問題的決定隻能由他本人拍板。

這批武器包括步槍數萬支和少量火炮。林 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件對此說道:“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接著,林 彪向斯大林請求說:“設法給我們解決20萬支步槍、1.5萬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團營迫擊炮、1000門連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野炮以及較多數量的彈藥和20個師用的通信器材(主要是無線電和電話)。這批武器望從英勇的紅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撥出,如日本武器所存無多,則望從德國戰利品中撥出。”斯大林沒有滿足這一要求,卻通過朝鮮方麵向東北解放區提供了2000車皮裝運的武器。後來中方一再表示感謝朝鮮同誌。其實當時北朝鮮是在蘇軍管製之下,繳獲日本朝鮮軍的武器也由蘇方看管,沒有斯大林的指示是不可能轉交的。綜合上述幾項統計大致可估算出,東北解放戰爭中蘇聯轉交的武器大約有槍40萬50萬支,各種炮約2000門(有些統計中將日製擲彈筒列入是不對的)。進入1948年以後,解放軍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越來越多,就不再迫切需要蘇聯移交武器。這一年夏天,毛澤東到達晉察冀解放區的城南莊並準備訪問蘇聯,據當時身邊的警衛人員回憶,一些年輕人曾天真地說:“這次主席去見斯大林,可以要些飛機大炮,好快點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毛澤東則笑著回答:“至於飛機大炮,還是向蔣介石要,他送來的美國武器更好。”直至1949年7月,中共中央考慮解放台灣的需求,才又向蘇聯提出援助飛機的要求,此後蘇聯提供武器便成為兩國間的軍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