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拿大是怎麽成了美國的小跟班的ZT

(2018-12-18 13:57:05) 下一個

加拿大應美國方麵的要求,強行拘押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所引起的風波暴露了西方所謂“人權法治”的虛偽。網友們在指責美國蠻橫做派的同時,也對加拿大這樣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態度感到不解——當年加拿大民兵跟隨英軍火燒白宮的事情,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不時還會提起,在這些年中加拿大是如何從美國的敵人變成了忠實的跟班呢?

特朗普記起的仇恨

美國和加拿大誕生之初,曾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關係”。在殖民時代,法國和英國都曾以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利爾為中心,對後來屬於美國的北美殖民地實施管理和控製;英法戰爭期間,後來成為美國的十三州殖民地居民站在英國一邊,在今天加拿大領土上大打出手;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曾兩次進攻加拿大,試圖摧毀英軍後方,而加拿大民兵則在英軍和易洛魁印第安部落幫助下,兩次擊退了美軍進攻。

美國獨立後,美英在1794年簽署《傑伊條約》,美國承認美加邊界,以換取英國對美國獨立的承認。但美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傑斐遜等人激烈反對《傑伊條約》,在他們看來,這個條約等於允許英國在美國臥榻之側保留強大軍事存在。他們主張美國應主動進攻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在他們看來,很多加拿大人向往加入美國,戰爭會很輕鬆地以美軍獲勝而告終。

說幹就幹,1812年美軍主動進攻加拿大,卻出人意料地遭到加拿大民兵的頑強抵抗。英軍利用加拿大民兵和易洛魁印第安人爭取到時間,從歐洲調集兵力大舉增援,並一度攻占華盛頓——白宮就是在此役中被英軍和加拿大民兵焚燒,戰後(1817年)不得不用白色塗料粉飾牆壁而得名。這個慘痛的教訓讓美國總統特朗普至今未忘,今年5月25日在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爭吵時,他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話:“難道不是你們加拿大人燒了我們的白宮嗎?”

經濟上的英消美長

當時加拿大人之所以頑強抵抗美國,是因為北美獨立戰爭將大量親英派驅趕到加拿大,並從此改變了加拿大的民族和語言結構(從說法語人口占多數變成說英語人口占多數),英國人通過給予法裔更多自主權,換取英裔和法裔的團結,而大量親英派的存在,又讓加拿大人本能地對美國入侵持堅決抵製態度。戰爭的結果,讓加拿大進一步凝聚成一個整體,為日後的自治奠定了基礎。

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裏,雖然美加兩國再沒有大打出手,但雙方的關係一直時好時壞。畢竟直到二戰之前,美英之間的戰爭陰雲也未徹底散去,加拿大作為英國忠實的“小弟”,跟美國的關係自然也親近不起來。無論一戰、二戰,加拿大參加了這一階段幾乎所有英國參加且不排斥加拿大參加的對外戰爭,並付出慘痛的犧牲和代價;而對於美國的對外戰爭,加拿大的態度還是“敬而遠之”。

甚至可以說,從19世紀60年代建國至20世紀20年代末,防禦美國入侵一直是加拿大的既定國策。1921年,加拿大軍方製訂“一號國防計劃”,如果美國入侵加拿大,就出其不意進攻美國北部。而美國上世紀30年代則製訂了入侵加拿大的“紅色戰爭計劃”,準備兵分三路全麵入侵加拿大並最終將其吞並,其中關鍵一步就是海陸聯合攻擊並占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係。

不過盡管兩國政府針鋒相對,但隨著美國國力的快速發展,加拿大的經濟命脈逐步被美國所控製。憑借地理優勢,美國工業產品大舉向加拿大傾銷,並逐步掌握了加拿大的采礦、冶煉、林業等核心資源。據統計,1851年英國占據加拿大出口市場59%的份額,美國隻有35%;但到1900年時,英國為24%,美國升為60%。而且這種“英消美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00年美國投資占加拿大外資總數的14%,英國占85%;1950年,美國資本上升到76%,英資降為20%。

朝鮮戰爭是轉折點

二戰後英國國力迅速衰落,美國則取而代之。加拿大看出了這一趨勢,隨即倒向美國這個以往一直不大看得起的“暴發戶鄰居”:1949年4月4日,加拿大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此正式成為美國“戰車”上的一員;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組織所謂“聯合國軍”參戰,加拿大積極響應。

朝鮮戰爭是加拿大從“英國小弟”轉變為“美國跟班”的轉折點:此前英國已於1950年1月6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拿大和新中國的建交談判也差不多同時順利展開,抗戰時期就認識董必武的原加拿大駐華外交官朗寧為此做出積極努力。但朝鮮戰爭打響後,加拿大並未像英國那樣既參戰、又繼續和中國建交,而是轉而對美國亦步亦趨。朝鮮戰爭停戰後,在加拿大外長皮爾遜及朗寧努力下,中加原本已接近建交,但時任加拿大總理聖勞倫特覺得“該跟美國總統打個招呼”,他率皮爾遜前往美國,把準備與新中國建交的決定通知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結果後者大發雷霆,咆哮著大罵加拿大的念頭“十分荒唐”,他聲稱“公眾輿論是反對共產黨中國的”,如果加拿大在承認新中國問題上帶頭,那麽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北約盟國會群起效尤,“紅色中國將重返聯合國,這是美國政府決不能接受的”。在美國的威脅下,加拿大和新中國建交計劃自然也就擱淺。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加拿大再次在英國與美國之間做出抉擇:當時英法出兵埃及,以往“英國打哪我打哪”的加拿大非但不出兵幫忙,反倒以中立國身份參與維和,皮爾遜為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牽頭維和的正是打算徹底取代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

此後,美國一步步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戰略體係中。1958年5月12日,加拿大同意與美國聯合組建旨在防範蘇聯轟炸機和彈道導彈襲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這個司令部設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夏延山,司令由美國人擔任,主力也是美國的戰鬥機、導彈和雷達,有批評者指出,此後“加拿大事實上已沒有了領空”。自從1987年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之後,美加經濟一體化空前發展,語言文化上的相似性,更加速了美加民眾生活文化的融合。盡管美加在北極等地還存在利益衝突,很多加拿大人也極度反感美國頤指氣使的作風,但不少美加媒體近年來接連喊話:“美國和加拿大應該合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