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親曆的科技生活產品的進化史(二)

(2018-12-18 05:56:22) 下一個

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包括水電、網絡,電腦(含智能手機),熱水、冷暖空調,抽水馬桶,冰箱,現代廚具....如果公交不方便的話,汽車也是。就算一個條件一般的出租房,這些也是必須的,否則簡單沒法活了。但在我所講述的40年的前20年裏,這些今天的生活必需品,在當時大歲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

那些生活必需品,除了電腦,早就由西方國家發明完備了,在西方50年代已經普及了。在中國的東北,上海等地,解放前也有很多房子具備了。但70年代,象杭州這樣的城市,普遍生活水平還保留在等於,甚至低於解放初的水平。共產黨沒建什麽房子,也沒搞什麽基礎設施,錢都花在搞運動,或軍備上去了。當時市民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最多隻有美國1900年城市的水準。

前麵講了70年代農村的日常生活,按現代標準是赤貧,相當於英國1800年的水平吧。我住的還是江南農村,連瓦和窗玻璃都沒普及,中國邊遠地區更不用說了。那城市呢?我讀小學時到了杭州,媽媽的工廠在現在的胡雪岩故居,我住在附近,以前是大戶人家的房子,大約建造於清末至民國時代,每個房子被分隔成幾間到幾十間,每間住一家人,整個房子叫一個牆門。

自來水並不普及,通常一個街區有一兩個公用龍頭,大多數人還是用井水。很少有人自己燒熱水,多拎著熱水瓶到街頭熱水灶去買。排泄則靠街道公廁和馬桶的結合,在當時城區的街道上,遍布的馬桶是一道景觀,由於街道狹窄,馬桶被撞翻是常事,對市容和當事人都是個麻煩事。我學騎車時,撞翻了我校最漂亮女生家的馬桶,弄得一身是屎,她聞訊出來看到,一臉怒其不爭的表情,現在我想起來都羞愧!

廚房通常是一塊公用的區域,也是常常發生鄰裏爭執的地方。那時家裏通常有兩種爐子:煤油爐,用於簡便的,熱個早飯,煮個麵;煤爐,用於正餐。早期煤爐都是用的煤球,毎次用時都要發火,弄得烏煙瘴氣,通風性差的地方還容易引起煤氣中毒。以後進化成煤餅爐,可以通過控製進氣量,使煤餅保持陰火狀態,要用時再變為明火。但煤餅比煤球要貴,所以一直到被煤氣爐取代,煤球煤餅一直是混用的。

通常一家人被分配一間屋子,10平米左右。當時典型的一家人,父母加上2-5個孩子,也就是4-7人擠在這小屋子裏,舒適性和隱秘性都無從說起了,能擠下都要動點腦筋。如果有個handy的父親,通常會立體配置家具。我和弟弟的床(睡一起)被安在飯桌側上方,和父母的床隔一個屏風,但可恨的馬桶就放在我們床下,睡覺時常常被父母小便吵醒,伴隨著一股惡臭。我做夢常做到掉糞坑裏,可能是聞到臭味,神經係統起聯想了。

那時候沒電視,又想省電,晚上通常早早睡覺了。父母的主要娛樂活動就是性生活了。我們在床上雖然聽不清父母的,但能清晰聽到鄰居家一對年輕夫婦的作愛聲,這確實嚴重汙染了我的心靈,搞得不但年輕時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性上,老來還是性趣盎然。如果當年把更多精力用在事業上,我肯定是會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本人也會取得更大成就的。

我們家是兄弟倆,長大了後睡在一床也覺不妥,長槍對大刀的。有的家裏不同性別的孩子,那麽小地方難以遮擋,也不是個個都是聖人,出點事也難免。有報道,在美國亂倫率達到20%,那麽寬敞的房子。因此,這類問題在那個時代,想必不少。(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湖上的野天鵝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細致,條理清楚。有趣,讚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