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攝影藝術簡史

(2016-09-28 17:20:20) 下一個

在攝影術誕生之前就有很多科學家和畫家對於如何“固定影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573年,佛洛倫斯數學家兼天文學家丹提在《歐幾裏德遠近法》一書裏,提出了使用凸麵鏡可以把倒像還原的理論。1636年,阿道夫大學數學教授休溫特把三塊焦點距離不同的透鏡組合在一起,用木頭做了一個叫“牛眼睛”的裝置,這個“牛眼睛”就是現代攝影鏡頭的雛形。到了18世紀,人們製造了暗箱,但最開始它是被作為繪畫的輔助工具來使用,像維米爾、德加等藝術大師都曾經使用暗箱來進行繪畫創作,這裏就為後來的“畫意攝影”埋下了一個伏筆——它是繪畫的輔助工具,它從屬於繪畫。

攝影術誕生的四個代表人物

 

尼埃普斯兄弟

(Niepce 1763—1833,1765—1833)

尼埃普斯兄弟是法國的發明家,他們最早開始攝影術的實驗大約是在1793年。在1826年的時候他們拍攝了世界攝影史上最早的一張照片,以下這張模糊的被尼埃普斯稱為“日光繪畫”影像作品標誌著攝影術的正式誕生。

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

( Louis Joccques  Mande  Daguerre ,1787——1851)

達蓋爾最開始是尼埃普斯的合作者,並且他在尼埃普斯去世之後繼續獨自研究攝影術。在1837年,達蓋爾成功的拍攝了一幅照片。這是一張在自然光線下拍攝的靜物照片,影紋非常清晰,明暗之間的層次非常豐富,成像效果比尼埃普斯當時的照片已經好了太多。達蓋爾因此向法國政府申請了攝影術的發明專利,1839年8月19日 ,法國政府正式宣布攝影術誕生。達蓋爾攝影法由於在早期製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研磨過的銀版,所以達蓋爾發明的攝影術被稱為“銀版攝影法”。這一技術現在依然被少數的藝術家使用,像日本當代攝影藝術家新井卓,就依然在用這門古老的攝影技術進行藝術創作。

達蓋爾拍攝的第一張照片,1837年

《遠野的召喚》,新井卓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

塔爾博特是一名英國化學家和數學家,他和達蓋爾差不多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835年夏天,塔爾博特用木匠艾比為他定製的木質小相機,在感光紙上拍下了艾比家的窗格及窗外的田野景色。但是塔爾博特發明的這種攝影技術和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完全不同,他是采用負片轉印正片的技術,塔爾博特把這種攝影術稱為“卡羅式攝影法”,而這種攝影術便是現代攝影術的前身。

塔爾博特拍攝的世界上第一張用負片製作的照片,1835年夏

希波利特·巴耶爾

(Hippolyte Bayard)

巴耶爾是一名法國的公務員,他從1838年開始研究攝影技術,最終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直接正片工藝”(Direct positive process)的攝影方法。1840年,他用這種攝影術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自拍照片——《扮成溺水自盡者的巴耶爾》。

《扮成溺水自盡者的巴耶爾》,巴耶爾,1840年左右

藝術攝影的早期實踐

 

可以這麽說,攝影是科學和繪畫的一個綜合性產物,所以藝術攝影在最初的實踐探索中必然帶著濃厚的繪畫基因。所以筆者認為“畫意攝影”的出現是一種必然,因為繪畫從史前岩畫到19世紀的現代主義繪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體係和評判標準。而攝影作為一個全新的媒介工具,在它發明的前夕就一直作為繪畫的輔助工具而存在,並且早期從事攝影的攝影師們大都從事過繪畫,所以從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界初期,藝術攝影便一直長期在“畫意攝影”的範疇裏前進和徘徊。

 

從攝影史上看,“畫意攝影”一般分為:“高藝術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和“印象派攝影”三個大部分,下麵為大家分別簡述一下。

 

“高藝術攝影”

“高藝術攝影”流行於1859—1870年,主要是因為受繪畫中拉斐爾前派風格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攝影風格。“高藝術攝影”主張要掩蓋平凡和醜陋,避免表現日常生活題材,它們經常借用流行詩、曆史傳說和《聖經》中的寓言故事以及基督生活為創作題材,主要宗旨是通過這些畫麵來闡述道德觀念給人以教益。主要代表人物有:雷蘭德、魯濱遜和卡梅倫等人。

 

奧斯卡·吉斯塔夫·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英國人,最開始雷蘭德是一位畫家,後來轉變為一個攝影藝術家。

《Lady Cholmondeley》,雷蘭德,1867年

《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John the Baptist》 ,雷蘭德,1860年左右

作為早期畫意攝影的代表人物,雷蘭德通過擺拍和疊放印像技術創作出許多關於宗教題材的攝影作品,其中《人生的兩條道路》便是雷蘭德的代表作品,它展現的是不同的人生軌跡。我們現在來回看這張作品,它依舊是非常優秀的藝術作品。

《人生的兩條道路》,雷蘭德,16×31英寸,1857年左右

亨利·佩奇·魯濱遜(Henry Peach Robinson)英國人,早期同樣是一位畫家,後來也轉變為一位攝影藝術家。

  • “自然主義攝影”

19世紀80年代,反對“高藝術攝影”的寫實風格攝影,並伴隨著藝術史上的自然主義思潮,首先從英國出現,並且因著代表人物彼得·亨利·愛默生(Peter Heary Emerson)在1889年的名著《自然主義攝影》而得名。

《A Fisherman at Home》,愛默生,1880年

《Towing The Reeds》,愛默生,1885年

 

筆者認為“自然主義攝影”是畫意攝影向直接攝影過渡的一個攝影流派,它開始慢慢擺脫“高藝術攝影”所謂的深刻的宗教意義,開始將鏡頭對準自然和日常生活。但之所以把它還歸類於畫意攝影是因為它的構圖和畫麵感依舊保留著繪畫的痕跡。有意思的是,它出現的時間和德國的新客觀主義大體相同。

 

  • “印象派攝影”

“印象派攝影”的出現是在19世紀90年代,它是印象派繪畫在攝影藝術領域之中的反映。許多攝影家開始運用各種柔焦和軟焦手法來拍攝,後期印相時加用漫射濾鏡等手段,竭力的將影像朦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象印象派繪畫的效果。斯蒂格利茨在20世紀初期嚐試改變畫意攝影風格的時候也曾經嚐試過“印象派攝影”。“印象派攝影”的代表人物有:羅伯特·德馬奇(Rober Demachy),約翰·度德利·約翰斯頓(John DudleyJobnston)等人。

《 Lago Lecco》,約翰·度德利·約翰斯頓,1909年

《Westminster》,約翰·度德利·約翰斯頓,1913年

作為印象派繪畫的模仿者,“印象派攝影”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但短短的一段時間之後便逐漸被攝影藝術家所摒棄——每一個藝術媒介的發展總要去探索媒介本身的語言特點,而不是去模仿。

 

畫意攝影的今天

 

“畫意攝影”是攝影發展曆程中所必經的一個階段,這是由攝影術發明的先天條件決定的,而且在當下的攝影創作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尋到“畫意攝影”的影子——有些從形式上,有些從畫麵上。雖然現在的攝影作品所表現的已經和一百年前大不相同,並且它也有了一個全新的名稱——“電影式攝影”

《畫室》,王慶鬆,85×150厘米, 2005年

“電影式攝影”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但筆者認為它的源頭可以直接追溯到19世紀的“畫意攝影”。像辛迪·雪曼、傑夫·沃爾、格裏高利·庫留德遜、貝爾納·弗孔、王慶鬆、馬良等藝術家的都采用或者借鑒了這樣的創作方法,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雷蘭德、魯濱遜和當下藝術家們的影像作品作比較,就可以很輕鬆地得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來。

庫留德遜,2003——2005年

《將死士兵的對話》,傑夫·沃爾,1992年

《移動照相館》係列作品,馬良,2012—2013年

從攝影術誕生到今天,攝影總是在一刻不停地向前發展,而無數的攝影前輩們在攝影史中也做出了無數次的嚐試,就像筆者有位老師所說的:“今天的我們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攝影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來不會有一種憑空出現的藝術形式,它們總是有跡可尋的,而這正是我們了解攝影藝術史的重要目的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