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80年代的中日蜜月

(2016-05-05 19:39:21) 下一個

如今三四十歲的中國人還能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過的日本影視劇,《追捕》//《血疑》、/《絕唱》、//《人證》/《阿信》/《望鄉》/《生死戀》/《幸福的黃手絹》、……。動畫片,《阿童木》/《聰明的一休》也都是日本的,歌曲《北國之春》等為中國人喜愛,傳唱至今。高倉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則不知成了多少中國人的偶像!

八一製片廠率先將聶榮臻元帥在戰火中照料日本小女孩並送至日軍駐地的故事拍成電影《將軍與孤女》,。有人同一個套路,炮製出大量戰爭孤兒題材作品,胸懷偉大的中國“窮媽”和到中國尋子的日本“富媽”充斥銀幕和舞台。

冰箱、彩電、洗衣機,家用微波爐,尤其磚頭錄音機,它一下子開拓了中國人除電影、廣播(電視還不普及)之外的第三媒體。再往後,複印機、空調器、攝像機、傻瓜相機、計算器,滿街跑得都是日本車,每一樣產品的進入,都帶給中國人驚喜,質量好,價格貴也願意買。(時過境遷,這些東西現在都中國製造了)

二戰時期不堪回首的那一頁掀過之後,中國放棄戰爭索賠,當時國內總的提法是“當年侵華戰爭是由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動的,廣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那時沒有這麽多抗日神劇,雖然大量身經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正值中年,也沒有現在的憤青仇日。外交上則需要聯合日本對付蘇聯(蘇聯支持越南占領柬埔寨,中越戰爭),人民日報和北京市民強烈抗議蘇聯占領日本的北方四島,指責蘇聯無理占領北方四島是帝國主義侵略行為。

從1979年開始,日本對華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即ODA),日本對華ODA實施了近三十年,直到2008年才基本停止。改革初期,中國外匯儲備有限,但又急需外匯資金配套引進技術和大型設備采購,利息低、周期長的日元貸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據統計,直到2008年,日本對中國實施的經濟援助總額約為3.4萬億日元(約2248億元人民幣) ,其中包括大部分的開發貸款以及小部分的各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和無償援助。

日本對華援助的範圍包括中國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經濟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項目,諸如北京地鐵一號線、北京首都機場、武漢長江二橋等項目建設中都使用了日元貸款。以北京地鐵一號線為例,其日元貸款占到總投資的20%,等等。

除日元貸款援建設施外之外,日本還提供了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中日友好醫院”(160億日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101. 1億日元)、“中日友好環保中心”(約100億日元)、“墩煌石窟文化遺產保存研究展覽中心”等。日本通過派遣海外協力隊、年長誌願者等方式,為中國提供大批誌願者、專家,遍布中國的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等領域。(《日本學刊》 1999年05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一直到八十年末,近十年時間是中日關係最好的時期。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比如1983年胡耀邦總書記訪日,邀請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包括後來當過首相的野田佳彥也在其中;日本隨後也分10年邀請3000名中國青年訪日。有個叫三波春夫的日本青年還專門寫了《中日友好之歌》,。

接著就是1984年中曾根康弘首相訪華,帶來了4700億元的第二批日元貸款,是第一批對華援助貸款的近9倍。1988年竹下登首相訪華,帶來第三批8100億日元援助。鄧小平專程從北戴河趕回北京,感謝他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支持。1992年日本天皇夫婦首次訪華好。直到1989年7月14日,日本參加西方七國對我製裁:凍結第三批政府貸款,停止高層往來。2007後,日本大概發覺很多中國人對日本有太多的敵意,終止了對中國ODA援助計劃。

八十年代初期,日語學習與英語並駕齊驅,“電視講英語廣播學日語”。等日本版教材不僅講述課程還介紹日本風情習俗禮儀,許多不學日語的人也互相傳看。1985年國家開放自費留學。大批中日本出於對廉價勞動力的急需,推出所謂“產業研修生”,實際就是“洋民工”。梁曉聲《浮城》中有很好的描寫:當時日本政府規定赴日研修生每月最低月工資約為1.8萬日元(前後有幾次調整),約合人民幣8百元左右。當時國內月工資平均80元左右,相差10倍,所以很有誘惑力。許多人回國後複製日本模式創業,成長壯大,成為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企業家、學者、外企高管,至今成為社會精英階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