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6)
2022 (127)
2023 (142)
北京——隨著世界在期望中國擔保自己能夠掌控經濟增長的放緩及動蕩的股市,習近平已開始推出一個聽起來不像馬克思和毛澤東、更像裏根和撒切爾的補救措施。
習近平把他的下一個大的經濟方案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附和保守派西方領導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倡的減稅及放鬆管製的秘訣的意思。
新口號預計將在中國立法機構周六召開的全體代表大會上享受顯著的地位,它代表著為習近平改革中國經濟的一波三折的計劃增添活力的努力。但習近平仍麵臨著對他是否有決心徹底重組經濟的普遍懷疑,那將需要削減臃腫的國有企業,伴隨而來的是減少數百萬人的就業機會。
“人們對撒切爾和裏根有很高的評價,因為事實證明,他們在極大的壓力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財政部的經濟學家賈康說,他是新政策最突出的倡導者。“他們的精神是勇敢地接受挑戰,勇於創新,這當然是值得中國人仿效的。”
習近平指的供給側,正如裏根經濟學那樣,將包括降低賦稅、減少政府施加給投資者的負擔。然而,其主要目標似乎是關閉或逐步減少生產遠遠高於市場需求的煤炭、鋼鐵、水泥等工業產品的礦山和工廠,嚴格控製導致產能過剩的信貸和補貼。
一些經濟學家說,供給側改革的說法至少是向那些痛苦的措施邁出的一步,這些措施可能會引導經濟健康增長。
這是一個旨在重振改革進程的重要新方案,”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巴裏·諾頓(Barry Naughton)通過電子郵件說。“政策製定者們已多次失誤,總體來看,市場化改革的成就少得可憐。政策製定者們需要拿出一些別的辦法。”
習近平已對中國軍隊進行了重組,還主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但在經濟方麵,他尚未能取得類似的突破,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他在這方麵的失敗已經削弱了企業對未來增長的信心。
周三,信用評估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把其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從穩定降到負麵,理由是“當局推行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懷疑者認為,經濟轉型如此困難的一個原因是,習近平的經濟目標已經多次與他的政治目標發生衝突。他們說,雖然習近平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裏這方麵表現出極大的能力,但他一直不願意約束國家的影響範圍,尤其是限製國有企業在獲得貸款、資源和客戶上享有的特權,這些特權往往具有壟斷性。
一些經濟學家說,習近平的供給側方案也許會隻對之前糊裏糊塗的改革作表麵上的改進,雖然承諾讓市場自由化,但還是加大了國家的控製,方案比所需要的東西還差得很遠。
“為了讓政府更多地步入市場的軌道,就需要回避幹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朱寧說。“但是,這正是他們一直沒有做的事情。”
許多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仍不相信中國政府會願意減弱自己的權力,以及冒著麵臨下崗工人反對的風險,不管其說法如何強硬。把國家支持的產業調整到真正附和市場的水平會意味著削減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這些削減有很大可能會受到麵臨裁員威脅的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強烈抵製。而在這些工人和管理人員集中的省份,也會受到來自當地官員的強烈抵製。
2013年,習近平曾製定了一整套振興經濟的藍圖,包括發誓要改造國有部門、培育市場力量。但進展斷斷續續、極不均勻,反映出他不願意放棄國家的控製,幾位經濟學家說。
這些混雜的信號已導致政府官員的癱瘓,他們對在保持穩定和增長的同時,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大作出削減很不確定。
“中央政府強調供給側改革,”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姚洋說。“而在另一方麵,它仍在鼓勵地方政府投資。這就是地方政府官員麵臨的困惑,因此他們不知道方向。”
既然經濟警報已經拉響,習近平願意走多遠呢?在周六開幕的全國人大上,共產黨領導層將闡述他們的經濟計劃,屆時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變得更加清晰。
“他們是否言行一致仍然有待觀察,”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約爾格·伍德克(Jörg Wuttke)說。“如果不是,中國就會有很大麻煩。”
如果是,可能也會很有難度。
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如果進行裁員,那麽未來兩年裏,鋼鐵、煤炭等行業可能會有逾300萬人失業。本周一,政府表示將裁減180萬名鋼鐵和煤炭員工,相當於這些行業勞動力總數的15%左右,不過沒有具體說時間。
“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共產黨主要黨報《人民日報》1月發表了一篇整版文章,讚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能皆大歡喜。”
但是,如果說經濟放緩正在迫使習近平采取行動,那麽它也提高了行動的成本。
從1997年開始的第一波國有企業倒閉潮中,逾3000萬個就業崗位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消失。但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新增的就業機會消化了很多富餘員工。
目前預測的就業崗位減少數量雖然較小,但可能更富爭議,因為經濟正在放緩。習近平對社會穩定和群眾支持非常重視,就業崗位的減少可能會對其構成威脅,他不太可能冒險推動中國進入急劇下行的局麵。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來保持經濟增長,導致了債務增加。中國供給側學派表示,盲目擴張已達到了不可持續的程度。
例如,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新的產能過剩報告稱,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與真實的市場需求脫節”,是位居第二到第五的四大鋼鐵生產國——日本、印度、美國和俄羅斯——總產量的兩倍以上。
除了糾正這種問題,供給側改革包括哪些具體政策仍然存在爭論。官員和經濟學家呼籲給私營企業減稅,讓私人投資者在國有企業中占有更大的份額,同時又不搞全麵私有化。
但是這個概念也很籠統,一些人也在它的基礎上,主張為搖搖欲墜的國有企業提供更多的出口支持、政府資金和扶持政策。
但是,對獲得國家補貼的低效率行業進行抑製,則基本上獲得了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的一致支持。主張經濟自由化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說,再拖下去隻會扼製增長、惡化問題、傷害工人。
“如果沒有拿出解決方案的跡象,今年可能會是特別危險的一年,”他說。“如果不改革,就會有大問題。”
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僅僅是一個口號。
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78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