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蝗蟲來襲!預警:4000億隻蝗蟲已到達中國邊境[轉載]

(2020-02-14 14:58:42) 下一個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不同形態蝗蟲分布圖和沙漠蝗蟲遷徙圖

  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進行了預警,稱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現在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據悉,本次蝗災始於非洲,然後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說僅一步之遙。

 

 

 ▲非洲飛蝗(圖片源自網絡)

  蝗蟲所到之處隻能用“慘烈”二字形容。從FAO統計數據看,此次蝗災對農作物的破壞力是東非地區25年之最,是肯尼亞70年之最;而索馬裏和埃塞俄比亞直接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數百萬人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FAO副總幹事Maria Semedo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各國必須立即聯合采取行動,蝗蟲不會等待,它將鋪天蓋地而來並製造毀滅性災難”。

 

 
 
 
  

▲圖片來源:巴基斯坦自然曆史博物館Abbas博士

  就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而言,兩國也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巴基斯坦遭遇了非洲蝗蟲與伊朗蝗蟲雙重入侵的打擊,創下該國27年未見的蝗災;巴基斯坦官方表示:蝗蟲目前每天破壞約為3.5萬人的口糧,如任其發展,國家將會無糧可收;為此,巴基斯坦已經宣布進入了緊急狀態,動用了數百架飛機進行噴灑農藥和驅趕,而其中1架飛機在作業時不幸在拉希姆亞爾汗墜毀;盡管麵對如此大的蝗災,“巴鐵”在本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仍在第一時間無償向中國捐贈了30萬隻口罩、6500套防護服和8000副醫用手套,可謂是患難見真情。

  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打擊,根據印度拉賈斯坦邦財政部長的說法,有4000億隻蝗蟲襲擊了該邦,導致大量農作物被毀並有向其它邦蔓延之勢;而該邦駐紮的70萬印軍因糧食被吃光不得不撤軍,這也直接緩解了巴基斯坦的壓力;印度有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30%-50%的糧食減產,這極大引發了印度政府的擔憂,印度總理莫迪更是主動向巴基斯坦伸出橄欖枝請求停戰。

  巴基斯坦和印度作為中國鄰邦,其境內的蝗災對中國是否存在威脅,又如何防禦和治理是現在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為此,中國科訊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與應用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就有關問題做了回答。

  Q:

  目前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災會不會對中國造成威脅?

  A:

  飛蝗全世界有7個亞種,中國常見的有3個: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目前在非洲發生的蝗蟲應該屬於非洲沙漠蝗,在我國曆史上還沒有記載非洲蝗蟲對中國造成重大危害的記錄。

  最近網上的消息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災來源兩個方麵,一是非洲、二是伊朗;伊朗有可能也是兩個來源,一是非洲沙漠蝗、二是否是地中海飛蝗,我們尚不清楚。從文獻和曆史上看,對我國的壓力不大。但是,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以及非洲沙漠蝗生物學習性是否已有改變,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Q:

  您認為在什麽條件下印度的蝗蟲會入侵中國?哪個地區最有可能被入侵?

  A:

  目前非洲蝗蟲從印度直接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蝗蟲的生存條件在中國並不完全具備,同時中國也擁有地理上的天然屏障。

  但是,我認為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國雲南曾有非洲沙漠蝗危害的記錄,因此要密切關注印度蝗蟲的遷飛路徑,以及是否有新的本地蟲源的參與。如果它們繼續朝東到達了緬甸,這樣極有可能對我國及泰、老、越地區造成直接的威脅。

  Q:

  中國有沒有可能也發生大麵積蝗災?

  A:

  中國曆史上蝗災頻繁,危害極大。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蝗災的問題,我國科學家協同攻關基本解決了蝗災的危害,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大的危害。全國各級植物保護部門也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監測與防治係統,這是一個基本的保障。

  但是,飛蝗造成災害的基本條件是要有適宜的生存和繁殖環境,這是蟲口基數的基本保障,往往在氣候與雨水條件適宜時容易爆發。所以,限製蝗蟲滋生地的存在是避免蝗災爆發的關鍵,這也是我國蝗災治理的經驗總結。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土地撂荒、環境治理滯後導致雜草叢生,這些成為蝗蟲理想的生存之地,這是我國蝗災發生的風險所在。

  Q:

  各國麵對突如其來的蝗災為何會束手無策?

  A: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蟲災的發生與害蟲本身的生物學習性關係非常密切,也與當地氣候與生態環境關係非常密切。遷飛性害蟲繁殖力極強,一旦發生,蟲口密度異常之大,幾億甚至幾十億成群遷飛危害,它們的飛行能力極強、食性雜,很難有有效的防治辦法。

  同時,沙漠蝗的成蟲壽命很長,最多可以生存100多天,以上這些特性給防治帶來極大困難。最有效率的辦法就是對滋生地的嚴格管理與封鎖,減少蟲口密度、避免造成災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