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
2016 (134)
2018 (376)
2019 (334)
2020 (189)
諞閑傳…回憶我的故鄉,廣東惠陽淡水澳頭“媽廟鄉”(一時叫村一時叫鄉),這是我們小時候的稱呼,過去寄信常用的地址。現在統稱的“大亞灣”,“大亞灣”這個名稱過去隻能在地圖上看見,大亞灣這個名稱過去相信就連附近村民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大亞灣”其實隻是一個大海灣名稱,海灣內有個澳頭小鎮,過去最“繁華”的地方就是澳頭小鎮了,整個“大亞灣”沿岸也隻有澳頭小鎮比較像樣。那時澳頭小鎮也隻能稱“墟”,澳頭小鎮不大,整個澳頭小鎮隻有兩條土路“街”,兩條土路“街”在港灣各一邊,在港灣築有一條“土石堤”供兩岸人來往,“土石堤”中間有道橋供小船出入。
其實澳頭比較像樣隻有一條“街”,也隻有這條“街”才有商品賣,“街”雖小但各行各業也有,有一間米店,附近有錢的村民常以穀換米,其實就是加工。大部分窮人隻能自己“石臼椿米”了。有一間理發店(媽廟人開的)、那時理發店雇有一小工,小工專門負責掃掉落地上的頭發和“扯布扇風”,“扯布扇風”是用一塊吊掛在樑上大布,大布連著一條長繩索,有人進店理發時小工就站著不停垃扯長繩索“扇風”,我家小店就在理發店對麵所以我知道。有藥品店、及其它各類小商店。有一間海邊搭起的高腳木棚“茶居”茶樓(也是媽廟人開的),整個小鎮唯一一家“茶居”。澳頭雖小有如古人說的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過去澳頭所謂“繁華”全靠漁船帶動,澳頭過去有個漁港,港內大小船隻不計其數(現在一條魚船都沒有,我說的魚船是指出遠洋捕魚的大船,過去的雙拖或單拖),港灣內除了打台風大小船隻進港避風外,每逢過年過節或初一十五船隻最多,此時水上人、岸上人全聚在那條通往兩岸的“土石堤”上做交易,水上人以海產(主要還是魚類)以物換物作交易。漁船進港時除了少量魚獲上岸以魚換物外,大部分海產全進水產站,水產站過去我們稱作“魚市場”。過去的澳淡公路也是因“魚市場”而設的,土公路,每年要修修補補好幾次。“魚市場”每天一大清早將一籮籮一筐筐的魚獲不斷的往“淡水”運送,有人挑的、有單車載的、也有甪汽車載,那時主要運送還是靠人挑。
那時“淡水”也是個鎮略比澳頭大而已(現在淡水是縣城了)。“淡水”我們也叫“墟”,經常聽到大人說去“淡水墟”(投墟)。我的老家“媽廟”在澳淡公路邊上,離澳頭走路大約要走一小時左右,離淡水走路大約要走三四個小時,我們小時候很少到淡水,大人也一樣一年最多一兩次,那時沒有汽車,到任何地方全靠光著腳走路。我記得考上中學時到淡水照像做學生證,那時澳頭沒有照像館,衛生所也沒有更別說醫院了,有大病隻能到淡水看,小病隻有叫“仙婆嫲”搞掂,不過澳頭會看病的人還是有一兩個(相信是現在稱呼的“黃綠醫生”)。那時過年過節大部分農村人都是到淡水采購應節必須品。
“大亞灣”邊上除了港內澳頭小鎮外,沿邊到處全是散落的小圍村,有三幾家的、有十頭八家的、但也有比較大的村子,我的老家媽廟就是其中比較大的村子有幾百戶人家之多,大亞灣附近村民世代除了部分出外謀生外,其它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務農為生。“大亞灣”沿岸全是“大山”耕地很少,耕地少無可避免世代窮,我村過去由於出外謀生人多,寄回錢買田建屋的不少,所以房子也比其它鄉村要好,如此一來難免引來土匪進村搶劫,(聽說都是塘尾人幹的)。過去(解放前)村與村之間還有打鬥,我村就遭過一例,鄰村陳姓隔一海壩在大年卅晚一個士炮打進來,把其中一個祠堂門前的一麵夯土牆打到傾斜。
“大亞灣”曆史機遇是在改革開放時,整個大亞灣天翻地復的變化,短短幾十年由貧窮落後偏僻的小農村演變成具有城市規模的格局。大亞灣行政區(管轄區)自從解放後名稱多次更變,解放初期我記得最早叫“小南鄉”(大亞灣沿岸兩端一端是小桂、另一端是南邊灶)。媽廟那時叫第八區,我記得“小南鄉”那時管事的幹部叫“古連飛”,可能是淡水古屋我的本家人(搬搬親),公社成立後不叫“小南鄉”了改叫澳頭公社,區域擴大到蝦湧和曉聯。現在的大亞灣“西區”連塘尾、樟樹布那時都屬淡水管,屬於淡水公社。沒多久澳頭公社又分出兩個公社(澳頭公社、蝦湧公社)。現在整個區域又改叫大亞灣,也把過去屬於淡水的塘尾、樟樹布納入進來,不久將來可能又變成深圳屬地了。祝願家鄉越變越好,也希望家鄉人像小孩讀書一樣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