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
2016 (134)
2018 (376)
2019 (334)
2020 (189)
【香港】初嚐資本主義生活:我是廣東客家人在家鄉時最遠沒走出十裏地,初到香港從農村人一下子變了城市人還真有點不習慣,人生路不熟什麽都不會一切空白樣樣都必須從頭開始,最基本的連香港話都不會說聽也聽不懂。那年代行街都要查身份證,沒有身份證做什麽都不方便,當務之急首先要搞張身份證。
成年人申請身份證要有親人擔保、保人還一定要有固定工作和住址,還必須本人親自去申請、領取。由於避免煩雜手續我倆先申請兒童證,申請兒童證比較容易不用本人親自去,所以托在政府工作的堂兄幫忙,堂兄是我伯娘讀大學的養子親哥哥,他們一家在解放前就移居香港,堂兄一家和老板娘經常走動,也經常在洗衣房出入。我倆最後每人搞到了一張兒童證,我做兒童證時虛報17歲,比真實年齡少報三歲,從此之後一切證件都少了三歲,如此算來我還不到八十呢。
我到了香港後第一感覺香港沒有想象中美好,也不是農村人想象中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富人才能享受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窮人的樓上樓下隻有籠屋了,籠屋也有樓上樓下,三、四層陸架床每人住一層。電話?在當年私人很少有電話,除非富有人家,當年要裝個電話光排期就要排上幾個月,兩家人合用一條電話線的姊妹線就會快許多。電視就不提了,當年全港隻有一個麗的有線電視台。
當年能有電視的家裏非富則貴,電視離普通人有如十萬八千裏之遠,那年代貧苦大眾有個收音機就不錯了。大約在六十年代尾才有無線電視,那時還出現過三用電視機呢。七零年我買了一架14寸三用電視機,三用是那三用?有線、無線、第三是什麽我到現在還沒弄懂,當年三用電視機是新產品,賣電視商店都大字標明三用電視機。
我在香港十一年親身體會後,才知道香港是怎麽回事,我親見60年代香港住房條件之差,山坑小木屋到處都是,上下床位鐵網圍繞的籠屋大行其道,和我一起到港的兄弟父親就長年住在籠屋裏,那年代徙置區房子算是窮人最好居所了,我在大坑東徙置區姑姑家住了一年多。那年代住木屋要到街邊排隊輪水,我住了幾年木屋,九龍灣木屋區和樂意山木屋區。從點點滴滴看起來,我沒有覺得香港是天堂。
在當時等級濃厚的香港,政府對待大陸仔和本土人是分得很清楚的,就拿護照來說,當年大部分偷渡佬大陸仔是享受不到黑色passport的,要出國旅遊隻能拿綠色護照CI,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Identity。我相信當年大部分大陸仔是連CI都沒有,更別說黑色護照了。也是,窮人要這些不能食又不能穿的東西有何用,兩餐溫飽都難解決那還敢想出國旅遊,我個人覺得在任何時候出國旅遊都是有錢人的玩意,窮人隻有做做夢或者晚上夢遊一下罷了。
我到英國工作也是拿綠色CI,偷渡佬大陸仔在港英年代隻能享受三等公民待遇,香港殖民時代白人至上,天堂人〔原居民〕次之,天堂人能享受到黑色passport,偷渡佬大陸仔是否能算三等居民還不一定,還有阿差〔印巴人〕夾在其中呢?偷渡佬大陸仔想拿黑色passport做夢去吧,除非你有錢,老話有說,有錢能使鬼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