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很多老人都會認為,家用電器買來很貴,省省用的話就能用得久一些。這其實是在家用電器使用方麵一個很常見的誤區。
前些年,本貓的一個在上海的朋友特地為父母換了一台最新款的立式分體冷熱雙用空調。想著老房子的設備舊了,父母年紀大了,夏天擔心他們中暑,冬天害怕他們受凍,一定得用上舒服點的現代化家電。
可不知道的是,他爸媽接過這台嶄新的空調後,卻幾乎沒怎麽用。理由是,“新空調太新,舍不得用”。每當他打電話回家問空調好不好用,老媽總是說:“挺好的,就是平時不開,天氣實在太熱或太冷才開一下”。兩年下來,這個立式空調站在客廳裏像是個裝飾品,外麵還套著一個漂亮的布料套子,實際上幾乎沒運轉幾次,一直保持著一個嶄新的存在。
直到今年黃梅天,上海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人喘不過氣來,他父母這才終於頻繁地開起了空調。結果沒用幾天,空調壞了!一開機,機器在運轉,但不製冷了。那朋友趕緊打電話聯係客服,說是兩年前買的空調,應該還在保修期內,要求修理人員來家裏修空調。可客服查看了資料以後說:“對不起,您的空調已經過了兩年的保修期”。他老媽一聽,氣得直抱怨,“這是什麽產品質量啊?兩年都沒怎麽用,怎麽就壞了?名牌也不頂事哈”!
這件事讓朋友一時也很困惑,這是台名牌空調,而且看上去幾乎是全新的,怎麽這麽容易壞?難道真是廠家偷工減料了?其實,這是典型的“浴盆曲線”誤會。
“浴盆曲線”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其實它是電子機械產品失效率隨時間變化的一種經典模型。想象一個浴盆的形狀,兩頭高,中間低。產品在不同階段的失效率變化,就像浴盆的邊緣和底部。 “浴盆曲線”形象地描述了產品從“出生”到“老化”的可靠性變化。浴盆曲線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早期失效期 (Infant Mortality):表明產品在開始使用時,失效率很高,就像嬰兒容易生病一樣。但隨著產品工作時間的增加,失效率迅速降低,這一階段失效的原因大多是由於設計,原材料和製造過程中的缺陷造成的。
第二階段是偶然失效期,也稱隨機失效期 (Random Failures):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失效率較低,且較穩定,往往可近似看作常數,產品可靠性指標所描述的就是這個時期,失效率降至最低並保持穩定,類似於人的壯年期。這一時期是產品的良好使用階段, 偶然失效主要原因是質量缺陷、材料弱點、環境和使用不當等因素引起。
第三階段是耗損失效期 (Wearout):該階段因為接近產品設計壽命,失效率隨時間的延長而急速增加,主要由磨損,疲勞,老化和耗損等原因造成,如同老年期的衰退。
電子機械產品質量工程的研究表麵,家用電器等電子機械產品的早期失效期的失效率高並非偶然,而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首先是設計缺陷,那是產品設計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比如某個零件在特定條件下容易過熱。其次是製造缺陷,那是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質量問題,例如焊接不牢或零件瑕疵。三是組裝錯誤,如果在組裝時流水線上的機械手抖動了一下,可能導致接線鬆動。還有就是包裝問題,運輸中如果包裝不當,濕氣或熱脹冷縮可能引發裂紋或腐蝕。這些問題在出廠時的標準測試中不一定能被發現,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可以迅速地暴露出來。
正因為早期失效率較高,製造商通常會提供保修期。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是為了提升產品的信譽。保修期就像一張安全網,覆蓋了產品最容易出問題的初期。從製造商的角度看,保修期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它能收集早期失效的數據,幫助改進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所以,下次在享受保修服務時,不妨想想,這其實是個雙贏的局麵。
而我朋友父母家那台新買的空調,在兩年裏幾乎沒用過多少天,其實從來沒真正的度過“早期失效期”!正是因為使用頻率太低,那些原本會在前幾個月使用中暴露出來的早期小故障,就這樣被拖延到了現在才顯現。而此時,保修期早就過了,維修隻能自費,結果搞得老人既生氣又委屈。
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特別是老年人家庭在使用家電時常犯的一個“好心辦壞事”的錯誤。他們心疼新東西,覺得“少用一點,就能多用幾年”,卻不知道,這種想法和做法實質是延遲了產品早期故障的發生,並且增加了早期故障錯過保修期的風險。
正確的做法恰恰相反,新買來的家用電器,要在保修期內應該充分使用,頻繁測試,確保把問題在保修期內暴露出來。這就像是給產品做“熱身跑”,跑完一圈沒掉鏈子,那基本上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用了。即便出問題,也能在保修期內免費維修或更換,避免將來自己掏錢又費心。
家用電器等科技產品並不是“越少用,使用時間就越長”,而是需要恰當地使用,才能發揮它們應有的性能和壽命。而“浴盆曲線”,正是我們了解電子機械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科學知識。所以,下次再買新家電,記住一句話:別怕用,就怕你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