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國就業市場正在經曆一場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深刻結構性變革。這曾經是屬於未來主義的討論話題,如今已成為重塑企業招聘實踐的現實力量。盡管AI尚未引發企業大規模的裁員,但其影響通過企業招聘策略的顯著轉變得以顯現。
高盛銀行的研究顯示,AI正在減緩某些行業的就業增長,例如市場營銷、平麵設計和行政管理等領域,這些領域通常是年輕白領職業生涯的起點。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則強調了AI對年輕就業者的不成比例影響:從2022年底到2025年中,受AI影響的職業中,20至25歲年輕人的就業率下降了6%,而年齡較大的就業者就業率則上升了6%至9%。這表明AI正在悄無聲息地取代入門級白領職位。麥肯錫和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進一步揭示,企業並非簡單地使用AI來替代員工,而是暫停某些職位的招聘以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並對現有員工進行再培訓以適應新技術。這種招聘的“凍結”直接表現為職位空缺數據的下降。根據美國BLS每月在《非農就業報告》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從2025年7月的10%上升至8月的10.5%。這一數據表明許多美國年輕人麵臨就業困難,尤其是在2020年大流行病出現以來,這個年齡段的失業率首次突破了10%的水平。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還指出,盡管企業渴望大規模采用AI,但主要障礙是現有員工缺乏相關技能。因此,77%至85%的企業將重點放在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大規模招聘新人才。這解釋了為什麽在企業大力投資技術的同時,職位空缺卻在減少。AI正成為針對年輕入門級白領職位的招聘抑製劑,但並沒有引發波及大部分人的大規模裁員潮。其影響相較於大規模裁員更為隱蔽,但可能更具危害性。 年輕人的失業率高啟,將會威脅整整一代人的長期職業發展軌跡。
2025年9月5日,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發布8月份就業數據,顯示就業增長幾乎停滯。經濟學家原本預期8月份將新增75,000個就業崗位,但實際僅新增22,000個,差距驚人。在這份報告發布之前,美國就業市場已在高利率、新關稅和人工智能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夾擊下艱難應對。BLS報告還對前幾個月的就業數據進行了令人震驚的修正,尤其是6月份數據,從最初報告的增加14,000個崗位修正為減少13,000個崗位,這是自2020年12月疫情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首次出現月度就業崗位流失。5月、6月和7月的整體修正抹去了驚人的279,000個此前報告的就業崗位,顯示出方向性的問題。
這一數據支持了美國總統川普近幾個月要求美聯儲降息的說法,使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陷入被動局麵。現在很清楚,在鮑威爾堅持不降息的這幾個月裏,美國勞動力市場實際上已在全麵惡化。然而,勞動力市場的疲軟並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周期性、政策性和結構性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許多經濟學家將當前的經濟放緩歸因於美聯儲在2022年和2023年實施的11次加息的滯後效應。高借貸成本通常會抑製商業投資和招聘意願,其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滲透到整個經濟體係中。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後疫情時代的招聘熱潮是否結束,而是這場勞動力市場大降溫究竟是一次暫時的軟著陸,還是全麵經濟衰退的先兆。就業數據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除了迅速冷卻的勞動力市場,是否還在醞釀一場政治風暴?這種不確定性已在影響消費者行為。消費支出占美國GDP的70%以上,極易受到失業率上升或對失業的擔憂影響。這種擔憂可能導致家庭削減非必需品開支,從而將經濟從放緩推向衰退。盡管目前消費支出仍保持韌性,但專家預測2025年剩餘時間裏,消費將放緩,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
在美國,經濟問題最終都會演變為政治問題。最新就業報告不可避免地將勞動力市場推向了即將到來的選舉周期的焦點,為雙方提供了攻擊素材。民主黨和左派媒體認為川普和共和黨的政策正在傷害美國家庭,而川普政府承認數據令人失望,但將其定性為暫時現象,並表示堅信經濟終將強勁反彈。
未來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狀況將成為美國政治辯論的核心。2025年美國就業市場的走向不僅將決定經濟結果,還將定義國家的政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