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拿大Churchill之旅(2): 邱吉爾小鎮

(2015-12-09 12:06:32) 下一個

到達Churchill的當天(10月19日),狂風大作,據說當時風速達80-90km/h(每小時公裏)。

Steve兼司機、領隊和導遊於一身開車帶著團友們離開機場奔向市區,正式開始遊覽項目。

途經“北極熊監獄”(Polar Bear Holding Facility),當天有13頭北極熊被關押在內。據介紹,Churchill一帶常有幼熊迷失方向闖入居民區,為了懲教這些熊,當地“武警”用特製鐵籠將它們捕獲並關押於此,少則數周,多則數月;待“再教育”使熊懂得民區不可隨便闖入後,便用直升機投放回數十公裏外的大自然。

或許這些北極熊們甚為不解,這裏原本就是我們祖祖輩輩世代生息的地方,怎麽你們人類來了就限製我們的活動範圍呢?的確,近代地球暖化現象的出現以及自上個世紀70年代Churchill開始發展北極熊觀光旅遊業以來,北極熊的生活環境已經受到極大的影響,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轉眼來到Hudson Bay(哈迪森灣),此時的海灣,空中狂風四起亂雲飛渡,海麵波濤洶湧白浪滔天,惡劣的天氣令遊人有點站立不穩,浩瀚的Hudson Bay仿佛要吞噬這些不速之客。

當然,在後麵的日子裏,我們曾數次再到海灣旁,也感受到風和日麗的美妙時刻,並且在某個夜晚,目睹和拍攝到了奇特而絢麗多姿的北極光,這且是後話。

第一天的行程結束較早,入住酒店後(Aurora Inn),團友們在房間裏靜等晚餐時間的到來。Steve告誡大家,不要隨便到街上亂逛,因這個季節很有可能與迷失的北極熊遭遇。

當地導遊隨身都攜帶有槍,保護遊客安全責任重大;鎮上家家戶戶的門常年不鎖,所有車輛的門也保持開啟狀態,這一切都是為了行人在遇到不測之時予以逃生。Churchill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生活傳統,在此可略見一斑。

在後來的數天裏,我們穿插地進一步遊覽了整個Churchill市區。從地圖上看,Churchill中心地段形似半島,一側靠著Hudson Bay(哈迪森灣),另一側緊貼Churchill River(邱吉爾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Churchill在曆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逐漸成為加拿大重要的商業運輸的海上通道(僅僅是夏季運營)。位於Churchill River兩岸的古兵營堡壘,記載著曾經發生過曆史戰役;淺灘上遺留的沉船,陳述著數百年前歐洲探險者們的悲壯事跡。一條鐵路從內地縱深至此,伸向半島的盡頭,那裏是火車的終點,也是貨運碼頭的起點。

Churchill的街道極為簡單,用縱橫交錯來形容有點奢侈。主要大街一條(Kelsey Boulevard),2-3星級的酒店和裝飾不錯的禮品店有若幹家,以及為數不多的酒吧和西餐館(最出名的要數Gypsy’s)。住多兩天,膽子放大,也竟敢獨身行走於巷道中。

這裏沒有高樓大廈,最龐大的建築莫過於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re)。兩層高的綜合建築,集政府辦公,醫院,學校,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於一體。據說每年維護其保暖費高達數百萬元,身邊一位來自安省London的女遊客不禁唏噓的說了聲:That is our tax money(這是我們的納稅錢啊!)。

Eskimo Museum(愛斯基摩博物館)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裏麵匯集了眾多愛斯基摩人(如今稱因紐特人)的民間藝術品和各種動物標本。有記載說,Churchill地區最早的先民是愛斯基摩人,他們曾在這裏以狩獵海豹為生。後來,印第安人陸續到此從而取代了愛斯基摩人的生存空間。而首批歐洲人(丹麥人)到達這裏也僅僅是四百多年前的事。

如今,白人占這裏人口的比例45+%,印第安人35%,梅地人(Métis混血土族)15%,而因紐特人(愛斯基摩)僅有寥寥5%。似乎達爾文物種進化、適者生存的定律,在人類史上變得更為鮮明,那就是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

火車站(VIA Rail Station),是另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如果你是搭乘飛機到Churchill的,就更不要錯過。

這裏是Churchill的濃縮版的曆史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各種動物的標本,生態模型,視頻演示,以及文字說明,生動地展現和介紹了Churchill的曆史由來和自然環境。

來此參觀,除了可以詢問火車時刻信息,還能獲取免費禮品;不過,你一定要禮貌地向工作人員開口索取,否則…,你懂的。當然,最好的紀念品,應該是買一本書或一張明信片,在郵局裏蓋上Churchill標誌的郵戳。.....(3)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