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的第四周,新鮮感過去了,寂寞感也減輕了不少,似乎慢慢開始習慣這種節奏。
我要求自己每天整7點起床做早餐。早餐對我很重要。我一般會煎上三個雞蛋,拌一盤蔬菜沙拉,烤上兩片bagel或者naan, 再溫上兩杯牛奶或煮兩碗小米或玉米粥,聽著早間新聞,和LG共進早餐。
兒子這段日子黑白顛倒,我們睡覺的時候,聽他在屋子裏和廚房裏忙,等我們起床了,他睡得又沉又香。開始LG為這個衝他喊過,後來發現徒勞,也就隨他去了。跟同事探討過這個問題,同事說她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是這樣。她讀過一篇文章,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結構好象有什麽變化,會產生這種作息顛倒的情況。
想起自己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國內上大學,每天早晨6:00點窗外的大喇叭就響起起床號,嘹亮刺耳,急促鬧心,被子蒙得多嚴都會被它吵醒。有趣的是後來上一門音樂欣賞課才知道原來這首讓人恨得想把大喇叭砸掉的起床號竟然是一首世界名曲!老師舉這個例子就是想告訴我們,一首好聽的曲子如果用在不對的時間,也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當時逗得我們大笑!
宿舍樓晚上10:30準時熄燈,輔導員有時候還會來查房。有一次睡我對麵床的芳芳在蚊帳裏點著蠟燭看書由於打盹失火了,要不是我們營救及時,現在還不知道她在哪裏!
在家工作,碎片時間可以清理一下屋子的各個角落,擦去灰塵,扔掉一些不再用的東西。每收拾好一處,我都喜歡站在那裏欣賞片刻。它幹淨了,感覺自己的心似乎也跟著又純淨了一塊。
中午休息的時間可以用來讀讀書。正在讀這本《Light of Paris》,作者的名字叫Eleanor Brown。非常柔美有靈魂的一本書,讀得我很想去巴黎。
本來五月份已預定好了一切要去倫敦和巴黎的,被這場疫情給耽誤了。不過並沒有太遺憾,因為這趟旅行主要是應兒子的多次要求才決定的,不想讓他失望,而我自己今年的心情其實還沒有太準備好。
讀了Eleanor的這本書,疫情過後再去巴黎,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越來越相信緣分。
每天還會抽出一點時間練練鋼琴。至今仍然是初級階段。不著急,也不想找老師,就這樣慢慢地學,慢慢地練。
真正自己開始琢磨練琴,才越來越理解小孩子學琴是多麽不容易的一件事。一首曲子能優美地彈下來真的需要無數次的用心練習。
省去了下班回家的交通時間和堵車的壓力,晚上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電影看一看。這周終於看完了由Greta Gerwig導演,改編自美國作家Louisa May Alcott的同名小說的電影《小婦人》。故事來自Louisa自己的生活經曆,講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四位姐妹由小女孩慢慢成長為成熟女性的曆程。她們性格迥異,愛好不同,有時候還會爭風吃醋,鬧些小矛盾,但她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夢想,和真愛。記得文學城有位博主介紹這部電影,說四個女孩的成長象是花兒開放的聲音。覺得這種比喻再美妙貼切不過了。
說起來慚愧,大學的時候圖書館就有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我借過幾次卻都沒有讀得下去。因為它不象《簡愛》,《傲慢與偏見》雖然開頭的背景章節也都覺得有些悶,有些長,但隨著故事的展開,書中的人物性格,懸念的安排會越來越引人入勝,讓人無法放下,恨不得一口氣讀完。而《小婦人》這本書,那樣的年齡讀起來覺得寫得絮絮叨叨,平淡得沒有一點跌宕起伏。
誰能想到多年之後看這部電影,卻能看得那麽津津有味,覺得它講述的是如此美麗的人生故事,其實也正是我們多數人的成長故事 — 兒時的夢想,內心的追求,得到和失去,給予和索求,到頭來都匯入平平淡淡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大學我們同宿舍的六位姐妹有段時間最喜歡的一首歌,薑育恒的《再回首》。“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複複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隻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 ..."
有一次熄燈之後,我們點起蠟燭,敞開宿舍的門,手牽手,一起唱起這首歌,引來周圍宿舍的很多女生都跑過來看。
最近我們參加的校友群由於觀點不同,加上新冠病毒的搗亂,鬧得分崩離析。我們卻不約而同地又走到一起,搭起了自己的小群。雖然如今大家天各一方,已為人妻,為人母,但感覺每個人都沒有變,很溫暖,象是回到了當年的宿舍。
正象Jo, Amy, Meg和Beth這四姐妹一樣,四年的朝夕相處讓我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
【截止發文時間,加拿大確診病例20,765, 死亡人數509。本周開始大範圍臨床試驗血清療法,把康複病人的血清輸入到嚴重患者體內進行治療,衷心希望能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