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見日本
(2005-10-18 12:08:23)
下一個
留學日本
9月29 台風來了
少眠的夜晚,清晨起床,想到要去上日語課。在黑笹地鐵站下來,第一次乘上了彎彎曲曲的生活巴士。根據事先的設計,我掏出一千元買了張回轉券,司機客氣的受理了業務,在把券
交給我之前,他又細心地代我撕下一張投到投幣箱中,這一細小而又看似普通的舉止讓我又一次感受到日本服務的溫馨。日本堪稱一個跪著服務的社會,幾天前生病的一個同學一直不能忘懷護士小姐的溫柔的手,他說護士在為他擦拭傷口的時候,幾乎趴在他的腳下,回想起在國內的冷遇,他感歎不已。像是回到了氹仔,窄窄的,高高低低的馬路,汽車在房子間穿來穿去的感覺,全無陌生之感。站和站之間的距離很近,數到29站,我要去的中央公民館終於到了,進去之後開始了艱難的交流。日本不愧是一個“封閉”的國家,能講英語的人甚是乏見,無法和香港、澳門,甚至不能同如今的北京、上海、廣東相比,哪怕是做生意的年輕人,甚至連最簡單的英語都不能脫口,即使蹦出幾個單詞,也一般是我們非英語母語人難以識別的口音。說來奇怪,日本的片假名都來自英語,而且片假名在國內有日漸普遍的趨勢,不知為何日本人的英語依舊如此,是民族性的維護還是日本人實在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盡管不得而知,我還是心存疑問。
回來去了大學,在圖書館裏碰到日本的同學,知道台風要來,才明白為何這幾天一直陰雨綿綿。回家的途中雨越下越大,睡一覺起來發現已經風聲大震,依舊漂著雨,房間裏鐵製品轟隆隆作響,隔壁的沒有領略過台風的小女孩驚嚇得跑進來,很自豪自己早已領略過台風,狠欣賞自己居然能在風雨中入眠。
10月2日 日本人不能理解的盛情
今天去上日語課,教師是一個稍微有點靦腆的日本小夥子。課程結束後,他聽說我來自上海,特地告訴我他這個月底到下個月初計劃到上海旅遊。出於禮貌,我按照中國人的方式告訴他,我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如果他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可以打電話給我,我叫自己的朋友幫助他。不知出於語言的溝通不足夠還是日本人不能理解中國人的盛情其實不過是客套話的一種,就像見麵打招呼問“吃了嗎?”隻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問話的人並不在意被問的人吃了沒有,聽話的人其實也可以不回答而岔開到別的話題。
不知是怕麻煩我還是不想欠我的人情,下課後小夥子對一個正在和我說話的略懂一些中文的日本女孩子不停地解釋這次活動安排很滿,可能沒有時間見我的朋友,但還是謝謝了。盡管我很快就弄明白了,他還是更詳細地解釋了一遍。
日本是一個被約束起來的社會,到處是規規矩矩的和不願意表達真實情感的人群。自控能力強而且有公德心,也許這是日本社會文明的根基。
10月10日 會議
一天的研討會下來,疲憊不能自持。有點擔心日本人的態度和中國的命運。因為這兩天是中國研究的學術研討會,想必能在百忙之中出席的多是對中國感興趣或知之甚多的人。感歎地是日本人在談論起中國時的態度,鏗鏘、激憤而又帶著幾分狂野。我想其實他們並不了解中國,並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究竟是什麽樣子。也許在他們眼中作為個體的中國人多是自私、狹隘而又不守秩序的,而作為總體的中國卻又是在專製體製下艱難的跋涉的,沒有民主、沒有人權的社會。他們鄙夷作為個體的中國人卻又同情生活在這樣一個總體中的個體。麵對日本日漸興起的研究中國的熱潮,我不覺有一絲恐慌,他們研究中國的目的究竟是什麽?僅僅是為了解釋一個經濟奇跡嗎?應該不是。或者為了在中國這個大市場攫取更大的利益嗎?應該是有一些的,但並不是全部。還是仍然有控製中國的野心,不敢想下去了。
10月13日 日本的房子
昨天到一個老師家去做客,終於見識到日式的房子,也許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因為這不過是為外國的訪問學者準備的apartment,但終歸是有一些日本味道的。房子的麵積不大,緊湊有致,一進門是個璿關,用不同顏色的地紙區分著,日本人好像並不經常使用實質上的木地板,他們的地板多用模仿地板圖案的地紙偽裝著。左側洗手間和衛生間被一堵目前分隔開。正對這門是廚房,相對麵積還是可以的,可以放得下吃飯的桌子。右側是客房和榻榻米式的臥室,分隔牆是活動的,可以隨時將牆折疊起來構造成客廳。不管怎麽說,還是能感受到日本的實用主義特征。也許並不奢華,但是強調細節的利用和質地。在日本,也許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式房子,沒有時髦摩登的概念化住宅,樸素的外表中是真的金子。我想也許過了十幾年,金碧輝煌的宮殿也許黯然失色,宛若一座破廟,摩登的概念化住宅也過時破舊,日本的房子可能會依然如此,也許依舊是灰蒙蒙的外表,也許依舊是單調的色係,但是還會是光滑的牆壁和平平的地板,看不到脫落的牆皮,也看不到牆上因降水而留下的黃色圈暈,甚至它的窗子也不會變形變舊。提起日本,依舊是一聲感歎。
10月16-17日 盛大的祭祀
日語中“祭”字詞意很豐富,在“祭”中通常伴隨著一些盛大的活動。祭的分類很多,有季節性的,如春祭,夏祭,秋祭等,也有以地方名義搞的盛大活動。說來真是很幸運,剛來一個月就趕上一年一度的“名古屋祭”,而且依托世博概念,比以往更盛大。16日出去不久就趕上遊行開始,從頭到尾看了個夠。這是以鄉土風情為概念,部分地展示了日本的曆史,名古屋史上有名的三員大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率領的隊伍全部出現在隊伍中,另外還有一些傳說中的神話任務。隊伍停在核心地帶時,往往會進行一些戲劇和舞蹈表演,可惜我對日本曆史一無所知,無法理解其中的內涵,隻能對各式各樣的服裝亂拍一通。到了17日,看到了更多的遊行表演,才知16號不過相當於“彩排”,增加了現代版的遊行,友好都市的領事和小姐們紛紛坐著名車亮相,另外出現了很多什麽什麽小姐之類,看上去不見得好看到哪去,但是從舉止姿態上,一看便知久經沙場,估計來頭不小。令人高興的是,為慶祝祭祀,大部分景點免費。在名古屋城前,我們感歎日本和中國對古跡保護的不同態度。
10月20日 台風又來了
半個月之前在日本第一次趕上台風,當時旅途的勞碌尚未盡逝,沒來得及仔細地體味,台風就過去了。轉瞬間,第三次台風就來了,據說比前兩次猛烈得多。經曆了三次台風,居然有感覺了,昨天上午出去買東西的路上,小雨一直不停,就已經預感到台風要來了。上午的時候得知下午4時在名古屋登陸,於是在黑暗中伴隨著電視報道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下午醒來已經風聲大振,雨變得很大,新聞開始報告一些事故,在名古屋的街頭出現了破碎的車輛。
大家都說日本是個“非人”的居住地,台風、地震這兩大天然的敵人每年就會給日本填大麻煩,況且,日本列島還是個資源乏生之地,與我們地大物博的祖國恰好相反,然而小日本們恰恰靠著一種精神把這片貧瘠的土地變成了一塊“熱土”。
風聲更大了,不知會不會迎來一個無眠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