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雲

營養益健康,運動延生命;追求,自信,求新,恒心可助成功!
個人資料
chal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追夢(47) 博後光陰- 為何二期博士後?

(2016-04-06 07:58:19) 下一個

9.5  博後光陰-為何做二期博士後?

 

做博士後第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轉眼就到了第二年頭。總的來說,這時候的亞昌和一家人都過著比較輕鬆愉快的生活。可是他們很快地又有了新的煩惱:因為亞昌既然選擇了暫不回國,那麽就要想辦法,能使他們不用回國而留下來。如果是正常的途徑,凡是有J-1簽證的中國學生,都需要回國服務兩年以上才有資格在美工作和生活。經過對當時的形勢觀察和分析研究,能夠留下的途徑,無非隻有兩條路。一是找到一份工作,而雇主單位同意幫助轉身份,這一途徑的申請者必須是“突出科學家”或“難得人才”而可能有特別的豁免兩年回國的要求。 這個突出人才一般是指大學的教授,重要研究單位的科學家等。二是等待美國政府對“89民運”前來的中國學生學者給予特免,不用回國兩年服務的規定,並給予轉變J-1簽證。後者當時在美國國會就有著議案,正在熱烈討論中,它的可能性是較大的,但這畢竟是政治問題,不到最後被兩會通過並得到總統的簽名後是不能算定論的。所以為了保險起見,亞昌決定申請一份大學的助理教授的職位,因為一旦有一份那樣的工作,就是可能是“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就能免除回國兩年服務的要求,學校可以直接幫助申請綠卡。

這種想法在第一年博士後時就形成了。因此,從春季學期開始,亞昌就開始觀察招聘廣告信息了。由於本科所學的專業是農學,碩士學位為植物生態,博士學位又是植物生理,現在的博士後是生物物理生化。研究生和博士後,都是一些基礎研究。所以申請大學的工作也應該集中於生物糸,植物係的植物生理和植物生化等。主要關注的雜誌有科學,自然,植物生理,植物學和與自然有關的論文雜誌。可是半年下來,看到的符合亞昌原定目標的招聘廣告隻有十幾個左右。亞昌在這一段時間裏就向五至六所高校提出了申請。

那時候的工作,特別是大學的助理教授位置,競爭特別激烈。一般來說,每個位置都有一百至三百申請者。例如亞昌申請的馬裏蘭大學生物係的助理教授就有150多人申請。那個招聘小組的組長是一位華籍教授。她透露了一些錄用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首先是小組對所有的申請者全部初審,從中選出10%的比較符合條件的申請者。能通過這一篩選的申請者(短表名單),其資質都相當的接近。然後,小組成員就認真地審理每個申請者:論文篇數,在什麽雜誌上發表,從什麽大學畢業的博士,導師是誰,有否語言障礙,是公民還是外籍人士 這位組長還從電話中告訴亞昌說,亞昌的申請在初選已入選。但是在決定最後麵談和邀請演講的人選時,被淘汰出局了。原因不是因為學術研究方麵的問題,因為已有了六篇論文,發表的篇數和雜誌的類型都是可以的,主要是因為亞昌是中國人,有些語言障礙,和其他的申請人一比,就被比下去了。所以外國人和英語不是母語是阻礙亞昌未能最後入選的真正原因。

除了馬裏蘭大學外,亞昌還申請了Rutgers University. 那是一個研究草坪草的助理教授。亞昌雖得了麵試,但沒有獲得到聘請。具體原因不清,可能是因為專業不對口吧。

通過那一段時間的工作申請,亞昌逐漸認識到,由於招聘的職位少,申請人多,競爭十分激烈,再加上自己是中國人,又有語言方麵的不足,所以要進入大教當教授是比較難的。既然這樣,不如再做第二期的博士後研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然後再申請工作。當然,亞昌希望二期博士後的導師及其大學能幫助他把J-1學生轉成H-1身份。一期博士後的伊大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農業部的國家實驗室。

在尋找二期博士後的過程中,亞昌在一次的植物生理年會上碰到了來自賓夕凡爾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 at State College) 的教授丹尼爾·卡斯格拉夫(Daniel Cosgrove)。經過幾次商量後,這位教授接受了亞昌的申請,並同意幫助申請H1簽證。為此亞昌一家於1991年6月,就又不得不搬家到新的單位去做二期博士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