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博士後光陰 - 人生的轉折點
1989年春,正在亞昌準備博士論文,答辯和申請畢業的關鍵時期,形勢發生的一係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亞昌又處於了選擇的關鍵點:是留下還是回國。當時的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點:
首先,按事情的正常發展,亞昌畢業後似乎應該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他是省政府資助選派的留學生,畢業後回原學校去任教是理所當然的。那一年,亞昌也去參加了在聖路易斯市(St Louis) 召開的植物生理學年會,並遇到了另一位留學生,正準備回國,到北大去任教。這位同學後來成了不僅是學科的帶頭人,還成了中國農大的校長和後來某省的副省長。如果亞昌和那位同學一樣,毅然選擇回國的話,應該算是早期的博士畢業生回國,那應該是大有機會的。這不但在學術方麵,還可以在行政方麵大有可為。這些有利的條件在時隔了20多年的今天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俗話說得好,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如果錯過了這樣好的機會,以後回去就沒有這樣好的位置了。從非官方的消息來源,亞昌如果當時回去的話,將被安排在大學的領導班子裏。
形勢迅速發展變化的另一個特點是中國的“89年民運”。眾所皆知,那年的民運給所有在美國的甚至全世界的留學人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的同學和國內的遊行示威的學生站到了一起,聲討政府的不民主,不自由,專製獨裁統治等。也有部分同學持另一態度,認為這些學生不懂天高地厚,簡直是亂搞。而相當一部分同學包括亞昌在內的同學,則持中間態度,沒有明顯過激的言論和行為。他也每天都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也期待著雙方都退一步,通過協商找到一個和平解決問題方法。由於種種原因,事態的發展最後導致了流血犧牲事件。這是最不希望看到的。這次民主運動,使亞昌一家人有著深刻的反省。一方麵他也是渴望著民主,希望自己國家能早日富起來,能改變貧窮的中國。另一方麵看到美國社會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優勢,人們生活水平高,是教育和培養後代的好地方。產生了有些擔心回國後,可能對自己子女以後的生活不幸福,帶來負麵的影響。
當然還有第三個特點,即亞昌家正在期待著第二個兒子的出生。中國那時的政策是一個小孩計劃生育政策。如果回去,是否會影響到自己職業的生涯和全家人的生活,還是一個未知數。
這三個現實問題在決定亞昌的去留問題上的確是棘手的問題。經過反複的思考和與太太討論後決定暫留在美國。先開始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因為是拿J-1簽證的,隻有博士後工作比較容易找。其實這個工作也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既能為將來進入學校任教,無論是在中國或在美國,提高學術水平都是必須的,而且又能學到技術,將來就是到公司去工作也是有用的。
由於美國政府對“89民運”前來的中國人,後來一律給予永久居留,亞昌他家就這樣留了下來。從此,他的一切也就跟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