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攻博歲月-博士論文研究
對許多人來說,特別是對研究生的導師來說,一個博士畢業生的水平不僅僅是以成績的GPA的高低來衡量 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她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成果又主要是從專利技術和發表的文章篇數及質量而反映出來。亞昌的導師就是這樣認為的,並且要求亞昌也這樣去做。由於是搞植物次生化學的,是一般的基礎研究,又與搞醫藥沒有明顯的關係。因此,這些研究要獲得專利技術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研究的主要目標要發表文章。亞昌這一點在一進入博士生時就十分明確了。他決心要在博士研究項目中至少能發表兩篇文章。導師還專門交底,如果能有兩篇以上在本研究領域的好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就可以把論文訂在一起,即為博士論文了。
有了導師的這句話,亞昌的目標就明確了。在具體的計劃和如何執行這個計劃過程中,亞昌采取的多項措施:
第一,選擇一個較切合實際的研究課題。在反複閱讀-導師從前的幾位博士畢業生所發表的研究酚類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麥燕麥葉片中的分布以及環境因素對這些化學物質的影響等文章後,亞昌就定了自己的研究應和這些化合物有關,並應用草本科植物的葉子為實驗材料。如果能結合的話,可以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引人課題。通過反複和導師討論後,亞昌論文題目的第一稿是:酚類物質及其合成酶在燕麥大麥細胞壁上分布,定位,合成以及紫外光對這些酶的影響。後來由於這樣的論文題目太大,最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合成酶上:酚類物質合成酶的分布,定位和環境對酶活性的影響。這個題目既連接了導師以前的研究,又是燕麥酚類物質繼續。燕麥細胞壁含有大量的酚類, 而這些物質通過特定的由酶催化的化學合成反應與細胞壁上的多聚糖連接在一起,使得細胞壁具有它的特定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它能支撐起葉片作用,還有細胞提供保護的功能。
當時已知的與合成有關的催化酶有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過氧化物酶,多胺氧化酶,和脂解酶就是幾個列子。要研究這些酶的分布,定位和環境對其的影響,首先就要把葉片中的細胞壁和細胞肉(即細胞膜內)的組織分開,然後才能提出蛋白酶,進行酶活性分析或定量。
第二,早準備,早動手。亞昌的博士論文的研究開始得早,在第一年就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從第二年開始除了修課外,其它的時間都投入到實驗中。
第三,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亞昌的實驗做法是:實驗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絕不在中途受到材料不足而導致實驗中斷。 一旦實驗開始,就一口氣幹到底。這樣做,可以提高效率。
第四,邊研究邊分析,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減少浪費。
真的很走運,亞昌的研究進展得十分順利。他的論文研究後來寫成了五篇學術論文。第一篇論文於1989年發表在植物生理雜誌上,成了博士論文的第一章。同時有兩篇己被接收和待發表的論文,組成第二第三兩章。第四第五兩章也在畢業後發表。所以,亞昌的研究是當時植物係較有成效的。他也被認為成效較高的博士研究生之一。不但他的導師對此評價較高,而且亞昌本人也感到相當的自豪。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論文研究,使亞昌感受比較深的有幾點:其一,做什麽事都應該有計劃,早準備,早行動,著手細節;其二,決定了的事就要做,並做到最後,不在半途而費;其三,做實驗時,要集中精力,一幹到底。斷斷續續的做事,往往是事倍功半。這些都是非常有價植的體會,為亞昌將來的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