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mpoline

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
正文

弘一大師

(2015-11-03 18:47:22) 下一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

電影: 一輪明月 - 弘一法師 (主演: 濮存昕 / 徐若瑄

本片榮獲第七屆「夏衍電影文學獎」

弘一大師悲欣交集的人生曆程.一部完美的生命史詩

弘一法師:如何從風流才子成為空門高僧_曆史頻道_鳳凰網

 

核心提示:抗戰爆發後,日本人敬仰弘一大師的聲名,曾經找到他,請他循當年鑒真之例,東渡弘揚佛法,麵對來人,弘一法師憤而說,當年鑒真法師去日本,海水是藍的,現在已被你們染紅了,日本,我是萬萬不會去的。幾天後,他寫下,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把自己的居室改名為“殉教堂”。

文章目錄:

李叔同盛年出家 震動整個中國知識界

李莉娟(李叔同孫女):當時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爺爺是一個和尚,就隻知道這個,還是一個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和尚。但是具體了不起到哪個程度,我也不懂得問,很小。到了文革以後呢,恢複了紀念,就逐漸對祖父在藝術上的一些個成就感,在出家以後在佛學的研究上,一點點逐漸地才了解。

李叔同性格特殊 走上藝術教員之路

用豐子愷的話說,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叔同向西方藝術全麵進攻,他走遍了文藝的園地,每個門類都很出色,專門一種的藝術家大都不及他,6年後,李叔同學成回國,而此時,在天津的家業由於經營不善,已經瀕臨破敗,他不諳經商之道,經商也不符合他的誌趣,他對此倒也不十分看重,不過李叔同也沒想到,自己日後會走上藝術教員的道路。

豐子愷:李叔同出家是為了探究人的靈魂

作為藝術教師的李叔同,培育出了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潘天壽等,一大批藝術大師,但不久後,他以盛年出家,他為什麽出家,無論是他的舊朋摯友,還是他的學生擁躉都有很多揣測,有崇敬、有歎惋、有困惑、有演繹,甚至有誤解,有訛傳,但這些終究不是李叔同自己的聲音,兩段人生軌跡,兩重天地,他本人從來沒有正麵解釋過轉變的原因,這也使得李叔同出家一事,成為了一個撲朔迷離的謎。

鳳凰衛視11月28日《我的中國心》文字實錄:

曾子墨(主持人):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麵,我是如此地謙卑。這位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李叔同盛年出家 震動整個中國知識界

解說:西湖邊楊柳依依、水波灩灩,沒有比西湖更合適送別的場景了。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裏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裏落發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曆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嶽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表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這首《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注腳。

陳星(弘禮研究中心研究員):有人說他出家以後很無情,連他這個日本的這個情人也不願意見,其實這個是錯的,他沒有很無情,他剪下了自己的胡子,包起來轉交給這個日籍夫人,給她做留念。出家以後,他的朋友陪著他的日本的夫人來看他,他仍然是見的,隻不過說話當中流露出了一個我肯定是要出家了,不會再還俗了,這麽一個情況。

解說: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李莉娟(李叔同孫女):當時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爺爺是一個和尚,就隻知道這個,和尚還是一個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和尚。但是具體了不起到哪個程度,我也不懂得問,很小。到了文革以後呢,恢複了紀念,就逐漸對祖父在藝術上的一些個成就感,在出家以後在佛學的研究上,一點點逐漸地才了解。

解說: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之父曾官至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是天津有名的鹽商、銀行家。李叔同係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16歲時入輔仁書院學習,17歲時隨天津名士趙幼梅學習填詞,同時師從書法篆刻名家唐靜岩,學習書法和篆刻。這是他18歲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試卷,人家一格寫一個字,他一格寫兩個字,當時的外號就叫李雙行。

年紀輕輕的叔同已是一位寫文章洋洋灑灑、文才出眾的才子。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離開了當時相對保守的故鄉天津,定居開一時風氣之先的上海,憑借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李莉娟:那個讀書界的朋友,還有一個他唱戲、做票友的朋友,大家對他的人,才華很敬仰,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多。

陳星:後來一方麵他又給自己的朋友寫信,就是說某某某,至今還追逐花叢執迷不悟,將來前途自正可慮。也就是什麽呢,我們都有這麽一段曆史,但是呢,我們,像我已經到南洋工學去就讀了,而有些人呢,他還在追逐花叢,就是執迷不悟。不知道自己還應該再去有一些學業上的進步,他將來的前途非常值得憂慮,這也是白紙黑字,所以說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麵他對這段生活不回避。第二他沒有染得過深,所以才有今後的他。

解說: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陳星:李叔同他父親去世的早,他母親給他帶大,他跟他母親的感情非常的好,而母親的生活的境遇很不理想,就是說,他母親是他父親的一個小妾,一個男主人去世之後,一個小妾的地位,在大家族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李叔同從小就對女性,由於母親身上所體驗出來的那種女性,他是抱有同情的。

解說:李叔同與母親的感情極深,既使是在出家以後,每值母親誕辰忌日,李叔同都要為母親誦經繪像。而他一生南來北去,總會隨身攜帶母親的遺物,一把由黑色褪為暗灰色的布雨傘。李叔同扶靈回鄉,在天津老家為母親舉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式葬禮。據說當時《大公報》曾經作連續報道,大讚李叔同為“新世界之傑士”。

李莉娟:來送禮的人呢,不要送什麽綢緞呐、什麽禮金呐,可以送花圈、送挽聯、戴輕紗,奏哀歌呢,是他自己彈鋼琴,自己來譜曲,譜這哀歌,都是由他自己做安排的。

解說:在李叔同的傳記電影《一輪明月》中,複原了這場葬禮的大致樣貌,家人一律不披麻戴孝,不哭喪,而是由李叔同自彈自唱哀歌。

李叔同:唯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李莉娟:家裏人開始是反對的,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在他的堅持下也隻好如此了。鄰居嘛,看著也很新鮮,鄰居因為以前對我的祖父,他做的一些個事,他們都感覺新鮮,他的朋友都說,哎呀,李三爺又做了一件奇事。

李叔同性格特殊 走上藝術教員之路

解說:母親的離世讓李叔同重新審視近年在上海的生活,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1894年甲午之戰敗於日本,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接連不斷地賠款割地講和,青年李叔同痛下決心,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尋求強國之道。就是在臨行前,他寫下了這首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是祖國,忍辜負。脫掉長袍馬褂,剪去長辮,換上洋裝和服,留一個三七分的發型,李叔同作起了典型的留學生打扮。這是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作為第一批藝術專業留學生,李叔同在這裏度過了6年的留學生活。

陳星:李叔同是中國留學生當中,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當中成績最好的一位,這個是有史料記載的,他的繪畫水平是非常高的,那個評價就是說,直到今天為止,他的西洋畫水平,還沒有人超過他。

解說:李叔同後來創造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國內,最早用五線譜進行音樂教學,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著名畫家劉海粟說過,近代人中,我隻拜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畫畫、書法、音樂、詩詞,樣樣都高明,我卻比他少了一樣,演戲。1907年2月為賑濟國內徐淮水災,李叔同和話劇社的同學們,打算舉行一次義演,經過商議,決定上演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劇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則擔當《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後這場話劇在日本引起了轟動。日本現代話劇藝術的起步,比中國早了十多年,但日本評論家卻說,李君的優美婉麗絕非日本的俳優所能比擬。

照片中這個女人,就是女裝扮相的茶花女李叔同,我們已無法再現當年轟動的演出,但是從這張照片上,仍能找到一些驚人的細節,李叔同的腰身極細,完全不像個男人的身材,他做事總是追求極致。李叔同節食了很長一段時間,來讓自己像個苗條的女人。

陳星:對他的回憶也有很多很多情節,都反映出他的性格是非常非常地特殊的。你比如說,他走路的時候,腳步是非常非常重的,老遠地聽到這個很重的腳步聲上樓的時候,別人不用問這個就是李叔同來了,那比如說,他冬天是洗冷水澡的,為了鍛煉身體。所以他做人,他有板有眼,性格跟常人呢,一般是講是比較極端一點,這一個是他,這個是客觀存在的,他有他的性格,不能回避。

曾子墨:用豐子愷的話說,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叔同向西方藝術全麵進攻,他走遍了文藝的園地,每個門類都很出色,專門一種的藝術家大都不及他,6年後,李叔同學成回國,而此時,在天津的家業由於經營不善,已經瀕臨破敗,他不諳經商之道,經商也不符合他的誌趣,他對此倒也不十分看重,不過李叔同也沒想到,自己日後會走上藝術教員的道路。

解說:今天的杭州高級中學,是曾經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百年前的這座學校,匯聚了當時文化界的眾多名人,夏丐尊、馬敘倫、沈尹默,包括後來的魯迅都曾在這裏任教,這所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新式學堂,領全國風氣之先,開設了藝術類科目。

陳星:成立了一個藝術的專科,由於苦於缺乏教師,所以特地從上海聘請李叔同,也就是說李叔同到來之前,不要說是一師,就是整個浙江省和全國範圍當中的同等學校,藝術教育都是很落後的。處於萌芽起步階段,這個時候需要大量的有這個文化底蘊和藝術才華的人,來從事這方麵的工作。

李莉娟:(留學回來)後來,我祖父想創辦一個藝術學校,也是在浙江附近,也找好地兒了,地方也找好了,想辦一個藝術學校,就是美術專科,因為找家裏頭,把他家裏,銀行裏有他的錢,找家裏頭說把那個錢給他匯過去,家裏頭銀行倒閉了,所以他這個願望也沒有實現。

解說:因緣際會,李叔同應邀來到杭州,做起了音樂和美術課老師,邀請他的就是這位當時的校長經亨頤。李叔同一改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打扮,穿起長袍馬褂布鞋,嚴肅而樸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莉娟:音樂課和圖畫課人家都不太重視,學校的學生也不太重視,這個音樂課和圖畫課,自從我祖父來擔任音樂課和圖畫課的教學老師,學生們對他很感興趣,認為李先生國文比他的國文老師還要好,英語比他的英語老師還要好,所以他們請教什麽問題,李先生都能給他們做答複,所以學生們反倒把這個圖畫課和音樂課,當成了主科來學習。

解說:1914天秋天,16歲的鄉下少年豐仁考入一師讀書,這時他才知道,以前學唱的好多歌曲,原來就是這位李先生創作的。豐仁對李叔同的最初印象是,李先生高而消瘦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嚴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形容,大概差不多了。後來學生們慢慢發現,這位先生是如此不同尋常,我們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飯的,早已靜靜地等候在那裏,大風琴上的譜表與音栓都已安排妥貼,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而蹲踞著。學生們嚷著吵著湧向教室,一見老師,便一聲不響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上課鈴響了,先生站起來,深深一鞠躬,開始講課。同學們個個怕他,也個個愛他,怕的是先生的威嚴,愛的是先生的人格。總想學得好一點才對得起他。

李莉娟:因為他教課的時候,要求時間很嚴謹,叫你幾分鍾、幾點來,你必須幾點到,幾點來上課來,晚了,否則就不讓你進來,不管你這天氣好壞,據說有一次下大雪,劉質平去晚了幾分鍾,他叫劉質平在外頭就等,等上,不給他開門,這個事呢,劉質平也是記憶猶新呢,後來他回憶的文章上也寫到這個,這一件事。

解說:同事們說,李叔同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的有“後光”。有一次學生宿舍裏發生了一個失竊事件,作為舍監的好友夏丐尊,正苦惱於無從調查而向李叔同求助,李叔同的建議竟然是讓他自殺。出一張布告,說作賊者速來自首,否則舍監當一死以殉教育。三日後如沒有人自首,真非自殺不可,否則便無效力。

陳星:李叔同的性格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像剛才的講的,夏丐尊因為學生宿舍遭到失竊事件,問他怎麽辦的時候,他勸他用自殺的方法來感化學生,應該講是非常極端的這麽個行為,當然夏丐尊是沒有這樣去做去。你比如說像這個,剛才這個他在上課的時候,他會非常鄭重其事地向學生鞠躬,學生犯了過錯的時候,他會讓他們留下來,就是用非常低三下四的聲音對學生說,今後痰不要吐在地上。然後講完以後,他還要再向這個學生再鞠一躬,你現在可以走了。那麽他的教育方法是這種方法,完全是感化的。

解說: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學校的藝術教育氣氛十分濃厚,豐仁後來回憶,圖畫、音樂兩課最被看重,課程表裏的圖畫、音樂鍾點,雖然按照當時的規定並不增多,然而課外的圖書、音樂學習的時間,比任何功課都勤,下午四點以後,滿校都是琴聲,圖畫教室裏不斷有人在那裏練習石膏模型、木炭畫,光景宛如一藝術專科學校。

陳星:還有一件做得了不起的事情,就是他開創了中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劉海粟他是中國第一個用女性裸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人。而李叔同他比劉海粟要早,但是他用的是男性,但是我們從籠統地講,這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是李叔同,時間是1914年。

解說:按豐仁考學的成績,他可以選擇去商業專科學校,照當時的觀念,學堂裏的學生畢業後,應該去從政、經商或者做學問,但是在李先生的感化下,豐仁決定把一生奉獻給藝術,豐仁不久後改掉了名字,他就是豐子愷。

教師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從中華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年間,南中國音樂界人物,幾乎都是李叔同的薪傳,不是他的學生,便是他學生的學生。

歌曲:男兒第一誌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麵飄飄,銅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誌氣高。

解說:1903年,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裏,傳出中國第一首學堂樂歌,《男兒第一誌氣高》,很快傳唱到街頭巷尾。這首歌由沈心工借用日本曲調,填上中文詞而作成。對新的藝術形式有著天生敏感的李叔同,記錄道,學唱歌者音階半通,既高唱“男兒第一誌氣高”之歌。

學風琴者手法未諳,即手揮“5566553”之曲。在沈心工的啟發下,李叔同也開始嚐試創作學堂樂歌。為了學校的五一晚會,杭州高級中學的學生們在排練文藝節目,他們的校友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有了全新的演繹方式。穿越了百年的時空,這首歌曲依然能打動人心。

陳星:沈心工也用這個曲,填過一個中國的詞,但是沒有被流傳下來,而李叔同呢,拿了這個曲跟他的《送別》的歌詞配,就流傳了下來,而且成了經典的歌曲。那麽從歌詞的角度上講,他寫的非常非常地雅致,從曲的配角度講來,他比沈心工高妙的地方是什麽呢?就是沈心工他是一個音符都沒有變,照搬到中國,填上中國的歌詞。

而李叔同呢,在把這個《送別》這個原曲,美國人的原曲拿來的時候,他把這個曲目當中每小節出現一次的切分移音,給它去掉,變得非常的幹淨流暢。那麽這就是看得出什麽呢,李叔同非常善於將西洋的東西和中國的東西巧妙地結合,這就是他的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地方。

解說:在浙江一師任教期間,李叔同的音樂創作也進入了最輝煌的階段,他一生中創作的將近80首歌曲,其中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歌曲:春風吹麵薄於紗,春人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

陳星:日本留學時候,回國以後,整個中國狀況,讓他也就是說情緒上有些感觸,辛亥革命,本來是勝利以後大家是非常非常興奮的。

歌曲:萬歲萬歲萬萬歲,赤縣膏腴神明裔,地大物博,相生相養,建國五千餘歲,振衣昆侖之巔。

陳星:但是沒過多久,中國又是亂糟糟地這些一個情況,所以有些失望。所以說,在他的歌曲當中也有很多是感傷的情懷,但是他是一個認認真真做教師的人,所以他又為學生寫了大量的適合於學生唱的學校歌曲。

歌曲:跑跑跑,看是誰先到,楊柳青青,桃花帶笑,萬物皆春,男兒年少,跑跑跑跑跑,錦標奪得了。

豐子愷:李叔同出家是為了探究人的靈魂

曾子墨:作為藝術教師的李叔同,培育出了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潘天壽等,一大批藝術大師,但不久後,他以盛年出家,他為什麽出家,無論是他的舊朋摯友,還是他的學生擁躉都有很多揣測,有崇敬、有歎惋、有困惑、有演繹,甚至有誤解,有訛傳,但這些終究不是李叔同自己的聲音,兩段人生軌跡,兩重天地,他本人從來沒有正麵解釋過轉變的原因,這也使得李叔同出家一事,成為了一個撲朔迷離的謎。

解說: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這天,李叔同最後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門的林蔭路上,從這裏離開,結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門,法名演音,法號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學校裏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陳星:即便是在李叔同出家以後才入學的新生,在他們後來的寫的文章當中,都反複地回憶到經亨頤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喋喋不休地,一而三再而三地強調,今後不允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像李叔同這種行為他認為是可敬而不可學,也就是值得敬佩,或者值得尊敬他,值得理解他,但是大家不要學他都出家了。

解說:這張照片就是愛徒豐子愷和劉質平,一起到虎跑寺為老師送別。

李莉娟:我祖父出家,劉質平也是在他左右,他寫字的時候在他旁邊給他磨墨,所以劉質平有很多我祖父的一些墨寶在他手裏頭收藏。到最後抗戰的時候,劉質平都是用生命來保護這些個墨寶,現在已經把這些東西,大部分捐給了浙江平湖紀念館裏。

解說:在出家後的書信中,弘一法師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教師生涯,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李叔同沒有正麵解釋過自己出家的原因,無論是在叔同舊日的摯交好友,還是他的日籍夫人看來,這個轉變都有點“不可捉摸”。眾說紛紜中,豐子愷的解釋較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出家後的那個新學期柔石入校,他一直仰慕李叔同,但遺憾與先生失之交臂,後來他還特意模仿弘一大師的僧人裝束,留影一張。學校還是那個學校,但是集大成的藝術教師已經不在了。

李莉娟:我去過他那個教書的地方,想走一走我祖父的那個路,他去過的地方,我想我也盡量要走到,那個時候第一次,我到杭州,到浙江,他們帶我去到我祖父教書的地方去看看,去憑吊憑吊,曾經我祖父在這個學校裏教過書,哪間宿舍是他曾經住過的地方,感慨萬千也是,曾經住過,當時我沒有這個緣分來看看來,現在來看看來,有時候這個房子還沒有改變,我也是很有幸運的。

解說:這雙補丁上再打補丁的僧鞋,大家曾穿著它,走遍了多少座中國的名寺古刹,弘揚佛法。林語堂感歎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塵世間少了位藝術全才,也有人慶幸,佛門多了一位高僧。泉州開元寺是大師後半生長居之地,這裏保留著大師的眾多遺物。弘一最終以苦行僧終其一生。他將失傳700餘年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李莉娟:律宗在佛教講是最戒律非常嚴謹的,主要是持戒,過午不食,是他持戒的這個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吧,另外他這行動坐臥所有的一些舉動,都是有戒律來約束的。那麽律宗呢,到那時候已經失傳了,沒有人來修,他就把這個繼承下來,學習律宗的一些著作,另外研究律宗的經典,成為現在被後人譽為第十一代律宗祖師,也是說他對律宗的一些貢獻。

解說:而李叔同出家的虎跑已經沒有寺廟了,這裏前兩年修建了一座弘一大師紀念館,基本複原了李叔同所住過的小房間,紀念館的後山上有一座舍利塔,也是弘一大師留下的印記。

李莉娟:那個舍利塔文革期間就沒有了,後來就又重新修建的,雖然現在這個舍利塔裏頭,沒有他的骨灰了,可是它還有這個塔在,還有這個原址在,還有埋他骨灰的那一抨土在,我就認為那裏就是我祖父的遺骨在那裏頭,我每次到杭州去,無論是什麽事情到杭州去,我都要到虎跑去一趟,到那塔上去。鞠三個躬是至少的了,要在那多停留一下。

曾子墨:20世紀的中國佛教界,有四位大師的名字同放光輝,他們是虛雲、弘一、太虛、印光,弘一大師最終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師。李叔同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麵又很像個大麵,所有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一大特點,“認真”的緣故。

解說:這是我們今天常見的弘一大師的照片,在這張照片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陳星:他跟夏丐尊要告別,夏丐尊請他到照相館去拍一張照片做個留念,然後他到照相館拍照,這個時候附近還在轟炸,而他拍出來的那個形象,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經常看到的所謂的標準照,很慈祥,帶著一絲微笑。

解說:此等風光和定力,讓夏丐尊佩服得五體投地,隻是弘一大師的須發已比從前白了許多,照片中的大師隻有57歲,卻比一般人顯得尤為蒼老,執著的性格和悲憫的情懷,在一點點耗費著他的心力。

曾子墨:抗戰爆發後,日本人敬仰弘一大師的聲名,曾經找到他,請他循當年鑒真之例,東渡弘揚佛法,麵對來人,弘一法師憤而說,當年鑒真法師去日本,海水是藍的,現在已被你們染紅了,日本,我是萬萬不會去的,幾天後,他寫下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把自己的居室改名為“殉教堂”。

解說:大師當年的手跡,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如今仍陳列於福建泉州開元寺中。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逼近廈門,友人勸大師內避,他卻說,為護法故,不怕槍彈,他教育眾弟子說,吾人所食,中華之粟,吾人所飲,溫陵之水,我們身為佛子,不能共紓國難,為釋迦如來張些體麵,自揣不如一隻狗子。弘一法師還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時事未平靜前,仍居廈門,倘值變亂,願以身殉。

1942年10月13日,他寫下這副字成為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這樣隨意地寫在一張用過的紙上,小巧拙樸,毫無雕飾。“悲欣交集”的旁邊寫了三個略小的字,“見觀經”。

陳星:其實李叔同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早就想到,別人後世可能會對他這個四個字,有誤解,所以說你們在仔細觀察的時候就知道,悲欣交集四個字體的旁邊有三個字,叫見觀經,也就是說提醒後人,你們在理解這四個字的時候,要根據佛經上的意義去理解,假如他不這麽考慮的話,他沒有必要在悲欣交集四個字旁邊寫見觀經三個字。那麽既然有這樣一個提醒,所以我們就要用佛教的、佛學的理念去理解悲和欣。

解說:三天後,弘一大師沐浴更衣完畢,在念佛聲中保持吉祥臥姿,安詳圓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可惜的是,他沒能親眼見到三年後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曾子墨:弘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趙樸初先生評價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感謝您收看《我的中國心》,下周我們再見。

農曆九月二十 律宗十一祖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 來源:鳳凰佛教  

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

2015年11月1日,農曆九月二十,律宗十一祖弘一大師誕辰紀念日。

弘一法師(1880~1942),是中興南山律學之高僧。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別署甚多。

法師出家之前,性情倜儻恬醇,於詩文詞賦外尤好書畫,又工篆刻,書法頗得漢魏六朝之秘。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立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之先驅。回國之後,任教天津工業專門學堂,後赴上海主持《太平洋報》,借書畫文字以宣傳革命。又應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之聘,主持圖畫、音樂等科,前後七載,介紹西洋戲劇、音樂、繪畫,實開風氣之先。

三十九歲之時,將一切書籍、字畫等贈給好友、學生,將平生所雕金石封於西泠印社石壁中,於杭州大慈寺出家,投禮了悟法師為師。未久,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法號弘一。

弘一法師慨歎僧界為世所詬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於是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其後專弘南山律宗。

弘一法師操行至苦,常年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各處,講經弘法,以在閩南為時最久。

民國十六年間,弘一法師去函杭州官員,止息“滅佛”之議。

民國二十五年,閉關於鼓浪嶼之日光岩,並向海外請藏經萬餘卷。其後,又閉關於永春普濟寺、泉州福林寺。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

民國三十一年,弘一法師在晉江溫陵養老院,中秋節還曾為大眾講經,並向院中老人講說淨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示現微疾,拒絕醫藥、探問,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隻飲清水。二十八日,撰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悲欣交集”四字交給妙蓮,囑咐注意:“如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這一番話,依然默念佛號。九月四日戌時,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世壽六十三,僧臘二十四。

弘一法師堪稱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金石、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極深造詣;出家之後精修律宗,又成佛門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平生最推崇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刹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範,對民國佛教界影響極大。出家之後,著有《彌陀義疏擷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清涼歌集》《華嚴聯集》《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四分含注戒本講義》《南山道祖略譜》等書。因為弘揚南山律宗,被佛教界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出家 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農曆九月十五 鳩摩羅什譯成《成實論》

農曆九月十四 唐玄奘法師譯成《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農曆九月十三 唐玄奘法師譯成《大乘掌珍論》

農曆九月十二 近代高僧虛雲禪師圓寂日

農曆九月九日│摩利支菩薩聖誕 祈願眾生消災免難

 

弘一法師:如何從風流才子成為空門高僧_曆史頻道_鳳凰網

 

弘一大師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愛,就是慈悲:

文字版  http://t.cn/R7rVrG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Trampolin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heBluesman' 的評論 :
阿彌陀佛!
Trampolin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喝白開水健康' 的評論 :
阿彌陀佛!
喝白開水健康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阿彌陀佛!
TheBluesman 回複 悄悄話 我們五四運動造就的五四腦袋們,乃至如今投胎北美的北美華人們,每一個都比弘一大師高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