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中重字之我見

(2015-10-24 19:12:38) 下一個

詩中重字之我見       

 

重字之爭論不休,是非分辨看源流。
若逢重字意境好,重字四番還可留。

談論詩歌重字問題,必須從詩歌的源流開始研究。《詩經·王風》中“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召南·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留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皆出現重字。屈原的《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 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阝比]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也有重字。再看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 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仍有重字。

再看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三四句接連用兩個“頭”,要是我們這些詩家們,肯定認為認為這是犯了大 忌。君不見,“頭”字不是無字可換,“舉首”也可,“昂首”也可,“仰首”也可,但都比“舉頭”差,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怎麽會以字害意呢?所以該重字時就重 字。或許有人會說,舉李白的一首詩不足為證。好,我們再來看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 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還是重字。

是否詩仙比較豪放,不拘規矩。那麽,我們看看作詩嚴謹出名的詩聖杜甫的《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 自有疆。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這首詩“當”重字,“人”重字,“先”重字,“殺”重字,一首詩竟用了四個字的重字,豈不成了廢詩?可是,《前出塞》 偏偏成為千古名詩

再看,唐朝第一詩《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 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 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此時相望不相 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 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重字更多了。

那麽,怎麽會出現詩禁用重字呢?原因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鄉試和會試中增考五言八韻詩一首,自此成定式。試帖詩須用官韻,且每首僅限一韻,於題目旁注明,為得某字,取用平聲,詩內不許出現重字。此規一定,便成嚴例。

現在有的詩
評家,不僅律絕禁用重字,古絕禁用重字,甚至長詩也禁重字,把請皇帝的荒謬指令當作聖旨,不敢越過雷池一步。

毛澤東是絕頂聰明之人,他對於詩能不能重字看得最清楚,
大家風範,看他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跟杜甫的《前出塞》一樣,均出現重字,與《前出塞》一樣,四字重複,分別是:水、山、軍、千。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說重字好。首先,力避重字;其次,可以重字;三,重在意境。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