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香詞譜》

(2015-10-24 18:11:04) 下一個

 白香詞譜

 

(清)舒夢蘭   
《重疊金》:原詞牌名有替換。
協平韻:押平韻之意
協仄韻:押仄韻之意
豆:同“逗”,短暫停頓之意
句:一般沒有要求押韻的句子。
三換仄:第三次換韻,且換的是仄聲韻。
協三仄:指此處的韻與詞中第三次換韻的韻腳在同一韻部
四換平:第四次換韻,且換的是平聲韻。
協四平:指此處的韻與詞中第四次換韻的韻腳在同一韻部

 

目錄

一、重疊金.閨情 李白 3
二、憶秦娥.思秋 李白 4
三、調笑令.宮詞 王建 5
四、長相思.別情 白居易 7
五、更漏子.本意 溫庭筠 8
六、攤破浣溪沙.秋恨 李璟 (南唐中主) 9
七、憶江南.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10
八、搗練子.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11
九、相見歡.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12
十、浪淘沙.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14
十一、虞美人.感舊 李煜 (南唐後主) 15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後主) 16
十三、謁金門.春閨 馮延巳 17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準 18
十五、賀聖朝.留別 葉清臣 19
十六、禦街行.離懷 範仲淹 21
十七、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 22
十八、蘇幕遮.懷舊 範仲淹 24
十九、錦纏道.春遊 宋祈 25
二十、離亭燕.懷古 張升 27
二一、訴衷情.眉意 歐陽修 28
二二、阮郎歸.踏青 歐陽修 29
二三、南歌子.閨情 歐陽修 31
二四、臨江仙.妓席 歐陽修 32
二五、西江月.佳人 司馬光 33
二六、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34
二七、天仙子.送春 張先 36
二八、晝夜樂.憶別 柳永 37
二九、雨淋鈴.秋別 柳永 39
三十、卜算子.別意 蘇軾 42
三一、洞仙歌.夏夜 蘇軾 43
三二、蝶戀花.春景 蘇軾 45
三三、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46
三四、清平樂.晚春 黃庭堅 48
三五、畫堂春.本意 黃庭堅 49
三六、驀山溪.別意 黃庭堅 50
三七、憶王孫.春閨 秦觀 52
三八、如夢令.春景 秦觀 53
三九、桃源憶故人.冬景 秦觀 54
四十、鵲橋仙.七夕 秦觀 55
四一、河傳.贈妓 秦觀 56
四二、滿庭芳.春遊 秦觀 58
四三、青玉案.春暮 賀鑄 60
四四、薄幸.春情 一作憶故人 賀鑄 62
四五、惜分飛.本意 毛滂 64
四六、河滿子.秋怨 孫洙 65
四七、燭影搖紅.惜春 王詵 67
四八、減字木蘭花.春情 王安國 69
四九、千秋歲.夏景 謝逸 70
五十、瑣窗寒.寒食 周邦彥 72
五一、解語花.元宵 周邦彥 74
五二、過秦樓.秋夜 周邦彥 76
五三、昭君怨.春怨 萬俟雅言 78
五四、感皇恩.入京 趙企 79
五五、好事近.初夏 蔣子雲 81
五六、賀新郎.春閨 李玉 82
五七、瀟湘夜雨.燈花 趙長卿 85
五八、祝英台近.春晚 辛棄疾 87
五九、南浦.春暮 程垓 89
六十、齊天樂.蟋蟀 薑夔 91
六一、沁園春.有感 陸遊 93
六二、醉太平.閨情 劉過 96
六三、喜遷鶯.閏元宵 吳禮之 97
六四、雙雙燕.本意 史達祖 99
六五、換巢鸞鳳.春情 史達祖 101
六六、瑞鶴仙.風懷 史達祖 104
六七、風入鬆.春園 吳文英 106
六八、一翦梅.春思 蔣捷 107
六九、永遇樂.綠陰 蔣捷 109
七十、瑤台聚八仙.寄興 張炎 111
七一、水龍吟.白蓮 張炎 113
七二、綺羅香.紅葉 張炎 116
七三、疏影.梅影 張炎 118
七四、采桑子.春暮 朱藻 120
七五、荊州亭.題柱 吳城小龍女 121
七六、醉花陰.重九 李清照 122
七七、鳳凰台上憶吹簫.別情 李清照 123
七八、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126
七九、南鄉子.春閨 孫道絢 128
八十、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129
八一、鷓鴣天.別情 聶勝瓊 130
八二、人月圓.有感 吳激 131
八三、望海潮.凱旋舟次 折元禮 132
八四、玉漏遲.詠懷 元好問 134
八五、點絳唇.閨情 曾允元 136
八六、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拉 137
八七、念奴嬌.石頭城 薩都拉 140
八八、陌上花.有懷 張翥 142
八九、東風第一枝.憶梅 張翥 144
九十、摸魚兒.送春 張翥 146
九一、多麗.西湖 張翥 148
九二、奪錦標.七夕 張埜 151
九三、眼兒媚.秋閨 劉基 153
九四、誤佳期.閨怨 汪懋麟 154
九五、柳梢青.紀遊 朱彝尊 155
九六、解佩令.自題詞集 朱彝尊 156
九七、暗香.詠紅豆 朱彝尊 158
九八、慶春澤.紀恨 朱彝尊 160
九九、春風嫋娜.遊絲 朱彝尊 162
一百、翠樓吟.魂 黃之雋 165

 

詞譜


一、重疊金.閨情 李白
﹝重疊金﹞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雲﹞等,非特於詞名來源無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調,而﹝巫山一片雲﹞更易與別調﹝巫山一段雲﹞相混,殊屬無取。
〔作法〕 本調四十四字,為詞調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組成;通篇兩句一韻,凡四易韻,兩平兩仄。第一、二句即為七言仄句。第三句為仄起之五言句,換用平韻。第四句 為五言拗句。後半第一句為平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二句為仄起仄韻之五言句。第三、四句與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傳為太白創作,顧按上述,調之創始,在唐 大中初,則白又何以見此詞調?【詞苑叢談】謂:“今詩餘名﹝望江南﹞外,﹝重疊金﹞、﹝憶秦娥﹞稱最古,以【草堂】二詞出太白也。予謂太白在當時,直以風 雅自任,即近體盛行七言律,鄙不屑為,寧肯事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衰颯,於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 輩,蓋晚唐詞嫁名太白耳。”按諸上,引【北夢瑣言】與此說相合。近世胡適作【詞選】亦雲然。
平林漠漠煙如織,
⊙○⊙●○○▲ (仄韻)
寒山一帶傷心碧。
○○●●○○▲ (協仄韻)
暝色入高樓,
●●●○△ (換平韻)
有人樓上愁。
●○○●△ (協平韻)
玉階空佇立,
⊙○○●▲ (三換仄)
宿鳥歸飛急。
⊙●○○▲ (協三仄)
何處是歸程,
⊙●●○△ (四換平)
長亭連短亭。
⊙○○●△ (協四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憶秦娥.思秋 李白
〔題考〕 【詞綜】載此詞,調名﹝桂殿秋﹞。【苕溪漁隱叢話桂花曲】雲:“仙女侍,董雙成,桂殿夜涼吹玉笙。....”此﹝桂殿秋﹞一名由來。據許彥周【詩話】謂是 李衛公所作。【湘江詩話】謂是均州武當山石壁上刻之,雲神仙作。【詞綜】引吳虎臣雲此太白詞也。而【詞苑叢談】則謂晚唐人詞作(見上篇)。然此調與﹝菩薩 蠻﹞為詞中最古者,鄭樵【通誌】雲:“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如此信然。此調別名甚多,計有﹝玉交枝﹞、﹝碧雲深﹞、﹝雙荷葉﹞而﹝秦樓月﹞則與﹝憶秦娥 ﹞同取詞中首句為之名。
〔作法〕 本調為四十六字。“秦樓月”、“音塵絕”二句俱疊,“灞”“漢”二字必用仄聲;而名家尤多用去聲,音調始暢。第一句為平平仄。次句為轆轤體,第一字必須用 平,否則兩秦字不能轆轤。第三壘句即上句之末三字,第四、五句均四字,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後半改首句為七字,句法與﹝重疊金﹞首句同。餘與前半無異。 (第一句第二字,第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三,字均平仄不拘。)
簫聲咽,
○⊙▲ (仄韻)
秦娥夢斷秦樓月。
○○⊙●○○▲ (協仄韻)
秦樓月,
○○▲ (疊三字)
年年柳色,
⊙○⊙● (句)
灞陵傷別。
●○○▲ (協仄韻)
樂遊原上清秋節,
⊙○⊙●○○▲ (協仄韻)
鹹陽古道音塵絕。
⊙○⊙●○○▲ (協仄韻)
音塵絕,
○○▲ (疊三字)
西風殘照,
⊙○⊙● (句)
漢家陵闕。
●○○▲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調笑令.宮詞 王建
〔題考〕 【樂府詩集】載,中唐時﹝三台調笑﹞等六詞,即所謂【中唐六調】;本是六言樂府詩,後乃演為長短句之詞。﹝調笑﹞,【詞譜】作﹝古調笑﹞;【韋江州集】作 ﹝調嘯﹞。一名﹝宮中調笑﹞;一名﹝轉應曲﹞:一名﹝三台令﹞。胡適【詞選】雲:“﹝調笑﹞之名,可見此調原本是一種遊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 的轉折,似是起於和答的歌詞;﹝三台令﹞之名,可見此調是從六言的﹝三台﹞變出來的。”白居易詩,有“打嫌調笑易”句;自注雲:“﹝調笑﹞,曲名也。”於 是可見此調成立於中唐之際也。
〔作法〕 本調凡三十二字。起為二字疊句,平仄一定。第三句為平起仄韻之六字句,第二、三字平仄可易。第四句換平韻,為平起平收之六字句,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五 句亦為六字句,仄起平協,第一字可仄。第六、第七句,則以上句末二字顛倒而重疊之,換仄韻。末句則與第五句略同,特協仄韻,而第三、五字平仄亦可通用耳。 通首凡三換韻,以六言句為主,蓋猶帶樂府﹝三台﹞之舊麵目。兩字疊句,實為拗體之濫觴;而第六句即為上句末二字之倒裝,亦為定格也。
團扇,
○▲ (仄韻)
團扇,
○▲ (疊句)
美人並來遮麵。
●⊙⊙○○▲ (協仄韻)
玉顏憔悴三年,
⊙○⊙●○△ (換平韻)
誰複商量管弦。
⊙●○○●△ (協平韻)
弦管,
○▲ (上句末二字顛倒,換仄韻)
弦管,
○▲ (疊句)
春草昭陽路斷。
⊙●⊙○⊙▲ (協三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長相思.別情 白居易
〔題考〕 古詩曰:“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又曰:“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李陵詩曰:“行人難久留.各 言長相思。”蘇武詩曰:“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古人輒用“長相思”三字入詩中,其為當時極熟之民間成語可知。厥後演為樂府,【樂府詩集】收入【雜曲 歌辭】。梁 張率始以此三字為句之發端;而陳後主、江總輩,複襲其調。至唐 李白等亦仿作之,迺成詞之專調矣。又名﹝雙紅豆﹞、﹝山漸青﹞、﹝憶多嬌﹞、﹝吳山青﹞。
〔作法〕 本調三十六字,為雙調中之最短者。前後闋起二句,俱用疊韻,此為定格,不可悖者。句法與平仄,前後闋完全相同。後闋起為三字疊句,第一字應仄,第二、三字 應平,(前闋“水”字以上聲作平聲)第三句為七言句,第一字可平。第四句為平起五言句,第一字應仄,第三字應平,與普通五言句不同。按樂天此詞,前闋平仄 多誤,故當以後闋為準也。
汴水流,
●⊙△ (平韻)
泗水流,
●⊙△ (用疊韻不可改,協平韻)
流到瓜州古渡頭,
⊙●○○⊙●△ (協平韻)
吳山點點愁。
⊙○⊙●△ (協平韻)
思悠悠,
●○△ (協平韻)
恨悠悠,
●○△ (用疊韻不可改,協平韻)
恨到歸時方始休,
⊙●○○○●△ (協平韻)
月明人倚樓。
●○○●△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更漏子.本意 溫庭筠
〔題考〕 唐人稱夜間為“更漏”,杜甫【江邊新樂詩】:‘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濃。’許渾【韶州驛樓】詩:‘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此調創於晚唐,而溫 飛卿最擅其詞。【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於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詞尤佳。其詞雲:“玉爐香,紅蠟淚,....”’本條飛卿傳 者有兩首,而所詠又俱本意,調名創作,或即為溫飛卿本人耳。毛氏【填詞名解】亦雲:‘唐溫庭筠做﹝秋思詞﹞,中詠“更漏”,後以名詞。’
〔作法〕 本調為四十六字。起為三字對句,而平仄互異。第三句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換平韻,亦為三字對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 三字宜平;雖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後半起句即用韻,第二句不用對偶,“霧”“透”二字均可平。按後闋起句用韻,獨此作為然,宋人詞,恒與前半起首 相同,不複用韻。第三句以下,均與前同。
柳絲長,
●○○ (句)
春雨細,
○●▲ (仄韻)
花外漏聲迢遞。
⊙●⊙○⊙▲ (協仄韻)
驚塞雁,
○●● (句)
起城烏,
●○△ (換平韻)
畫屏金鷓鴣。
●○○●△ (協平韻)
香霧薄,
○⊙▲ (三換仄韻)
透重幕,
⊙○▲ (協三仄韻)
惆悵謝家池閣。
⊙●⊙○⊙▲ (協三仄韻)
紅燭背,
○●● (句)
繡簾垂,
●○△ (四換平韻)
夢君君不知。
●○⊙●△ (協四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攤破浣溪沙.秋恨 李璟 (南唐中主)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係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嚐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 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 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 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 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菡萏香銷翠葉殘,
⊙●⊙○⊙●△(平韻)
西風愁起綠波間。
⊙○⊙●●○△(協平韻)
還與韶光共憔悴,
⊙●⊙○●○●(句)
不堪看。
●○△(協平韻)
細雨夢回雞塞遠,
⊙●⊙○○●●(句)
小樓吹徹玉笙寒。
⊙○⊙●●○△(協平韻)
多少淚珠何限恨,
⊙●⊙○○●●(句)
倚闌幹。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憶江南.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本調原名﹝望江南﹞。【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故亦名﹝謝秋娘﹞。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 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雲:“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見【碧雞漫誌】)於是又名﹝江南好﹞,﹝江南憶﹞;而﹝憶江南﹞本名,亦以此 而起。此外劉禹錫詞,首句作“春去也”;皇甫鬆詞,有“閑夢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為﹝春去也﹞、﹝夢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詩】於李後主﹝憶江 南﹞注又名﹝歸塞北﹞;萬氏【詞律】,又有﹝夢江口﹞之名。至梁武帝與沈約之﹝江南弄﹞各曲,或以為亦﹝憶江南﹞之別名;此調異名,可謂夥矣。
〔作法〕 本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調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曆來詞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 (句)
昨夜夢魂中。
⊙●●○△ (平韻)
還似舊時遊上苑,
⊙●⊙○○●● (句)
車如流水馬如龍,
⊙○⊙●●○△ (協平韻)
花月正春風。
⊙●●○△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搗練子.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詞苑叢談】:“李重光﹝深院靜﹞小令一闋。升庵曰:‘詞名﹝擣練子﹞,即詠擣練也;複有﹝雲鬢亂﹞一篇,其詞亦同。”嚐見一舊本,則俱係﹝鷓鴣天﹞,二 詞之前,各有半闋,其‘雲鬢亂’一閱雲:‘節候雖佳景漸闌……。’其‘深院靜’一闋雲:‘塘水初澄似玉容……。’”是本調因李後主詠擣練,而從﹝鷓鴣天﹞ 中所分出,自後遂獨成專調,即以﹝擣練子﹞為名。又以詞中句有“深院”及“月”等字樣,因又名﹝深院月﹞。
〔作法〕 本調二十七字,起為三字對句,句法均上二下一。第三、四、五句,與平起七絕詩之二、三、四句無異,故一、三、五字平仄,俱可不論。
深院靜,
○●●(句)
小庭空,
●○△(平韻)
斷續寒砧斷續風。
⊙●○○⊙●△(協平韻)
無奈夜長人不寐,
⊙●⊙○○●●(句)
數聲和月到簾櫳。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相見歡.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本調昉於唐,正名﹝相見歡﹞,南唐後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後。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 “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詞苑叢談】雲:“南唐李後主烏夜啼詞最為淒惋,詞曰:‘無言獨上 西樓’雲雲。”顧﹝錦堂春﹞亦名﹝烏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調,此所應細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作法〕 本調三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與“擣鏈子”第二句同。第三句為九字句,於第四字略斷作豆,但也有於第六 字斷句者。(萬氏【詞律】)此等九字句盡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後再尋兩字冠之。後主此詞正用此法。後半起二句換仄韻最宜注意。萬氏【詞律】雲:“斷亂二字, 是換仄韻,各譜具失注,是使學者失去二韻,其誤甚矣。”第三句仍協平韻,與前半第二句同。末句亦為九字句,句法與前半末句無異。
無言獨上西樓,
⊙○⊙●○△(平韻)
月如鉤,
●○△(協平韻)
寂寞梧桐、
⊙●⊙○(豆)
深院鎖清秋。
○●●○△(協平韻)
剪不斷,
●⊙▲(換仄韻)
理還亂,
⊙○▲(協仄韻)
是離愁。
●○△(換前平韻)
別是一般、
⊙●⊙○(豆)
滋味在心頭。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浪淘沙.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本調出於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並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如皇甫鬆詞雲:“蠻歌豆寇北人 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亦非泛作也。迨至李煜,因舊調另製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具,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 矣。【詞律】以二十八字為正格,而以本調為變體,又名﹝曲入冥﹞、﹝過龍門﹞、﹝賣花聲﹞;而﹝謝池春﹞亦名﹝賣花聲﹞,不容稍混也。
〔作法〕 本調五十四字,前後闋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雨﹝憶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則與第二句同。此調平仄既寬,而後半又同前半,為初學填詞者最易摹擬之詞調也。
簾外雨潺潺,
⊙●●○△(平韻)
春意闌珊。
⊙●○△(協平韻)
羅衾不耐五更寒。
⊙○⊙●●○△(協平韻)
夢裏不知身是客,
⊙●⊙○○●●(句)
一晌貪歡。
⊙●○△(協平韻)
獨自莫憑欄,
⊙●●○△(協平韻)
無限江山。
⊙●○△(協平韻)
別時容易見時難。
⊙○⊙●●○△(協平韻)
流水落花春去也,
⊙●⊙○○●●(句)
天上人間。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虞美人.感舊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碧雞漫誌】:“脞說稱﹝虞美人﹞起於項藉﹝虞兮﹞之歌;予謂後世以命名可也,曲起於當時,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軍散盡旌旗 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輕血化為原上草’之句,世以為工。’又【夢溪筆談】雲:“高郵桑宜舒,性知音,舊聞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 枝葉皆動,他曲不然,試之如所傳。詳其曲,皆吳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吳音製一曲,對草鼓之,枝葉皆動,因曰﹝虞美人操﹞”觀此,﹝虞美人﹞一名,在樂府中曰 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項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作法〕 本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完全相同。四用韻,兩平兩仄。第一句為七言句,平起仄韻。第二句為五言句,仄起仄韻。第三句亦為七言句,換平韻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協平韻,又第四句有者可餘地四字略斷為豆,但還是以九字到底為佳。
春花秋月何時了,
⊙○⊙●○○▲(仄韻)
往事知多少。
⊙●○○▲(協仄韻)
小樓昨夜又東風,
⊙○⊙●●○△(換平韻)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協平韻)
雕欄玉砌應猶在,
⊙○⊙●○○▲(三換仄韻)
隻是朱顏改。
⊙●○○▲(協三仄韻)
問君能有幾多愁?
⊙○⊙●●○△(四換平韻)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協四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曹鄴【梅妃傳】:“梅妃為太真逼遷上陽,明皇於花萼樓念之,會夷使貢珠,命封一斛賜妃,妃謝以詩雲:‘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明皇覽詩悵然,令樂府以新聲度之,號﹝一斛珠﹞”此本調之所由昉也。後又名﹝醉落魄﹞。
〔作法〕 本調五十七字。首句四字平起仄韻,次句為平起仄韻之七言句。第三句同第二句,末句九字於第四句略豆;顧【詞律】逕將四字作句,似有礙一氣嗬成之妙。後闋首句換頭,為仄起仄收七言句。其後各句與前闋完全相同。
晚妝初過,
⊙○⊙▲(仄韻)
沉檀輕注些兒個。
⊙○⊙●○○▲(協仄韻)
向人微露丁香顆,
⊙○⊙●○○▲(協仄韻)
一曲清歌,
⊙●○○(豆)
暫引櫻桃破。
⊙●⊙○▲(協仄韻)
羅袖裹殘殷色可,
⊙●●○○●▲(換仄頭、協仄韻)
杯深旋被香醪涴。
⊙○⊙●○○▲(協仄韻)
繡床斜憑嬌無那,
⊙○⊙●○○▲(協仄韻)
爛嚼紅絨,
⊙●○○(豆)
笑向檀郎唾。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謁金門.春閨 馮延巳
〔題考〕 漢武帝使學士待詔金馬門,備顧問。金馬門亦省稱金門,用喻天子宮門。【樂府古歌】即有“延貴客,入金門”之詠;後與“玉堂”並稱,沿為掇取金紫,列位公卿 之詞。如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應金門,上玉堂有日矣。”元載【杜鴻漸碑】:“入則並金門,躋玉堂。”本調為唐詞,其取義為儒生朝謁天子。毛先舒【詞 學全書】雲:“唐樂名有﹝儒士謁金門﹞,詞沿其名。”萬氏【詞律】又收其異名﹝垂楊碧﹞、﹝花自落﹞,並雲:“【圖譜】又將調名改﹝花自落﹞,無謂。”殆 俱據他人詞句矣名詞耳。
〔作法〕 本調四十五字,首起為三字句,句法為上一下二,平仄仄,第二字雖有用平者,中不如仄聲為佳。第二句為六字,協韻。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四句與﹝菩 薩蠻﹞後闋第一句句法同。後半闋僅第一句改為六字句成仄仄平平仄仄之外,其餘均予前半闋相同。此調通首壓仄韻,後半闋唯孫光憲換頭作“輕別離,甘拋擲”兩 個三字句之外;字數及協韻並無不同。
風乍起,
○⊙▲(仄韻)
吹皺一池春水。
⊙●⊙○○▲(協仄韻)
閑引鴛鴦芳徑裏,
⊙●⊙○○●▲(協仄韻)
手挼紅杏蕊。
⊙○○●▲(協仄韻)
鬥鴨闌幹獨倚,
⊙●⊙○⊙▲(改六字句,協仄韻)
碧玉搔頭斜墜。
⊙●○○○▲(協仄韻)
終日望君君不至,
⊙●⊙○○●▲(協仄韻)
舉頭聞鵲喜。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準
〔題考〕 本調又名﹝柳長春﹞。【湘山野錄】雲:“萊公因早春宴客,自撰樂府詞,俾工歌之。”又【詞律】﹝江南春﹞詞注:“或曰:此萊公自度曲,他無作者。”可知萊 公於當時能自創作詞調。此詞所詠,於暮春時,莎草離披,踐踏尋芳,寫景抒情,正相切合,則是本調之創始,殆由萊公。按【藝林伐山】:“韓翃詩:‘踏莎行草 過春溪’;詞名﹝踏莎行﹞,本此。”又可知萊公實取韓詩以名詞也。再者﹝踏莎行﹞、﹝禦街行﹞、﹝望遠行﹞等之“行”,為行步之“行”與樂府歌行之“行” 不同所宜辨者也。(見【詞律發凡】)
〔作法〕 本調五十八字,實即七言仄韻詩兩絕合成,不過破首句七字為兩對句而已。故此調之句法與平仄,隻需注意每闋首、次二句為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之對句,餘與七絕二、三、四句無異,且第一三字之平仄均可不拘。
春色將闌,
⊙●○○
鶯聲漸老,
⊙○●▲
紅英落盡青梅小。
⊙○⊙●○○▲
畫堂人靜雨蒙蒙,
⊙○⊙●●○○
屏山半掩餘香嫋。
⊙○⊙●○○▲
密約沉沉,
⊙●○○
離情杳杳,
⊙○●▲
菱花塵滿慵將照。
⊙○⊙●○○▲
倚樓無語欲銷魂,
⊙○⊙●●○○
長空黯淡連芳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賀聖朝.留別 葉清臣
〔題考〕 以“聖朝”一詞為崇仰朝廷之詞,多見唐人詩文中,如【舊唐書禮儀誌】:“聖朝垂則,永播於方規。”杜審言詩:“聖朝尚邊策,詔論兵戈偃。”張九齡詩:“聖 朝岩穴選,應待鶴書征。”杜甫詩:“炎風朔雪天王地,隻在忠臣翊聖朝。”﹝賀聖朝﹞一調名,即昉於唐,為教坊曲。(見毛氏【填詞名解】)又以張南史詩: “欣逢眾君子,並立聖明朝”;“聖明”二字並用,因又名曰﹝賀明朝﹞。入宋,改稱“熙朝”;如曾肇【賀明堂禮成肆赦表】:“講茲钜典,屬在熙朝。”陳師道 【賀翰林曾學士】啟:“魯衛同升,亦熙朝之故事。”於是詞譜新收,本調又有一體六十一字者,又名曰﹝賀熙朝﹞,實皆同屬一調也。
〔作法〕 本調四十九字,首句七字,平起仄韻。次句五字,為上一下四,第一字與第二字,必須為仄及平,無可通融。第三句為不協韻之平起平收七言句。第四句句法與第二 句同;但“一分風雨”之“一”字,乃以入聲做平聲耳。後闋換頭,做四字兩句,多有作對偶,一不協韻,一協韻,亦有俱不協韻者。以下三句,均同前闋。
滿斟綠醑留君住,
⊙○⊙●○○▲(仄韻)
莫匆匆歸去。
●○○○▲(協仄韻)
三分春色二分愁,
⊙○⊙●●○○(句)
更一分風雨。
●⊙○○▲(協仄韻)
花開花謝,
⊙○⊙●(轉四字句,句)
都來幾許。
⊙○⊙▲(協仄韻)
且高歌休訴。
●○○○●(協仄韻)
不知來歲牡丹時,
⊙○⊙●●○○(句)
再相逢何處。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禦街行.離懷 範仲淹
〔題考〕 禦街之名,始於宋代。【東京夢華錄】:“禦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於步,兩邊乃禦廊,廊下杈子裏有磚石甃砌禦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 杏,雜花相聞,春夏望之如繡。”此北宋 汴都之禦街也。【夢梁錄】及【武林舊事】雲:“嘉會門植至餘杭門一帶街,名禦街;孟冬遇朝饗禮,賜群臣簪花,都人瞻仰天表禦街,遠望如錦。朝臣有恭謝一二 詞詠之。﹝禦街行﹞:“繡衣花帽挨排砌,錦仗天街裏,....”此南宋行都之禦街也。禦街景物膾炙人口如此。是本調創始,當在北宋至南宋則已普遍朝野矣。
〔作法〕 本調七十八字。首句七字,為平起仄韻之七言句,故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次為六字句,於第三字略豆;上三字均宜仄,下三字協韻。第三句七字,平起平收,不用韻。第四句為六字,協韻。第五句第六句均為四字句,不用韻。結句第五字協韻。後闋句法與前闋完全相同。
紛紛墜葉飄香砌,
⊙○⊙●○○▲(仄韻)
夜寂靜、
●●●(豆)
寒聲碎。
○○▲(協仄韻)
真珠簾卷玉樓空,
⊙○⊙●●○○(句)
天淡銀河垂地。
⊙●⊙○○▲(協仄韻)
年年今夜,
⊙○⊙●(句)
月華如練,
⊙○⊙●(句)
長是人千裏。
⊙●○○▲(協仄韻)
愁腸已斷無由醉,
⊙○⊙●○○▲(協仄韻)
酒未到、
●●●(豆)
先成淚。
○○▲(協仄韻)
殘燈明滅枕頭欹,
⊙○⊙●●○○(句)
諳盡孤眠滋味。
⊙●⊙○○▲(協仄韻)
都來此事,
⊙○⊙●(句)
眉間心上,
⊙○⊙●(句)
無計相回避。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
〔題考〕 【樂府紀聞】:“張誌和自稱煙波釣徒,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作﹝漁歌子﹞。”按張誌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亦名﹝漁父詞﹞,其調之曲拍,不 傳於後世。而唐宋詞人,又多有﹝漁家樂﹞之作,其為描寫漁人生活之詞則同。至範希文乃有本調之創,題義蓋與﹝漁家樂﹞無二致也。【東軒筆錄】雲:“範文正 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曲,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嚐呼為‘窮塞王’之詞。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首以送 之。”是此調之創自希文,已可證明;惟所詠則漸涉於泛耳。
〔作法〕 本調六十二字;前後闋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其所不同者僅有第三句協韻,以及下添一個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須協韻。﹝惜香詞﹞後段三字句 不協韻,實係錯誤。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雖可通融,故如楊慎詞,於後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則非初學者所宜法矣。
塞下秋來風景異,
●●⊙○○●▲(仄韻)
衡陽雁去無留意。
⊙○⊙●○○▲(協仄韻)
四麵邊聲連角起,
⊙●⊙○○●▲(協仄韻)
千障裏,
○⊙▲(協仄韻)
長煙落日孤城閉。
⊙○⊙●○○▲(協仄韻)
濁酒一杯家萬裏,
●●⊙○○●▲(協仄韻)
燕然未勒歸無計。
⊙○⊙●○○▲(協仄韻)
羌管悠悠霜滿地,
⊙●⊙○○●▲(協仄韻)
人不寐,
○⊙▲(協仄韻)
將軍白發征夫淚。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蘇幕遮.懷舊 範仲淹
〔題考〕 張說集,有﹝蘇摩遮﹞詞五首,每首下注“憶歲樂”三字,皆為七言絕句。其一雲:“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殿紫髯胡;聞道皇恩遍宇宙,來將歌舞助歡娛。”又 【新唐書】:“北方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是﹝蘇幕遮﹞本為胡樂,唐時傳入中國,遂為舞曲之一。“摩”與“莫”及“幕”均一音之 轉。按﹝蘇幕遮﹞為胡婦帽名,不知何以名曲。至宋周邦彥,依此調作詞,“鬢雲鬆,眉葉歛”之句,因亦名﹝鬢雲鬆令﹞。
〔作法〕 本調六十二字。起首兩個三字句,全與﹝更漏子﹞首二句相同。第三句為九字句,宜於前四字略豆,【詞律】言前四字作句,微嫌於詞意少貫。第四句為仄起仄韻之 七言句。結句與第三句同;而【圖譜】注雲:“可用平平平仄仄”,實謬。萬氏雲:“結句不惟定格如此,而聲響不得不然。”後闋與前闋無異。
碧雲天,
●○○(句)
黃葉地,
○●▲(仄韻)
秋色連波、
⊙●○○(豆)
波上寒煙翠。
⊙●○○▲(協仄韻)
山映斜陽天接水,
⊙●○○○●▲(協仄韻)
芳草無情、
⊙●○○(豆)
更在斜陽外。
⊙●○○▲(協仄韻)
黯鄉魂,
●○○(句)
追旅思,
○●▲(協仄韻)
夜夜除非、
⊙●○○(豆)
好夢留人睡。
⊙●○○▲(協仄韻)
明月樓高休獨倚,
⊙●○○○●▲(協仄韻)
酒入愁腸、
⊙●○○(豆)
化作相思淚。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錦纏道.春遊 宋祈
〔題考〕 【舊唐書】郭子儀傳:“大曆二年二月,子儀入朝,宰相元載、王縉、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幹、內侍魚朝恩等共出錢三十萬,宴於子儀第,恩出羅錦二百匹為子儀纏 頭之費。”又杜甫詩:“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三楚新錄】引徐仲雅詠棕枝詩:“葉似新蒲綠,身如亂錦纏。”是“錦纏”二字,為當時所豔稱。本調調 名,應創始於中唐前後。
〔作法〕 本調六十六字。起四字句,與﹝踏莎行﹞首句相同,故第一字可平。次句六字起韻,第一字可平,第三字不宜平。第三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上三字略豆,而必做 仄平平。第四句為七字仄韻,與﹝漁家傲﹞次句相同。第五六兩句,倘作九字句讀,而於第四字略豆,則與﹝蘇幕遮﹞結句無異。後闋換頭,首句五字,其句法為上 一下四作仄平平仄平,定格不可變。次句四字,與﹝一斛珠﹞首句相同,宜用仄平平仄,亦不可移易。第三句上三下四,與前闋第三句相同。第四句雖八字,實則七 字句上加一櫬字“問”耳。詞中自有此一下七之句法,如除去“問”字,則與前半第四句相同。第五六句九字,上四下五,與前半結句相同;而上四字之平仄,則應 一為仄仄平平,另一為仄平平仄。
燕子呢喃,
●●○○(句)
景色乍長春晝。
⊙●●○○▲(仄韻)
睹園林、
●○○(豆)
萬花如繡,
⊙○○▲(協仄韻)
海棠經雨胭脂透。
⊙○⊙●○○▲(協仄韻)
柳展宮眉,
⊙●○○(句)
翠拂行人首。
⊙●○○▲(協仄韻)
向郊原踏青,
●○○●○(句)
恣歌攜手。
⊙○○▲(協仄韻)
醉醺醺、
●○○(豆)
尚尋芳酒。
⊙○○▲(協仄韻)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
●⊙○⊙●○○⊙(句)
杏花深處,
●○○●(句)
那裏人家有。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離亭燕.懷古 張升
〔題考〕 【全唐詩話】:“黃頗,宜春人;與盧肇同鄉,頗富而肇貧。同日尊路赴舉,郡牧宴頗離亭,肇駐蹇十裏以俟。”唐人喜取之科舉故事入詞,此事又為當時豔稱,因以名調。(“燕”同“宴”)
〔作法〕 本調七十二字。前半起首六字兩句,隻需協韻,不必對偶;惟黃山穀詞,第二句首二字作平平。第三句七字,本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而晁補之詞,乃拗為第六字作 平,音節不諧,不足法也。第四句六字,協韻。第五句上二下三,不協韻。結句句法與第二句同,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惟晁詞首二字概作平平,則非所宜。後闋句 法概與前闋相同;為起首二句需用對偶。
一帶江山如畫,
⊙●⊙○○▲(仄韻)
風物向秋瀟灑。
⊙●⊙○○▲(協仄韻)
水浸碧天何處斷,
⊙●⊙○○●●(句)
霽色冷光相射。
●●⊙○○▲(協仄韻)
蓼嶼荻花洲,
⊙●●○○(句)
掩映竹籬茅舍。
⊙●⊙○○▲(協仄韻)
雲際客帆高掛,
⊙●⊙○○▲(協仄韻)
煙外酒旗低亞。
⊙●⊙○○▲(協仄韻)
多少六朝興廢事,
⊙●⊙○○●●(句)
盡入漁樵閑話。
●●⊙○○▲(協仄韻)
悵望倚層樓,
⊙●●○○(句)
寒日無言西下。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訴衷情.眉意 歐陽修
〔題考〕 本調為溫飛卿所創,義取【離騷】:“眾不可戶兮,執雲察餘之中情”而曰﹝訴衷情﹞。本為單調三十三字;其第二句用韻起者,又名﹝一絲風﹞。【詞譜】又收其 三十七字一調,入後變作雙調;有四十一字者因毛文錫詞首句為“桃花流水漾縱橫”,故又名﹝桃花水﹞。更有王益之四十四字,張元幹之四十六字兩體。至趙長卿 與歐陽修之四十五字體出,於是詞家奉為正調。張詞以第三句羨一字,故有﹝訴衷情﹞及﹝漁父家風﹞之聚訟,實則仍屬一調耳。至令有七十五字之﹝訴衷情近﹞, 則與本調無涉。
〔做法〕 本調四十五字。第一句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第二句為五字句協韻,句法與﹝菩薩蠻﹞第三句同。第三句為六字句。第四句亦為六字句,而於第三字略豆,蓋與﹝擣 鏈子﹞起句相同。【詞律】載【沈氏別集】以“故”字連上作七字句,而下作五字句,實乃大謬。後半闋換頭,首二句亦與﹝擣鏈子﹞相同,第三句即與本闋第二句 同,此三句謂之“流水格”。第四、第五句則為四言對句,不用韻。末句亦四字,協韻,此三句亦自成一組,謂之“蝦鬢格”。
清晨簾幕卷輕霜,
⊙○⊙●●○△(平韻)
嗬手試梅妝。
⊙●●○△(協平韻)
都緣自有離恨,
⊙○⊙●○⊙(句)
故畫作、
⊙●●(豆)
遠山長。
●○△(協平韻)
思往事,
○●●(句)
惜流光,
●○△(協平韻)
易成傷。
●○△(協平韻)
未歌先斂,
●○○●(句)
欲笑還顰,
●●○○(句)
最斷人腸。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阮郎歸.踏青 歐陽修
〔題考〕 毛先舒【詞學全書】【填詞名解】:“﹝阮郎歸﹞用【續齊諧記】阮肇事。”按【續齊諧記】雲:“永平中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見二女,顏容絕妙,便喚劉、 阮姓名,因邀至家,設胡麻飯與食之。”【續齊諧記】為梁吳均所撰,而劉、阮入天台山遇仙一事,又為唐人所豔稱,時見於詩歌,可知本調創於隋唐間。
〔作法〕 本調四十七字。首句起韻,與﹝訴衷情﹞首句相同。第二句與﹝長相思﹞第四句相同,作者亦有於第三字作仄者如吳文英詞:“春如日墜西”;但入聲在詞韻中,本 可作平,故終以第三字作平為宜。第三四句與上一二句同。後半闋換頭,起首二句為三字對句,與﹝擣鏈子﹞首二句同,與﹝更漏子﹞第三四句亦同。第三四五句與 前半闋第二三四句同。此調所有五字句均為五言拗句,重在第三字為平,切勿圖順口將下三字作仄仄平。
南園春半踏青時,
⊙○⊙●●○△(平韻)
風和聞馬嘶。
⊙○○●△(協平韻)
清梅如豆柳如眉,
⊙○⊙●●○△(協平韻)
日長蝴蝶飛。
●○○●△(協平韻)
花露重,
○●●
草煙低,
●○○
人家簾幕垂。
⊙○○●△(協平韻)
秋千慵困解羅衣,
⊙○⊙●●○△(協平韻)
畫堂雙燕歸。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南歌子.閨情 歐陽修
〔題考〕 張衡【南都賦】雲:“坐南車歌兮起鄭舞。”隋唐以來,曲多稱“子”,本調調名殆濫觴於此。又萬氏【詞律】本調下注雲:“歌又作柯”。毛先舒【詞學全書】亦 雲:“﹝南歌子﹞題,采於淳於棼事,一名﹝南柯子﹞。”是本調先後有二名也。淳於棼事見唐李公佐【南柯記】,係敘一蟻穴中之夢境。此調凡有四體,獨本詞又 名﹝望秦川﹞、﹝風蝶令﹞。至唐劉采春另有﹝南歌子詞﹞,係五言絕句,與此無涉也。
〔作法〕 本調五十二字,前後闋相同,起二句為五言對句;首句仄起仄收,次句平起平韻,與平起之五言律詩頷聯無異。第三句七字,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第一三字可平 可仄。末句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萬氏【詞律】雲:“兩結,語氣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然終以上二下七為順。如本詞前後闋末句 下七字,蓋現成唐詩句,隻是句頭加兩字也,豈可割裂耶!
鳳髻金泥帶,
⊙●○○●(句)
龍紋玉掌梳。
○○●●△(平韻)
去來窗下笑相扶,
⊙○⊙●●○△(協平韻)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協平韻)
弄筆偎人久,
⊙●○○●(句)
描花試手初。
○○●●△(協平韻)
等閑妨了繡功夫,
⊙○⊙●●○△(協平韻)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四、臨江仙.妓席 歐陽修
〔題考〕 本調之創,本詠水仙,厥後依調填詞,多屬泛詠;字數增減,體乃增多。據萬氏【詞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體之多;更有六十二、 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調外,又有秦觀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顧敻一首,尾作三字兩句,俱非正格。歐公此調,據【野客叢談】雲:“歐陽永叔 任河南推官,親一妓。時錢文僖公為西京留守。一日,宴於後園,客集而歐與妓皆不至,移時方來。錢責妓雲:‘末至何也?’妓雲:‘中暑,往涼堂睡覺,失金 釵,猶未見。’錢曰:‘若得歐推官一詞,當為償汝。’歐即席賦此。坐皆擊節,命妓滿斟送歐。而令公庫償釵。”因即注題“妓席”,而後人即奉為﹝臨江仙﹞調 為正宗。
〔作法〕 本調六十字,前後闋相同。起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韻。次為六字句,用韻。第三句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一三兩字平仄不拘。四五兩句恰與仄起五言絕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池外輕雷池上雨,
⊙●⊙○○●●(句)
雨聲滴碎荷聲。
⊙○⊙●○△(平韻)
小樓西角斷虹明。
⊙○⊙●●○△(協平韻)
闌幹私倚處,
⊙○○●●(句)
遙見月華生。
⊙●●○△(協平韻)
燕子飛來窺畫棟,
⊙●⊙○○●●(句)
玉鉤垂下簾旌。
⊙○⊙●○△(協平韻)
涼波不動簟紋平。
⊙○⊙●●○△(協平韻)
水晶雙枕畔,
⊙○○●●(句)
猶有墮釵橫。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五、西江月.佳人 司馬光
〔題考〕 李白【蘇台覽古】詩:“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雲:“﹝步虛 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雲:“﹝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 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作法〕本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蓮子居詩話】雲:“﹝西江月﹞、﹝一剪梅﹞二調,易至俗庸,故詞人多不作。”誠以此調平仄互協,較難處 置,最易失之呆滯耳。起句六字,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韻,而平仄恰與首句相反;然一三兩字平仄可以互調,而第五字則 不能勉強。第三句協平韻,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兩字平仄不論。第四句換協仄韻,而句法全與第一句同。後半闋字句作法與前半闋相同。
寶髻鬆鬆挽就,
⊙●⊙○⊙●(句)
鉛華淡淡妝成。
⊙○⊙●○△(平韻)
紅煙翠霧罩輕盈,
⊙○⊙●●○△(協平韻)
飛絮遊絲無定。
⊙●⊙○⊙▲(換協仄韻)
相見爭如不見,
⊙●⊙○⊙●(句)
有情還似無情。
⊙○⊙●○△(協平韻)
笙歌散後酒微醒,
⊙○⊙●●○△(協平韻)
深院月明人靜。
⊙●⊙○⊙▲(換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六、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題考〕 唐 裴思謙狀元及第,詣平康裏宿,詰旦賦詩雲:“銀釭斜背解鳴璫,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又鹹通中,袁皓登第,悅妓蕊珠,賦詩有 “桂枝香惹蕊珠香”之句,詞名當本於此。宋□u>張宗瑞賦此調,有“疏廉淡月,照人無寐”之語,因又名﹝珠廉淡月﹞。或以舊譜此調,分南北詞,用入 聲韻則名﹝桂枝香﹞,用上去聲韻則名﹝疏廉淡月﹞,顧亦無據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一字。首句四字起韻。第二句五字,其第一字“正”可作一豆。第三句四字協韻。第四五句實即十字一句,句法為上六下四;但亦可作上四下六。張宗瑞 “梧桐細雨”一首,正是。第六句為平起仄收之七言句,不協韻。第七句為七字,句法為上三下四,於第三字略豆。結為四字三句仄平平仄,上兩句用對偶與否聽 便;下一句協韻,其平仄與上一句相同。後闋惟首句七字與前半不同,其句法為上一下六,但亦可作上三下四,須協韻。以下均與前半闋無異;惟末三句須一氣嗬成 方佳。
登臨縱目,
○○●▲(仄韻)
正故國晚秋,
●●●⊙○(句)
天氣初肅。
⊙⊙○▲(協仄韻)
千裏澄江似練,
⊙●○○⊙●(句)
翠峰如簇。
●○○▲(協仄韻)
征帆去棹殘陽裏,
⊙○⊙●○○●(句)
背西風,
●○○(豆)
酒旗斜矗。
⊙○○▲(協仄韻)
彩舟雲淡,
●○○○●(句)
星河鷺起,
⊙○⊙●(句)
畫圖難足。
●○○▲(協仄韻)
念往昔豪華競逐,
●⊙●○○●▲(協仄韻)
歎門外樓頭,
●⊙●○○(句)
悲恨相續。
⊙⊙○▲(協仄韻)
千古憑高對此,
⊙●○○⊙●(句)
漫嗟榮辱。
●○○▲(協仄韻)
六朝舊事隨流水,
⊙○⊙●○○●(句)
但寒煙、
●○○(豆)
衰草凝綠。
⊙⊙○▲(協仄韻)
至今商女,
●○○●(句)
時時猶唱,
⊙○⊙●(句)
後庭遺曲。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七、天仙子.送春 張先
〔題考〕 段安節【樂府雜錄】雲:“﹝天仙子﹞本名﹝萬斯年﹞,李德裕進,屬龜茲部舞曲;因皇甫鬆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之句,取以為名。”又毛先舒【詞學全書】 雲:“韋莊詞:‘劉郎此日別天仙’雲雲,遂采以名。”按萬氏【詞律】所收皇甫鬆﹝天仙子﹞一闋,係三十四字單詞;至宋沈會宗始加一疊,為六十八字雙調。是 此調固昉於唐時,而調名由來,當以【樂府雜錄】為是。
〔作法〕 本調六十八字,全仄韻,為七言仄韻詩兩首合並而成。僅前後闋第四五兩句為嵌入的三字句而已。通體頗近﹝漁家傲﹞,首句正同;次句正反。第三句平起平收,與 ﹝漁家傲﹞第三句異趣,而與﹝踏莎行﹞第三句同。第四五兩句,﹝漁家傲﹞則僅一句。第六句則與﹝漁家傲﹞首句同。後半即疊前闋,無異處。
水調數聲持酒聽,
⊙●⊙○○●▲(仄韻)
午醉醒來愁未醒。
⊙●⊙○○●▲(協仄韻)
送春春去幾時回,
⊙○⊙●●○○(句)
臨晚鏡,
○⊙▲(協仄韻)
傷流景,
○⊙▲(協仄韻)
往事後期空記省。
⊙●⊙○○●▲(協仄韻)
沙上並禽池上暝,
⊙●⊙○○●▲(協仄韻)
雲破月來花弄影。
⊙●⊙○○●▲(協仄韻)
重重簾幕密遮燈,
⊙○⊙●●○○(句)
風不定,
○⊙▲(協仄韻)
人初靜,
○⊙▲(協仄韻)
明日落紅應滿徑。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八、晝夜樂.憶別 柳永
〔題考〕 本調調名之曰“樂”,乃快樂之“樂”,與﹝齊天樂﹞、﹝永遇樂﹞之出於樂章,為樂府之“樂”不同;義蓋徹晝徹夜行樂狂歡之意也。吳均詞:“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即屬此意。至李白詩:“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調名即本斯義以創焉。
〔作法〕 本調九十八字,前後闋同。顧此詞,“暮”字協,“外”字不協,乃係特例。萬氏雲:“‘暮’字協,‘外’字不協,山穀一首亦然;而柳別做則前後皆協,作者自 當皆斜為妥。”前闋首二句與﹝禦街行﹞同。次句亦可做仄平平仄平仄,與後闋同。第三句六字平收。第四句六字仄協。第五句七字,仄起仄協;亦有於第六字用 平,第五字用仄者。萬氏雲:“甚拗,或誤,不必從。”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三字亦可做平。結為十字,分作兩段。萬氏雲:“上句如五言詩,下句上一下 四。”後闋除第五句不協外,餘均同。
洞房記得初相遇,
⊙○⊙●○○▲(仄韻)
便隻合、
●⊙⊙(豆)
長相聚。
⊙○▲(協仄韻)
何期小會幽歡,
○○●●○○(句)
變作別離情緒。
●●●○⊙▲(協仄韻)
況值闌珊春色暮,
⊙●○○○●▲(協仄韻)
對滿目、
●⊙⊙(豆)
亂花狂絮。
●○○▲(協仄韻)
直恐好風光,
⊙●●○○(句)
盡隨伊歸去。
●○○○▲(協仄韻)
一場寂寞憑誰訴,
⊙○⊙●○○▲(協仄韻)
算前言、
●⊙⊙(豆)
總輕負。
⊙○▲(協仄韻)
早知恁地難拌,
⊙○●●○○(句)
悔不當初留住。
●●○○⊙▲(協仄韻)
其奈風流端正外,
⊙●○○○●●(句)
更別有、
●⊙⊙(豆)
係人心處。
●○○▲(協仄韻)
一日不思量,
⊙●●○○(句)
也攢眉千度。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九、雨淋鈴.秋別 柳永
〔題考〕 【碧雞漫誌】:“【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穀,霖雨彌日,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世傳明皇宿 上亭,雨中聞牛鐸聲,悵然而起,問黃幡綽作何語。曰:‘謂陛下特郎當!’特郎當,俗稱不整治也;明皇一笑,遂作此曲。【楊妃外傳】,又載上皇回京後,複幸 清華,侍宮嬪禦,多非舊。於望京樓下,命張野狐奏﹝雨霖鈴曲﹞,上回顧慘然。張佑詩雲:‘雨淋鈴夜卻歸秦,猶是張徽一曲新’;張徽,即張野狐也。佑意明皇 入蜀時作此曲,至雨淋鈴夜,卻又歸秦,猶是張野狐向來新曲,非異說也。”
〔作法〕本調一百鈴三字,拗句至多,曆來作者,平仄率依此詞為準,不敢稍有出入。茲祥釋其句法如下:首句四字,上三字平,下一字仄,起韻。次句八字,第四 字略頓,作豆。上四字句法為上一下三,務用仄平平仄;下四字協韻,而第二字可作平聲。第三句六字,不用韻,作平平仄仄平仄。第四句八字,句法語第二句同, 而平仄則異。第五句十一字,上四下七,於第四字略豆,有作上六下五者誤也。右下七字第三字係襯字,更須注意,切不可作為七言詩句。第六句七字,上三字一 豆,務作仄仄仄,乃定格也。結句七字,仄仄平平仄平仄,多作上四下三句法。後闋起首,即平常之七言仄句,應作上四下三句法;有作上三下四者,則音節遠遜 矣。次句八字,上三下五,於第三字略豆。第三句六字,與前闋第三句同。第四句七字,上三下四,於第三字略豆。第五句四字為仄仄平平。第六句八字,上二下 六,其下六字,句法與前闋第三句同。第七句上三下四,亦與前闋第六句同。結句五字,上二下三,為仄仄平平仄,亦有於第三字作仄者,音節終遜,不足法也。
寒蟬淒切,
○○○▲(仄韻)
對長亭晚,
●○○●(豆)
驟雨初歇。
●⊙○▲(協仄韻)
都門帳飲無緒,
○○●●○●(句)
方留戀處,
○○●●(豆)
蘭舟催發。
○○○▲(協仄韻)
執手相看,
●●○○(豆)
淚眼竟無語凝噎。
●●●○●○▲(協仄韻)
念去去、
●●●(豆)
千裏煙波,
○●○○(句)
暮靄沉沉楚天闊。
●●○○●○▲(協仄韻)
多情自古傷離別,
○○●●○○▲(協仄韻)
更那堪、
●○○(豆)
冷落清秋節。
●●○○▲(協仄韻)
今宵酒醒何處,
○○●●○●(句)
楊柳岸、
○●●(豆)
曉風殘月。
●○○▲(協仄韻)
此去經年,
●●○○(句)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協仄韻)
便縱有、
●●●(豆)
千種風情,
○●○○(句)
更與何人說。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卜算子.別意 蘇軾
〔題考〕 【詞律】引毛氏雲:“駱義烏詩,用數名,人謂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雲:“按山穀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觀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之句,故【圖譜】刪﹝卜算子﹞而名﹝百尺樓﹞;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較早也。
〔作法〕 本調四十四字,前後兩闋,均四句而兩韻;通體,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為上一下三,中加一襯字。第三句與﹝擣鏈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與上首﹝雨淋鈴﹞末句同。後半闋依此類推。
水是眼波橫,
⊙●●○○(句)
山是眉峰聚。
⊙●○○▲(仄韻)
欲問行人去那邊,
⊙●○○●●○(句)
眉眼盈盈處。
⊙●○○▲(協仄韻)
才是送春歸,
⊙●●○○(句)
又送君歸去。
⊙●○○▲(協仄韻)
若到江南趕上春,
⊙●○○●●○(句)
千萬和春住。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洞仙歌.夏夜 蘇軾
〔題考〕 【花庵詞選】:“公自序雲:‘仆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嚐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 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調者,獨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墨莊漫錄】雲:“頃見一詩 話,全載孟蜀主一詩:‘冰肌玉骨清無汗......。’雲:‘東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處景色暗相似,故檃括稍協律,以贈之也。’據此乃詩 耳,而東坡自序,乃雲是﹝洞仙歌令﹞,蓋公以此敘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國初皆末之有也。”觀此,本調創始,或即自東坡。原有一“令”字,後 又名﹝羽仙歌﹞。
〔作法〕 本調八十三字,首句四字句,不用韻。次句五字起韻,句法上一下四。第三句七字,第一字平仄不拘,下三字必作仄平仄,乃定格也。第四句九字,應作上五下四, 今此調作上三下六,實非正格。東坡詞,每不為成格所拘,即此類也。學者止作上五下四填可也。第五句亦九字,句法上三下六,唯於第三字略豆;【詞律】徑作 句,轉失一氣嗬成之義矣。下六字,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字若用仄,則第五字須用平,方得相稱。後闋換頭。首句五字,不協韻,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二句四字, 實即下七字句之豆。第三句七字,與前闋第三句同,宜拗。第四句五字。仄起平收,實亦下句之豆,句法且與第二句同。第五句四字。第六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 第七句八字,實係仄起平收之七言拗句,上冠一豆“但”字耳。結句九字,上五下四,語氣須連貫到底,故上五字亦可作豆。
冰肌玉骨,
⊙○⊙●(句)
自清涼無汗。
●○○⊙▲(仄韻)
水殿風來暗香滿。
⊙●○○●○▲(協仄韻)
繡簾開,
●○○(豆)
一點明月窺人,
●●⊙●○○(句)
人未寢、
○●●(豆)
欹枕釵橫鬢亂。
⊙●⊙○⊙▲(協仄韻)
起來攜素手,
⊙○○●●(句)
庭戶無聲,
⊙●○○(句)
時見疏星渡河漢。
⊙●○○●○▲(協仄韻)
試問夜如何,
⊙●●○○(句)
夜已三更,
⊙●○○(句)
金波淡,
○⊙●(豆)
玉繩低轉。
⊙○⊙▲(協仄韻)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
●●●○○●○○(句)
又不道流年,
●⊙●○○(句)
暗中偷換。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二、蝶戀花.春景 蘇軾
〔題考〕毛先舒雲:“﹝蝶戀花﹞,商調曲也;采梁 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其詞始於宋。司馬槱在洛下,晝夢美姝牽帷歌:‘妾本錢塘江上住’五句,詢其曲,名﹝黃金縷﹞。槱後赴錢塘幕官,為 秦少章言之,少章續其後段。槱複夢美姝每夕同寢;同寀雲:‘公廨後有蘇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歲,槱病死。故此調又名﹝黃金縷﹞。此調除﹝黃金縷﹞外, 又有﹝一籮金﹞、﹝鵲踏枝﹞、﹝鳳棲梧﹞、﹝卷珠廉﹞、﹝魚水同歡﹞、﹝明月生南浦﹞等名。”
〔作法〕本調六十字,為仄韻七絕兩首相合而成,特於第二句加兩字為冠,而於第三句亦用韻耳。首句與﹝臨江仙﹞同,次句上四下五,協仄韻,第一、第五字可平。第三句同第一句。末句平起協仄韻,又與﹝踏莎行﹞末句同。後闋全同前闋。
花褪殘紅青杏小,
⊙●⊙○○●▲(仄韻)
燕子飛時,
⊙●○○(豆)
綠水人家繞。
⊙●○○▲(協仄韻)
枝上柳綿吹又少,
⊙●⊙○○●▲(協仄韻)
天涯何處無芳草。
⊙○⊙●○○▲(協仄韻)
牆裏秋千牆外道,
⊙●⊙○○●▲(協仄韻)
牆外行人,
⊙●○○(豆)
牆裏佳人笑。
⊙●○○▲(協仄韻)
笑漸不聞聲漸悄,
⊙●⊙○○●▲(協仄韻)
多情卻被無情惱。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題考〕 【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製。”【明皇雜錄】:“祿山犯闕,議欲遷幸,帝置酒樓 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上問誰為此曲,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南唐近事】:“元宗嚐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進酒,花飛惟唱‘南朝天子好風 流’一句。”白樂天聽﹝水調﹞詞雲:“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但有因。”【碧雞漫誌】:“﹝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宮,時號﹝水調﹞; 世以今﹝水調歌﹞為煬帝自製,今曲乃宮中呂調。”綜觀以上諸說,本調創始隋唐間,為五言曲調。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今調。當時最 為通行,詞人填者極多。吳夢窗名曰﹝江南好﹞,薑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後遂句為本調異名。至所謂“歌頭”者,乃首章之一解也。(見【海錄碎事】)
〔作法〕 本調九十四字,重在拗句。首句五字,下三字為仄平仄,定格也。次句五字,為通常之五言句。此兩句各惟第一字平仄不拘,餘無可勉強。第三句十一字,句法上六 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此詞則作上六下五,第一三七字俱平仄不拘。【詞律】於第六字亦注可平,殊不盡然。蓋惟作上四下七句法,第六字間或可平,而上六下五 之句法,則萬無作平之理也。第四句六字不用韻。第五句亦六字,有時可與上句對偶;而第五字平仄均不拘。第六句五字,與第二句同。第七八句亦均五字,與首、 次兩句相同。後闋換頭。起首為三字三句,與﹝相見歡﹞後闋起首三句同。【詞律】注第一句三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上兩字亦可平可仄,殊非是。且第三句定須作仄 平平,蓋此調煩協韻之句,尾三字皆作仄平平,乃定格也。第四句以下與前半闋完全相同。
明月幾時有,
⊙●●○●(句)
把酒問青天。
⊙●●○△(平韻)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協平韻)
我欲乘風歸去,
⊙●○○⊙●(句)
又恐瓊樓玉宇,
⊙●○○⊙●(句)
高處不勝寒。
⊙●●○△(協平韻)
起舞弄清影,
⊙●●○●(句)
何似在人間。
⊙●●○△(協平韻)
轉朱閣,
●⊙●(句)
低綺戶,
⊙●●(句)
照無眠。
●○△(協平韻)
不應有恨,
⊙○⊙●(句)
何事偏向別時圓。
○●○●●○△(協平韻)
人有悲歡離合,
⊙●○○⊙●(句)
月有陰晴圓缺,
⊙●○○⊙●(句)
此事古難全。
⊙●●○△(協平韻)
但願人長久,
⊙●⊙○●(句)
千裏共嬋娟。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清平樂.晚春 黃庭堅
〔題考〕 【鬆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上乘照夜白遊賞,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上命梨園子弟,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 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碧雞漫誌】:“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製詞。蓋古樂曲聲調高下,合為三調, 曰:清調、平調、側調。此謂三調中,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清平樂﹞曲不類。後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在越 調,唐至今盛行。”萬氏【詞律】注此調,亦雲:“與﹝清平調﹞無涉。”是﹝清平樂﹞雖係唐詞,顧與﹝清平調﹞毫不相幹。【圖譜】改名﹝憶蘿月﹞,或亦因 此。
〔作法〕 本調四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協仄,後半協平。第一句四字,仄句,起韻,第三字可仄。次句五字,與﹝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句七字,仄起仄協,第一、三、 五字平仄不拘,亦有於第六字作平者,則第五字必須作仄,乃成拗句。如清蓮本詞“玉帳鴛鴦噴蘭麝”即是,顧非初學所宜。第四句六字,第一、三、五字平仄雖可 不拘,但第五字作仄,則第三字必須作平,所當注意耳。後半換協平韻。首次二句俱六字,用韻。各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三句與前半第四句同。末句與後半 第二句同。
春歸何處,
○○⊙▲(仄韻)
寂寞無行路。
⊙●○○▲(協仄韻)
若有人知春去處,
⊙●⊙○○⊙▲(協仄韻)
喚取歸來同住。
⊙●⊙○⊙▲(協仄韻)
春無蹤跡誰知,
⊙○⊙●○△(換平韻)
除非問取黃鸝。
⊙○⊙●○△(協平韻)
百囀無人能解,
⊙●⊙○⊙●(句)
因風飛過薔薇。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五、畫堂春.本意 黃庭堅
〔題考〕 白居易【三月三日詩】:“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即所謂“畫堂春”也。至薛能【贈韋氏歌】:“一曲新聲慘畫堂,可能心事憶周郎。”則似“畫堂”已成曲調矣。唐時凡豪貴之家、雕華之室,都曰畫堂,詩文中所見極多,彼時因取以為曲調名也。
〔作法〕 本調四十七字。首句七字,與﹝阮郎歸﹞第一句同。第二句六字,與﹝清平樂﹞後闋第二句同。第三句同本闋第一句。第四句四字,為仄仄平平,協平韻,第一字亦可作平。後半同前半。惟換頭作對句而不用韻,且第一三五字可以平仄不拘,此其稍異耳。
東風吹柳日初長,
⊙○⊙●●○△(平韻)
雨餘芳草斜陽。
⊙○⊙●○△(協平韻)
杏花零落燕泥香,
⊙○⊙●●○△(協平韻)
睡損紅妝。
⊙●○△(協平韻)
寶篆煙銷龍鳳,
⊙●⊙○⊙●(句)
畫屏雲鎖瀟湘。
⊙○⊙●○△(協平韻)
夜寒微透薄羅裳,
⊙○⊙●●○△(協平韻)
無限思量。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六、驀山溪.別意 黃庭堅
〔題考〕 本調一名﹝上陽春﹞。按上陽為唐代宮名,【唐書 地理誌】:“東都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常居以聽政。”至武後時,興修益廣。迨天寶後。始漸廢圮。是本調﹝上陽春﹞之名, 當出自禁中,時在開天以前;至何以演為﹝驀山溪﹞則不可考矣。
〔作法〕 本調八十二字。首句四字,平起仄收。次句五字仄起仄收。第三句五字,仄起平收。以上所有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四句七字,上三下四,上三字平仄不拘,然以音 節而論,則以用仄平平為佳。第五句四字。第六句五字,亦可五六兩句合為九字句,故語氣首須連貫,而無須用韻。第七、八兩句則為三字句,皆協仄韻。此調作家 凡前後闋首句不起韻者,則此兩句及後半闋同位置之兩句多不協韻,而平仄且各參差。如張元幹易祓等所填本調,即其例也。為首句起韻,則三字句亦須協仄,自以 本詞為正軌。至第九句五字,則與﹝蘇幕遮﹞結句同。後闋概與前闋無異。
鴛鴦翡翠,
⊙○⊙●(仄韻)
小小思珍偶。
⊙●○○▲(協仄韻)
眉黛歛秋波,
⊙●●○○(句)
盡湖南,
●⊙⊙(豆)
山明水秀。
○○⊙▲(協仄韻)
娉娉嫋嫋,
⊙○⊙●(句)
恰近十三餘,
⊙●●○○(句)
春未透,
○⊙▲(協仄韻)
花枝瘦,
○⊙▲(協仄韻)
正是愁時候。
⊙●○○▲(協仄韻)
尋芳載酒,
⊙○⊙●(協仄韻)
肯落他人後。
⊙●○○▲(協仄韻)
隻恐遠歸來,
⊙●●○○
綠成陰,
●⊙⊙
青梅如豆。
○○⊙▲(協仄韻)
心期得處,
⊙○⊙●(句)
每自不由人,
⊙●●○○(句)
長亭柳,
○⊙▲(協仄韻)
君知否,
○⊙▲(協仄韻)
千裏猶回首。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七、憶王孫.春閨 秦觀
〔題考〕 【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劉安【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不可以久留。”後詩人多用“王孫”、“芳草”為感景懷人之詞。杜甫詩: “短畦帶碧草,悵望思王孫。”已隱有“憶念王孫”之意矣。考【北裏誌】天水光遠題【楊萊兒室】詩,有“萋萋芳草憶王孫”句,則本詞全用其句,調名或即始 此。徽宗北狩時,謝克家作﹝憶君王﹞詞,即其調也。見毛先舒【詞學全書】。又本調一名﹝豆葉黃﹞,一名﹝闌幹萬裏心﹞。【繡餘吟譜】雲:“改用仄韻後,增 一疊,即﹝漁家傲﹞也。”
【作法】 本調三十一字。首、次二句,即平起之七言詩句。第三句與第二句同。第四句為三字句,平仄不可移易;尤以第一字用去聲為諧音律。末句亦為七言詩句,與第二、 三句相同。本調第二、三、五句之第五字平仄雖可移易,實惟作平音節乃始婉妙。本詞第三句“不”字入聲本可作平,學者當知所法。
萋萋芳草憶王孫,
⊙○⊙●●○△(平韻)
柳外樓高空斷魂。
⊙●○○⊙●△(協平韻)
杜宇聲聲不忍聞。
⊙●○○⊙●△(協平韻)
欲黃昏,
●○△(協平韻)
雨打梨花深閉門。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八、如夢令.春景 秦觀
〔題考〕 後唐 莊宗自度曲,詞雲:“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樂府遂曲“如夢”二字名曲。或雲:“莊宗修內苑,掘土有繡花碧色,中得斷碑,載此詞。”此調複加一疊 者,名﹝如意令﹞,蓋唐武氏有﹝如意曲﹞詞名兩襲之。(見毛氏【詞學全書】)考後唐莊宗製此詞時,本名﹝憶仙姿﹞,或謂蘇軾以其詞中有“如夢如夢”疊句, 而改為﹝如夢令﹞,是此調始於五代,已無可疑,惟調名﹝如夢令﹞,或創於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調複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 本調三十三字。通體以六言句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聲為佳,第五字則以用平為宜。本詞“綠”字,蓋以入聲作平聲也。且此二句例 用對偶,故於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對,則更工矣。第三句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韻。第四句及末句,與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 聲,第一字宜用平聲耳。第五、六為兩字疊句,協韻;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鶯嘴啄花紅溜,
⊙●⊙○○▲(仄韻)
燕尾剪波綠皺。
⊙●⊙○⊙▲(協仄韻)
指冷玉笙寒,
⊙●●○○(句)
吹徹小梅春透。
⊙●⊙○○▲(協仄韻)
依舊,
○▲(協仄韻)
依舊,
○▲(疊句)
人與綠楊俱瘦。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桃源憶故人.冬景 秦觀
〔題考〕 古代相傳之桃源有二:一為漢 永平中劉晨、阮肇遇仙處,在浙江天台,見王立程【天台山記】。另一為晉太元中,武陵漁人所發現,在湖南常德 桃源縣,見陶潛【桃花源記】,然其為理想中之仙境之則一。古人因地懷人,心焉向往,形諸篇什;如陳子良詩:“一返桃源路,別後再難逢。”杜甫詩:“緬思桃 源內,益歎身世拙。”王維詩:“笑謝桃源人,花紅複來覿。”均屬憶念桃源仙境,懷人感事之作。本調調名於此昉焉。亦作﹝虞美人影﹞,與﹝虞美人﹞本調無涉 也。
〔作法〕 本調四十八字。第一句與﹝菩薩蠻﹞首句同。第二句六字,為平仄平平平仄,而一、三兩字平仄可不拘。第三句全同第二句。第四句五字,為仄起仄協之五言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後半闋與前半闋同。本調通篇逐句用韻。
玉樓深鎖多情種,
⊙○⊙●○○▲(仄韻)
清夜悠悠誰共。
⊙●⊙○○▲(協仄韻)
羞見枕衾鴛鳳,
⊙●⊙○○▲(協仄韻)
悶則和衣擁。
⊙●○○▲(協仄韻)
無端畫角嚴城動,
⊙○⊙●○○▲(協仄韻)
驚破一番新夢。
⊙●⊙○○▲(協仄韻)
窗外月華霜重,
⊙●⊙○○▲(協仄韻)
聽徹梅花弄。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鵲橋仙.七夕 秦觀
〔題考〕 古時關於“鵲橋”之神話,以【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為最早。(見【歲華記麗】)至唐時,民間傳說更為普遍,詩人每多詠入篇什。如李白 【擬古】:“銀河非鵲橋,非時將安適。”李洞詩:“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度鵲橋。”本調調名,隨於此際產生。清毛先舒【詞學全書】雲:“﹝鵲橋仙﹞取 填河事,蓋見於﹝鴻烈解﹞。”查今本【淮南】固未見有鵲橋事也。
〔作法〕 本調五十六字。手二句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惟首句第三字雖可作平,然必須次句第三字作仄方為合宜。第三句六字起韻,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第四句惟七言句平起平收不用韻。第五句上三下四,於“卻”字分豆,而第二第六兩字可平可仄。後闋概與前闋相同。
纖雲弄巧,
⊙○⊙●(句)
飛星傳恨,
⊙○⊙●(句)
銀漢迢迢暗度。
⊙●⊙○⊙▲(仄韻)
金風玉露一相逢,
⊙○⊙●●○○(句)
便勝卻、
●⊙●(豆)
人間無數。
○○⊙▲(協仄韻)
柔情似水,
⊙○⊙●(句)
佳期如夢,
⊙○⊙●(句)
忍顧鵲橋歸路。
⊙●⊙○⊙▲(協仄韻)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句)
又豈在、
●⊙●(豆)
朝朝暮暮。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河傳.贈妓 秦觀
〔題考〕 按【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製,聲韻悲切,帝樂之。”此為水調中之河傳,非後世所行之河傳也。考【碧雞漫誌】:“﹝河傳﹞唐詞存者 二: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後仄韻。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以此知煬帝所製﹝河傳﹞不傳已久。然歐陽永叔詞內,﹝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 ﹞曲;今世﹝河傳﹞,乃仙侶調,皆令也。”今之﹝河傳﹞,亦作﹝河轉﹞。據萬氏【詞律】所載,有十六體之多。並雲:“﹝怨王孫﹞一調,與唐腔﹝河傳﹞無 異。”尚有“月照梨花”,亦列此調中。可見此調自唐以還,演變嬗蛻之繁矣。
〔做法〕本調六十一字。首句四字起韻,第一、三字可平。次為九字句,上五下四,第六、八字可仄。此句黃山穀詞作上四下五,為“對歌對舞,猶是當時眼”;音 律不諧,正類東坡不足法也。第三句四字,為平仄仄平,第一字猶可仄,第三字不宜用平。第四句與﹝鵲橋仙﹞第三句同。第六第七各為三字句,與﹝更漏子﹞首二 句同。後闋首句七字,為平起仄收七言句,第一、三字可仄可平,第二句亦九字句,惟作上四下五,與前闋殊異。第三、四句與前闋第三、四句同。末亦三字兩句, 句法與前闋末二句無異。
恨眉醉眼,
⊙○⊙▲(仄韻)
甚輕輕覷著、
●○○●●(豆)
神魂迷亂。
⊙○⊙▲(協仄韻)
常記那回,
⊙●●○(句)
小曲欄幹西畔。
⊙●⊙○○▲(協仄韻)
鬢雲鬆、
●○○(句)
羅襪鏟。
○●▲(協仄韻)
丁香笑吐嬌無限,
⊙○⊙●○○▲(協仄韻)
語軟聲低、
⊙●○○(豆)
道我何曾慣。
⊙●○○▲(協仄韻)
雲雨未諧,
⊙●●○(句)
早被東風吹散。
⊙●⊙○○▲(爺仄韻)
瘦殺人、
●⊙○(句)
天不管。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二、滿庭芳.春遊 秦觀
〔題考〕 【詩餘圖譜】載本調亦名﹝滿庭霜﹞。萬氏【詞律】則以九十三字者為﹝滿庭芳﹞,以九十五字者為﹝滿庭霜﹞。實則僅後者之前後闋第七句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 一則取柳宗元詩:“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為詞名,一則取方夔詩:“開門半山月,立馬一庭霜”為詞名,實則同一調也。又本調亦名﹝鎖陽台﹞,毛氏【詞學 全書】:“﹝滿庭芳﹞,采唐吳融詩:‘滿庭芳草易黃昏’;一名﹝鎖陽台﹞,中呂調也。”
〔作法〕 本調九十五字,前闋首二句各四字,不用韻。第二句一、三兩字皆可仄。第三句六字,起平韻,第二、三字平仄可不拘。(“過”字作仄)第四、五句與﹝驀山溪﹞ 後闋第四、五句同其句法。第六句亦六字不用韻;第一、三、五字平仄皆可不論。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第八句亦七字,亦為上三下四,而不協韻,且一為 平收,一為仄收;一則第二、四字可仄可平,一則七個字平仄不能稍易也。末句五字,協韻;與本調第四句同。後闋換頭。首句五字,為平起仄收之五言句,不用 韻。第二、三句四字對句,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惟下第三字不能作仄,其“珠”“翠”“玉”三字均可不拘。第四、五句實亦四字對偶,惟首冠一“漸”字,在 填詞法中名為“一字豆”;省去此一字觀之,則與上二、三兩句無二致也。第六句以下均與前闋同。
曉色雲開,
○●○○(句)
春隨人意,
⊙○⊙●(句)
驟雨才過還晴。
●⊙⊙●○△(平韻)
古台芳榭,
⊙○○●(句)
飛燕蹴紅英。
⊙●●○△協平韻)
舞困榆錢自落,
⊙●⊙○⊙●(句)
秋千外,
⊙⊙●(豆)
綠水橋平。
⊙●○△(協平韻)
東風裏、
○○●(豆)
朱門映柳,
○○●●(句)
低按小秦箏。
⊙●●○△(協平韻)
多情行樂處,
⊙○●●(句)
珠鈿翠蓋,
⊙○○●(句)
玉轡紅纓。
⊙●○△(協平韻)
漸酒空金榼,
●⊙○⊙●(句)
花困蓬瀛。
⊙●○△(協平韻)
豆蔻梢頭舊恨,
⊙●⊙○⊙●(句)
十年夢,
⊙⊙●(豆)
屈指堪驚。
⊙●○△(協平韻)
憑欄久,
○○●(豆)
疏煙澹日,
○○○●(句)
寂寞下蕪城。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三、青玉案.春暮 賀鑄
Bise 注:此詞後半闋第五句龍榆生教授【唐宋詞格律】作“滿城飛絮”;舒夢蘭【白香詞譜】作“清城風絮”。但一般皆作“滿城風絮”,三式皆合於格律,故於此僅用“滿城風絮”。
〔題考〕 張衡 ﹝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按:案同碗,青玉碗,盛酒之具也,唐人詩多引用之。如李白詩:“侍筆黃金台,傳觴青玉案。”杜甫詩: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本調調名,即取以創始焉。作者以此調得名,人稱﹝賀梅子﹞;蓋“梅子黃時雨”一句膾炙人口也。涪翁詩雲:“解道江南腸斷句, 世間唯有賀方回”,亦指此調詠也。又本調據毛氏【詞學全書】雲:“又名﹝一年春﹞。”
〔作法〕 本調六十七字;前後兩闋,惟第二句一為六字,一為七字,餘皆相同。起手為七言平起仄收句起仄韻。第二句六字,為五字句上加一字豆,【詞律】作三字豆,非 也。故“目”自可作平。第三句七字,與﹝漁家傲﹞第三句同。第四、五句俱四字,劇作仄平平仄,宜用對偶。其第一字雖可作平,但以仄聲為佳。第六句與﹝錦纏 道﹞末句相同。後闋惟改第二句為七言拗句,應作仄仄平平仄平仄,此定格也。
淩波不過橫塘路,
⊙○⊙●○○▲(仄韻)
但目送芳塵去。
●⊙●○○▲(協仄韻)
錦瑟年華誰與度,
⊙●⊙○○●▲(協仄韻)
月樓花院,
●○○●(句)
綺窗朱戶,
⊙○○▲(協仄韻)
惟有春知處。
⊙●○○▲(協仄韻)
碧雲冉冉衡皋暮,
⊙○⊙●○○▲(協仄韻)
彩筆空題斷腸句。
⊙●○○●○▲(協仄韻)
試問閑愁知幾許,
⊙●⊙○○●▲(協仄韻)
一川煙草,
●○○●(句)
滿城風絮,
●○○▲(協仄韻)
梅子黃時雨。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薄幸.春情 一作憶故人 賀鑄
〔題考〕 自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喧傳一時後,“薄幸”二字演為遊冶界之口頭成語。【能改齋漫錄”載琴操改韻﹝滿庭芳﹞詞,有“輕分羅帶,暗解香衷,謾贏得薄幸狂名”句。本詞“羞把香羅偷解”,似襲其語。作者與琴操同時,本調名,或即創自作者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八字。首句四字起韻,與﹝雨霖鈴﹞首句同。次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字可平。第三句亦為上三下四七字句,惟不須協韻,而第六字作平,與第二句異 耳。第四句六字,為仄仄平平平仄,一、三兩字可平可仄。第五句又圍上三下四七字句,則為不協韻之平收句,第二字平仄亦可不拘。第六句為協韻之七言詩句,惟 平仄規律精嚴,隻能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不若詩句之第一、三字可以通融也。以下三句,實為四字對句兩句,上加一字豆,而下接六字作結耳。於此“翔”“屏” “羞”“偷”四字均可作仄。後闋起句六字,上三下三不協韻;第一字可平。次句七字協韻,上三下四,平仄又與前闋七字句不同,而第六字平仄則可不拘。第三句 上三下六,【詞律】則於“雙燕”斷句,是亦可作上五下四;惟各家填此調,第三字平仄多不拘,故以三字豆為宜;而“幾”“雙”“深”三字,亦多作仄者。第四 句七字,句法與前闋第六句同。第五句四字協韻,句法上一下三,或上二下二均可;惟平仄不可移易。第六句與第七句,十二字須一氣喝成,句法或上五下七,或上 七下五,均不拘,(呂渭老與樵隱詞正其例)而平仄隻有第四字“酒”可作平。末二句十字,上四下六,與前闋末二句“翔鴛……”同。
淡妝多態,
⊙○○▲(仄韻)
更滴滴、
●⊙●(豆)
頻回盼睞。
○○●▲(協仄韻)
便認得、
●⊙●(豆)
琴心先許,
○○○●(句)
欲綰合歡雙帶。
⊙●⊙○○▲(協仄韻)
記畫堂、(豆)
●⊙○
風月逢迎,
○●○○(句)
輕顰淺笑嬌無奈。
○○●●○○▲(協仄韻)
向睡鴨爐邊,
●●●○○(句)
翔鴛屏裏,
⊙○⊙●(句)
羞把香羅偷解。
⊙●○○⊙▲(協仄韻)
自過了、
⊙●●(豆)
燒燈後,
○○●(句)
都不見、
○●●(豆)
踏青挑菜。
●○⊙▲(協仄韻)
幾回憑、
⊙○⊙(豆)
雙燕叮嚀深意,
⊙●○○⊙●(句)
往來卻恨重簾礙。
⊙○⊙●○○▲(協仄韻)
約何時再。
●○○▲(協仄韻)
正春濃酒困,
●○○⊙●(句)
人閑晝永無聊賴。
○○●●○○▲(協仄韻)
懨懨睡起,
○○●●(句)
猶有花梢日在。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五、惜分飛.本意 毛滂
〔題考〕 古樂府:“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世遂以“勞燕分飛”為離別之詞。自庚信有“秦川直望,隴水分飛”之文,後即簡稱“分飛”。入唐,引用更繁, 如孟浩然送從弟歸會稽詩雲:“向來共歡娛,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飛,誰能不驚骨。”於是臨歧惜別,黯然魂銷者,競以“惜分飛”入詞,而浸成曲調名矣。
〔作法〕 本調五十字。首句為仄起仄韻之七言句,隻第一字可平。第二句為六字,協韻,本作仄仄平平仄仄,但第一宇亦可作平。如本詞之“愁”。第三句與﹝桃源憶故人﹞第四句同。第四句與﹝桃源憶故人﹞第一句同。後半全同前半。
淚濕欄幹花著露,
⊙●○○○●▲(仄韻)
愁到眉峰碧聚。
⊙●○○●▲(協仄韻)
此恨平分取,
⊙●○○▲(協仄韻)
更無言語空相覷。
⊙○○●○○▲(協仄韻)
斷雨殘雲無意絮,
⊙●○○○●▲(協仄韻)
寂寞朝朝暮暮。
⊙●○○●▲(協仄韻)
今夜山深處,
⊙●○○▲(協仄韻)
斷魂分付潮回去。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六、河滿子.秋怨 孫洙
〔題考〕 “河”本作“何”,係人名。白樂天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自注雲:“開元中,滄州歌者姓名;臨刑進此 曲以贖死,上竟不免。”元微之﹝何滿子歌﹞雲:“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係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 將何滿為曲名,禦府親題樂府纂。”元白同時交好,聞見當同,而獨紀此事少異。顧據樂府雜錄:“靈武刺史李靈曜置酒,坐客姓駱,唱﹝何滿子﹞,皆稱妙絕。白 秀才者曰:‘家有聲妓歌此曲,音調不同。’召至令砍;發聲清越,非常音。駱遽問曰:‘莫非宮中胡二子否?’妓熟視曰:‘君豈梨園駱供奉耶?’相對泣下。皆 明皇時人也。”則此調不特創自開天前後,可以斷知;抑且可知其創自宮中。故張佑【宮詞】有“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之句也。(見王灼【碧雞漫誌】)
〔作法〕 本調七十四字。唐時本為單謂六句,每句六字,至孫光憲詞,始作七字一句,成三十七字一體。厥後又加雙疊,乃成今體。王灼雲:“﹝何滿子﹞,今詞屬雙調。兩 段各六句,內五句各六字,一句七字。五代時伊鶚、李珣亦同此。其他諸公所作,往往隻一段,而六句各六字,皆無複七字者;字句既異,即知非舊曲。”則其演變 可知矣。本詞乃近調;起二句與﹝西江月﹞同,作家多用對偶。第三句與﹝離亭燕﹞第三句同,第四句與第二句同。末二句與首二句同。
悵望浮生急景,
⊙●⊙○⊙●(句)
淒涼寶瑟餘音。
⊙○⊙●○△(平韻)
楚客多情偏怨別,
⊙●⊙○○●●(句)
碧山遠水登臨。
⊙○⊙●○△(協平韻)
目送連天衰草,
⊙●⊙○⊙●(句)
夜闌幾處疏砧。
⊙○⊙●○△(協平韻)
黃葉無風自落,
⊙●⊙○⊙●(句)
秋雲不雨長陰。
⊙○⊙●○△(協平韻)
天若有情天亦老,
⊙●⊙○○●●(句)
搖搖幽恨難禁。
⊙○⊙●○△(協平韻)
惆悵舊歡如夢,
⊙●⊙○⊙●(句)
覺來無處追尋。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七、燭影搖紅.惜春 王詵
〔題考〕 此調本名﹝憶故人﹞。【能改齋漫錄】:“都尉﹝憶故人詞﹞雲:‘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雲沈雨散。憑闌幹,東 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徽宗喜其詞,猶以不豐容宛轉為憾,遂今大晟府別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是本 曲腔調,始創於徽宗時,牌名則改自邦彥。【漫錄】所引,即今詞後闋,而“燭影搖紅”以下,辭多改易。蓋當時之﹝憶故人﹞調,隻四十八字,即此詞半闋,分作 前後闋。南宋以後,易名﹝燭影搖紅﹞始加雙疊,成九十六字耳。
〔作法〕本調九十六字,前後闋同。起為四字平句,第一字可仄。第二句為仄韻七言句,惟第一字必作仄,第三字可平。第三句與﹝禦街行﹞第三句同。第四句為五 言仄句,協韻。第五句六字,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平仄不能移易。第七、八、九三句,均為四字,首句仄收 不用韻;次句平收而“得”“見”二字俱可作平;末句為平平平仄,不可假借。本詞“不”字,為入聲,作平聲。
香臉輕勻,
⊙●○○(句)
黛眉巧畫宮妝淺。
⊙○⊙●○○▲(仄韻)
風流天付與精神,
⊙○○●●○○(句)
全在嬌波轉。
⊙●○○▲(協仄韻)
早是縈心可慣,
⊙●⊙○⊙▲(協仄韻)
更那堪、
●○○(豆)
頻頻顧盼。
○○●▲(協仄韻)
幾回得見,
●○⊙●(句)
見了還休,
⊙●○○(句)
爭如不見。
○○○▲(協仄韻)
燭影搖紅,
⊙●○○(句)
夜闌飲散春宵短。
⊙○⊙●○○▲(協仄韻)
當時誰解唱陽關,
⊙○○●●○○(句)
離恨天涯遠。
⊙●○○▲(協仄韻)
無奈雲收雨散,
⊙●⊙○⊙▲(協仄韻)
憑欄杆、
●○○(豆)
東風淚眼。
○○●▲(協仄韻)
海棠開後,
●○⊙●(句)
燕子來時,
⊙●○○(句)
黃昏庭院。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八、減字木蘭花.春情 王安國
〔越考〕 【嵐齋錄】:“唐 張搏自湖州刺史移蘇州,於堂前大植木蘭花,當盛開時,燕郡中詩客,即席賦之。陸龜蒙後至,張連酌浮白,龜蒙徑醉,強執筆題兩句雲:‘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 征帆送遠人。’頹然醉倒。搏命他客續之,皆莫能詳其意。既而龜蒙稍醒,援筆卒其章曰:‘幾度木蘭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為一時絕唱。”歐陽炯詞遂有 “今年卻憶去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之句,因以﹝木蘭花﹞為調名。顧此稱“減字”者,在詞調中固有此法,所謂“偷聲”,所謂“減字”,俱於原有腔調有所減 省也。﹝木蘭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體,本調隻四十四字,以示較原調字數為減,故曰﹝減字木蘭花﹞或簡稱曰﹝減蘭﹞。有以本調為呂嵒所 作者,特詞人假托神仙以炫奇耳。
〔作法〕 本謂四十四字。首句四字起仄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第五句同。第一、三字平仄不拘。次句七字,與﹝憶江南﹞第三句同。第三句四字,換用平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末句同。第四句七字,句法與﹝憶王孫﹞第二、三、五句均同。後闋句法與前闋無異,惟又換兩韻耳。
畫橋流水,
⊙○⊙▲(仄韻)
雨濕落紅飛不起。
⊙●⊙○○●▲(協仄韻)
月破黃昏,
⊙●○△(換平韻)
簾裏餘香馬上聞。
⊙●○○⊙●△(協平韻)
徘徊不語,
⊙○⊙▲ (三換仄韻)
今夜夢魂何處去。
⊙●⊙○○●▲(協三仄韻)
不似垂楊,
⊙●○△(四換平韻)
猶解飛花入洞房。
⊙●○○⊙●△(協四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九、千秋歲.夏景 謝逸
〔題考〕 萬歲千秋,本指長壽;“窮萬祀而不異,曆千秋而不萎”,已見謝偃【高鬆賦】。入唐,因玄宗定誕辰為千秋節,於是“千秋”“萬歲”之運用,更為普遍。【唐書 張九齡傳】:“初,千秋節,王公並獻寶鑒,九齡上【事鑒】十章,號【千秋金鑒錄】。”【隋唐嘉話】:“八月初五日,明皇生辰,為千秋節,士庶結承露囊,更 相遺問。”可知唐代中葉,對於千秋節之重視,無間朝野也。故王維詩雲:“共歡天意同人意,萬歲千秋奉聖君。”詞名之創,本含祝頌,蓋即“千秋萬歲”之省 耳。
〔作法〕 本調七十一字。首句四字,與﹝減蘭﹞第一句同。第二句五字,與﹝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第四句,與﹝天仙子﹞第四、五句同。第五、六句與﹝菩薩蠻﹞第 五、六句同;但宜用對偶。末二句則與﹝漁家傲﹞末二句同。後半換頭。首為五言仄韻句,第一字可平。餘均同前闋。
楝花飄砌。
⊙○⊙▲(仄韻)
蔌蔌清香細。
⊙●○○▲(協仄韻)
梅雨過,
⊙●●(句)
蘋風起。
○○▲(協仄韻)
情隨湘水遠,
⊙○○●●(句)
夢繞吳峰翠。
⊙●○○▲(協仄韻)
琴書倦,
○⊙●(句)
鷓鴣喚起南窗睡。
⊙○⊙●○○▲(協仄韻)
密意無人寄。
⊙●○○▲(協仄韻)
幽恨憑誰洗。
⊙●○○▲(協仄韻)
修竹畔,
⊙●●(句)
疏簾裏。
○○▲(協仄韻)
歌餘塵拂扇,
⊙○○●●(句)
舞罷風掀袂。
⊙●○○▲(協仄韻)
人散後,
○⊙●(句)
一鉤新月天如水。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瑣窗寒.寒食 周邦彥
〔題考〕 鎖本作瑣,凡窗欞之鏤花紋者,均稱瑣窗。鮑照詩:“玉鉤隔瑣窗。”獨孤及詩:“中庭桃李映瑣窗。”至杜牧詠村舍燕詩,始作鎖,“漢宮一百四十五,多下珠簾 閉鎖窗。”本調因之,取名﹝鎖窗寒﹞。於是有誤解“鎖”字為關鎖之義者,以元稹詩有“暗風吹雨入寒窗”句,因倒作﹝鎖寒窗﹞,如汲古閣【夢窗甲集】、元蕭 允之詞,俱是。顧查南曲南呂調,無作﹝鎖寒窗﹞者,可知其誤。
〔作法〕 本調九十九字。起首四字二句,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至第三句起韻,其平仄皆有一定,不可移易。第四、五句實即十字一句,而以上四字為豆耳。然 “畝”字亦有協韻者,如千裏詞,即用“許”字。中惟“一”字可平,餘均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上三字作仄平平。下四字亦可作平仄仄平,變拗為 順。第七句與﹝青玉案﹞起句同,顧第六字可仄。結亦為四字二句,上加一字豆。惟平仄與起首三句迥異,士句第二、四字可仄;中句第三字可仄;末句不可移易。 後闋換頭。首句二字,次句三字,俱仄協。第三、四句即八字句,加一豆;舍“百”字可乎外,餘均不能移易。第五句起至第八句,均與前闋第四句至第十句同;惟 第七句第五字,與第八句第六字,均應用仄,非若前闋之第六、七句可以不拘耳。結為十二字,句法上七千五;上七字又分作上三下四,平收而不用韻;下句五字協 仄。此長句惟“定”字可作平。
暗柳啼鴉,
●●○○(句)
單衣佇立,
○○●●(句)
小簾朱戶。
●○○▲(仄韻)
桐花半畝,
○○●●(句)
靜鎖一庭愁雨。
●●⊙○○▲(協仄韻)
灑空階、
●○○(豆)
更闌未休,
○⊙●○(句)
故人剪燭西窗語。
●○●●○⊙▲(協仄韻)
似楚江暝宿,
●⊙○⊙●(句)
風燈零亂,
○○⊙●(句)
少年羈旅。
●○○▲(協仄韻)
遲暮。
○▲(協仄韻)
嬉遊處。
○○▲(協仄韻)
正店舍無煙,
●●●○○(句)
禁城百五。
●○⊙▲(協仄韻)
旗亭喚酒,
○○●●(句)
付與高陽儔侶。
●●⊙○○▲(協仄韻)
想東園、
●○○(豆)
桃李自春,
○⊙●○(句)
小唇秀靨今在否。
●○●●○●▲(協仄韻)
到歸時、
●○○(豆)
定有殘英,
⊙●○○(句)
待客攜樽俎。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一、解語花.元宵 周邦彥
〔題考〕 【開元遺事﹞:“太液池千葉白蓮開,帝與貴妃宴賞,指妃謂左右曰:‘何如此解語花也!’調名據此。
〔作法〕 本調一百字。起為四字對句,平仄皆有一定,不可移易;與﹝鎖窗寒﹞起二句句法相似,而平仄適反。第三句五字,為平仄平平仄,第四句四字,為仄平平仄,一起 韻,一協韻,俱不可移易平仄。第五句上三下六,第四、八兩字可平。第六句四字,與首句同,惟須協韻,而第三字亦可平。第七句、第八句,均為上三下四之七字 句,一須協韻,一不用韻;一則第一、四、六字平仄不拘,一則平仄不可移易。末句五字,仄協,與上句語氣連貫,第一字“滿”可作平。後闋換頭。首句六字,協 韻,第三字可用平。第二、三句,即八字句加一字豆,協仄韻;一件平平平仄,一作平仄平仄;一順一拗,是為定格,不能稍稍移易。以下均與前闋同,惟結句句 法,為上一下四,與前略異
風銷焰蠟,
○○●●(句)
露浥烘爐,
●●○○(句)
花市光相射。
○●○○▲(仄韻)
桂華流瓦。
●○○▲(協仄韻)
纖雲散,
○○●(豆)
耿耿素娥欲下。
⊙●⊙○⊙▲(協仄韻)
衣裳淡雅。
○○⊙▲(協仄韻)
看楚女、
⊙●●(豆)
纖腰一把。
⊙○⊙▲(協仄韻)
簫鼓喧,
○●○(豆)
人影參差,
○●○○(句)
滿路飄香麝。
⊙●○○▲(協仄韻)
因念帝城放夜,
○●⊙○●▲(協仄韻)
望千門如晝,
●○○○●(句)
嬉笑遊冶。
○●○▲(協仄韻)
鈿車羅帕。
⊙○○▲(協仄韻)
相逢處、
○○●(豆)
自有暗塵隨馬。
⊙●●○○▲(協仄韻)
年光是也。
○○●▲(協仄韻)
惟隻見、
⊙●●(豆)
舊情衰謝。
⊙○⊙▲(協仄韻)
清漏移、
○●○(豆)
飛蓋歸來,
○●○○(句)
任舞休歌罷。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二、過秦樓.秋夜 周邦彥
〔題考〕 秦樓之名,昉於羅敷 ﹝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厥後泛指歌舞之所,李白詞:“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亦以名酒樓,【攬轡錄】:“過相州市,有秦樓、翠樓、 康樂樓,皆旗亭也。”於是“秦樓”之名,運用浸廣,遂以入詞。李甲詞有“雙燕來時,曾遇秦樓”句,即以名調。但此調異名甚多,有﹝惜餘春﹞、﹝惜餘春慢 ﹞、﹝蘇武慢﹞、﹝選冠子﹞等,字數不同,原總一調耳。(見萬樹【詞律﹞)
〔作法〕 本調一百十一字。起為四字對句。第三句六字起韻,中惟“葉”字可平,餘均不能移易。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與﹝解語花﹞首二句同。第六句與第三句同。第 七句與第八句,平仄一定;但上句於第三、四字換平,則第五字應仄。又兩句相連,作上四下六亦可,俱有先例也。第九句四字仄協,宜與上兩句語氣連頁。結為四 字三句,上加一字豆,與﹝鎖窗塞﹞上闋結句同。自第六句至此,平仄均不能有所移易。後闋相同;惟起句加三字豆,而結句減去二字,成為上五下六,或上三下八 之十一字句耳。
水浴清蟾,
●●○○(句)
葉喧涼吹,
⊙○○●(句)
巷陌馬聲初斷。
●●●○○▲(協仄韻)
閑依露井,
○○●●(句)
笑撲流螢,
⊙●○○(句)
惹破畫羅輕扇。
●●●○○▲(協仄韻)
人靜夜久憑欄,
○●●●○○(句)
愁不歸眠,
○●○○(句)
立殘更箭。
⊙○○▲(協仄韻)
歎年華一瞬,
●○○●●(句)
人今千裏,
○○○●(句)
夢沉書遠。
●○○▲(協仄韻)
空見說、
○●●(豆)
鬢怯瓊梳,
●●○○(句)
容銷金鏡,
⊙○○●(句)
漸懶趁時勻染。
⊙●●○○▲(協仄韻)
梅風地溽,
○○●●(句)
虹雨苔滋,
⊙●○○(句)
一架舞紅都變。
●●●○○▲(協仄韻)
誰信無聊為伊
○●○○●○(句)
才減江淹,
○●○○(句)
情傷荀倩。
⊙○○▲(協仄韻)
但明河影下,
●○○●●(豆)
還看疏星幾點。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三、昭君怨.春怨 萬俟雅言
〔題考〕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譜錄】:“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製。”又琴操:“齊國王穰,以其女昭君,獻之元帝,帝不之幸。後欲以一女賜單於,昭君 請行。及至,單於大悅。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隱詩有“七彈﹝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明君)。至隋 唐由樂府而入長短句,浸成詞曲名。清毛先舒【詞學全書】雲:“漢 王昭君作怨詩,入琴操,樂府吟歎曲,有﹝王明君﹞,蓋石崇擬作,以教綠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詞調多取名於琴曲;觀此,可知本調調名之由來已。又本調亦名 ﹝一痕沙﹞、﹝宴西園﹞。
〔作法〕 本調四十字,前後闋相同。第一、二、三句,正與﹝如夢今﹞句法相同;惟﹝如夢今﹞第三句不用韻,此則換用平韻。第四句三字,即協平韻,句法為仄平平,不可移易。
春到南樓雪盡,
⊙●⊙○⊙▲(仄韻)
驚動燈期花信。
⊙●⊙○⊙▲(協仄韻)
小雨一番寒,
⊙●●○△(換平韻)
倚欄幹。
●○△(協平韻)
莫把欄幹頻倚,
⊙●⊙○⊙▲ (三換仄韻)
一望幾重煙水。
⊙●⊙○⊙▲(協三仄韻)
何處是京華,
⊙●●○△(四換平韻)
暮雲遮。
●○△(協四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四、感皇恩.入京 趙企
〔題考〕 【南部新書】雲:“天貿十三載,始改﹝金風調蘇幕遮﹞為﹝感皇恩﹞。按張說﹝蘇摩遮﹞詩:“摩遮本出西海胡,琉璃寶殿紫髯胡;聞道皇恩遍宇宙,來將砍舞助 歡娛。”中有“皇恩”語,而﹝蘇幕遮﹞又為胡語,名未雅馴,因取張詞改為﹝感皇恩﹞(參閱﹝蘇幕遮﹞題考)顧兩調字句及音律,各不相同,殆改名後複改調 耳。
〔作法〕 本謂六十七字。首句五字,為五言平收詩句,不起韻;第一字可仄。次句四字,仄韻,與﹝踏莎行﹞次句同。第三句七字拗句,末三字用仄平仄,係定格也;與﹝青 玉案﹞後闋第二句同。第四、第五,實即十字一句,上四下六,自相呼應;上句第一字,與下句第一、三字,均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與﹝菩薩蠻﹞後闋起句同。 末句三字,協韻,為平平仄,不可移易。後闋換頭,起為四字句,不用韻,第一字可仄。次句第一、三字俱可平仄不拘。餘與前同。
騎馬踏紅塵,
⊙●●○○(句)
長安重到。
⊙○○▲(協仄韻)
人麵依然似花好。
⊙●○○●○▲(協仄韻)
舊情才展,
⊙○○●(句)
又被新愁分了。
⊙●⊙○○▲(協仄韻)
未成雲雨夢,
⊙○○●●(句)
巫山曉。
○○▲(協仄韻)
千裏斷腸,
⊙●●○(句)
關山古道。
⊙○⊙▲(協仄韻)
回首高城似天杳。
⊙●○○●○▲(協仄韻)
滿懷離恨,
⊙○○●(句)
付與落花啼鳥。
⊙●⊙○○▲(協仄韻)
故人何處也,
⊙○○●●(句)
青春老。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好事近.初夏 蔣子雲
〔題考〕 唐 宋時,民間所稱“好事”一語,其義有二:(一)本於【孟子】:“好事者為之也。”沿為喜好事故之詞。好讀去聲,呼報切;如杜甫詩:“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 新詩傳與誰?”白居易詩:“門以招賢盛,家因好事貧。”【圖畫寶鑒】載米元章謂:“好事家與賞鑒家,自是兩等,家多資方,貪名好勝,遇物收置,不過聽聲, 此謂好事。”皆是也。(二)謂慈善事業曰好事;【五代史唐明宗紀】:“穀帛賤,民無疾疫,則欣然曰:‘吾何以堪之?當與公等作好事以報上天。’”【錄異 記】:“嘉陵江側,有婦人,自稱十八姨,往來民家,不飲不食;每教諭於人,但作好事,莫違負神明。”本調調名取義,必居二者之一。至“近”字,在詞牌中, 與“今”“引”“慢”等相類,為表曲類之區別,與節奏之不同,與調名本義,羌無關涉。乃後世稱男女愛戀之事曰好事:以李漁【蜃中樓傳奇】有“可見從來好 事,畢竟多磨”之句,於是以“好事多磨”一成語中之“好事”,訓﹝好事近﹞之“近”為遠近之近,義似“佳期近矣”,貫非所本也。又本調亦名﹝釣船笛﹞。
〔作法〕 本調四十五字。首句與﹝訴衷情﹞第二句同。次句與﹝昭君怨﹞首句同。第三句同次句,但不用韻。第四句五字,為仄平平平仄,不可移易;【詞律】注第二字可 仄,終屬不宜。且句法為上一下四,亦定格也。後闋換頭。首為七言句,平起平收,與﹝訴衷情﹞第一句同而不用韻。次句五字協韻,第一、二字可作平,為平平仄 平仄,拗句也。(詩中拗句,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末兩句之法,與前闋同。
葉暗乳鴉啼,
⊙●●○○(句)
風定老紅猶落。
⊙●⊙○○▲(協仄韻)
蝴蝶不隨春去,
⊙●⊙○○●(句)
入熏風池閣。
●○○○▲(協仄韻)
休歌金縷勸金卮,
⊙○⊙●●○○(句)
酒病煞如昨。
⊙⊙●○▲(協仄韻)
簾卷日長人靜,
⊙●⊙○○●(句)
任楊花飄泊。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六、賀新郎.春閨 李玉
〔題考〕 本作﹝賀新涼﹞。詞話:“東坡守杭州,湖中宴會,有官妓秀蘭後至,問其故,以結發沐浴忽覺困倦對,座客頗恚恨,東坡作﹝賀新涼﹞詞以解之;即“乳燕飛華 屋”一闋也。” “涼”“底”一音之轉,後遂沿作﹝賀新郎﹞。又因坡詞有“乳燕”句,因又名﹝乳燕飛﹞。據【圖譜】及【詞律】所載,又有﹝金縷曲﹞、﹝金縷歌﹞、﹝金縷衣 ﹞、﹝貂裘換酒﹞、﹝風敲竹﹞等名,大都取名人所填詞句,以為異名耳。
〔作法〕 本調一百十六字。首句五字起韻,句法與﹝水調歌頭﹞首句,僅差第三字用平耳。第二、三句均四字句,上加三字豆,中惟“庭”字可仄;餘有定格,不能移易。第 四句為七字句,第一、三、六字可仄。第五句六字,協韻,為平仄平平仄仄,一字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第二字“玉”可作平,第七句與第四句 同。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字平仄不拘,結句六字,士三下三,協饋;依定格,必作平仄仄,仄平仄,不可易也。後闋換頭。首句七字,為平起仄協七言句; 但平仄不可稍稍通融。餘與前闋相同。
篆縷銷金鼎,
⊙●○○▲(協仄韻)
醉沉沉、
●○○(豆)
庭陰轉午,
⊙○●●(句)
畫堂人靜。
⊙○○▲(協仄韻)
芳草王孫知何處,
○●⊙○○⊙●(句)
惟有楊花糝徑。
⊙●○○●▲(協仄韻)
漸玉枕、
●⊙●(豆)
騰騰春醒。
○○○▲(協仄韻)
簾外殘紅春已透,
⊙●⊙○○●●(句)
鎮無聊、
●○○(豆)
殢酒懨懨病。
⊙●○○▲(協仄韻)
雲鬢亂、
○●●(豆)
未□整。
●○▲(協仄韻)
江南舊事休重省。
○○●●○○▲(協仄韻)
遍天涯、
●○○(豆)
尋消問息,
○○●●(句)
斷鴻難倩。
●○○▲(協仄韻)
月滿西樓憑欄久,
⊙●⊙○○⊙●(句)
依舊歸期未定。
⊙●○○●▲(協仄韻)
又隻恐、
●⊙●(豆)
瓶沉金井。
○○○▲(協仄韻)
嘶騎不來銀燭暗,
⊙●⊙○○⊙●(句)
枉教人、
●○○(豆)
立盡梧桐影。
⊙●○○▲(協仄韻)
誰伴我、
○●●(豆)
對鸞鏡。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七、瀟湘夜雨.燈花 趙長卿
〔題考〕 瀟湘為瀟水與湘水之合流,在今湖南零陵縣北;而自古傳說,每兩相關連。【山海經】:“洞壁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瀟湘之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黃 潛【山水圖】詩:“歲宴高堂空四壁,一簾煙雨夢瀟湘。”唐宋以還,且以“瀟湘雨“為天下勝景之一。【夢溪筆談】:“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 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鍾、、漁村夕陽,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本詞調名,即本於比 焉。
〔作法〕 本調九十三字,與﹝滿庭芳﹞格調極近;萬氏【詞律】則以為前後兩七字句,對偶整齊,揣其音響,與﹝滿庭芳﹞相去甚遠,其為另一調無疑。起用四字對句,不用 韻;首句第一字,次句第一、三字,均可仄。第三句六字,起平韻,與﹝河滿子﹞次句同。第四句七字,協平,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五、第六句,則為七字對 句,句法俱上三下四,平仄不可移易。結為四字兩句,如三字豆,故亦可作十一字句讀,語氣須貫,而平仄不可移易。後闋換頭,作四字三句,各句首字,及次句第 三字,俱平仄不拘。第四、第五,亦為四字兩句,加一字豆,故“煩”“巷”二字,可仄可平。第六、第七,與前闋第五、六句同。結末十二字,句法全與前同;所 異者,上三字可獨立成句,而次四字可略頓作豆耳。與﹝滿庭芳﹞結句無異。
斜點銀缸,
⊙●○○(句)
高擎蓮炬,
⊙○⊙●(句)
夜寒不耐微風。
⊙○⊙●○△(平韻)
重重簾幕掩堂中。
⊙○⊙●●○△(協平韻)
香漸遠、
○●●(豆)
長煙嫋穟,
○○●●(句)
光不定、
○●●(豆)
寒影搖紅。
○●○△(協平韻)
偏奇處、
○○●(豆)
當庭月暗,
○○●●(句)
吐焰如虹。
●●○△(協平韻)
紅裳呈豔,
⊙○●●(句)
麗蛾一見,
⊙○⊙●(句)
無奈狂蹤。
⊙●○△(協平韻)
試煩他纖手,
●⊙○○●(句)
卷上紗籠。
⊙●○△(協平韻)
開正好、
○●●(豆)
銀花照夜,
○○●●(句)
堆不盡、
○●●(豆)
金粟凝空。
○●○△(協平韻)
叮嚀語,
○○●(句)
頻將好事、
○○●●(豆)
來報主人公。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八、祝英台近.春晚 辛棄疾
〔題考〕 祝英台與梁山伯事,為中國男女因戀愛而殉身相傳最早而最普遍者。據寧波府誌:“東晉穆帝時,會稽 梁處仁,字山伯,從師過錢唐,逢一土子同渡,自稱上虞祝貞,字信齋。同學三年,祝先歸,梁後訪之,則為祝氏九娘英台也。梁求婚,協已許字鄮城馬氏。梁後為 鄮今,旋卒。祝適馬氏,過梁家,臨奠哀慟,地裂,並埋焉。”是梁祝事,發生於浙江,時則東晉。顧據【勞久雜記】,則謂“梁祝為孔子弟子,曲阜孔廟,有梁祝 讀書處。”則又事出山東,而時遠在春秋矣。複考【宜興荊溪新誌】,謂“梁祝在宜興善權山碧蘚岩讀書,同宿三年,善權寺後有石刻,大書‘祝英台讀書處’。” 則又事出江蘇。而蔣薰【留素堂集】,且謂“清水及舒城,並有祝英台墓。”則又在甘肅及安徽矣。總之,梁祝事為千古所豔稱,流傳甚廣,各處遺跡,未必真確, 而民間傳說漸近神話。於是傳祝陵山中,杜鵑開時,輒有大蝶雙飛不散,乃是二人精魂。【荊溪新誌】吳中呼黃色蝴蝶為梁山伯,墨色為祝英台,謂死後焚衣所化。 【勞久雜記】此哀感頑豔之事跡,久據曆來一般人心目之中,傳會牽摭,俯拾即是。本曲創始於宋,即以名調亦可見故事由來之久矣。本謂或無“近”字,又名﹝月 底修蕭譜﹞。
〔作法〕 本調七十七字。首二句三字對偶,起韻,平仄不可移易。第三句五字,第一字可仄,尾三字作仄平仄拗句,乃定格也。第四句九字,上四下五,第一字平仄不拘。第 五句六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四字;平起仄收,不用韻;顧第一字亦可仄。最好語氣與上句相連,合為十字一句。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誰”、 “流”二字可仄。後闋換頭,起為三字拗句,協仄韻,平仄不可稍移。第二句六字,上三字平仄不拘;惟當斟酌者,不宜四個仄聲相疊,即如第二字用仄,則第三字 宜平耳。以下均與前闋同。
寶釵分,
●○○(句)
桃葉渡,
○●▲(仄韻)
煙柳暗南浦。
⊙●●○▲(協仄韻)
怕上層樓、
⊙●○○(豆)
十日九風雨。
⊙●●○▲(協仄韻)
斷腸點點飛紅,
⊙○⊙●○○(句)
都無人管,
⊙○○●(句)
倩誰喚、
●⊙●(豆)
流鶯聲住。
⊙○○▲(協仄韻)
鬢邊覷,
●○▲(協仄韻)
試把花卜歸期,
⊙⊙⊙●○○(句)
才簪又重數。
⊙○●●○▲(協仄韻)
羅帳燈昏、
⊙●○○(豆)
哽咽夢中語。
⊙●●○▲(協仄韻)
是他春帶愁來,
⊙○⊙●○○(句)
春歸何處,
⊙○○▲(協仄韻)
卻不解、
●⊙●(豆)
帶將愁去。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九、南浦.春暮 程垓
〔題考〕 自屈原【九歌】:“予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始言南浦之後,“南浦”遂為送別之地。用之於賦,如“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別賦】)用之於 詩,如“南浦離別處,東風杜蘭多。”(武元衡【送柳郎中詩】)用之樂府,如“北梁辭歡宴,南浦送佳人。”(謝眺【鼓吹遠送曲】)“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 結。”(牛嶠【感恩多詞】)皆是也。然南浦,實有其地;考【方輿攬勝】:“武昌路有南浦,在江夏南,離騷雲:‘送美人兮南浦。’”【江夏記】:“南浦,在 江夏縣南三裏,商旅往來,皆於浦停泊。”李白【江夏行】:“適來往南浦,欲問江西船。”則南浦實在江夏,(今湖北武昌)非止送別地之泛稱也。本調調名,蓋 混言之;顧其所本可知已。
〔作法〕 本調一百零五字。首句與﹝感皇恩﹞首句同。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韻,“一”字可乎。第三句與首句同,惟第一字可仄。第四句亦九字,上三下六,上三字作 平平仄,不可移易;下六字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五句四字,第六句七字,亦即上四下七之十一字句,平仄不能移易。第七句四字,亦有不協韻與結句九字相連,或作 上六下七,或作上七下六者;然均屬變體,非定格也。此句與末二句,惟“偶”與“一”可平仄不拘,餘不能易。後闋起句六字,平仄一定。次句五字亦然。第三句 四字,協韻,第一字可仄。以下全與前闋同。
金鴨懶薰香,
○●●○○(句)
向晚來、
●●○(豆)
春酲一枕無緒。
○○⊙●○▲(協仄韻)
濃綠漲瑤窗,
⊙●●○○(句)
東風外、
○○●(豆)
吹盡亂紅飛絮。
⊙●●○○▲(協仄韻)
無言佇立,
○○●●(句)
斷腸惟有流鶯語。
●○○●○○▲(協仄韻)
碧雲欲暮,
●○●▲(協仄韻)
空惆悵韶華,
○⊙●○○(句)
一時虛度。
⊙○○▲(協仄韻)
追思舊日心情,
○○●●○○(句)
記題葉西樓,
●○●○○(句)
吹花南浦。
⊙○○▲(協仄韻)
老去覺歡疏,
⊙●●○○(句)
傷春恨、
○○●(豆)
都付斷雲殘雨。
⊙●●○○▲(協仄韻)
黃昏院落,
○○●●(句)
問誰猶在憑欄處。
●○○●○○▲(協仄韻)
可堪杜宇,
●○●▲(協仄韻)
空隻解聲聲,
○⊙●○○(句)
催他春去。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十、齊天樂.蟋蟀 薑夔
〔題考〕 【宋書樂誌】:“英勳冠帝側,萬壽永齊天”;於是“齊天”二字,恒用以比壽。入宋,譜入樂章,成為曲名。考【宋史樂誌】:“教坊樂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 曲,一曰正宮調,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是太宗時為廟堂宴享之樂章,嗣後散入民間,遂為詞調牌名。【圖譜】不收﹝齊天樂﹞而收﹝五福降中天﹞及 ﹝台城路﹞,不知即係一調異名,宜其為萬氏所嗤也。(見【詞律】)按又名﹝如此江山﹞。
〔作法〕 本調一百零二字。首句七字起韻,與﹝晝夜樂﹞起句句法同。次句六字,必作平平仄平平仄,不可移易。第三、第四為四字對句,平仄亦有一定。第五句六字,語氣 承上兩句而協韻,第一字可仄。第六句四字,協韻,平仄不能易。第七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第二字平仄不拘。第八句四字,協韻,與上句語氣呼應,不啻上五下 四之九字句。第九句十一字,上為四字豆,平仄不能易;下“獨”字可平可仄,而不可用上去,音律所關也。後闋首句六字,協韻,應作平平仄平仄仄,定格如是, 不可移易。次句五字,與下句四字,自相呼應,平仄俱有一定;惟五字句法,有作上一下四者。第四至第九句,與前闋第三至第八句同;惟結句九字,上四字豆亦同 前,下五字當作上三下二,而平仄不可移易耳。
庾郎先自吟愁賦,
⊙○⊙●○○▲(協仄韻)
淒淒更聞私語。
○○●○○▲(協仄韻)
露濕銅鋪,
●●○○(句)
苔侵石井,
○○●●(句)
都是曾聽伊處。
⊙●⊙○○▲(協仄韻)
哀音似訴,
○○●▲(協仄韻)
正思婦無眠,
●⊙●○○(句)
起尋機杼。
●○○▲(協仄韻)
曲曲屏山、
●●○○(豆)
夜涼獨自甚情緒。
●○⊙●●○▲(協仄韻)
西窗又吹暗雨。
○○●○●▲(協仄韻)
為誰頻斷續,
●○○●●(句)
相和砧杵。
○●○▲(協仄韻)
候館吟秋,
●●○○(句)
離宮吊月,
○○●●(句)
別有傷心無數。
⊙●○○○▲(協仄韻)
豳詩漫與,
○○●▲(協仄韻)
笑籬落呼燈,
●⊙●○○(句)
世間兒女。
●○○▲(協仄韻)
寫入琴絲,
●●○○(豆)
一聲聲更苦。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一、沁園春.有感 陸遊
〔題考〕 【後漢書 竇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後沿以“沁圜”為公主第宅之代詞,多見於唐人詩文。崔湜【侍宴長寧公主東莊】詩:“沁園東郭外, 鸞駕一遊盤。”儲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詩:“不言沁園好,獨隱武陵花。”吳頌【代郭令公謝男尚主表】:“門開魯館,地列沁園。”本調﹝沁園春﹞。當創始於 初唐,且出自侯門,可知也。萬氏亦雲:“﹝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又本調亦名﹝壽星明﹞。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本調無涉。
〔作法〕 本謂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 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與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 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 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蓋即 前闋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前闋同。
孤鶴歸來,
○●○○(句)
再過遼天,
●●○○(句)
換盡舊人。
⊙⊙●△(平韻)
念累累枯塚,
●⊙○⊙●(句)
茫茫夢境,
⊙○⊙●(句)
王侯螻蟻,
⊙○⊙●(句)
畢竟成塵。
⊙●○△(協平韻)
載酒園林,
⊙●○○(句)
尋花巷陌,
⊙○⊙●(句)
當日何曾輕負春。
⊙●○○○●△(協平韻)
流年改,
○○●(句)
歎圍腰帶剩,
●○○●●(句)
點鬢霜新。
●●○△(協平韻)
交親,
○△(協平韻)
散落如雲。
●●○△(協平韻)
又豈料而今餘此身。
●⊙●○○○●△(協平韻)
幸眼明身健,
●⊙○⊙●(句)
茶甘飯軟,
⊙○⊙●(句)
非惟我老,
⊙○⊙●(句)
更有人貧。
⊙●○△(協平韻)
躲盡危機,
⊙●○○(句)
消殘壯誌,
⊙○●●(句)
短艇湖中閑采蓴。
⊙●○○○●△(協平韻)
吾何恨,
○○●(句)
有漁翁共醉,
●○○●●(句)
溪友為鄰。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二、醉太平.閨情 劉過
〔題考〕 魏武帝詩,有“對酒歌太平”之句;至杜牧亦有“萬國笙歌醉太平”之詩。於是被之管絃,播入樂府,即取﹝醉太平﹞為詞調名焉。“安得中山千日酒,陶然直到太平年,”亦正可為本調名稱之注腳。後又有﹝醉思凡﹞、﹝四字令﹞二名。
〔作法〕 本調三十八字,前後闋相同。起二句平仄俱不可移易,每句第三字尤關重要,且必須去聲,則唱時方能高抗而雋永。第三句六字,第一三字平仄雖可通融,顧終以仄 平平仄平平為佳。蓋此調通體拗句,以四字為主,僅此句六字,亦宜拗以相稱也。末句雖五字,實則四字句加一豆耳,即上一下四句法也。
情高意真,
○○●△(平韻)
眉長鬢青。
○○●△(協平韻)
小樓明月調箏,
⊙○⊙●○△(協平韻)
寫春風數聲。
●○○●△(協平韻)
思君憶君,
○○●△(協平韻)
魂牽夢縈。
○○●△(協平韻)
翠銷香暖雲屏,
⊙○⊙●○△(協平韻)
更那堪酒醒。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三、喜遷鶯.閏元宵 吳禮之
〔題考〕 自毛詩有幽穀喬木之詠,舊時俗諺,遂以“梵遷”“喬遷”等為口頭祝頌之辭。唐宋科舉時代,更同後之“高標”“高升”等,為掇取巍科之代詞。如李中【送夏秀 才】詩:“況是清朝至公在,預知喬木定遷鶯。”王禹偁詩:“姓名舊在鶯遷榜,詩什重題燕子樓。”陳樵詩:“幾時磋蠖屈,後日看鶯遷。”可知當時民間,對於 “遷鶯”或“鶯遷”一詞之通俗普遍矣。胡適【詞選序】雲:“【花間集】五百首,全是倡家歌者作的,即看其中許多科舉的鄙詞如﹝喜遷鶯﹞、﹝鶴衝天﹞之類, 便可明白。”此調或加一“令”字;其四十七字一體,又名﹝鶴衝天﹞。蓋因韋莊詞有:“爭看鶴衝天”句也。萬氏【詞律】,收其四十七字另一體,亦名﹝燕歸來 ﹞。毛氏【填詞名解】雲:“案毛文鍚,有‘喬木見鶯遷’之句。”
〔作法〕 本調一百零三字。首句四字起韻,“銀”字可仄。次句五字,上一下四,“稔”“閨”二字可平。惟“正”字必須作平,(音征)定格也。第三句四字,協韻,與上 句語氣相連,合成上五下四之九字句,而平仄不可移易。第四、五為四字對句,句法同﹝沁圜春﹞第八、第九兩句。第六句六字,協韻,與上兩句相承,恰同﹝齊天 樂﹞第三、四、五句。第六、七句為六字對句,一協一否,皆用仄收句法,與﹝離亭燕﹞起二句同。第八句三字亦即下二句之豆;而下二句,既可作上五下四之九字 句,亦可作上三下六之九字句。如本詞,亦可於“遍嬉遊”略豆,以“寶馬”連下讀也。此處“勾”“寶”“香”三字,俱可平仄不拘。後闋起二字句,協韻,必作 平仄。次句七字,上三下四,平仄不能易。第三句五字,協韻,為仄起仄收之五言句,語氣須與前句相貫。以下全與前闋同。(惟“不”字以入作平)
銀蟾光彩,
⊙○○▲(仄韻)
喜稔歲閏正,
●⊙●⊙○(句)
元宵還再。
○○○▲(協仄韻)
樂事難並,
⊙●○○(句)
佳時罕遇,
⊙○⊙●(句)
依舊試燈何礙。
⊙●●○○▲(協仄韻)
花市又移星漢,
⊙●●○○●(句)
蓮炬重芳人海。
○●○○○▲(協仄韻)
盡勾引,
●⊙●(句)
遍嬉遊寶馬,
●○○⊙●(句)
香車喧隘。
⊙○○▲(協仄韻)
晴快,
○▲(協仄韻)
天意教、
○●○(豆)
人月更圓,
○●●○(句)
償足風流債。
⊙●○○▲(協仄韻)
媚柳煙濃,
⊙●○○(句)
夭桃紅小,
⊙○⊙●(句)
景物迥然堪愛。
⊙●●○○▲(協仄韻)
巷陌笑聲不斷,
⊙●●○○●(句)
襟袖餘香仍在。
○⊙○○○▲(協仄韻)
待歸也,
●○●(句)
便相期明日,
●○○⊙●(句)
踏青挑菜。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四、雙雙燕.本意 史達祖
〔題考〕 從來詞人騷客,感物興懷,每以鴛鴦燕子,方喻伉儷人生。梁簡文帝【金閨思】詩:“日移孤影動,羞睹燕雙飛。”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雙燕雙飛繞畫梁,羅 幃翠被鬱金香。”李白【雙燕離】詩:“雙燕複雙燕,雙飛令人羨。”元稹詩:“各各人寧宇,雙雙燕賀巢。”是﹝雙雙燕﹞之調名,有所從來矣。考吳夢窗詞有: “小桃謝後,雙雙燕飛來”句,本調疑即創自夢窗,而【詞苑叢談】載衛氏姊妹,唱史邦卿﹝雙雙燕﹞詞,至入汪蛟門之夢,則本詞之膾炙一時,亦可知已。
〔作法〕 本調九十八字。首句四字,應作仄平仄仄,不可移易。第二句五字,上一下四,第一字可平;亦可作上二下三,吳夢窗詞如是。第三句,四字起韻,語氣須與上句相 貫,而平仄不可移易。第四句四字,一、三兩字不拘。第五、六句均六字協,第一字俱可平可仄;惟“相”字應作去聲,方諧音律。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字 可平;而第六字必當作平。此處“不”字,即以入聲作平也。結為六字兩句,上句平收,下句仄協,平仄不可移易。後闋換頭。起為兩字句,協韻,次句四字協韻, 為平仄,平平仄仄,不可移易。第三句以下,與前闋相同。(“貼”字作平)
過春社了,
⊙○●●(句)
度簾幙中間,
⊙○●○○(句)
去年塵冷。
●○○▲(仄韻)
差池欲住,
⊙○⊙●(句)
試入舊巢相並。
⊙●●○○▲(協仄韻)
還相雕梁藻井,
⊙●○○●▲("相"作去聲)(協仄韻)
又軟語、
●⊙●(豆)
商量不定。
○○○▲(協仄韻)
飄然快拂花梢,
○○●●○○(句)
翠尾分開紅影。
●●○○○▲(協仄韻)
芳徑,
○▲(協仄韻)
芹泥雨潤。
○○●▲(協仄韻)
愛貼地爭飛,
⊙○●○○("貼"字作平)(句)
競誇輕俊。
●○○▲(協仄韻)
紅樓歸晚,
⊙○⊙●(句)
看足柳昏花暝。
⊙●●○○▲(協仄韻)
應是棲香正穩,
⊙●○○●▲(協仄韻)
便忘了、
●⊙●(豆)
天涯芳信。
○○⊙▲(協仄韻)
愁損翠黛雙蛾,
○⊙●●○○(句)
日日畫欄獨憑。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五、換巢鸞鳳.春情 史達祖
〔題考〕 鳳皇非梧桐不棲,【後漢書 仇覽傳】:“枳棘非鸞鳳所棲,”李商隱【鸞鳳】詩:“舊鏡鸞何處?衰桐鳳不棲。”是鸞鳳須擇巢而處也。又昔人每以“鸞鳳”喻新婦,如盧儲【催妝】詩:“今 日辛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是所謂“換巢鸞鳳”者,即喻女子嫁得其所也。本詞有“換巢鸞鳳教偕老”句,當即為謂名所本。
〔作法〕 本調一百字,平仄互協,為他詞體格所無。首句四字,起平韻,第一字可仄。次二句共九字,即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愁”“夢”二字平仄俱不拘。第四、五句為 五字對句,亦即為平起之五言詩句,與﹝南歌子﹞起句恰相反。第六句七字,平起平協,與﹝瀟湘夜雨﹞第四句同,即平起之七言詩句。第七句八字,於四字分豆, 句法頗似﹝醉太平﹞之起二句,惟上四字為豆,不須協韻。第八句為三字仄句,亦可作為下句之豆。末句七字,句法為六字加一豆,即換仄韻。(須同部韻)後闋協 仄。首句二字,次句三字,俱協韻;平仄一定,不能易。第三句九字,上四下五,協仄,第三、五字平仄不拘。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俱不用韻;句法與﹝瑣窗 寒﹞起句同。第六句六字,與﹝鵲橋仙﹞第三句同。第七句七字,係拗句,必作平仄平平仄平平,無一字可易。第八句亦七字,協仄;為平起之七言句。第九句三 字,均用平聲。末句七字,上三下四,與﹝驀山溪﹞第四句同;惟上三字務作仄平平,不能移易。
人若梅嬌,
⊙●○△(平韻)
正愁橫斷塢,
●⊙○●●(句)
夢繞溪橋。
⊙●○△(協平韻)
倚風融漢粉,
⊙○○●●(句)
坐月怨秦簫。
●●●○△(協平韻)
相思因什到纖腰。
⊙○⊙●●○△(協平韻)
定知我今、
⊙○●○(豆)
無魂可銷。
○○●△(協平韻)
佳期晚,
○○●(句)
謾幾度淚痕相照。
●⊙●●○○▲(換仄韻)
人悄,
○▲(協仄韻)
天渺渺。
○●▲(協仄韻)
花外語香,
○●⊙○(句)
時透郎懷抱。
⊙●○○▲(協仄韻)
暗握荑苗,
⊙●○○(句)
乍嚐櫻顆,
⊙○○●(句)
猶恨侵階芳草。
⊙●⊙○○▲(協仄韻)
天念王昌忒多情,
○●○○●○○(句)
換巢鸞鳳教偕老。
⊙○⊙●○○▲(協仄韻)
溫柔鄉,
○○○(句)
醉芙蓉一帳春曉。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六、瑞鶴仙.風懷 史達祖
〔題考〕蘇頲【龍池樂章】:“恩魚不入昆明釣,瑞鶴長如太液仙。”“瑞鶴仙”之名始此。【宋史五行誌】:“至和三年九月大饗明堂,有鶴回翔堂下;明日,又翔於上清宮。是時所在言瑞鶴,宰臣等表賀,不可勝紀。”﹝瑞鶴仙﹞之入詞,演為調名,亦昉於斯焉。
〔作法〕本調一百零二字。首句五字,為平起五言句,起仄韻。次為九字句,上五下四,與﹝桂枝香﹞次句同。第三句五字協韻,與﹝祝英台﹞第三句同。第四句亦 為九字,與次句句法相似,惟上五字係仄句。顧稼軒詞作“似三峽波濤”,則亦為平句,全同次句矣。周美成詞,作“濃於酒,偏醉情人詞客”;則亦可作上三下六 也。第五句四字,為平平仄仄,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不”字可作平。末結十三字,上句七字,上三下四,平起平收,第一字須仄。下句六字仄協,第 一字可平。但語氣,則十三字須一氣嗬成。後闋首句二字,協韻,平仄一定。第二、三句為四字對句,“聽”字可平可仄。第四句四字協仄,與上兩句語氣連貫。第 五句亦四字協仄,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六字,士三下三,協韻,平仄不能易。第七句九字,上五下四,與前闋第四句句法同,惟不協韻。第八句六字協韻, 與上句語氣亦宜連貫,第一字“也”可平。結尾十一字,上三字豆,下作四字兩句,中惟“桃”字可仄,語氣須一氣貫注。
杏煙嬌濕鬢,
⊙○○●▲(協仄韻)
過杜若汀洲,
●⊙●○○(句)
楚衣香潤。
⊙○○▲(協仄韻)
回頭翠樓近,
○○●○▲(協仄韻)
指鴛鴦沙上、
●○○○●(豆)
暗藏春恨。
⊙○○▲(協仄韻)
歸鞭隱隱,
○○●▲(協仄韻)
便不念、
●⊙●(豆)
芳痕未穩。
○○●▲(協仄韻)
自簫聲、
●○○(豆)
吹落雲東,
⊙●○○(句)
再數故園花信。
⊙●●○○▲(協仄韻)
誰問,
○▲(協仄韻)
聽歌窗罅,
⊙○○●(句)
倚月鉤欄,
●●○○(句)
舊家輕俊。
●○○▲(協仄韻)
芳心一寸,
⊙○⊙▲(協仄韻)
相思後、
○○●(豆)
總灰盡。
●○▲(協仄韻)
奈春風多事
●○○○●(豆)
吹花搖柳,
○○○●(句)
也把幽情喚醒。
⊙●○○●▲(協仄韻)
對南溪、
●○○(豆)
桃萼翻紅,
⊙●○○(句)
又成瘦損。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七、風入鬆.春園 吳文英
〔題考〕毛先舒【填詞名解】雲∶“風入鬆,古琴曲;李白詩∶‘風入鬆下清,露出草間白’,詞取此以名。”【詞譜】雲∶“漢吳叔文善琴,隱居石壁山,山多鬆 樹,嚐盛夏撫琴於鬆下,遂作此操。”又按【風俗通義】∶“河間雜歌二十一章,內有﹝風入鬆﹞。”是本調調名,由琴曲而入樂府,複由樂府而沿為詞名,由來古 矣。
〔作法〕本調七十六字,前後闋同。首句七字,為七言平韻句。次句五字,為五言平韻句。第三句七字,平起仄收,不用韻,亦為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用平。第四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三字平仄可通用。結尾六字對偶兩句,與﹝何滿子﹞結句同。
聽風聽雨過清明,
⊙○⊙●●○△(平韻)
愁草瘞花銘。
⊙●●○△(協平韻)
樓前綠暗分攜路,
⊙○●●○○●(句)
一絲柳、
●○⊙(豆)
一寸柔情。
⊙●○△(協平韻)
料峭春寒中酒,
⊙●⊙○⊙●(句)
迷離曉夢啼鶯。
⊙○⊙●○△(協平韻)
西園日日掃林亭,
⊙○⊙●●○△(協平韻)
依舊賞新晴。
⊙●●○△(協平韻)
黃蜂頻撲秋千索,
⊙○⊙●○○●(句)
有當時、
●○⊙(豆)
纖手香凝。
⊙●○△(協平韻)
惆悵雙鴛不到,
⊙●⊙○⊙●(句)
幽階一夜苔生。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八、一翦梅.春思 蔣捷
〔題考〕宋人稱一枝曰一翦,元好問【牡丹】詩:“金刀一翦腸堪斷,綠鬢劉郎半白生”;是一翦梅者,即一枝梅也。古時遠地贈人,輒以梅花一枝,表相思。【荊 州記】:“陸凱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長安與範曄,贈以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劉克莊詩:“輕煙小雪孤行路,折剩花 寄一枝。”詞名﹝一翦梅﹞,即於斯取義也。
〔作法〕本調六十字,七言與四言相間而成。首句為平韻七言句,但除第一字外,平入不能移易。次為四字兩句,句法平仄俱無二致,(第一字均可仄)故不妨用疊 句疊韻;如李易安詞:“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其例也。第四句與﹝臨江仙﹞第三句同。第五第、六句仍為四字兩句,與次三兩句同。後闋全同前闋。
一片春愁帶酒澆。
⊙●○○●●△(平韻)
江上舟搖,
⊙●○△(協平韻)
樓上簾招,
⊙●○△(協平韻)
秋娘容與泰娘嬌。
⊙○⊙●●○△(協平韻)
風又飄飄,
⊙●○△(協平韻)
雨又瀟瀟。
⊙●○△(協平韻)
何日雲帆卸浦橋。
⊙●○○●●△(協平韻)
銀字箏調,
⊙●○△(協平韻)
心字香燒,
⊙●○△(協平韻)
流光容易把人拋。
⊙○⊙●●○△(協平韻)
紅了櫻桃,
⊙●○△(協平韻)
綠了芭蕉。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九、永遇樂.綠陰 蔣捷
〔題考〕毛氏【填詞名解】雲:“永遇樂歇拍調也。唐 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踰牆之好。後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 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萬氏【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雲:“自過腔,即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為越調也。
〔作法〕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 五字協韻,與﹝解語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 字,協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結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趙師俠作“緩 步閬風仙苑”,不足法)後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清逼池亭,
⊙●○○(句)
潤侵山閣,
●○⊙●(句)
雲氣凝聚。
○●○▲(仄韻)
未有蟬前,
⊙●○○(句)
已無蝶後,
⊙○●●(句)
花事隨流水。
⊙●○⊙▲(協仄韻)
西園支徑,
⊙○○●(句)
今朝重到,
⊙○⊙●(句)
半礙醉筇吟袂。
⊙●●○○▲(協仄韻)
除非是、
⊙○●(豆)
鶯身瘦小,
○○●●(句)
暗中引雛穿去。
⊙○●○○▲(協仄韻)
梅簷滴溜,
⊙○⊙●(句)
風來吹斷,
⊙○○●(句)
放得斜陽一縷。
●●○○⊙▲(協仄韻)
玉子敲棋,
⊙●○○(句)
香綃落剪,
⊙○⊙●(句)
聲度深幾許。
⊙●○⊙▲(協仄韻)
層層離恨,
⊙○○●(句)
淒迷如此,
⊙○⊙●(句)
點破漫煩輕絮。
⊙●●○○▲(協仄韻)
應難認、
⊙○●(豆)
爭春舊館,
○○●●(句)
倚紅杏處。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瑤台聚八仙.寄興 張炎
〔題考〕瑤台為仙人所居,錯見於唐人詩中;如李白之“會向瑤台月下逢”,許渾之“曉入瑤台露氣清”,李商隱之“更在瑤台十二層”,皆是也。八仙之稱,最早 亦起於唐,李白與賀知章、李適之、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中八仙,杜甫有【飲中八仙歌】,事見【新唐書】。本詞即並取上義以為名。且詞中有 “醉餐石髓,白眼青天”句,正杜詩中“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之語,尤可見詞名之由來矣。又名﹝新雁過妝褸﹞、﹝八寶妝﹞。
〔作法〕本調九十九字。首句四字,起平韻,第一字可仄。次句九字,上三字為豆,第二字可平;下六字協韻,平仄不能移易,且以第二字用去聲為佳。第三句四 字;第四句六字,平仄俱不可易。第五六句乃七言詩句一聯,與﹝憶江南﹞第三、四句正同。第七句為三字句,協韻;仄平平乃係定格;與﹝憶王孫﹞第四句同。第 八、九句皆四字句,上仄收,下平協,平仄有一定。後闋換頭。首句上四字全平,下二字全仄,不能易。(“兩”作平聲)第二、三句亦俱四字句,上加一豆耳;平 仄不能移易。又語氣須貫,仿佛上五下四之九字句。第四五句與前闋第四五句同;惟此作前闋“也知遊事”為仄平平仄,後闋“峭壁誰家”為仄仄平平,似又相異, 但吳夢窗作“雁風自勁”,則正與前半句法同也。第六句六字仄收,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七句八字,上一下七,即七言句冠一豆耳;然僅“抱”字可平。結尾十 二字,分為三句,首為三字;次為五字;上一下四,末為四字。其中“石”與“白”,可平,“青”可仄;惟“青”作仄,則“白眼”俱當作平;夢窗作,其先例 也。
秋月娟娟,
○●○△(協平韻)
人正遠、
○⊙●(豆)
魚雁待拂吟箋。
○●●●○△(協平韻)
也知遊事,
●○○●(句)
多在第二橋邊。
○●●●○△(協平韻)
花底鴛鴦深處睡,
⊙●○○○●●
柳陰淡隔裏湖船。
⊙○●●●○△(協平韻)
路綿綿。
●○△(協平韻)
夢吹舊曲,
●○●●(句)
如此山川。
○●○△(協平韻)
平生幾兩謝屐,
○○○○●●("兩"字作平)
便放歌自得,
●●○●●(句)
直上風煙。
●●○△(協平韻)
峭壁誰家,
●●○○(句)
長嘯竟落鬆前。
○●●●○△(協平韻)
十年孤劍萬裏,
⊙○⊙●●●(句)
又何似畦分抱甕泉。
●⊙●○○⊙●△(協平韻)
中山酒,
○○●(句)
且醉餐石髓,
●●○○●(句)
白眼青天。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一、水龍吟.白蓮 張炎
〔題考〕 毛先舒【填詞名解】雲:“水龍吟,越調曲也;采李白詩:‘笛奏龍吟水。’一名﹝小樓連苑﹞,取秦觀詞:‘小樓連苑橫空’之句。”萬氏【詞律】雲:“【嘯 餘】又另收﹝莊樁歲﹞一調,解方叔詞;不知即﹝水龍吟﹞也。蓋解詞尾句雲:‘伴莊樁歲’,遂巧立此名。”按又有﹝海天闊處﹞一名,亦莫非取作者詞句以名, 不暇深考。總之,﹝水龍吟﹞為正格,其取義更當遠於太白詩;蓋﹝易係辭﹞“雲從龍”,疏:“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生”;正為本詞調名所由來 也。惟此“吟”字,係連係“龍”字,作動詞用,與樂府之﹝白頭吟﹞,﹝梁甫吟﹞之“吟”不同;以本調又名﹝龍吟曲﹞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二字。首句六字,不用韻,第三字可平。次句七字起韻,為平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三、四、五句皆四字仄句,第一字均可平仄不拘;惟末句須協韻,而三 句語氣須連貫也。第六、七、八句亦四字句,上句用平,下兩句用仄,第一字平仄俱不拘,第三句須協韻,與前相同。第九句五字,上一字為豆,第二、四字俱可用 平。第十句與上句語氣相貫,句法相同。結句六字,上三字分豆,平仄不能移易。後闋首句六字,仄起仄韻,第一、三兩字可仄可平。次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 “被”字平仄不拘。以下第三句至第八句,與前闋第三至第八句同。第九句五字,上一下四,第二、四字平仄通用。第十句四字,第一、三字均可用平。末句四字, 上一下三,平仄不能易,稼軒 放翁,均如此作。有謂末二句實僅一七字句,下句第一字為襯字,此語殊不盡然,因另有七字句結尾體,句法大異,惟趙長卿用之,他家俱少用,不足為法。又此二 句與上句語氣連貫,有並作四字三句,而上加一字豆者,亦屬非是。
仙人掌上芙蓉,
○○⊙●○○(句)
涓涓猶滴金盤露。
⊙○⊙●○○▲(仄韻)
輕妝照水,
⊙○●●(句)
纖裳玉立,
⊙○●●(句)
飄飄似舞。
⊙○●▲(協仄韻)
幾度消凝,
⊙●○○(句)
滿湖煙月,
⊙○○●(句)
一汀鷗鷺。
⊙○○▲(協仄韻)
記小舟夜悄,
●⊙○⊙●(句)
波明香杳,
⊙○⊙●(句)
渾不見、
⊙●●(豆)
花開處。
○○▲(協仄韻)
應是浣紗人妒,
⊙●⊙○○▲(協仄韻)
褪紅裳、
●○○(豆)
被誰輕誤。
⊙○○▲(協仄韻)
閑情淡雅,
⊙○●●(句)
冶姿清潤,
⊙○○●(句)
憑嬌待語。
⊙○●▲(協仄韻)
隔浦相逢,
⊙●○○(句)
偶然傾蓋,
⊙○○●(句)
似傳心素。
⊙○○▲(協仄韻)
怕湘皋佩解,
●○○⊙●(句)
綠雲十裏,
⊙○⊙●(句)
卷西風去。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二、綺羅香.紅葉 張炎
〔題考〕 綺羅香用喻豪華旖旎之境,唐宋人多用於詩詞。如秦韜玉詩:“蓬門未識綺羅香,欲遣良媒益自傷;”歐陽修詩:“綺羅香裏留佳客,絃管聲來颺晚風。”詞調即取以為名。
〔作法〕 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平仄相反,不能移易。第三句六字起韻,第一字可仄。第四句十字,上四下六,亦可分作兩句,但語氣須貫;第一、五字可仄 可平。第五六句皆上三下四之七字句,上句平收,下句仄協,宜用對偶。上句第二、三、四,下句第二、四字,俱平仄不拘。第七句亦七字,可作上一下六,亦可作 上三下四;而平仄不能易。結句七字,作仄平平仄仄平仄,(“不”字入作平)定格也。後闋首句六字協韻,上三字平,下三字仄,平仄一定。次句六字,第五字可 平。第三句四字協韻,首字可仄。此二句亦可並作一句,成為上四下六,與前闋第四句相同。以下句法,悉與前同。至結句則為五字,上二下三,平仄不能移易。
萬裏飛霜,
●●○○(句)
千山落木,
○○●●(句)
寒豔不招春妒。
⊙●●○○▲(仄韻)
楓冷吳江、
⊙●○○(豆)
獨客又吟愁句。
⊙●●○○▲(協仄韻)
正船艤、
●⊙⊙(豆)
流水孤村,
⊙●○○(句)
似花繞、
●⊙●(豆)
斜陽芳樹。
⊙○○▲(協仄韻)
甚荒溝一片淒涼,
●○○●●○○(句)
載情不去載愁去。
●○⊙●●○▲(協仄韻)
長安誰問倦旅,
○○○●●▲(協仄韻)
羞見衰顏借酒,
○●○○⊙●(句)
飄零如許。
⊙○○▲(協仄韻)
漫倚新妝、
⊙●○○(豆)
不入洛陽花譜。
⊙●●○○▲(協仄韻)
為回風、
●⊙⊙(豆)
起舞樽前,
⊙●○○(句)
盡化作、
●⊙●(豆)
斷霞千縷。
⊙○○▲(協仄韻)
記陰陰綠遍江南,
●○○●●○○ (句)
夜窗聽暗雨。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三、疏影.梅影 張炎
〔題考〕 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後遂以“疏影”“暗香”為梅之故實。【硯北雜誌】:“小紅,順陽公青衣也,有色藝。順陽公請 老,薑堯章詣之,一日,授簡征新聲,堯章製﹝暗香﹞、﹝疏影﹞二詞,公使二妓肆習之,音節清婉。堯章歸吳興,公尋以小紅贈之。其夕大雪,過垂虹,賦詩曰: “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蕭;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又【詞源】雲:“詞之賦梅,惟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 者。”是本詞乃薑夔自度曲,創於詠梅,取義於林詩也。又﹝暗香﹞﹝疏影﹞亦名﹝紅情﹞﹝綠意﹞。
〔作法〕 本調一百十字。首句四字起韻,句法與﹝桂枝香﹞首句同。次句五字,與﹝桂枝香﹞次句所異者,第二字可平,第五字可仄耳。第三句四字協韻,句法與﹝桂枝香﹞ 第三句同;惟第二字不能用平。第四、第五,均四字平句,第一字均可作仄。第六句六字,亦可作平平仄仄平仄。第七句七字,為平起仄收七言句,不協韻,第三字 不能平。第八句亦七字,上三下四,協韻;上三字為仄仄仄,係定格,下四句中“前”可易仄。第尢句為七字平句,亦上三下四,“深”“竹”二字可仄可平。結句 六字協,第一字不拘平仄。後闋起句六字,不協韻,平仄一定。次五字句,第三字可作平。第三句四字協,第一字亦可平。此二句亦可作九字一句,蓋語氣須貫也。 自第三句起,句法與前闋無異;惟第六句僅“不”字可平,與前稍異耳。
黃昏片月,
○○●▲(仄韻)
似滿地碎陰,
●●⊙●⊙(句)
還更清絕。
⊙●○▲(協仄韻)
枝北枝南,
⊙●○○(句)
疑有疑無,
⊙●○○(句)
幾度背燈難折。
⊙⊙●⊙○▲(協仄韻)
依稀倩女離魂處,
⊙○●●○○●(句)
緩步出、
●●●(豆)
前村時節。
⊙○○▲(協仄韻)
看夜深、
●●⊙(豆)
竹外橫斜,
●●○○(句)
應妒過雲明滅。
⊙●●○○▲(協仄韻)
窺鏡蛾眉淡掃,
○●○○●●(句)
為容不在貌,
●○⊙●●(句)
獨抱孤潔。
⊙●○▲(協仄韻)
莫是花光,
⊙●○○(句)
描取春痕,
⊙●○○(句)
不怕麗譙吹徹。
⊙●●○○▲(協仄韻)
還驚海上燃犀去,
⊙○●●○○●(句)
照水底、
●●●(豆)
珊瑚疑活。
⊙○○▲(協仄韻)
做弄得、
●●⊙(豆)
酒醒天寒,
⊙●○○(句)
空對一庭香雪。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四、采桑子.春暮 朱藻
〔題考〕 【詞律】﹝醜奴兒﹞注:“全唐詩作﹝采桑子﹞。此調為唐教坊大曲,一名﹝采桑﹞,一名﹝楊下采桑﹞;南卓【揭鼓錄】作﹝涼下采桑﹞,屬太簇角。馮正中詞, 名﹝羅敷豔歌﹞,李後主詞,名﹝采桑子令﹞。宋初皆名﹝采桑子﹞,陳無己名﹝羅敷媚﹞,惟黃山穀名﹝醜奴兒﹞。”按黃﹝醜奴兒﹞詞,即“得意許多時”一 首,共六十二字,與本謂大異。故四十六字之本調,當名﹝采桑子﹞,與﹝醜奴兒﹞正格無涉。至﹝采桑﹞、﹝羅敷﹞等名,則均取義於【古樂府】﹝陌上桑﹞也。
〔作法〕 本謂四十六字。首句與﹝菩薩蠻﹞首句同,惟不用韻。第二、三句均四字協,平仄相同,與﹝減字木蘭花﹞第三句同。第四句即仄起平韻之七言句,亦與﹝減字木蘭花﹞第四句同。後闋概同前闋。
幛泥油壁人歸後,
⊙○⊙●○○●(句)
滿院花陰,
⊙●○△(平韻)
樓影沉沉,
⊙●○△(協平韻)
中有傷春一片心。
⊙●○○⊙●△(協平韻)
閑穿綠樹尋梅子,
⊙○⊙●○○●(句)
斜日籠明,
⊙●○△(協平韻)
團扇風輕,
⊙●○△(協平韻)
一徑楊花不避人。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五、荊州亭.題柱 吳城小龍女
〔題考〕 本詞舊傳題於荊州江亭柱間,因以為名,故亦曰﹝江亭怨〕。按【異聞總錄】:“荊州江亭柱間有詞,黃魯直讀之,淒然曰:‘似為予發也。’是夕夢女子曰:‘吾 家豫章吳城山,附客舟至此,墮水死,不得歸,登江亭有感而作,不意公能識之。’魯直驚寤曰:‘此吳城 小龍女也。’”【冷齋夜話】所載亦同。【花庵詞選】則名﹝清平樂令﹞。玩其詞句,實為﹝如夢令﹞之去其尾而加雙疊者;大抵山穀自創,特偽托神鬼以傳,亦猶 ﹝減蘭﹞之偽托呂仙耳。
〔作法〕 本調四十六字,前後闋同。第一、二、三句,句法與﹝昭君怨﹞無異;惟第三句不換韻,改第四句三字作六字,仍協仄韻,與第一、二句同其句法耳。又如將﹝如夢令﹞截去其尾,壘作雙調,亦即成為本詞。
簾卷曲欄獨倚,
⊙●⊙○⊙▲(仄韻)
江展暮雲無際。
⊙●⊙○⊙▲(協仄韻)
淚眼不曾晴,
⊙●●○○(句)
家在吳頭楚尾。
⊙●⊙○⊙▲(協仄韻)
數點雪花亂委,
⊙●⊙○⊙▲(協仄韻)
撲漉沙鷗驚起。
⊙●⊙○⊙▲(協仄韻)
詩句欲成時,
⊙●●○○(句)
沒入蒼煙叢裏。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六、醉花陰.重九 李清照
〔題考〕 【古杭雜記】:“太學服膺齋上舍鄭文,秀洲人;其妻寄以﹝憶秦娥﹞雲:‘花深深,一勾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閑將鈿帶結同心。’此詞為同舍見者傳播,酒樓妓 館皆歌之。”即本詞命名所本也。【琅環記】:“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詞以示陸德夫。德夫曰:‘隻有 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政易安作也。”是調名殆即創自易安。
〔作法〕 本調五十二字。首句七字,與﹝惜分飛﹞首句同。次句五字,與﹝桃源憶故人﹞末句同。第三句亦五字,不用韻,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第四句九字,上四字為豆, 下五字仄協,第一字俱可用平。後闋換頭,起句為平起仄收七言句。次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然亦有作上二下三者,則與前闋第二句同矣。惟此句第一字宜仄,不 宜用平。稼軒詞雖作平,不足法也。第三、四句與前回。
薄霧濃雲愁永晝,
⊙●⊙○○●▲(仄韻)
瑞腦銷金獸。
⊙●○○▲(協仄韻)
佳節又重陽,
⊙●●○○(句)
寶枕紗廚、
⊙●○○(豆)
昨夜涼初透。
⊙●○○▲(協仄韻)
東籬把酒黃昏後,
⊙○⊙●○○▲(協仄韻)
有暗香盈袖。
●●○○▲(協仄韻)
莫道不銷魂,
⊙●●○○(句)
簾卷西風、
⊙●○○(豆)
人比黃花瘦。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七、鳳凰台上憶吹簫.別情 李清照
〔題考〕 【填詞名解】:“列仙傳載秦弄玉事,詞取以名。”按【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篇,能致孔雀白鶴,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一旦隨鳳飛去,故 秦人為作鳳女詞於雍宮中,時有簫聲雲。”又【水經注】:“雍有鳳台,鳳女祠,秦穆公女弄玉好吹簫,公為築鳳台以居之。”故事相傳,每入唐人詩什,李嶠詩: “鑾輅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凰台;”詞名於焉以創也。
〔作法〕 本調九十五字;前闋句法悉與﹝滿庭芳﹞同。惟第四五句九字﹝滿庭芳﹞作上四下五,此則於四字兩句上加一豆耳。以下亦惟結句減去一字,卻與﹝瀟湘夜雨﹞前闋 結句同。後闋換頭。首為兩字句,均作平聲,協韻;初他作俱不協,後以易安作如此,都改從之。次句四字,不協,為仄平仄仄,不能移易。第三句五字,別家均作 上一下四句法,故第一字應仄,第二字可平;茲為上三下二句法,完全為平收五言句,亦創格也。第四句四字,協韻,第一字可平。此二句語氣連貫,可作九字一 句。第五句以下,概同前闋。至本詞在“從今又添”句“添”字用平,與前“非幹病酒”之“酒”字異趣,亦為易安特創,非通例也。
香冷金猊,
⊙●○○(句)
被翻紅浪,
⊙○⊙●(句)
起來慵自梳頭。
⊙○⊙●○△(平韻)
任寶奩塵滿,
●●○○●(句)
日上簾鉤。
⊙●○△(協平韻)
生怕離懷別苦,
⊙●⊙○⊙●(句)
多少事、
○●●(豆)
欲說還休。
⊙●○△(協平韻)
新來瘦、
○○●(豆)
非幹病酒,
○○●●(句)
不是悲秋。
⊙●○△(協平韻)
休休。
○△(協平韻)
這回去也,
⊙○●●(句)
千萬遍陽關,
○●●○○(句)
也則難留。
⊙●○△(協平韻)
念武陵人遠,
●⊙○○●(句)
煙鎖秦樓。
⊙●○△(協平韻)
惟有樓前流水,
⊙●⊙○⊙●(句)
應念我、
○⊙●(豆)
終日凝眸。
⊙●○△(協平韻)
凝眸處、
○○●(豆)
從今又添,
○○●⊙(句)
一段新愁。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八、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題考〕 【填詞名解】:“宋 蔣捷賦﹝秋聲﹞,俱用‘聲’字收韻,故名。案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梟娜,不欲輒盡。”據張炎雲:“有法曲,有大曲,有慢曲;若曰法曲,則以倍四頭 管(即篳篥)品之,大曲則以倍六頭管品之,惟慢曲,引、近,名曰小唱。”是此為慢曲;蓋別有﹝聲聲令﹞也。
〔作法〕 本調九十七字。本作多用疊字,以仄作平。學者不善用變聲,盡可於作平處徑用平聲字填之也。【詞律】雲:“易安所作,用字奇橫,而不妨音律,故卓絕千古;人 若不及其才,而故學其筆,則未免類狗矣。”此應慎於效學者也。首句四字,他作皆不起韻,與第二句四句對偶。第三句六字起韻,第四字亦可作平;而第五字例不 可仄。第四、五句,本調原作上六下四,然他家皆於第四字斷句,皆作上四幹六,故仍之。第六句六字,第四字應用平聲,第五字可平可仄。第七句七字,上三下 四,第二字當用平聲。第八句三字,全仄。第九句九字,他詞皆作兩四字句加一豆,獨本作為上三下六;(“卻”“舊”二字可平)惟語氣一氣嗬成,固可不拘耳, 後闋換頭。起六字協,第五字可仄;顧他詞多有不協韻者。第二句九字,上三下六,為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然亦有作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者,稼軒詞是也。 (是傳家合在玉皇香案)第三至第七句,與前闋第四至第八句同。末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二、三字例當作平;下四字例為平仄仄仄,不可移易也。(亦有作九字 句,與前闋同者,見﹝惜香樂府﹞。)
尋尋覓覓,(第一"覓"字作平,他本作仄)
○○○●
冷冷清清,
●●○○(句)
淒淒慘慘戚戚。(第一"戚"字作平,他本作仄)
○○●●○▲(仄韻)
乍暖還寒時候,
⊙●○○○●(句)
最難將息。
●○○▲(協仄韻)
三杯兩盞淡酒,("盞"作平)
○○●○⊙●(句)
怎敵他、("敵"作平)
●○○(豆)
晚來風急。
●○○▲(協仄韻)
雁過也,
●●●(句)
正傷心、
●○○(豆)
卻是舊時相識。
●●⊙○○▲(協仄韻)
滿地黃花堆積。
●●○○⊙▲(協仄韻)
憔悴損、
⊙⊙⊙(豆)
而今有誰忺摘。
⊙⊙●○⊙▲(協仄韻)
守著窗兒,
⊙●○○(句)
獨自怎生得黑。("獨"、"得"作平)
⊙●⊙○○▲(協仄韻)
梧桐更兼細雨,
○○●○⊙●(句)
到黃昏、
●○○(豆)
點點滴滴。(第二"點"、第一"滴"作平)
●○○▲(協仄韻)
這次第,
●●●(句)
隻一個、("一"、"個"作平)
●○○(豆)
愁字了得。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九、南鄉子.春閨 孫道絢
〔題考〕 南鄉即南國,唐人稱南中。本詞初為單調,創於歐陽炯;【詞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兩首。如“路入南中,恍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 纖纖抬素手。”固為本意也。迨馮延已始添作雙調,成今體之五十六字。歐陽修前後首句俱減為四字,名﹝減字南鄉子﹞。
〔作法〕 本調五十六字。首句五字,與﹝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第三句為七言仄句,不用韻;句法與﹝浪淘沙﹞第四句同。第四句為兩字句,例用平平,協韻。末句與第二句同。後闋概同前闋。
曉日壓重簷,
⊙●●○△(平韻)
鬥帳春寒起未忺。
⊙●○○●●△(協平韻)
天氣困人梳洗懶,
⊙●⊙○○●●(句)
眉尖,
○△(協平韻)
淡畫春山不喜添。
⊙●○○●●△(協平韻)
閑把繡絲撏,
⊙●●○△(協平韻)
認得金鍼又倒拈。
⊙●○○●●△(協平韻)
陌上遊人歸也未,
⊙●⊙○○●●(句)
懨懨,
○△(協平韻)
滿院楊花不卷簾。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十、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題考〕 毛先舒【填詞名解】雲:“查,古槎字;詞名采海客事。”考【博物誌】:“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睹日月星辰,後忽忽不覺晝夜。至 一處,遙望宮中多織婦,一丈夫牽牛飲之,因還。後至蜀,問嚴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荊楚歲時】記載張騫 使大夏,乘槎尋河源事略同,此即所謂“海客乘槎”故事也。顧查“生”本可讀“星”;【詩經 小雅】:“不如友生”;傳,“協桑經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按【拾遺記】:“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繞四 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複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槎。”是星槎之名,由來古矣。李商隱詩:“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劉禹錫詩:“星槎上漢杳 難從。”總之,乘槎上天,為古代神話,唐時尤為民間所豔稱,於是詠入詩篇,播之樂府,迨至五代遂取以入詞耳。
〔作法〕 本調四十字,實即五言八句耳。首句前後俱拗,用﹝長相思﹞末句句法,風格殊別;惟非正體耳。他家首句,多作仄仄仄平平,餘無異。學者以首句作順為宜。
去年元夜時,
●○○●○(句)
花市燈如晝。
⊙●○○▲(仄韻)
月上柳梢頭,
⊙●●○○(句)
人約黃昏後。
⊙●○○▲(協仄韻)
今年元夜時,
⊙○○●○(句)
月與燈依舊。
⊙●○○▲(協仄韻)
不見去年人,
⊙●●○○(句)
淚濕春衫袖。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一、鷓鴣天.別情 聶勝瓊
〔題考〕 【填詞名解】:“﹝鷓鴣天﹞,一名﹝思佳客﹞,一名﹝於中好﹞,采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按鷓鴣為樂謂名,許渾【聽歌鷓鴣】詩:“南國多 倩多豔詞,鷓鴣清怨繞梁飛。”鄭穀【遷客】詩:“舞夜聞橫笛,可堪吹鷓鴣?”又【宋史 樂誌】引薑夔言:“今大樂外,有曰夏笛鷓鴣,沈滯鬱抑,失之太濁。”故鷓鴣似為一種笙笛類之樂調,詞名或與﹝瑞鷓鴣﹞同取義於此。至元馬臻詩:“春回苜蓿 地,笛怨鷓鴣天”;則似已指詞調矣。
〔作法〕 本調五十五字,實由七絕兩首合並而成;惟後闋換頭,改第一句為三字兩句。通體平仄,除後闋首、次兩句有一定,及前闋首尾,後闋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餘均與七絕相通。但應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慘花愁出鳳城,
⊙●○○●●△(平韻)
蓮花樓下柳青青。
⊙○⊙●●○△(協平韻)
尊前一唱陽關曲,
⊙○⊙●○○●(句)
別個人人第五程。
⊙●○○●●△(協平韻)
尋好夢,
○●●(句)
夢難成,
●○△(協平韻)
有誰知我此時情。
⊙○⊙●●○△(協平韻)
枕前淚共階前雨,
⊙○⊙●○○●(句)
隔個窗兒滴到明。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二、人月圓.有感 吳激
〔題考〕 宋駙馬王晉卿【元宵詞】有雲:“華燈盛照,人月圓時,”即本詞所采以名調也。又以本作末句,取白居易【琵琶行】語:“江州司馬,青衫淚濕,”遂又名﹝青衫濕﹞。(見【填詞名解】)
〔作法〕 本調四十八字,通首以四字句為主。第一句為平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韻。第二句為平起平收之五言句,起平韻。第三、四句,句法與﹝憶秦娥﹞第四、五句同,不 用韻,惟亦有用對偶者。第五句四字結,平仄一定。或有以第三句為豆,而第四、五句相對者亦可。後半同前半,獨末句第一字可仄,不若前之不能移易耳。
南朝千古傷心事,
⊙○⊙●○○●(句)
還唱後庭花。
⊙●●○△(仄韻)
舊時王謝,
⊙○⊙●(句)
堂前燕子,
○○●●(句)
飛向誰家。
⊙●○△(協仄韻)
恍然一夢,
⊙○⊙●(句)
仙姿勝雪,
○○⊙●(句)
宮鬢堆鴉。
⊙●○△(協仄韻)
江州司馬,
⊙○⊙●(句)
青衫淚濕,
○○●●(句)
同是天涯。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三、望海潮.凱旋舟次 折元禮
〔題考〕 望潮,本為海中蟹屬,小如膨螖,殼白;潮欲來,舉螯如望,不失常期,俗名招潮。見【山堂肆考】及【臨海異物】誌。又【蟹譜】:“蟹之類,隨潮解甲,更生新者,故字從“解”。又蟹名有望潮者,解甲之征也。”可知本詞初為詠望潮而得名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七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地”“韓”可平可仄。第三句六字起韻,第一、三兩字平仄不拘。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上句為平仄仄平,第 一字可仄。下句為平平仄仄,不能移易。第六句六字協韻,句法與第三句同。第十句為五字句,與﹝水調歌頭﹞第二句同。第八、第九句,亦即上五下四之九字句; 上應作上一下四,與下不啻四字對句而加一豆。此處“陣”“截”“霜”三字,俱可平可仄。第十句四字,不用韻,第一字可仄。末句七字協韻,作仄平平仄仄平 平,與通常七言句不同,乃係定格也。後起六字,與前闋第三、第六句均同,惟平仄不能動。次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與前第八、九句同。以下句法,全同前闋,惟 末句十一字,上六下五,與前七字句異;而第一字可用平。
地雄河嶽,
⊙○○●(句)
疆分韓晉,
○○⊙●(句)
潼關高壓秦頭。
⊙○⊙●○△(平韻)
山倚斷霞,
⊙●●○(句)
江吞絕壁,
○○●●(句)
野煙縈帶滄洲。
⊙○⊙●○△(協平韻)
虎旆擁貔貅,
⊙●●○△(協平韻)
看陣雲截岸,
●⊙○⊙●(句)
霜氣橫秋。
⊙●○△(協平韻)
千雉嚴城,
⊙●○○(句)
五更殘角月如鉤。
●○○●●○△(協平韻)
西風曉入貂裘。
○○●●○△(協平韻)
恨儒冠誤我,
●○○⊙●(句)
卻羨兜牟。
⊙●○△(協平韻)
六郡少年,
⊙●●○(句)
三關老將,
○○●●(句)
賀蘭烽火新收。
⊙○⊙●○△(協平韻)
天外嶽連樓,
○●●○△(協平韻)
掛幾行雁字,
●⊙○⊙●(句)
指引歸舟。
⊙●○△(協平韻)
正好黃金換酒,
⊙●○○●●(句)
羯鼓醉涼州。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四、玉漏遲.詠懷 元好問
〔題考〕 【琴曲譜錄】,古琴曲有﹝玉漏遲﹞;宋僧居月【琴書類集】,列於下古琴弄名中。【宋史 樂誌 鼓吹】:“真宗【封神六州】‘良夜永,玉漏正遲遲。’”本調係宋詞,固取當代廟堂樂章新義,合諸古代琴曲,以創斯名也。
〔作法〕 本調九十四字。首句五字,為五言仄句,第一字須仄。此句他家多不用韻,惟本作起仄韻次為四字豆,與下合成八字句,上四下四,協韻;而“投”字可仄。第三句 四字,仄起平收。第四句六字,仄起仄協;與﹝錦纏道﹞起二句同。第五句六字,仄起仄收,不用韻,與﹝河滿子﹞後闋第五句同。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與﹝祝 英台近﹞結句相同。第七句三字協,為平仄仄,係定格。第八、第九句均四字,句法與本調第二句同;但一則上四字為豆,一則為句耳。後闋換頭。首句六字,上兩 字可作平。若第一字用仄,第二字用平,則第三字平入亦可不拘。次句五字上一下四,亦不用韻,而第二字可平。以下均與前同;惟結句改為六字,第一字可用平。
浙江歸路杳,
●○○●▲(仄韻)
西南卻羨,
○○●●(句)
投林高鳥。
⊙○○▲(協仄韻)
升鬥微官,
⊙●○○(句)
世累苦相縈繞。
●⊙●○○▲(協仄韻)
不是麒麟殿裏,
⊙●○○●●(句)
又不與、
●⊙●(豆)
巢由同調。
○○○▲(協仄韻)
時自笑,
○●▲(協仄韻)
虛名負我,
⊙○●●(句)
半生吟嘯。
●○○▲(協仄韻)
擾擾馬足車塵,
⊙⊙●●○○(句)
被歲月無情,
●⊙●○○(句)
暗消年少。
⊙○○▲(協仄韻)
鍾鼎山林,
⊙●○○(句)
一事幾時曾了。
⊙●●○○▲(協仄韻)
四壁秋蟲夜雨,
⊙●○○●●(句)
更一點、
●⊙●(豆)
殘燈斜照。
○○○▲(協仄韻)
清鏡曉,
○●▲(協仄韻)
白發又添多少。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五、點絳唇.閨情 曾允元
〔題考〕 毛先舒雲:“江淹詩:‘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脣’;本詞采以名。”按此名甚豔,蓋謂女郎口脂也。故又名﹝點櫻桃﹞。至更名﹝南浦月﹞、﹝沙頭雨﹞,則取作家詞中語耳。
〔作法〕 本調四十一字。首句四字,不用韻;第一句雖可用平,但以仄為宜。次為七言句,起仄韻;然第一字以去聲為佳,第三字亦以仄聲為當。(【詞律】論之甚詳)第三 句亦四字,第一字亦宜用去聲。第四句句法,與﹝生查子﹞第二、第四句同。後闋第一句同前闋首句。第二句同前闋第四句。第三句三字協,為上二下一,用平平 仄,乃定格也。第四、五句複與前闋第三、四句同。
一夜東風,
⊙●○○(句)
枕邊吹散愁多少。
●○⊙●○○▲(仄韻)
數聲啼鳥,
●○○▲(協仄韻)
夢轉紗窗曉。
⊙●○○▲(協仄韻)
來是春初,
⊙●○○(句)
去是春將老。
⊙●○○▲(協仄韻)
長亭道,
○○▲(協仄韻)
一般芳草,
●○○▲(協仄韻)
隻有歸時好。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六、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拉
〔題考〕 【詞學全書 填詞名解】:“唐【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轉二字,得今名。”按萬氏【詞律】,引【冥音錄】作﹝上江紅﹞。但“上”諧作“滿”,音殊不類。考【本草 綱目】有“滿江紅”水草,為浮遊水麵之細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時,民間已有此種名稱之水草,隨取入詞,未可知也。或以董穀【碧裏雜存】載有“滿江 紅”為江淮船名;則故事始自明太祖,當非詞名所本也。
〔作法〕 本調九十三字。首句四字,不用韻,與﹝錦纏道﹞首句同。次句七字,起韻,上三字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三、四句為四字兩 句,上加三字豆。“空”“悵”二字可仄可平;“山”“形”二字亦平仄不拘。其句法與﹝瀟湘夜月﹞前闋末句相同;惟一為仄協,一為平協耳。第五、第六俱七言 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韻,下句平起仄韻;宜用對偶。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實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語 氣須與上句相貫。後闋換頭。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協韻,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此四句既可一、二兩句自為對偶,亦可以上 二句對下二句。第五、六句亦為兩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荒”字可仄,下句協韻而平仄不可移易。此八字宜用對偶。以下均與前闋第五句以下相同。
六代豪華,
⊙●○○(句)
春去也、
⊙⊙●(豆)
更無消息。
⊙○⊙▲(仄韻)
空悵望、
⊙⊙●(豆)
山川形勝,
⊙○⊙●(句)
已非疇昔。
●○○▲(協仄韻)
王謝堂前雙燕子,
⊙●⊙○○●●(句)
烏衣巷口曾相識。
⊙○●●○○▲(協仄韻)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
●⊙○⊙●●○○(句)
春潮急。
○○▲(協仄韻)
思往事,
○⊙●(句)
愁如織。
○○▲(協仄韻)
懷故國,
⊙⊙●(句)
空陳跡。
○○▲(協仄韻)
但荒煙衰草,
●⊙○○●(句)
亂鴉斜日。
●○○▲(協仄韻)
玉樹歌殘秋露冷,
⊙●⊙○○●●(句)
胭脂井壞寒螿泣。
⊙○⊙●○○▲(協仄韻)
到而今隻有蔣山青,
●⊙○⊙●●○○(句)
秦淮碧。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七、念奴嬌.石頭城 薩都拉
〔題考〕 元微之【連昌宮詞】:“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每歲樓下酺宴,萬眾喧溢,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 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聽否?’皆悄然奉詔。”又【開天遺事】:“念奴有色善歌,宮妓中第一,帝嚐曰:‘此女眼色媚人;’又 曰:‘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詞曲之名,有所昉矣。本調異名最夥,以調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謠﹞。以東坡【詠赤壁】有“大江東 去”及“還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東去﹞、﹝酹江月﹞、﹝赤壁詞﹞。更有﹝大江西上曲﹞、﹝壺中天﹞、﹝無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 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調一百字。起句四字,不用韻,平仄一定。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韻;第三、四字平仄不拘。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第三句七字,不用韻,與﹝ 滿江紅﹞第五句同。第四句六字,與﹝雙雙燕﹞第六句同。第五、第六為四字對句,不用韻,與﹝換巢鸞鳳﹞後闋第四、五句同。第十句五字,與﹝燭影搖紅﹞第四 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第八句四字,與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協韻,第一字可仄。其語氣自需一氣嗬成。後 闋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韻;第一、三字俱可作平,與﹝玉漏遲﹞後闋起句同。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與﹝青玉案﹞結句同。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 也。以下句法,全與前回。
石頭城上,
●○○●(句)
望天低、
●○⊙(豆)
吳楚眼空無物。
⊙●●○○▲(仄韻)
指點六朝形勝地,
⊙●⊙○○●●(句)
惟有青山如壁。
⊙●⊙○○▲(協仄韻)
蔽日旌旗,
⊙●○○(句)
連雲檣櫓,
○○⊙●(句)
白骨紛如雪。
⊙●○○▲(協仄韻)
大江南北、
⊙○○●(豆)
消磨多少豪傑。
⊙○○●○▲(協仄韻)
寂寞避暑離宮,
⊙●⊙●○○(句)
東風輦路、
○○⊙●(豆)
芳草年年發。
○●○○▲(協仄韻)
落日無人鬆徑冷,
⊙●○○○●●(句)
鬼火高低明滅。
⊙●○○○▲(協仄韻)
歌舞樽前,
⊙●○○(句)
繁華鏡裏,
⊙○⊙●(句)
暗換青青發。
⊙●○○▲(協仄韻)
傷心千古、
⊙○○●(豆)
秦淮一片明月。("一"作平)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八、陌上花.有懷 張翥
〔題考〕 自吳越 錢鏐有“陌上花開緩緩歸”之句,越俗遂以“陌上花開”為遊子歸來之詞。裏謠巷軟,浸成曲調。蘇軾有﹝陌上花﹞之詠;其自序雲:“遊九仙山,聞裏中兒歌﹝陌上花﹞含思宛膊,聽之淒然。”是本詞調名,創自宋代,而淵源於民間俚歌也。
〔作法〕 本調九十九字,集﹝玉漏遲﹞、﹝離亭燕﹞、﹝瑣窗寒﹞三調而成,即所謂犯調也。首四字仄句,第一字可仄,不起韻。次句八字起韻,上四字作豆,與﹝玉漏遲﹞ 第二句同。第三、四句,合之為十字句,亦與﹝玉漏遲﹞第三、四句同。第五句七字仄收,不協韻,即為七言仄句。第六句六字,仄協,第三字可平;與﹝離亭燕﹞ 第三、四句同。結三句,為十三字句,亦即四字三句上加一豆也,與﹝瑣窗寒﹞前闋結句同。然亦可作上九下四句法,一氣嗬成,與﹝瑣窗寒﹞之可作上七下六句法 少異耳。後闋首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為仄平平仄仄,定格也。次兩句,亦為上四下六之十字句,與﹝瑣窗寒﹞第四、五句同。以下與前第三句以下同。
關山夢裏,
⊙○●●(句)
歸來還又、
⊙○⊙●(豆)
歲華催晚。
⊙○○▲(仄韻)
馬影雞聲,
⊙●○○(句)
諳盡倦郵荒館。
○●●○○▲(協仄韻)
綠箋密記多情事,
⊙○⊙●○○●(句)
一看一回腸斷。
⊙●●○○▲(協仄韻)
待殷勤寄與,
●⊙○●●(句)
舊遊鶯燕,
⊙○○●(句)
水流雲散。
●○○▲(協仄韻)
滿羅衫是酒,
●○○●●(句)
香痕凝處,
⊙○⊙●(句)
唾碧啼紅相半。
⊙●⊙○○▲(協仄韻)
隻恐梅花,
⊙●○○(句)
瘦倚夜寒誰煖。
⊙●●○○▲(協仄韻)
不成便沒相逢日,
⊙○⊙●○○●(句)
重整釵鸞箏雁。
○●⊙○○▲(協仄韻)
但何郎縱有、
●⊙○●●(豆)
春風詞筆,
⊙○○⊙(句)
病懷渾懶。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九、東風第一枝.憶梅 張翥
〔題考〕 詞名係指梅。唐德宗【中和節】詩:“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朱熹詩:“今日清江路,寒梅第一枝。”又:“橫出天香第一枝”。張雨詩:“袖得瑤台第一枝”綜上各詩,東風即春風,第一枝為梅花;春風所被,第一枝頭,梅花先放,故曰東風第一枝。詞名義本於此。
〔作法〕 本調一百字。起為四字對句,與﹝瑣窗寒﹞起句同。第三句六字起韻,句法與﹝聲聲慢﹞第三句同。第四、第五為六字對句,“陽”“紅”二字可仄。第六句四字, 不用韻,第三字可用仄。第七句七字,協仄韻;句法上三下四,第二、三、四字俱可平仄不拘。結為六字兩對句,而冠一“是”字以領之;“斜”“花”“外”三字 俱可仄可平。後闋起二句,亦為七字對句,句法俱上三下四,而平仄不能移易。以下句法,與前闋第四句以下相同。
老樹渾苔,
●●○○(句)
橫枝未葉,
○○●●(句)
青春肯誤芳約。
○○●●○▲(仄韻)
背陰未返冰魂,
●○●●○○(句)
陽梢已含紅萼。
⊙○●○⊙▲(協仄韻)
佳人寒怯,
○○⊙●(句)
誰驚起、
⊙⊙●(豆)
曉來梳掠。
⊙○○▲(協仄韻)
是月斜花外麽禽,
●●⊙⊙●○○(句)
霜冷竹間幽鶴。
⊙●●○○▲(協仄韻)
雲淡淡、
○●●(豆)
粉痕漸薄。
●○●▲(協仄韻)
風細細、
○●●(豆)
凍香又落。
●○●▲(協仄韻)
叩門喜伴金樽,
●○●●○○(句)
倚欄怕聽畫角。
⊙○●○⊙▲(協仄韻)
依稀夢裏,
○○⊙●(句)
記半麵、
⊙⊙●(豆)
淺窺珠箔。
⊙○○▲(協仄韻)
怎時得重寫鸞箋,
●○⊙⊙●○○(句)
去訪舊遊東閣。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十、摸魚兒.送春 張翥
〔題考〕 “摸魚”即捕魚,為宋代俚語;兒或子,為摹仿樂府曲名,故本調又稱﹝摸魚子﹞,來源已無考。又名﹝陂塘柳﹞,則取晁無咎詞:“買陂塘,旋栽楊柳”句也。是 以又有﹝買陂塘﹞一名;而“買”字音諧,又愛作﹝邁陂塘﹞,均同出一源耳。更有﹝安慶模﹞一名,則已無自知所從始。
〔作法〕 本調一百十六字。起句七字,上三下四,不用韻;第四字可平。次句六字起韻,第一字可平。第三句七字,為七言仄句,但第一字不能仄。第四句六字,協仄,第一 字可用仄。第五句三字協,為平仄仄,定格也。第六句十字或作上五下五,或作上三下七,均可。此處如作上五下五,則上五句法為上一下四,下五句法為上二下 三;上下第一字俱可平。第七句四字協,第三字必用仄聲。第八、九句係四字對句而加一豆,“狂”“王”“有”三字均平仄不拘。末句五字協,第一字平仄可不 拘,而第三字必須用仄。後起為三字句,不協韻,平仄有一定。次句六字協,句法與﹝離亭燕﹞後闋次句同。以下均與前闋第二句以下相同。
漲西湖、
●○○(豆)
半篙新雨,
⊙○○●(句)
麴塵波外風軟。
⊙○○●○▲(仄韻)
蘭舟同上鴛鴦浦,
○○⊙●○○●(句)
天氣嫩寒輕暖。
⊙●●○○▲(協仄韻)
簾半卷,
○●▲(協仄韻)
度一縷歌雲、
⊙●●○○(豆)
不礙桃花扇。
⊙●○○▲(協仄韻)
鶯嬌燕婉,
○○●▲(協仄韻)
任狂客無腸,
●⊙●○○(句)
王孫有恨,
⊙○⊙●(句)
莫放酒杯淺。
⊙●●○▲(協仄韻)
垂楊岸,
○○●(句)
何處紅亭翠館。
⊙●○○●▲(協仄韻)
如今遊興全懶。
⊙○○●○▲(協仄韻)
山容水態依然好,
○○⊙●○○●(句)
惟有綺羅雲散。
⊙●●○○▲(協仄韻)
君不見,
○●▲(協仄韻)
歌舞地、
⊙●●(豆)
青蕪滿目成秋苑。
○○⊙●○○▲(協仄韻)
斜陽又晚,
○○●▲(協仄韻)
正落絮飛花,
●⊙●○○(句)
將春欲去,
⊙○⊙●(句)
目送水天遠。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一、多麗.西湖 張翥
〔題考〕 毛先舒曰:“張均妓,名多麗,善琵琶,詞采以名。一名﹝綠頭鴨﹞。”又曰:“此調平韻者名﹝綠頭鴨﹞;仄韻者名﹝多麗﹞。”見【填詞名解】。按李白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多麗”一詞,蓋昉於此;妓名詞名,固同出一源也。
〔作法〕 本謂一百三十九字。起句三字,次句六字均用韻;其實上三字各家多不用韻,正可作下六字之豆耳。“一”“雲”二字可平可仄。第三句七字,上三下四,不用韻, 與﹝滿庭芳﹞第七句同。第四句六字,與上句相承,句法同於﹝鳳凰台上憶吹簫﹞之第三句。第五、第六為七字對句,均上三下四。上句第四、六字可仄;下句第 一、二字可仄,第四字可平。第七、第八為四字對句,均不用韻;“懷”“憑”“望”三字均平仄不拘。第九句七字協,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十句亦七字,上三 下四,不協韻,第二、四、六字均平仄通用。第十一句五字協韻,為仄起平協五言句。第十二、十三為四字兩句,上加三字豆,與﹝瀟湘夜雨﹞前結兩句同。後闋較 前闋,惟起首兩句缺餘均相同。
晚山青,
●○△(平韻)
一川雲樹冥冥。
⊙○⊙●○△(協平韻)
正參差、
●○○(豆)
煙凝紫翠,
⊙○⊙●(句)
斜陽畫出南屏。
⊙○⊙●○△(協平韻)
館娃歸、
●○○(豆)
吳台遊鹿,
⊙○⊙●(句)
銅仙去、
⊙⊙●(豆)
漢苑飛螢。
⊙●○△(協平韻)
懷古情多,
⊙●○○(句)
憑高望極,
⊙○⊙●(句)
且將樽酒慰飄零。
⊙○⊙●●○△(協平韻)
自湖上、
●⊙●(豆)
愛梅仙遠,
⊙○⊙●(句)
鶴夢幾時醒。
⊙●●○△(協平韻)
空留得、
○○●(豆)
六橋疏柳,
⊙○⊙●(句)
孤嶼危亭。
⊙●○△(協平韻)
待蘇堤、
●○○(豆)
歌聲散盡,
⊙○●●(句)
更須攜妓西泠。
⊙○⊙●○△(協平韻)
藕花深、
●○○(豆)
雨涼翡翠,
⊙○⊙●(句)
菰蒲軟、
⊙⊙●(豆)
風弄蜻蜓。
⊙●○△(協平韻)
澄碧生秋,
⊙●○○(句)
鬧紅駐景,
⊙○⊙●(句)
采菱新唱最堪聽。
⊙○⊙●●○△(協平韻)
見一片、
●⊙●(豆)
水天無際,
⊙○⊙●(句)
漁火兩三星。
⊙●●○△(協平韻)
多情月、
○○●(豆)
為人留照,
⊙○⊙●(句)
未過前汀。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二、奪錦標.七夕 張埜
〔題考〕 盧肇 黃頗事,已見前﹝離亭燕﹞題考。據【摭言】:“明年肇以第一名還袁,因競渡,即席賦詩雲:‘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亦見【唐詩紀事】。是唐 時已以“奪錦標”為大魁天下之喻詞矣。宋代尤盛行龍舟競渡之戲,以得采為得錦標。【宋史 禮誌】及【東京夢華錄】,俱有記載。費氏【宮詞】雲:“第一錦標誰奪得,右軍輸卻小龍船。”此﹝奪錦標﹞詞名所由昉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八字。起四字對句,第三句六字起韻,與﹝綺羅香﹞起三句同。第四句六字,不用韻,第五字可平。第五、第六亦為四字對句,協仄韻,平仄不能移易。 第七句五字,上一下四,平仄不能易。第八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第三字可平。第九句七字,上三下四,不用韻。第十句六字,協仄;俱平仄不能移易。後闋起 句六字,與﹝水龍吟﹞後起句同;但第五字必用仄。第二、三句與﹝陌上花﹞第三、四句同。以下與前第四句以下同。
涼月橫舟,
○●○○(句)
銀潢浸練,
○○●●(句)
萬裏秋容如拭。
●●○○○▲(仄韻)
冉冉鸞驂鶴馭,
●●○○⊙●(句)
橋倚高寒,
○●○○(句)
鵲飛空碧。
●○○▲(協仄韻)
問歡情幾許,
●○○●●(句)
早收拾、
●○⊙(豆)
新愁重織。
○○○▲(協仄韻)
恨人間、
●○○(豆)
會少離多,
●●○○(句)
萬古千秋今夕。
●●○○○▲(協仄韻)
誰念文園病客。
⊙●○○●▲(協仄韻)
夜色沉沉,
●●○○(句)
獨抱一天岑寂。
●●○○○▲(協仄韻)
忍記穿針亭榭,
●●○○⊙●(句)
金鴨香殘,
○●○○(句)
玉徽塵積。
●○○▲(協仄韻)
憑新涼半枕,
●○○●●(句)
又依稀、
●○⊙(豆)
行雲消息。
○○○▲(協仄韻)
聽窗前、
●○○(豆)
淚雨浪浪,
●●○○(句)
夢裏簷聲猶滴。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三、眼兒媚.秋閨 劉基
〔題考〕 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即所謂“眼兒媚”也。顧詞名所始,已無可考。惟“眼兒”為俗稱,在文詞有“秋波”之喻,蘇軾詩:“佳人未肯回秋波”,故又名﹝秋波媚﹞。
〔作法〕 本詞四十八字。起句七字,為七言平韻句。次句五字,為五言平韻句。第三四句為四字對句,俱不用韻,與﹝人月圓﹞第五句同。第五句四字協韻,與﹝人月圓﹞第 三、四句同。後闋首句換用平起仄收七言句,不用韻;更與﹝人月圓﹞前闋起句同。以下完全與﹝人月圓﹞前闋相同。
萋萋煙草小樓西,
○⊙○⊙●○△(平韻)
雲壓雁聲低。
⊙●●○△(協平韻)
兩行疏柳,
⊙○⊙●(句)
一絲殘照,
⊙○⊙●(句)
萬點鴉棲。
⊙●○△(協平韻)
春山碧樹秋重綠,
⊙○⊙●○○●(句)
人在武陵溪。
⊙●●○△(協平韻)
無情明月,
⊙○○●(句)
有情歸夢,
⊙○⊙●(句)
同到幽閨。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四、誤佳期.閨怨 汪懋麟
〔題考〕 【楚辭 湘夫人】:“與佳人期兮夕張”;謝莊【月賦】:“佳期可以還,微霜沾人衣”。於是“佳期”一詞,沿為男女歡會之稱。至李益詩:“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則猶耽誤佳期之義矣。詞名殆取此;至有無故實則已無考。
〔作法〕 本調四十六字。首二句與﹝如夢令﹞起二句同;第一、三、五字平仄均不拘。第三句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不用韻;句法與﹝憶江南﹞第四句同。第四句與﹝卜算子﹞第四句同。後闋起二句,即五言仄韻詩句,句法與﹝生查子﹞第三、四句同。第三、四句與前闋同。
寒氣暗侵簾幕,
⊙●⊙○⊙▲(仄韻)
孤負芳春小約。
●●⊙○⊙▲(協仄韻)
庭梅開遍不歸來,
⊙○⊙●●○○(句)
直恁心情惡。
●●○○▲(協仄韻)
獨抱影兒眠,
⊙●●○○(句)
背看燈花落。
⊙●○○▲(協仄韻)
待他重與畫眉時,
⊙○⊙●●○○(句)
細數郎輕薄。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五、柳梢青.紀遊 朱彝尊
〔題考〕 杜甫詩:“白花簷外朵,青柳檻前梢。”詞名殆取此。又李白詩:“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楊萬裏詩:“天欲做春無去處,隻堆濃綠柳梢頭。”故又名﹝早春怨﹞。
〔作法〕 本調四十九字;前闋六句,皆四字句。上三句皆平起仄收,第一字皆可平仄不拘;惟第二句不用韻。第四句仄起平收,第五句平起仄收,對偶而不用韻;但亦可各自 為對,成流水格。末句作仄平平仄,協韻;並前兩句,各句第一字,平仄亦可通用。後闋換頭。首句六字,平起平收,與﹝清平樂﹞後闋起句同。第二句七字,上三 下四;上三字例用襯字。以下三句與前闋同。(上二句亦有用對偶者)
障羞羅扇,
●○○▲(仄韻)
花時猶記,
⊙○○●(句)
這邊曾見。
●○○▲(協仄韻)
曲彔欄杆,
⊙●○○(句)
玲瓏窗戶,
⊙○○●(句)
也都尋遍。
⊙○○▲(協仄韻)
兩峰依舊青青,
⊙○⊙●○○
但不比、
●⊙●(豆)
眉梢平遠。
○○○▲(協仄韻)
第一難忘,
⊙●○○(句)
重來崔護,
⊙○○●(句)
去年人麵。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六、解佩令.自題詞集 朱彝尊
〔題考〕 【填詞名解】:“解佩令,取漢皋解佩事。”按【列仙傳】:“江妃二女,遊於江濱,見鄭交甫,遂解佩與之。交甫受佩而去,數十步,懷中無佩,女亦不見。”後 世以“解佩”為男女定情之詞,蓋本於此。詞名取此而係以“令”字。係表曲類之調別,與﹝如夢令﹞、﹝調笑令﹞等相同。
〔作法〕 本調六十七字。首為四字對句,不用韻,與﹝鵲橋仙﹞起二句同。第三句八字,上一字豆,與﹝綿纏道﹞後半第四句同(【詞律】於第三字作豆,實非)。第四句與 ﹝錦纏道﹞首句同。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與﹝鵲橋仙﹞末句同。第六句亦七字,與﹝錦纏道﹞第三句同,惟第六字可仄。後闋首亦四字兩句,不用韻,與前闋 同。第三句七字,亦為上三下四,與前闋結句同,惟第六字不能作仄。第四句以下,均與前闋無異。
十年磨劍,
⊙○⊙●(句)
五陵結客,
⊙○⊙●(句)
把、
●(豆)
平生涕淚都飄盡。
○○⊙●○○▲(仄韻)
老去填詞,
⊙●○○(句)
一半是、
●⊙●(豆)
空中傳恨。
⊙○○▲(協仄韻)
幾曾圍、
●○○(豆)
燕釵蟬鬢。
●○⊙▲(協仄韻)
不師秦七,
⊙○⊙●(句)
不師黃九,
⊙○⊙●(句)
倚新聲、
●○○(豆)
玉田差近。
●○○▲(協仄韻)
落拓江湖,
⊙●○○(句)
且分付、
●⊙●(豆)
歌筵紅粉。
⊙○○▲(協仄韻)
料封侯、
●○○
白頭無分。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七、暗香.詠紅豆 朱彝尊
〔題考〕 見﹝疏影﹞題考。
〔作法〕 本調九十七字。首句四字起韻,第一字可仄。第二句上一下四,不用韻。第三句四字協仄;俱各平仄不能易。此三句與﹝河傳﹞起三句同。第四句四字,亦與﹝河傳 ﹞第四句同。第五句七字仄協,與﹝洞仙歌﹞第三句同。第六句六字,不協韻,與﹝玉漏遲﹞第六句同。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亦與﹝玉漏遲﹞第七句同。第八句 三字,應全用仄,不協韻。第九句上四下五,第一、第五兩字可用平;惟末三字須拗,作仄平仄,定格也。後闋起二字句,第一字平聲,第二字協仄。第二句三字, 為仄平仄,不協韻,而平仄不能易。第三句上一下四,平句,不協韻,第一四字平仄不拘。第四、五句與﹝眼兒媚﹞第三、四句同。第六句至第九句與前闋第五句至 第八句同。末句七字,上三下四,第六字可仄。
凝珠吹黍,
⊙○○▲(仄韻)
似早梅乍萼,
●●○●●(句)
新桐初乳。
○○○▲(協仄韻)
莫是珊瑚,
●●⊙○(句)
零亂敲殘石家樹。
○●○○●○▲(協仄韻)
記得南中舊事,
⊙●○○●●(句)
金齒屐、
⊙●●(豆)
小鬟蠻女。
⊙○○▲(協仄韻)
看兩岸、
●●●(豆)
樹底盈盈,
⊙●○○(句)
素手摘新雨。
⊙●●○▲(協仄韻)
延佇。
○▲(協仄韻)
碧雲暮。
●○▲(協仄韻)
休逗入茜裙,
⊙●●⊙○(句)
欲尋無處。
●○○▲(協仄韻)
唱歌歸去,
●○⊙▲(協仄韻)
先向綠窗飼鸚鵡。
○●⊙○●○▲(協仄韻)
惆悵檀郎終遠,
⊙●○○⊙●(句)
待寄與、
⊙●●(豆)
相思猶阻。
⊙○○▲(協仄韻)
燭影下,
●●●(句)
開玉盒、
○●●(豆)
背人偷數。
●○○▲(協仄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八、慶春澤.紀恨 朱彝尊
〔題考〕 本調即﹝高陽台﹞,萬氏考之綦詳。(見【詞律】)按﹝高陽台﹞,據毛先舒雲:“取宋玉賦神女事”,蓋即宋玉【高唐賦】序:“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 暮,陽台之下”也。毛氏又雲:“漢習鬱於峴南作養魚池,中築釣台,是燕遊名處。山簡為荊州,每臨此池,輒大醉,曰:‘此吾高陽台池也。’”見【填詞名 解】。
〔作法〕 本調一百字。起二句為四字對句,不用韻,與﹝東風第一枝﹞起旬同;惟首句第一字多用平。第三句六字起韻,與﹝鳳凰台上憶吹蕭﹞第三句同。第四、五句,亦為 上四下六之十字句,句法與﹝念奴嬌﹞結句略同,而平仄互異。又“一”“人”二字可仄可平。第六句七字仄收,與﹝風入鬆﹞第三句同。第七句亦七字,句法為上 一下六,或上三下四;但不可作上四下三之七言詩句。此句第四字可平可仄,須協韻。第八句為三字句,為仄平平,可不協韻。結為四字兩句,末句協韻。第一字俱 可用平。如第八句三字不用韻,則此三句可連成十一字句,一氣嗬成,與﹝鳳凰台上憶吹簫﹞結句,同其句法也。(惟上三字平仄不同)後闋起句七字,與﹝晝夜樂 ﹞後闋起句同,但不用韻。次為四字對句加一字豆,與﹝滿庭芳﹞後闋第四五句同。以下各句,與前闋第四句以下相同。
橋影流虹,
⊙●○○(句)
湖光映雪,
○○●●(句)
翠簾不卷春深。
⊙○⊙●○△(平韻)
一寸橫波,
⊙●○○(句)
斷腸人在樓陰。
●○⊙●○△(協平韻)
遊絲不係羊車住,
⊙○⊙●○○●(句)
倩何人傳語青禽。
●○○⊙●○△(協平韻)
最難禁,
●○△(協平韻)
倚遍雕欄,
⊙●○○(句)
夢遍羅衾。
⊙●○△(協平韻)
重來已是朝雲散,
○○●●○○●(句)
悵明珠佩冷,
●○○⊙●(句)
紫玉煙沉。
⊙●○△(協平韻)
前度桃花,
⊙●○○(句)
依然開滿江潯。
⊙○⊙●○△(協平韻)
鍾情怕到相思路,
⊙○⊙●○○●(句)
盼長堤草盡紅心。
●○○⊙●○△(協平韻)
動愁吟,
●○△(協平韻)
碧落黃泉,
⊙●○○(句)
兩處誰尋。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九、春風嫋娜.遊絲 朱彝尊
〔題考〕 本詞,【詞律】收馮艾子一首,注曰:“雲月自度曲”;是詞調為馮所創,而取義則謂柳枝也。李白詩:“池南柳色半青青,縈煙嫋娜拂綺城。”白居易【別柳枝】 詩:“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一指物,一指人,顧均以“嫋娜”喻柳之姿態也。本調創始,當詠楊柳。至蘇轍【元日】詩:“春風娜娜還吹霰,歲事 駸駸已發機”;則以“娜娜”喻春風。“嫋娜”之為喻詞,與“娜娜”相近,或逕指春風,未可知也。
〔作法〕 本調一百二十五字。起次兩句,均為四字而加一豆;“著”字可作平。句法與﹝沁園春﹞結句,﹝望海潮﹞第八、九句均同。第三、第四為三字對句,與﹝擣練子﹞ 起二句同。第五句為上五下四,而上五字又為上一下四;不用韻,第四、六、八字均可平仄不拘。此句如作上五下四,則與﹝沁園春﹞第四、五句同,然亦有作上三 下六者,則與﹝河傳﹞次句同;但不用韻耳。第六句四字仄收,第七句四字平協,與﹝沁園春﹞第六、七句同。第八、九句亦為四字對句,上句平收,下句入收,俱 不用韻;“忽”字可作平。第十句七字,尾三字須拗,作平仄平。此三句,正與﹝沁園春﹞第八、九、十句同。結為七字兩句,上句仄收,下句平協;實即兩句七言 詩句,不過上句尾三句拗作仄平仄,而平仄均不能移易耳。後闋起句六字,與﹝水龍吟﹞後闋起句同。第二句四字,與﹝瑤台聚八仙﹞第三句同。第三句七字,與﹝ 滿庭芳﹞第七句同。第四、五句同前闋第三、四句,但亦有不作對偶者。第六、七句亦為四字對句,與前闋第六、七句同。(“微”字可用仄)第八句四字,第一字 可仄。第九句與前闋第五句下四字同。第十句仄收,第十一句平協,俱為四字句;“玉”字可作平。第十二句亦四字,與前闋第九句同。結處三句,上句五字,上一 下四;下兩句四字,與﹝鎖窗寒﹞前闋結句略同,但易其末句作平協,為平仄平平;而“多”“不”二字平仄不能移易耳。(“飛”字可仄)
倩東君著力,
●○○⊙●(句)
係住韶華。
●●○△(平韻)
穿小徑,
○●●(句)
漾晴沙。
●○△(協平韻)
正陰雲籠日、
●○○⊙●(豆)
難尋野馬,
⊙○⊙●(句)
輕颺染草,
○○●●(句)
細綰秋蛇。
●●○△(協平韻)
燕蹴還低,
●●○○(句)
鶯銜忽溜,
○○⊙●(句)
惹卻黃須無數花。
●●○○○●△(協平韻)
縱許悠揚度朱戶,
●●○○●○●(句)
終愁人影隔窗紗。
○○○●●○△(協平韻)
惆悵謝娘池閣,
⊙●⊙○⊙●(句)
湘簾乍卷,
○○●●(句)
凝斜眄、
⊙○●(豆)
近拂簷牙。
●●○△(協平韻)
疏籬罥,
○○●(句)
短垣遮。
●○△(協平韻)
微風別院,
○○●●(句)
明月誰家。
⊙●○△(協平韻)
紅袖招時,
⊙●○○(句)
偏隨羅扇,
⊙○⊙●(句)
玉鞭嫋處,
⊙○●●(句)
又逐香車。
●●○△(協平韻)
休憎輕薄,
○○⊙●(句)
笑多情似我,
●○○⊙●(句)
春心不定,
○○●●(句)
飛夢天涯。
⊙●○△(協平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翠樓吟.魂 黃之雋
〔題考〕 本調創於薑白石。【詞律】收其“月冷龍沙”一詞,注雲:“石帚自製曲。”其所取有二義:(一)為酒樓,﹝攬轡錄﹞:“過相州市,有秦樓、翠樓、康樂樓、月 白風清樓,皆旗亭也。”範成大【翠樓】詩:“連衽成堆迓漢宮,翠樓沽酒滿城歡。”自注雲:“在秦樓之北,樓上皆飲酒者。”(二)為妝樓,王昌齡【閨怨】 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杜牧【南樓夜】詩:“歌聲長長徹清夜,月色娟娟當翠樓。”詞名取義,殆屬後者。“吟”字但仿樂府,於腔律無關, 於題義亦無涉;固與﹝水龍吟﹞之“吟”不同也。
〔作法〕 本調一百零一字。起為四字對句,不用韻。第三句六字,與﹝東風第一枝﹞同。第四句五字,與﹝換巢鸞鳳﹞第四句同。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協仄,第四字可 平;與﹝祝英台﹞結句同。第六句四字協韻,與﹝解語花﹞第六句同。第七句九字,上一字為豆,下為四字兩句,亦可作對偶,與﹝鎖窗寒﹞後闋第三句同。第八句 三字仄協;第九、十句為四字兩句;(亦可對偶)正與﹝玉漏遲﹞前結三句相同。後闋首句二字仄協;次句四字平收;實可連合為六字句,與﹝念奴嬌﹞後闋起句相 同;惟﹝念奴嬌﹞上兩字不協韻耳。第三句亦九字句,上五下四,協韻。以下與前閱第四句以下同。此首所用平仄,悉遵薑詞,無所更動,其他作家亦然;故句中平 仄兩用處甚眇。
月魄荒唐,
●●○○(句)
花靈仿佛,
○○●●(句)
相攜最無人處。
○○●○○▲(協仄韻)
欄杆芳草外,
⊙○○●●(句)
忽驚轉、
●○●(豆)
幾聲啼宇。
⊙○○▲(協仄韻)
飄零何許,
○○⊙▲(協仄韻)
似一縷遊絲,
●●●○○(豆)
因風吹去。
○○⊙▲(協仄韻)
渾無據,
○○▲(協仄韻)
想應淒斷,
●○○●(句)
路旁酸雨。
●○○▲(協仄韻)
日暮,
●▲(協仄韻)
渺渺愁予,
○●○○(句)
覺黯然銷者,
●●○○●(豆)
別情離緒。
●○○▲(協仄韻)
春陰樓外遠,
⊙○○●●(句)
入煙柳、
●○●(豆)
和鶯私語。
⊙○○▲(協仄韻)
連江暝樹,
○○⊙▲(協仄韻)
欲打點幽香,
●●●○○(豆)
隨郎黏住。
○○⊙▲(協仄韻)
能留否,
○○▲(協仄韻)
隻愁輕絕,
●○○●(句)
化為飛絮。
●○○▲(協仄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