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典詩詞概述

(2015-10-24 17:26:38) 下一個

(一)古典詩詞概述

1.什麽叫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就是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分類。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

2.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曆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 “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 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 《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 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隻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 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 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 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 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 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 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麽它跟詞有什麽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 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 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麵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曆史。如果想深入研究的話,可以參考閱讀範文瀾先生的《中國文學通史》。

   綜上所述,詩和詞按照格律和聲韻,可以作如下分類:
古典詩歌:
1.古體詩(古風):
      (1)五言古體詩,(2)七言古體詩,(3)樂府詩

2.近體詩(格律詩):
(1)律詩:a.五言律詩,b.七言律詩;
(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
(3)絕句:a.五言絕句,b.七言絕句

3. 詞:
(1)平韻格詞,(2)仄韻格詞,(3)平仄韻轉換格詞,(4)平仄韻通葉格詞,(5)平仄韻錯葉格詞

(二)格律詩


1.什麽叫格律
格,就是格式。格律詩是有固定的格式的。這種格式表現在
以下幾個方麵:
一.句數固定。每首八句的叫律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
二.字數固定。每句五個字的稱為五言詩,每句七個字的稱為七言。
由此可知:
五言絕句的字數=四句×每句五個字=二十個字;
七言絕句的字數=四句×每句七個字=二十八個字;
五言律詩的字數=八句×每句五個字=四十個字;
七言律詩的字數=八句×每句七個字=五十六個字;
五言排律的字數=大於八句的偶數句×每句五個字>四十個字;
七言排律的字數=大於八句的偶數句×每句七個字>五十六個字。
律就是聲律和韻律,格律詩要遵守發音規則,講究聲律和韻律美的。
另外,律詩的八句中,每兩句稱為一聯,共分四聯;第一,二句為第一聯,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為第二聯,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為第三聯,稱為頸聯;第七,八句為第四聯,稱為尾聯。根據詩的內容語氣,又分別稱第一,二,三,四聯為“起聯,承聯,轉聯,合聯”,相對應的絕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別稱為“起句,承句,轉句,合句”。所謂“起”,就是“起頭,開頭”的意思;所謂“承”,就是承接上麵的話,繼續延伸的意思;所謂“轉”,就是話鋒一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及獨特新穎的表現手法;所謂“合”,就是最後將話題一收結尾。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一首詩中要有“起,承,轉,合”的頓挫語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絕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詩攔腰分成兩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為絕句,因此絕句隻有兩聯,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2.格律詩寫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詩寫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個:平仄,相粘,對仗,押韻。

一.平仄:
漢語的絕大多數漢字,都有聲調(個別的無聲字或稱輕聲字除外)。齊梁時期的沈約在總結前人對漢字發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四聲”之說,形成了格律詩聲律的規則,同時也是現代漢語發聲規則的基礎。沈約提出的“四聲”是:“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其中“陰平和陽平”的字為平聲字,“上聲,去聲,入聲”的字為仄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入聲”字已經被其他聲部所兼並,所以現代漢語中隻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說“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但是,寫作格律詩要遵循沈約提出的“四聲”規則,有一些文友不了解這些,所以看到別人的詩,就用現代漢語的發聲規則去衡量,就會認為別人的詩沒有遵守規則而產生誤會。舉個例子:在下的詩作之中,有一副對子
“遠島歸鷗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紅”,
其中的“白”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入聲,是仄聲字。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變為陽平的聲調。
容易發生誤會的字有三種:
(1)把平聲字當作仄聲字
例如:李義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字是平聲字,應讀成陰平聲調;
(2)把仄聲字當作平聲字
例如:“白”“國”“節”等都是仄聲字;
(3)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則與俱”(是“一起,一同,共同”的意思)的時候為平聲,在當“都,全”的意思時為仄聲;另一種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麽,怎麽掌握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查韻書;對初學者來說,查韻書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小字典,叫“簡明文言字典”,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字典共收單字一萬六千多個,詞組一萬三千多條。它的好處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現代讀法,在古漢語中的韻部,同時說明字義並舉例。
二是經常進行閱讀和寫作,時間長了,自然就記住了。
接下來介紹平仄在詩中的運用規則,要說明的是,我們以介紹平聲韻腳為主。首先介紹七律的標準平仄格式。
七律的標準平仄格式有兩種:一種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另一種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麵所介紹的是標準格式,但實際運用時,不是每一個字都要按照上述的平仄去寫,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但這個說法不夠精確,雖然在這裏主要是介紹給初學者,但希望初學者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我們把口訣改為“一,三不論;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說每一句
的第一,三個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這將在以後的詩病中講解),第二,四,五,六,七個字要按以上的格式講究平仄。
有的初學文友會說,記不住呀,有沒有規律呢?有的,大家請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是交錯使用的,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聯的上下兩句中,對應的第二,四,六個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說上聯的第二,四,六個字如果是“平,仄,平”,下聯的第二,四,六個字則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
們來看平起式的第一聯,把第二,四,六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麽,兩聯之間呢?這就是下麵要介紹的,兩聯之間要相粘。

二.相粘
兩聯之間,上麵一聯的下聯(即上一聯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個字要和對應的下麵一聯的上聯(即下一聯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相同。
我們來看平起式的第一聯和第二聯,把第一聯的下聯和第二聯的上聯的第二,四,六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上麵一聯的下聯的第五,六,七三個字,以第六個字為中心,左右顛倒一下,就成為下麵一聯的上聯的第五,六,七三個字的平仄了,這種規律俗稱“翻跟頭”。我們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聯和第二聯為例,把第一聯的下聯和第二聯的上聯的第五,六,七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麵介紹五律的標準平仄格式。
五律的標準平仄格式也有兩種:一種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另一種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規則相同,也要“翻跟頭”,隻是少兩個字罷了。關於五律的平仄口訣,我們改為
“一不論;二,三,四,五分明”。
至於七絕和五絕,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格式,也要“翻跟頭”,隻要把七律和五律攔腰一截即可。平仄以及相粘的規則也與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絕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絕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什麽叫對仗
對仗也稱對偶,就是一聯內的上下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詞 義相對或相關。如“天”對“地”,“深”對“淺”,“大”對“小”等,意思是相對的;再如“山”對“河”,“星”對“月”“風”對“雨”等,意思是相關 的;簡言之,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這些是單音詞的對仗,如果組成詞組,則要求詞組的結構也要相同,即“主謂結構對主 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等。如果組成句子,則要求句子結構相同。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各自都是對仗。先從句子結構上看:第二聯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謂-賓”結構;“吳宮”和“晉代”都是曆史朝代的名詞做“花草”和“衣 冠”的定語,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詞做主語;“埋”和“成”是動詞,做謂語。第三聯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謂-賓”結構,但句式不相同;主語是“三 山”和“二水”;謂語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飾謂語的狀語。在此需要說明一下,律詩中各聯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變化,否則就顯得呆板。
在律詩中,首尾兩聯不需要對仗,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同樣,排律除了首尾兩聯不需要對仗外,中間的所有聯都要對仗。絕句則不需要對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詩首聯對仗,甚至整個四聯都對仗;有的排律首聯對仗,甚至整個聯都對仗;有的絕句首聯對仗,有的絕句兩聯全對仗。這些顯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創作需要和藝術技巧了。
實際上,對仗也不是規定的那麽絕對的,對仗從結構上講分兩種;一種叫工對,即不論結構或意義,都對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麵舉出的第二聯;一種叫寬對,是指個別地方對得不甚整齊,但大體上是對稱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辭害義”的效果;例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單看“疑無路”和“又一村”對得不工整,但整個句子的意思卻對得很工整。
另外,從寫作技巧上看,對仗還有借對和流水對。所謂借對,是在對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例如: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中“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雞黍”對“楊梅”,“楊”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雞”相對。所謂流水對,是上下句子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來;例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曾樓”就是典型的流水對。
此外,從對仗的句義上講,還分正對和反對。所謂正對,是並列的事物相對。所謂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在格律詩中,正對多,反對少。
還有一種叫隔句對,也叫扇對,顧名思義,即上下兩副對子中,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例如:晚唐詩人鄭穀的《寄裴晤員外》詩“昔年共照鬆溪影,鬆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如”。
最後介紹一下當句對。所謂當句對,即一句中自相對。當句對有兩種,一種是字麵不同的,例如杜甫的《涪城縣香積寺官閣》詩中“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小院”對“回廊”,“浴鳧”對“飛鷺”;另一種是有字相同的,例如杜甫的《白帝》“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千家”對“百家”。
關於對仗方麵的書籍不少,最通俗的讀物當屬李漁的《笠翁對韻》,初學者可參考學習。
在對仗中,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一聯內的兩句中,不能用相同的字對仗,這是因為詩的字數有限,每個字都要求發揮最大的表現力,如果用相同的字,就勢必限製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並且有重複的感覺。這種要求,在散文中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乎”是重複的,如果這是格律詩,就不可以了。其實說起來,
在一首格律詩當中,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這也是為了精練。關於避免重複和追求變化,在古代的藝術領域裏是很普遍的;例如。王羲之的著名的《蘭亭序》中的十七個“之”字,變化無窮,各不相同。這一點,希望初學者注意。
二.在對仗的句子裏,要避免意義相同的詞,例如“天地”對“乾坤”,“關門”對“閉戶”等。這就等於同義詞相對,表麵上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詞或句子,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古人稱之為“合掌”,就是說象一個人的兩個手掌相對一樣完全相同。這也是為了詩整體的精練。

 

4.什麽叫押韻
漢語中每一個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在現代漢語中,凡韻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韻字;例如:“東”和“冬”;新詩的壓韻,按此規律即可。但由於古今語音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現代漢語的押韻標準來寫格律詩,比如在古漢語中,“東”和“冬”就不是同一個韻部裏的字,分屬上平聲裏的“一東”和“二冬”的兩個韻部。
再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個韻部裏的,同屬“十三元”韻部。
那麽,在一首詩裏如何押韻呢?以前介紹過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在標準格式裏,除第一句要押韻外,其餘偶數句(律詩是第二,四,六,八句;絕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韻,即這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要使用同一個韻部裏的字;這種標準格式也叫首句入韻,即第一句也要入韻。剛才介紹的李商隱的五絕,是首句不入韻的,這將在以後的變格中介紹。
怎麽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個韻部裏的字呢?對初學者來說,隻有查韻書,加上我們以前介紹的《簡明文言字典》。關於韻書有很多,《平水韻部》,《詩韻》,《詩韻合壁》,《佩文韻府》等等。其中《平水韻部》和《詩韻》是針對初學者的;《佩文韻府》是個大部頭書籍,共分四冊。在此向大家推薦的是《詩韻合壁》,
這本韻書基本上摘自於《佩文韻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個字的後麵都羅列了許多古詩詞常用詞組,供使用者選用;另外書中對各種名詞按”人名部”,”花草部”,”季節部”等進行了分類和對偶,非常實用。當你使用韻書到一定的時間後,對一些常用的字就記住了,那時就不必經常翻閱韻書了。
關 於用韻,舊體詩有兩點要求:一是在一首詩中,不能兩次或多次使用同一個字來押韻。二是盡量不使用字數少的韻部(也稱窄韻)來押韻,避免被韻腳限製住,古人 稱為“不弄險韻”;盡量使用所屬的字多的韻部(也稱寬韻),選擇的餘地也大。李商隱曾經用“三江”的窄韻部作了一首《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詩 的功力,康熙年間的朱竹宅說“題極怪,不可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評論“墮入惡趣,不複以詩格繩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寶釵之口稱之為“小家子 氣”。可見,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會犯“小家子氣”的毛病的。

(一) 律詩的變格
前麵向大家介紹了格律詩的標準格式,下麵給大家介紹格律詩的
幾種變格形式。
1. 首句不入韻
格律詩的標準格式是首句入韻(即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首句不入韻的格式,除了第一句與標準格式不同以外,其餘句子格式與標準格式相同。
七律的首句不入韻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首句不入韻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的首句不入韻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的首句不入韻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入鄰韻
3. 這種形式的格式與標準格式相同,隻是第一句最後一字押的是相鄰的韻部的韻腳;這種首句入鄰韻的格式以七律見多。
例如,舊遊如夢先生的《感撞機事件》 :
衝冠一怒忍聽聞,滄海無聲斂淚痕。
短發九州驚世界,長歌一曲動乾坤。
寧將熱血千穿鼓,敢向刀鋒再斷魂。
環宇猶能稱大國,豈容魍醜數欺門?
本詩的“痕”“坤”“魂”“門”押的都是“十三元”的韻,而首句的“聞” 押的是“十三元”旁邊的“十二文”的韻;此所謂首句入鄰韻。
一.拗救之法
1.什麽是拗救?
拗救就是當格律詩由於語言的局限或為了保證意境而不能嚴格地遵守平仄規則時的一種對應方法。目的在於保持格律詩的整體的平仄聲律的均衡,符合發聲美學,是格律詩的一種變通方法。從此角度來看,格律詩的聲律規則也是可以靈活變化的,不是僵化無變化的。
   2.什麽時候要拗救?
   前麵已經介紹過格律詩的平仄規則和各種格式。以七言格律詩(七律,七絕,七言排律)為例,前麵說過“一,三不論;二,四,五,六,七分明”,但當“二, 四,五,六,”中的某個字應當用平聲,實際卻用了仄聲時,就要在另一處應該用仄聲的地方(也是“二,四,五,六,”的位置)用平聲給補救回來。按照這個規 律,經過拗揪的詩的“二,四,五,六”的平仄的數量應該與標準格式的平仄的數量一致,因此整體的平仄聲律是均衡的。請注意,用“一,三”來救是不算數的, 因為“一,三”是不論的(第七個字是不能錯平仄的,因為關係到句子的押韻或尾音)。
   3.拗救的方法
   拗救的方法,常見的大致有三種。一種是當句救,就是在一個句子內進行拗救;一種是對句救,就是在一聯內進行拗救;一種是次聯救,就是在下一聯內進行拗救。
   (1) 當句救
   請看在下的拙作《七律/登泰山絕頂》
先師意境何處尋?極目茫茫萬裏心。
峰斷雲煙分南北,勢驚天地冠古今。
長風平野襟懷闊,落日殘碑草木深。
回首群山無數小,扶岩獨會此登臨。
這首詩是七律的平起式,是首句入韻的。
在這一首詩中,第一句的標準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六個字應該是平聲,但用了“處”的仄聲,因此在第五個字(應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何”的平聲給拗救回來了。
(2) 對句救
   還是以在下剛才舉的拙作的例子進行說明,請看頷聯(第二聯)的標準格式應該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的第六個字應該是仄聲,但用了“南”的平聲,因此在下句的第六個字(應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古”的仄聲給拗救回來了。
另外,順便提一句,象這樣在上句的哪個字錯了平仄,就在下句相應的哪個字給補救回來的方法,古人也稱正救;如果上麵提到的下句補救不是在第六個字,而是在第二個字拗舊的話,就稱作錯救(是錯開拗救的意思,不是救錯了的意思)。
   (3) 次聯救
   這種情況是當上一聯的上句符合平仄,而下句有不符合平仄的字時,就在下一聯的上句中給拗救回來,方法也如上所述的對句救的方法相同,這裏就不贅述了。

   二.初學格律詩寫作容易犯的詩病
   1. 孤平
   在一句中,除了韻腳是平聲以外,隻有一個平聲字的句子稱為孤平。漢語發音中,平聲響亮,如果犯了孤平的毛病,整個句子就讀不響。
   前麵說過平仄的規則是“一,三不論;二,四,五,六,七”分明,但有一個特例,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如果第一個字是仄聲,則第三個字應該是 平聲,否則除了韻腳的第七個字外,隻有第四個字是平聲,就犯了孤平了;如果第一個字是平聲,則第三個字則可平可仄。此時,“一,三”的不論是有前提條件 的。
   這裏要說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不存在孤平問題。

   2. 三平
   在一句的句尾三個字,如果都是平聲,即形成“平平平”的格式,就叫三平。如果犯了三平,句子讀起來,就無抑揚頓挫的發音變化。 前麵講過,“二,四,五,六,七”如果不分明時可以拗救,但在“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中,第五個字必須是平聲,不能將最後三個字變成“平平平“的形式。
   3. 重韻
   所謂重韻,就是在一首詩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用同一個字押韻。
   4. 重字
   所謂重字,就是在一首詩當中,兩次或兩次以上使用同一個字。尤其是在一聯的的兩句對仗時,使用了相同的字。因為格律詩的字數有限,每個字都要求發揮最大的表現力,這種重字與重韻一樣,使用相同的字,就勢必限製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並且有重複的感覺。    有兩種情況不屬此列,一是以前介紹的相同字的當句對,如杜甫的《白帝》“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二是疊聲詞,如“茫茫”“蕭蕭”“滾滾”等。
   5. 合掌
   在對仗中,上下兩句意思相同,說的是同一件事情,稱為合掌。所謂合掌,就是說象人的左右手掌一樣完全相同,形成重複,言外之意就是其中有一句是廢話。如 “天地”對“乾坤”,“關門”對“閉戶”等。如劉琨的《重贈盧諶》“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魯國人在西邊打獵打到一隻麒麟,孔子知道了為此流淚,感歎 他的道行不通了(見《史記》“孔子世家”)。這裏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與“涕”意思相同;“獲麟”和“西狩”是一回事。這兩句意思完全一 樣,是合掌。
另外,沈約還提出了“八病”之說,但由於過分地講究聲律,故前人沒有采用,這裏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古典詩歌的分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古風、往體、歌行體), 一是唐以前的詩作及唐以後仿古的詩作,一是特指不講究格律的詩歌。近體詩出現之後,為加以區別,才有古體詩的名稱。一般來說,唐代以前的詩統稱為古體,也 叫古風。古體詩用韻比較自由,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又可平仄互押,還可以轉韻、通韻;有平仄但不很講究,不講聲病;不求嚴格的對偶,可駢可散;對仗 不固定、不工整,字數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雜言等,以五言最常見。總之,古體詩不像近體詩有極嚴的格律,隻有雙句押韻的形式。文人們在使用古體寫詩時,在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麵都不追求格律化,甚至故意用拗句、犯孤平,句尾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

古體詩的特點
   由於古體詩產生於唐代以前,因此這種詩體是不必講究平仄的(也有講究平仄的,但為數很少)。為了使這種詩體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韻的概念,但 其要求也是很寬鬆的。在一首古體詩詩中,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轉韻(就是開始押一個韻部的韻腳,以後隨著自己的需要,可以轉押其他韻部的韻腳), 因此一首古體詩可能會押很多的韻(一韻到底的詩也有,為數也不多)。另外,古體詩的句數是不限的,也根據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也許有人會說古體詩比格律詩好寫,其實不然;詩歌(無論是中外古今哪一種詩體)都講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詩而言,如果立意稍遜,而句子對仗工整新穎,尚有看 點(當然格律詩也很追求立意,這隻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體詩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無味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寫好現代詩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古體詩的分類
   前麵曾經講過,從詩體的形式上,古體詩大致可以分為五言古體,七言古體,樂府體(也稱雜體)。五言古體的特點是通篇以五言為主(一句五個字),七言古體的特點是通篇以七言為主(一句七個字),樂府體的每一句的字數長短不一。

古體詩的用韻特點
   古體詩是不必講究平仄的。用韻雖然也沒有限製,但還是有一些規律可以作為參考的(當然這些規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據作者的需要來定)。
   一是在意思轉折處轉韻;當敘述的意思一變的時候,往往應該轉為其他韻部來押韻,這樣一來,語氣得到了加強,通篇的層次也分明,而且顯得錯落有致。
   二是在敘述高興,使人興奮的意思時,往往使用平聲韻;當敘述悲怨,憤怒的意思時,往往使用仄聲韻。
   三是除了偶數句押韻以外,奇數句也可以押韻(格律詩除了首句入韻的以外,奇數句是不能押韻的)。


近體詩
起於南北朝成熟於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詩體。近體詩按雙音節來排韻律的:
露滌音清遠,風吹故葉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因為現代漢語語音與古代漢語有顯著差異,所以在用現代漢語語言寫近體詩的時候必須標明是“(新聲)”或“(新韻)”,鑒賞者就按現代漢語語音來賞析了。


近體詩格律

韻腳
韻腳:腳,就是詩句的最後一個字;韻,就是這個字的韻母。
押韻:詩、詞和曲一般要押韻,也就是說韻腳上的字的韻母必須相同或相鄰。
如,薛濤的《蟬》
露滌音清遠,風吹故葉齊。
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韻腳字“齊”“棲”的韻母都是i,這就叫押韻。

押韻得形式
1.句句押韻,詩歌每句的句腳都押韻;如《馬幫》(新聲):
山間鈴響馬幫來,
茶葉鹽巴集上排。
交換獸皮細選篩,
回歸滿馱市新開。
句腳“來”、“排”、“篩”、“開”的韻母都是“ai”。

2.隔句押韻,不是句句押韻,如果是四句詩歌1、3句腳不押韻,2、4句腳押韻;如果是八句詩歌1、3、5、7句腳不押韻,2、4、6、8句腳押韻。
還有其它押韻形式,就不介紹了。


平仄

為了使詩歌語音頓挫有致音律和諧,一般以雙聲韻為一個音節,也就是說兩個字為一個音節,音節按平仄兩聲韻交替變化。漢語有四聲,古漢語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格律規定:古漢語的平聲與現代漢語的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為平聲調,古漢語的上聲去聲入聲與現代漢語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為仄聲調。

    格律,對詩詞在格式、聲調、音韻上要求。
詩韻形成,唐朝就已經有了很詳細的廣韻。宋詞興之後,才有了詞韻。而戲曲十三轍,則是明清時代形成的。
近體詩格律,清末使用的官韻是“平水韻”。民國以後就沒有官韻了。但是,平水韻部裏的很多字與現代語言已經脫節。因此有人極力主張用現代以漢語拚音為標準的新韻。
因此,當代人吟詩填詞有兩大分流,一是依照古韻(平水韻)、一是依照新韻(新聲)。而新韻詩詞,隻要依照漢語字典為準就可以了,但要注明(新韻)。
  
無論依照古韻還是依照新韻,都必須遵守詩詞格律要求。

以七言為例
一、對仗與粘對
1.對仗──對句與出句(絕句的第1、2,3、4句;律詩第1、2,3、4,5、6,7、8,句….)的平仄必須相反,這就叫做“對仗”。否則,叫“失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對──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絕句的第3、2句,律詩的第3、2,5、4,7、6句….)的平仄必須相同,這就叫做“粘”。否則,叫“失粘”,這是詩家大忌。在格律詩中一般是不允許的。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格律大忌
1.三平調──詩句中如果最後三個字全都是平聲字,就叫做三平調。
如:平平仄仄平平平
這是寫格律詩的大忌。是決不允許出現的。但在寫古體詩時,卻有意多出現,以示與格律詩相區別。
如,杜甫的《歲晏行》中的詩句:
莫徭射雁鳴桑弓
汝休枉殺南飛鴻
割慈忍愛還租庸
好惡不合長相蒙
此曲哀怨何時終
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字,這就是三平調。


2.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除句末平聲字是押韻之外,麵還有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三字也變成了仄聲,就隻有一個平聲字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這就叫做犯“孤平”。
孤平拗救──必須把五言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仄平平仄平)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客行悲故鄉仄平平仄平
口訣:平平仄仄平,首字如不平,三字必變平,否則犯孤平。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在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靈活變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則不能通融,該平就必平,該仄就要仄。但是,必須強調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調”前提下。

三、律詩的頜聯、頸聯必須在修辭上對偶

1.工對——:近體詩中用得很嚴密恰當的對偶,稱為"工對"。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範疇的詞。
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詩中的“兩”對“一” “千”對“萬”(數詞相對),“鸝”對“鷺”(禽類名詞相對)、“黃”對“白”“翠”對“青”(顏色形容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2.寬對——:近詩體對偶中的一種。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偶,一般隻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偶。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
如,“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便是寬對。“輕裘肥馬”雖然是名詞,但與“明月清風”不是同類。

3.流水對──同一聯中的出句和對句,意義並不互相對立,如流水般一前後連貫。所以叫做流水對。
例如: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唯將終夜長開眼
報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流水對往往出現在尾聯中。
  
4.借對──在對偶句中,相對的兩個詞本來要求詞性相同,但在實際中有時采用假借的手法修辭。
    借義,有時詞性不同,但暗含引申意義,於是就借這個引申意義。
如: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尋常”是形容詞,“幾度”是數量詞但暗含“很少”“不常”“非常”意義。這樣馬廄假借“不常”“非常”意義來對“尋常”,還避免了“同字”。
    借音,有時詞性不同、意義不聯係,而音素卻含同類意義,於是就借這個音素。
如:
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生
“皇”是名詞,“白”形容詞,兩者不僅詞性不同而且意義也不同類。但是,“皇”與“黃”同音,於是“白”就對這個借音“黃”。

對偶修辭中的忌諱
1.合掌對──對偶的兩句如果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對。出現合掌對,從詩歌意向看,沒有經過精心設計。因為兩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義,浪費了句子。
例如: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兩句雖用兩種不同動物叫聲,但都體現“以鬧襯靜”,表達的是同一個意義。
又如:
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注意:如果不是對偶句,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也叫作合掌。

2.同字對──在對偶句中出現了用同一個字相對的情況。這是詩所不允許的。所以在律詩中很難找到例子。
但在詞中卻是允許用同字對的,所以在詞中不難找到例證。
如: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用同一個“有”字相對。
四、近體詩與詞用韻上的區別
    近體詩用韻嚴格,不許轉韻、不許押鄰韻。詞用韻較寬鬆,可押鄰韻、按要求轉韻。

(四)  雜詩

 對聯

對聯是從近體詩的律詩中遊離出來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無論是製對子還是對對子,上聯是基礎。
對聯格律有兩種:一種是句中格律、一種是句間(上下聯是複句,甚至是一小段)格律。遵循“馬蹄韻”:每兩個音節為一個韻。無論是句中還是句間,都遵循近體詩的原則:在不犯“孤平”、“三平調”的情況下,1、3、5不論,2、4、6分明。
下聯平仄除了遵循上麵的要求外,還必須遵循對仗:相對應(位置相同)的句子、句間句腳的平仄,與上聯相反
下聯在修辭上必須與上聯對偶。對偶上的要求與近體詩一樣有工對與寬對,不允許有同字出現(無論同位還是錯位)。

寫對聯,不能不考究格式。不同類型的對聯,在書寫中各有不同的格式。這些格式,是約定俗成的,有規範的。如果不按照老規矩去寫,將會貽笑大方,可令求聯者不快,這些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款式、布局、稱謂

    如寫春聯、婚嫁聯等即興之作,隻需講究字體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聯字是給人看的,且不可不負責任、任意去寫。字體應以正楷、行書、隸書為 宜,行草、草書則不宜使用。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當,不要上聯疏、下聯密,更不要上聯寫正楷,下聯寫行書。

    寫居室聯、書齋聯等,特別要講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錯,不但看著不舒服,而且視為對求聯者的不尊重。

    下麵詳細說明有關上、下款的布局、稱謂。

    1.上款

    上款的內容有三:名字、稱謂、聯語,次序是名字居前、稱謂次之、聯語居後。

    上聯寫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團體,則屬團體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開業,對聯的上款可書“××商店新張之喜”。如送朋友母喪,則不書友母之名而書友姓及母 家之姓,友姓下書一“母”字,“母”字及乃書稱謂。例如:“張母楊夫人千古”。這類的款式是普通的寫法,還有另一種寫法,即均寫稱謂:如“世伯父馬大人仙 逝”,即前部分為挽者對死者的稱謂,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對聯中賀、挽聯等的稱謂與書信同。如贈男友的對聯,可稱“先生”、“仁兄”,如是同學,可稱“學兄”,也可稱“學友”,如給女友,則稱“女士”。

    現將一般關係稱謂和常用親屬稱謂列之如下:

    一般關係稱謂

是何種關係 稱呼對方 自   稱
朋友的父親
朋友的母親
朋友的子女
朋友的親戚
師生
老師或師傅之妻
老師的父親
父親的祖父毋
父親的父母
母親的父母
祖父的兄嫂
妻子的父母
母親的姐夫、妹妹
哥哥的妻子
姐姐的丈夫
伯父、叔父的兒子
姑、舅、姨的女婿
妻子的哥哥
妻子的姐夫
父親的表兄弟
母親的表兄弟
母親的表姐妹
妻子的祖父毋
妻子的姨父母
子的嶽父
女的家翁
令尊(世伯)
令堂(世伯母)
令郎令媛
令親
老師
師母
太老師、師公
曾祖父、曾祖母
祖父、祖母
外祖父、外祖母
伯祖父、伯祖母
嶽父、嶽母
姨父、姨母(姨媽)

姐夫(×哥)
堂哥或堂弟
表姐夫或表妹夫
內兄
襟兄
表伯、表叔
表舅父
表姨母
嶽祖父、嶽祖母
姨父、姨母
姻兄、姻弟
姻兄(親家)
姓名或世侄
姓名或世侄
姓名
姓名
學生(受業)
姓名或學生
姓名
曾孫、曾孫女
孫、孫女
外孫、外孫女
侄孫、侄孫女
婿
姨甥、姨甥女
弟、妹
外弟、外妹
堂弟、堂哥
表兄、表嫂
妹夫(弟)
弟、襟
表侄
表甥、表甥女
(同上)
外甥孫婿
姨甥婿
姻弟、姻兄
姻弟

    古人對友人的親戚,多加一個“令”字,令是“好”、“善”意思。凡帶“令”字的屬第三人稱。此類第三人稱中,還有一些生僻的異稱,如稱人之子為“令似”或“令郎”;稱人之妻為“令閣”、“令妻”,稱人之婿為“令坦”、“令婿”等。

    如直接送別人對聯,可用單稱。如“蘭清同誌結婚誌禧”。送聯給對方的幼輩,當用雙稱。用於對方名下加以二重的稱謂,此稱謂寫上其幼輩之號,幼輩之號下再加稱謂(不加稱謂也可)。例如:“春林先生令郎永山新婚之禧”、“新華先生令媛出閣之禧”。

    標聯語就是標明對聯性質的話。如祝壽用“壽誕”之類;哀悼用“千古”之類。現將標聯語分類列舉於後:婚嫁聯——燕喜、燕爾之喜、結婚誌禧、續膠之禧(賀續婚用)、於歸之禧,出閣之禧(以上賀嫁女用)。

    壽誕聯——壽辰、壽誕、大慶、初度、榮慶、×旬華誕、×秩榮慶。
    建屋——新屋落成之喜,攸居之喜,斯於之喜,秩秩之喜。
    奠基——奠居之喜、權輿之喜。
    遷居——喬遷之喜,更塏之喜。
    開張——新張之喜,開幕之喜。
    挽聯——千古、靈右、靈座、水垂不朽。
    題贈聯——雅正、雅屬、雅玩、正之、教正、屬書。

    標聯語即是標識對聯性質的,所以各類標聯語,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能混用。

    2.下款

    下款包括三個內容,即稱謂、具名、具名語,有的在具名語之後,還加上具印(書齋聯、建築聯、廳堂聯等具印,其他類聯一般不具印)。

    下款如何稱謂,視上款的稱謂而定。例如上款稱受聯人為太嶽者,下款自稱為孫婿。其餘多種稱謂,詳見前表。這裏不再贅述。但有幾點要補充說明一下:

    一、如果給本地的公共建築題聯,普通多稱“邑人”、“裏人”,然後具名。如“邑人陸維年撰”。如果給外地的樓堂館所題聯,則可在自己姓名之前,加寫自己的籍貫,如:“楊州馬永華撰”。

    二、假如是幾個人具名而稱謂相同者,可隻出一個稱謂於正中而同用之。例如:

          盧振明
    學員:馬玉峰  鞠躬敬賀
          芳世華

    稱謂不同者,可分別寫明。如:

    表弟 趙同華
               同賀
    表侄 趙書臣

    此處的具名,普通多連書姓名。名號兼具者,號要出於名前。例如:“季高左宗棠敬撰”。

    幾個人同具名者,正中為第一,左右(或上下)次之。如:

         郭紅梅
    學生 陳蘭清 敬賀
         張秀玲

    請人撰書者,己名之前,有寫代書者名字的。例如:

    康文撰書 蔡玉華敬立

    還有在名上書其年齡,或書年月日及節令者。但一般人不寫年齡,寫年齡者多為年事較大(或較小)的人。例如:

    寧靜致遠
    淡泊明誌
        七十九歲老人任仲奇

    兩個單位同送賀聯的,其款式如下:

    祝賀平陽市詩詞楹聯學會成立

        文壇添異彩
        藝苑溢菲芳

            文山縣詩詞楹聯學會

    如具名,喜聯具賀、敬賀、恭賀、謹賀、書賀;壽聯具祝;挽聯具敬挽、謹挽、拜挽、泣挽。

    具名語,應根據受聯人輩份的尊卑、關係的親疏和感情的厚薄不同而用不同的詞語。

    二、書印、印鑒、張貼方法

    對聯不但是一種文學藝術,同時又是一種書法藝術。一副文意精美,屬對工整的對聯,如果用書法藝術寫出來,就又是一幅精美的藝術品。

    關於對聯的書法問題,下麵分四點來談:

    1.款書的位置和字形

    上下款的字,比聯語的字要小,大約以相當於聯語字三分之一大為宜。上款寫於上聯的左上方、但不要寫成頂格,上空約四寸的位置。下款寫於下聯的左下方,但也 不應寫至最下端,以下空約四寸為宜。如果是分排兩行以上的長聯,則往往將上款寫於上聯上端空處,將下款寫於下聯的下端空處。

    2.聯語的格式和標點

    如果是兩行以上的長聯,不論排幾行,每一行都要平頭頂格。前兩行的字數要相等;而且上下聯各行排列的字數也要相等,保持嚴格的對稱美。對聯為直行書寫,上聯從右邊寫起,下聯從左邊寫起。長聯第二行必須與第一行相平。

    書寫對聯時還應注意聯語的上下端都應留一寸左右的空位,每兩行字之間也應留一點空白,否則就失去了對稱美。另外寫對聯不要加標點。

    3.書聯的字體和紙張

    某一類聯,用何種字體,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貼掛在門外的對聯和挽聯,以楷書、隸書為宜,這樣顯得莊嚴典重。室內的對聯,則以草書、行書為妙。這樣會 顯得輕鬆淡雅。客廳、書室用聯,除常用草書、行書外,有用篆文的。篆文,藝術味特濃,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但落款的字體和聯語可以不同,可用楷書或行 書。

    書寫對聯用紙也有一定的限製。如喜慶類聯用紅紙,哀挽類聯用白色或藍色紙,客廳書齋的裝飾用聯,一般用宣紙裱裝為宜。

    4.對聯的張貼

    對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要求對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上下聯不可貼反。一般識別對聯的上句 和下句,隻要分析聯尾一字的平仄即可。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 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這要我們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三、對聯的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挽聯等類聯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橫披,可起
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即是一副對聯的主題,在寫作手法上,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

    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二、嵌字詩與藏頭詩

因為在論壇裏,幾乎都把嵌字詩歌誤認為藏頭詩歌。所以,特別在這裏提出來。

嵌字詩歌
《水滸》中,宋江在粉皮牆上題的反詩,不是藏頭詩歌,而是“嵌字詩歌”。嵌字詩歌有兩種:1.就是把人名、地名等特定意義的字詞鑲嵌到詩歌裏;2.在詩歌每句的相同位置鑲嵌一個字,連起來或正讀或倒讀是一句短語。


壇友炮兵的《讚<新文化報>》就是一首嵌字詩歌:
新花俏麗豔屏窗,文係民生重任扛。化育嘉風傳萬裏,報林譽滿唱鬆江。

在每句的第一個字位上分別鑲嵌了一個字,連起來正讀是“新文化報”。


藏頭詩歌
藏頭詩,下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裏,最後尾句尾字藏含首句首字。


小角荷蓮午撐傘,人依樹下正酣夢。林中鳥靜躲烈日,一蝶飛來循馥蹤。
藏頭:藏在裏、藏在裏、藏在裏、藏在裏。也就是說,下句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件。

有的尾句尾字不藏首句首字,叫“不全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