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戰役後,聯合國軍潰退漢城以南,又逢八軍軍長沃克車禍身亡,全軍上下士氣低落。馬修·李奇威臨危上陣。
在東京,焦頭爛額的麥克阿瑟告訴李奇威,韓戰是你的啦,想怎麽打就怎麽打吧。
李奇威,二戰歐洲戰場的明星。諾曼底登陸時,率空降八十二師深入敵後法國,四麵受敵,孤軍奮戰三十三天。李奇威英勇善戰,深謀遠略,愛兵如子,被該書作者譽為彭德懷在美國的攣生兄弟。
李奇威大刀闊斧整頓八軍,啟用/調入有二戰實戰經驗的年輕軍官,撤換掉那些二戰表現欠佳,來遠東混點資曆增加退休資本(八軍第二步兵師師長就是絕好的例子)的老朽。收回仁川登陸時被麥克阿瑟剝奪的第十兵團(X Corps) 指揮權___仁川登陸前,沃克率八軍死守斧山,麥克阿瑟將仁川登陸指揮權交給他的親信,缺乏實戰經驗的東京總部參某長阿爾蒙德,不僅令五角大樓大跌眼鏡,更令海軍陸戰隊上下十分不快(登陸作戰應該由陸戰隊兵團司令指揮才是)。要不是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機智果斷,陸戰一師在阿爾蒙德的催逼下,在長津湖全軍覆滅是毫無懸念的(未能全殲美軍王牌陸戰一師是毛澤東的一大遺憾)___看在麥克阿瑟的麵子上,李奇威讓阿爾蒙德留任(但是陸戰一師是絕不肯再讓他指揮了。西路北進時,若史密斯是陸軍將領,阿爾蒙徳早就把他撤掉啦)。
李奇威迫切需要一戰,以振奮軍心。明知是彭德懷布下的口袋陣,也一定要鑽,不然哪裏尋得誌願軍主力決戰?
漢城以南幾十公裏外的砥平裏,地處南北(公路)東西(鐵路)交界點,是兩軍必爭之地。四麵環山,易攻難守,是打埋伏的絕好戰場。彭德懷知道聯軍遲早會攻占砥平裏,李奇威也料定那裏和通往那裏的途中已經布下地網。
上任不久的李奇威來到步兵二十三團前沿指揮部視察。二十三團是第一戰役中東線唯一全身而退的部隊。擔任二師撤退墊後的弗裏曼上校在最後一刻得到師參謀長同意(總部已經失聯,你見機而行吧),放棄師部撤退的南路,由西路而退。正如眾將所料,西路果然毫無埋伏。李奇威問弗裏曼,給你一個加強團(團戰鬥隊regiment combat team)能不能攻占砥平裏?"可以,長官!但是進去容易,出來就難了。""沒人叫你出來,要是被包圍了,我用盡整個第八軍也要給你解圍。"
不久,弗裏曼的第二十三團,外加法國外籍軍團營,炮兵營,工兵營,共四千五百人之眾攻進了砥平裏。聯軍沿地依高布防,火炮坦克中心支援,隻等誌願軍收口圍攻。
韓戰至此,雙方戰場指揮官可謂知已知彼了。誌願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精神已絕不容置疑,但誌願軍的補給和通訊是最大弱點。那令聯軍聞聲喪膽的衝鋒號聲後來證明是誌願軍通訊落後的最大像征:作戰方案一旦製訂,衝鋒號聲一響,誌願軍官兵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但一旦達到作戰目的,前線指揮官既沒有通訊能力獲取新命令,也缺乏現場指揮的想象力。
十幾天後的深夜,誌願軍一聲進攻號響,圍殲進攻開始了。成千上萬的,美軍偵察機硬是搜不著的,誌願軍士兵平地而起,向各個山頭一波接一波的衝來。聯軍依靠強大火力全線固守。
二十三團最薄弱防守環節是南端的小山頭,由少尉麥克基率一排士兵把守。由於大約同時在東線開始的橫城戰鬥(阿爾蒙德親手製訂的萬無一失的作戰方案,用南韓一個步兵師保護聯軍加強團右翼,固守橫城,吸引誌願軍決戰。當然,衝鋒號一響,南韓師全軍就一哄而散了,陷聯軍加強團於孤軍作戰之地。加之阿爾蒙徳分兵四麵出擊,完全違背了李奇威的作戰思想,使聯軍處於完全被動。)吃緊,空軍沒有能力顧及砥平裏,隻能提供補給和打幾顆照明彈。到第三晚誌願軍再發動進攻時,麥克基排已經沒幾個有戰鬥力的士兵了。拂曉來臨,已經可以聽到遠處增援坦克的轟鳴,精疲力盡的麥克基隻帶著三四人逃到了山下。誌願軍一擁而上,占據了高地。這時增援的裝甲團還沒有到達,二十三團團部已經完全暴露在誌願軍的火力之下。然而占據山頭誌願軍隻是向團部猛烈開火,並沒有向團部發起進攻。不久天亮,橫城戰頭結束,美軍飛機蜂擁而至,燃燒彈漫山投去,大火之中又有幾千埋伏的誌願軍士兵躍出地麵,但這時聯軍援軍已到,撤退的號聲已響,砥平裏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砥平裏之戰是韓戰誌願軍進攻的高水位線(High Water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