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伊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公公梁啟超:是誰導演這場戲

(2015-10-22 07:35:19) 下一個

梁啟超真是綿密周到。

幾乎不用懷疑,單憑梁思成自己,可能壓根娶不到林徽因這樣的女神級人物,而林徽因若是沒遇到梁啟超,人生也可能達不到後來的高度,成不了女神。

林和梁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或許也可以說梁啟超策劃下的,兩個知識分子家庭雙贏式的結合。門當戶對,當仁不讓。

大師就是大師。梁啟超的用心安排,成就了梁思成,也成就了林徽因。

幾乎從林梁相遇的那一刹,梁啟超的心裏,似乎就已然朦朦朧朧擺好了一個局,一邊是起點,一邊是終點,中間過程,則需要他一點一點實現。

身為前輩,梁啟超嘔心瀝血,親手將梁思成打造成了一個合格的全麵發展的知識分子,為國貢獻棟梁;身為父親,梁啟超舐犢情深,親自為梁思成挑選了一位無可挑剔的太太林徽因,成就一段佳話。眼光,最重要的還是眼光。

我們驚歎於梁啟超的耐心和謀略。他養了好兒子,然後,找了一個好兒媳,功德圓滿。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人生的許多重要關口,梁啟超都及時出現,打點一切。

他的身影,儼然成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從相識到結婚過程中,最關鍵性的注腳。

那感覺就像,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人海中停滯的小船,梁啟超是推動他們前進的帆。

梁啟超人情練達,智慧包容,他往往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屢試不爽。他自有一套法則,知道什麽樣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不痛苦的,有益的。他樂於為孩子們安排人生途,好讓他們少走些彎路,少受些苦。

這是種藝術,教育的藝術,充滿著愛與柔情。雖然有時候看起來,更像是在擺一個棋局——那也是善意的局。而梁啟超則是那個下棋的人。

他是導演,全程導演這出戲,分分鍾都切中肯綮。

 

林、梁的相遇,他一手包辦。

1918年,梁思成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彼時,他們一個是金童,一個是玉女;一個十七歲,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穩重幽默,一個十四歲,玲瓏可愛,神采飛揚,明眸善睞。

這樣的相遇,絕非偶然,它有點像預熱,彩排,儀式性的,不是相親,卻勝似相親。

梁啟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安排兒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見麵,力圖成全一對他看好的姻緣,但他卻並不著急。他深深知道,強扭的瓜不甜,強配的婚不順,與其強行安排,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比如順其自然,讓他們自由地培養感情,水到渠成。梁啟超是睿智的。他在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中找到了一條中庸的途徑:見麵包辦,交往自由,循序漸進,他的妥協式改革家的氣質,在梁林相遇、戀愛這件事上,居然也意外得到展現。

林、梁的戀愛,他要管。

相遇是美麗的,但相遇隻是一個開始。林梁的戀愛,梁啟超積極促成。1920年起,林長民帶著林徽因遊曆歐洲,遭遇徐誌摩,父女倆都被徐吸引得心神打亂——父親林長民和徐誌摩玩起了假扮性情愛遊戲。而徐誌摩又弄到要為林徽因,同正在懷孕的原配張幼儀,實行離婚。糾結之下,林長民帶著林徽因回了國。

不難想象,林長民告別徐誌摩,帶著林徽因返鄉,梁啟超的推動作用恐怕不小。林氏父女回國後,梁啟超也是“動作”連連。

1921年,林長民帶著林徽因回到上海。梁啟超立刻便派人把林徽因接回北京,仍舊安排林回培華女子中學讀書。接林回京,梁啟超一來是照顧朋友女兒,義不容辭,二來,他明顯是想為梁思成創造機會,與林徽因多接觸。

果然,不久,梁思成先生開始“登門”拜訪林徽因女士了。他們已經有幾年不見,親密談不上,更何況,沒見麵的這段時間,他們的變化都很大,生理上,心理上。彼此的感覺很懵懂。林徽因與梁思成這個同齡人,在精神層麵,恐怕也沒有她與徐誌摩交往那麽深。梁思成和林徽因比,要晚熟一些,他始終有些男孩子的天真氣,在情感上,他則更依賴林徽因。梁思成後來回憶說:“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麽還不知道,林徽因告訴我,那是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林徽因把梁思成領上了建築之路。

與梁思成不溫不火的拜訪相比,徐誌摩的追求顯然要熱烈得多。1922年10月,徐誌摩回到上海,聚會、遊覽、講學等等事項把他的日程填得滿滿的,但他從未忘記過林徽因。正巧,梁實秋邀請他去清華文學社講演,徐誌摩星夜兼程趕往北京。此時,林梁並未訂婚,徐誌摩更有信心了。

婚約尚未履行,是為“不保險”。半途殺進來一個徐誌摩,梁啟超怎能坐視不理?一邊是兒子,一邊是學生,相比隻下,梁啟超顯然更偏向兒子。他一方麵給徐誌摩敲警鍾,一方麵督促梁思成和林徽因互訂終身。前後就那麽幾天。梁啟超便安排好了一切。1923年1月2日,他寫信給徐誌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放棄對林徽因的追求,“若沉迷於不可求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鬱悒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能自拔。嗚呼誌摩,無可懼耶!無可懼耶!”

梁啟超的“善意”勸誡,徐誌摩並不理會,而是據情力爭,全力回擊,“我嚐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汙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汙,其幾亦微矣”,如泣如訴,如歌如哭。梁啟超無法,隻好另一麵催促梁林訂婚,“生米煮成熟飯”,以絕徐誌摩之念。

僅過了五日,即1923年1月7日,他在給女兒的信中便說:“思成與徽因已互訂終身。”迅雷不及掩耳。徐誌摩寫詩,“這顆赤裸裸的心,請收了吧,我的愛神”;徐誌摩求見,跑去北海快雪堂鬆坡圖書館,找在那裏約會的梁林二人,直逼得梁思成掛出抵抗牌——梁貼了一張字條在門板,上書,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徐誌摩見相戀無望,心才漸漸冷了。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些意料之外的狀況,讓梁啟超揪心。1924年,梁啟超和林長民等人主持的“講學社”打算邀請泰戈爾訪華講學。老詩人泰戈爾當時已摘諾貝爾桂冠,德高望重,陪同人員,梁啟超安排的是徐誌摩。徐誌摩也是詩人,且對泰戈爾仰慕許久,且英語流利,由他陪同,最為妥當。但沒想到泰戈爾到京後,林徽因也加入進來了。她也是詩人,來“覲見”泰戈爾這樣的大文豪,理所當然。於是,泰戈爾在北京的活動,基本都由徐誌摩做翻譯,林徽因做陪同。看當時他們的合照很有意思。中間是個白胡子老人,左邊是金童,右邊是玉女,珠聯璧合。吳詠在《天壇詩話》裏這樣描述:“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誌摩,有如蒼鬆竹梅的一副三友圖。”泰戈爾的訪問由於有了徐誌摩和林徽因具有了濃厚的浪漫色彩。

還不止如此。5月8日,泰戈爾辦壽宴。新月社操辦,胡適當祝壽會主席,四百多位北京名流齊聚一堂。祝壽會上有一出泰戈爾的短劇《齊特拉》上演,林徽因飾演公主齊特拉,徐誌摩演愛神瑪達那,林長民演春神代森塔。英倫三人行,又湊著這機會聚到了一起。劇情浪漫,台詞華麗,詩意盎然,戲假情真……徐誌摩對林徽因的感情,死灰複燃,一時間各種流言傳得沸沸揚揚。

梁思成的母親李蕙仙對林徽因很不滿。

梁啟超有些坐不住了。攘完了外,還得安內。為了平息一切,他決定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國學習。先前梁思成出了車禍,林徽因去醫院照看,天天去,就已經引起夫人李蕙仙和女兒梁思順的不滿——沒出嫁的女孩子,怎麽可以如此出格?很不大家閨秀!準婆媳矛盾一觸即發。現在陪泰戈爾陪得滿城風雨,夫人、女兒對林徽因就更加不滿意。梁啟超焦頭爛額,唯有早些送他們出國,避開風頭。為這事,他心理焦灼,大聲疾呼:“思成和徽因,去年便有幾個月在刀山劍樹上過活!這種地獄比城隍廟十王殿裏畫出來還可怕,因為一時造錯了一點業,便受如此慘報,非受完了不會轉頭。”

好在時間是良藥,後來誤會消除了,雲開霧散。

對於林、梁的學習,梁啟超也是提點有加。

梁啟超是一代名流,也是教育大師。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梁啟超深信這一點。學校教的是規矩,出了學校,對規矩熟悉了之後,才能發揮巧。梁啟超在教育上特別懂得循序漸進,他不信天才,而信養成,梁氏子弟小時候,就深受梁啟超做學問風格之浸染,功底紮實。梁思成在決定走建築這條路之後,梁啟超怕兒子學得太專門,還特地督促,要梁思成學點音樂、文學、美術這些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這樣日後的生活不至於太單調,單調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

梁啟超在教育上追求全麵,中西兼顧,他要送梁思成、林徽因去美國留學,學點西方的學問,但同時也注重對他們進行民族傳統經的教養,即便是梁思成因車禍住院,他還不忘提醒兒子,利用這段時間,研讀中國典籍,從《論語》《孟子》開始,惡補國學。他的計劃和明確,他想讓思成,在兩個月的時間裏,熟讀甚至背誦那些修身養性的段落,然後讀《左傳》和《戰國策》的全文,以增長智能和改進文體風格。若時充足,還可以讀點《荀子》。

梁啟超在學習上很有心得,他告訴思成,做學問原不必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要做到“優遊涵飲,使自得之”才好。又說做學問要“猛火熬”、“慢火燉”,學習之後要消化,才能交替循環,生生不息。

 

林、梁的個人狀態,他也高屋建瓴地去把握,去調解。

梁思成騎摩托摔壞了腿,畢生得穿金鋼馬甲,梁啟超不悲觀,而是換個角度看問題,他和醫生商量,讓梁思成晚一年出國,他說:“你的一生太平順了,小小的挫折可能是你磨煉性格的好機會。而且就學業來說,你在中國多準備一年也沒有任何損失。”一年後,林徽因從培華女中畢業,考取半官費,兩人攜手赴美,一切剛剛好。

1925年,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在與軍閥張作霖部作戰時,中流彈而亡。向林徽因報喪的消息,落在梁啟超身上。直接說,太傷孩子的心;不說?天大的事,作為女兒,林徽因有知情權。於是,梁啟超先修書一封,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猜測。隻是猜測。

 

今天報紙上傳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訴你,又不能不告訴你,你要十二分鎮定著,看這封信和報紙。

我們總還希望這消息是不確的,我見報後,立刻叫王姨入京,到林家探聽,且切實安慰徽因的娘……

我現在總還存萬一的希冀,他能在亂軍中逃命出來。萬一這希望得不著,我有些話切實囑咐你。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鎮靜,不可因刺激太劇,致傷自己的身體。徽因遭此慘痛,惟一的伴侶,惟一的安危,就隻靠你。你要自己鎮靜著,才能安慰她,這是第二層。

第二,這種消息,諒來瞞不過徽因。萬一不幸,消息若確,我也無法用別的話解勸她,但你可以將我的話告訴她:我和林叔的關係,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係。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莊一樣看待她,在無可慰藉之中,我願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度過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習,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為林叔的好孩子。這些話你要用盡你的力量來開解她。

……

徽因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隻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國外留學便了,你們不必因此著急。

 

多貼心的父親。一段話說得滴水不漏:有這麽個消息,報紙登出來了,但消息還不確切,讓孩子們不要著急,林長民還可能有生還機會。但是,第一要鎮定,第二是讓林徽因放心,即使她父親去世,他梁啟超也可以安排好她日後的生活。她娘也會被照顧到。最後是說,經濟上不成問題。沒了。這算是打預防針。緊接著,他又來第二封信,才坐實了林長民去世的消息。有了第一次的“預告”,林徽因就不會因為覺得“突然”,而突然崩潰了。信中還提及林徽因娘交代徽因的話:“隻有盼望徽因安命,自己保養身體,此時不必回國。”

 

安命。這個中國傳統女人最常有的心理慰藉的借口。現在也要輪到林徽因頭上了。她能怎麽辦呢?最親密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父親已死,年僅49歲。家裏隻有3000塊存款,親娘和弟妹的吃穿用度的處處要錢,尚在美國求學的林徽因,恐怕隻有安命的份了。經濟上的壓力,未卜的前途,命運已經不允許林徽因有過多浪漫的不切實際的綺思,她唯順著梁啟超安排的路,嫁入梁家,學成歸來,安排工作,才最為穩妥安全。

 

或許她還可以求助於徐誌摩。那個在倫敦遇見的,大她十歲的男子,曾經點燃過她的心靈之火,帶領她走入藝術之門。可是,梁啟超很快就送來了徐誌摩與陸小曼結婚的消息。1926年的秋天,對林徽因來說,一定是難熬的,內心的糾結苦悶,無人訴說。她想知道遠在北京的徐誌摩的消息,可是,人在美國,跟梁思成交談這事肯定不適合,寫信給梁啟超?梁思順?還是寫給她的母親?似乎都不合適。林徽因焦灼著。1925至1926年,很可能是林徽因情感生活中最困惑的一年。舊的已經離去,新的還沒到來,她站在十字路口,張望,帶著憂傷。她知道,思成愛著她。盡管在美國的日子,她和思成,因為性格上的差異,產生了不少摩擦,而且在情感上,此時的梁思成也談上不多成熟,但他的確是一個合乎理想的結婚對象——性格平易,年紀相仿,誌同道合,家世通明顯赫,她沒有理由不跟他結婚。可是,林徽因還有個未了的心結。

 

1927年,胡適赴美,此行目的是:完成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後手續。胡到美國不久,就收到了林徽因的來信。她邀請他去費城彭校教育會演講。顯然隻是幌子。林徽因的真正目的,其實是想在胡適那裏,得到一些國內的消息。她是直性子,也不藏著掖著,直白寫道:“我這兩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殘酷的遭遇給我許多煩惱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夠原諒我對於你到美的踴躍。我願意見著你,我願意聽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聲音和消息,你不以為太過吧?”胡適去了,還跟她談了徐誌摩,談了徐誌摩的新婚妻子,名媛陸小曼。當年為了她而離婚,苦苦追求她的徐誌摩,而今也結婚了,林徽因的心情複雜而微妙。苦辣酸甜,往事種種,剪不斷,理還亂,可是現在,唯有割斷,大家各自好過,才算了結。胡適走後,林徽因想了很多。她給胡適寫信,傾訴自己的心路:“那天所談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全都忘不了的尤其是‘人事’。一切的事情我從前不明白現在已清楚了許多,就還有要說要問的也就讓他們去不說不問了。‘讓過去的算過去的’這是誌摩的一句現成話。”她又說:“回去時看見朋友們替我問候,請你告訴誌摩我這三年來寂寞受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現在倒也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著自慰和滿足。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隻有盼他原諒我過去的種種的不了解。但是路遠隔膜誤會是所不免的,他也該原諒我。我昨天把他的舊信一一翻閱了,舊的誌摩我現在真真透徹的明白了,但是過去,現在不必重提了,我隻求永遠紀念著。”這段話信息量很大。“過去的算過去的”,“寂寞受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絕對的不怪他”——傷感,淡淡的哀怨,又強作灑脫,因果有數,事已至此,她必須一夜長大。雖然,還是會寂寞。

迎娶陸小曼,讓徐誌摩和林徽因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情感關係,一下子變得明朗化。秋風吹散了晨霧,未來的路,各自走好。使君有婦,羅敷自然也必須有夫,很快,學業有成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便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了。

 

梁啟超心裏一塊石頭落地了。十年。這門婚事,從最初提起,到最終達成,整整走過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這十年裏,梁啟超安排他們見麵,接來徽因就學,擋走徐誌摩,安葬林長民,還支付林徽因留學費用,供給林徽因的親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財力。所以可以說,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關係,可以說是由梁啟超一手打造的,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玉汝於成,該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她終於做了梁家的媳婦。

對於這樁婚事,梁啟超是種下一粒籽,發了一顆芽,然後,細心嗬護,最終,結了一個瓜。梁啟超喜不自禁——兒子長大成人,品學兼優,現在婚姻又將美滿,娶一房眾人羨慕的媳婦,夫複何求。

盡管梁啟超此時是重病在身,事務繁忙,但長子結婚,他還是慎之又慎,禮數周全,一切合情合理。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的。結婚前,準備工作都有梁啟超代為完成。他請朋友給兩個孩子算八字,找出兩人的出生地點和時間以及上三代的名字。然後走儀式,先是行文定禮,特別莊重,早晨起來是謁祖告聘,然後是男女兩家用全貼拜見長親,中午是大宴賓客,晚上是家族宴會。盡管新郎新娘不在現場,但大家喜樂如常。兩方的聘禮都是玉,梁家給的是兩方玉佩,一紅一綠,林家原本想給玉印,但苦於一時找不到好工匠雕刻,所以暫時不刻,直接送璞玉。

聘禮的事,讓梁思成忙得興興頭頭,精神上十分愉快。他好像一個老農,種了點莊稼,現在,終於到了收獲的時刻。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結婚,梁思成還是放心不下,他怕兩個孩子太小,辦不好婚禮,一定要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順代為請客,幫著張羅才放心。他還叮囑他們,婚禮不要太奢侈,莊嚴就好,一切等回國補辦。方方麵麵他都想到,甚至在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後,梁啟超先生在回信道賀之餘,還不忘提到,“你們倆體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連兒子媳婦結婚後“生理上的變化”他都考慮得到,心思細密可見一斑。

婚禮過後,是蜜月。梁啟超全程指導,盤算好了一切。小兩口打算來個歐洲行,梁啟超早早安排好了行程,且推薦理由十分充分:“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築上最有意思者為南美諸國,可惜力量不夠供此遊,次則北歐可觀),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複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瑪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裏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實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和美術,附帶著看看土耳其革命後政治。(關於這一點,最好能調查得一兩部極簡明的書(英文的)回來講給我聽聽。)”寓教於樂,梁啟超始終為孩子的提高和日後發展進步著想,用心良苦。

林徽因和梁思成還在歐洲遊賞,梁啟超閑不住,又開始為他們的工作操心。

以他的社會關係和名望,幫兒子媳婦找份工作不難,但梁啟超的要求不低,他不但要幫兒子媳婦找到工作,還要找到好工作,對未來發展有益的工作。他給梁思成夫婦寫信,梁思成回信沒提。梁啟超有些不悅,寫信給女兒梁思順,抱怨思成不上心,“胡鬧”。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過梁啟超還是安排好了一切,在是去清華大學還是去東北大學這道選擇題中,梁啟超替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主,選擇了東北大學。他的理由同樣無懈可擊:“那邊建築事業前途極有希望,到彼後便可組織公司,從小規模辦起,徐圖擴充……”梁啟超總是能夠坐一望二,把事情想得很長遠。

蜜月度完,林徽因和梁思成回京了。拜謁父母。然後再圖北上,去沈陽發展他們的事業。

梁啟超看到兒子又黑又瘦,頭筋漲起,很是有幾分不高興,但當他看到媳婦林徽因,他又開心了。她是他理想中的兒媳——非常大方,又非常親熱,沒有從前舊家庭虛偽的神容,又沒有新時髦的討厭習氣。新舊結合,堪稱完美。

梁啟超就是這樣。他習慣於掌控大局,促成合乎他思想規範的結果。

他是一個溫柔的傳統維護者。因此,當徐誌摩離了婚,又再婚,梁啟超才會那樣震怒。徐陸打破了梁啟超的預期。他感到心痛,也預感不好的結果。他為徐誌摩的放縱擔憂。

他在為徐陸婚禮證婚時所說的一切,現在看起來如此憂愁而高明,他寫信給思成、徽因,也做感歎,也是以儆效尤:“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製,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徐誌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於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我又看著他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於那個人當頭一棒,盼望他能有覺悟(但恐甚難),免得將來把徐誌摩累死……”

他有極大的智慧,從現在就能看到未來。他從來都知道,品性需要修煉,欲望需要約束,衝動是魔鬼。可是,他也知道,徐誌摩是詩人,敏感而熱情的詩人,陸小曼是名媛,我行我素的名媛,他們倆的結合,是火星撞了地球,無可阻擋,因而,梁啟超感到了一種毀滅的哀傷。

他怒吼:徐誌摩、陸小曼,你們聽著!你們都是離過婚,又重新結婚的,都是過來人!這全是由於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不要再一次成為過來人。我作為你徐誌摩的先生——假如你還認我為先生的話——又作為今天這場婚禮的證婚人,我送你們一句話,祝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徐誌摩麵紅耳赤,陸小曼幾近昏倒。

梁啟超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有秩序,而陸小曼和徐誌摩,卻努力破壞了這個秩序。

他們到底是兩種人。一個立,一個破,一個是聚沙成塔,兢兢業業,成就輝煌,一個則是橫空出世,燃燒生命,鑄就傳奇。

林徽因的前半生,遇到徐誌摩,是開啟感性,接觸大師,點燃了她命裏原有的熱情之火。這火燒到連她自己都感到害怕,想要逃走。她和徐誌摩太像,他們其實是一類人,一樣敏銳,一樣熱情,一樣富有詩意,但他們注定要走不同的路。

林徽因的前半生,在充滿變數的最初,很慶幸有梁啟超這樣位貴人,他協助她和她的愛人梁思成,定下了穩若磐石的人生基調:理性,光明,向上。梁啟超總是在她迷惘彷徨的時刻出現,一條小船眼看偏離航道,他使一把力,借一線光,立刻讓它歸於正軌。

梁啟超究竟是大師。

他是改革家,學者,一代名流,但同時,他還是一位嘔心瀝血、循循善誘的父親。

成長,教育,就業,成家……他允許你自由成長,但又給你法度之方,可商可量。

他從不把自己當權威(雖然他的確很權威),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孩子們的老師與朋友。

他仿似如來佛,孩子們則是孫悟空,憑他們怎麽鬧,還是逃不出他的五指山。他讓孩子們西天取經,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

事實證明他總是對的。

他以一種驚人的洞察力和強韌的包容力,一手打造了幾個出色的孩子。

遺憾的是,命運從來變化多端。

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不是父母們的續集,不是孩子們的前傳,更不是朋友們的番外。

梁啟超恐怕想不到,即便他如此耗盡心神地安排、設計梁林——這樣一對優雅、聰慧且擁有如此社會地位的伉儷,在未來的人生中,還是無力抵抗時代的洪流,於顛簸流離中,耗費了相當的時間和巨大的精力。

不過,從另一個方麵看,梁啟超的良苦用心,卻沒有白費——正是在那樣一種苦痛的消磨當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散發出來的巨大人格光芒,堅忍,樂觀,不屈向前,恰恰顯示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氣骨。

與梁任公,一脈相承。

他們身上都有種民國氣質。傳統中國的士大夫氣質與西方之民主、自由氣質兩相融合,營造出前所未有的一代。

既讀過經,又留過洋,然後,在戰火中洗禮,成長,而後升華。

林徽因在李莊的一張相片最能代表這種氣質:一件長衫,一身清臒,笑對苦難。

人生是變動不居的。但他們的人生觀,堅若磐石。

梁啟超逝世後,梁思成和林徽因生了女兒。

他們把她取名為,再冰。

用來懷念,她那個曾叫做“飲冰室主人”的爺爺。

梁啟超先生。

 

 

摘自出版作品《你若盛開 清風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伊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細語呢喃' 的評論 : 謝謝細語 是我的作品 書隻有國內可以買到。有時間我也會多放些文章上來。
細語呢喃 回複 悄悄話 博主應該就是作者吧。是從自己出版的作品中摘下來的一段。《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到哪裏可以拜讀大作呢?
沉魚 回複 悄悄話 很可惜現在中國有錢的家長裏像兩啟超這樣有智慧有責任心的人沒有了,看看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就知道在物質上窮奢極欲地寵孩子,不懂得在精神上去培養一個高貴的人,所以雖然很富了可走出去言行教養上仍讓人看不起。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哈哈哈,這完全不一樣。當初的有錢人是有學問的人。今天的有錢人,都是靠關係,靠膽子發家的,當然不會懂得這些。甚至,連真正的投資都不懂
cloudhk 回複 悄悄話 這麽厲害的父親,替他們想的如此周到,孩子又能差到哪裏去呢?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梁啟超原來這般婆婆媽媽俗不可耐。
巴烏力 回複 悄悄話 很可惜現在中國有錢的家長裏像兩啟超這樣有智慧有責任心的人沒有了,看看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就知道在物質上窮奢極欲地寵孩子,不懂得在精神上去培養一個高貴的人,所以雖然很富了可走出去言行教養上仍讓人看不起。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謝伊北慧眼摘來好文,這篇文章分析的太精致了,是啊,梁家父子和林女士都是非常讓人尊敬和愛慕楷模,尤其思想家梁啟超更讓人敬仰。
愛吃肉的胖子 回複 悄悄話 梁公讓人肅然起敬,就是兒子不隨他。如果兒子機靈,還至於要父親幫著搞定對象?林也是年輕,那個丈夫顯然配不上他她。
飛舞的精靈 回複 悄悄話 好父親,是孩子的福氣。
linmiu 回複 悄悄話 在浩如煙海的關於梁林的文章、傳記和電視片中,這篇文章角度獨特、合情合理,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筆下很有功力,整篇文章引人入勝、十分清新。
我是在看八集電視片《梁思成與林徽因》時,才注意到梁啟超的家書,真可媲美《傅雷家書》,沒想到梁任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生動的真性情人,有這樣第一流人物指導人生,可謂起點極高,難怪梁林的人生完美而成就傑出。
有一個細節很有意味,其實梁啟超、林長民都很喜歡徐誌摩,可人生總有些界限無法逾越。
梁是學者、林是才女,徐誌摩是難得一現的天才詩人。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
橫塘雨眠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沒怎麽看過梁啟超先生的文章,零星讀了一些他給子女的家書,肅然起敬。跟我們印象中一百年前的封建家長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那是一位多麽慈祥多麽博學多麽有眼光有深度的父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