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國東北到處找油
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世紀20年代末,由於各方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石油的跡象,日本人下定決心要在這一地區尋找石油。1931 年“9·18事變”後,日本加速對華戰爭準備,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有一個名為“滿鐵調查部”的機構,它的探礦隊就像過篦子一樣在東北 大地肆無忌憚地尋找戰略資源,石油當然是主要目標。
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是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 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根據這 個理論以及滲透到地表的瀝青凝聚物,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遼寧南部地區,原因是這裏比較靠近海邊。
日本選擇的集中勘探區是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 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 當時日本的技術隻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歎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而位於鬆嫩平 原中部的大慶,也就是當年日本石油公司找過油的所謂“北滿地區”,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就是“貧油”地區,充其量也是油頁岩水平的石油埋藏,故不 是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紮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當時叫安達縣)上空,來去的飛機能夠經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麵上漂著黑色的油膜狀 漂浮物,於是他們向“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當時“滿鐵”方麵回答也很幹脆:“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滿鐵調查部”因此沒有去實地勘探。
實際上,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
由於對沒能找到大慶油田耿耿於懷,諸如“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常常出現在日本現代史中。有人還提出:如果日本當年發現大慶油田的話(大 慶油田高產期年均產油5000萬噸),不僅能滿足日本國內的需要還可以出口換外匯,最高統帥部也絕對不會做出“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如果不同美國開戰,太 平洋戰爭也根本不是這個打法了。
就算日本戰敗,蘇聯也不會那麽輕易的將東北歸還。至於美國,更有可能來爭奪這塊肥肉。無論是哪種可能,如果大慶油田提前被日本發現,後果不容樂觀。
細思極恐。
1959年9月26日16時,大慶油田被發現,時機不早不晚。
或許茫茫之中,真的有國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