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不盡的林彪 – ( 一 ) 關於林彪的重新定位

(2015-09-22 00:51:39) 下一個

林彪的事情, 以前曾經寫過一些東西, 實在是沒有時間打嘴皮官司, 便沒有往下寫。不過看到對林彪的不實之詞, 感覺還是有必要澄清一下。同時整理了以前發過的貼子, 一起重新貼出來。

關於林彪,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裏有這樣一段話:“這是一個曾被尊為中國的第二號神,後來又被列為第一號鬼,非神即鬼,好像從來都不是人,最終還是被一個“鬼”字覆蓋了的人。

這是一個24歲就當軍團長,從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當到野戰軍司令員、國防部長,而且經常身兼數職(比如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政委、東北野戰軍司令員),除了“副統帥”從未當過副職的人。

這是一個黨史軍史少了他,有的史實就會講不明白,就會出現空白,就會留下問號,進而愈發挑逗起人們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這是一個不時要麵對,又不敢麵對,竭力要回避,又很難回避(看著好像也挺容易),輕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淺不得,稍不謹慎就要引起麻煩,已經死去快20年了,依然異常敏感的人。

這是一個人們私下裏有不少議論,據說世界上也有不少傳聞,而今逐漸開始比較客觀公正地放到曆史天平上的人。

誰都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叫“林彪”。

 

近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下,林彪的曆史定位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在此,僅舉幾個例子:

關於林彪的重新定位

 

  1. “林彪集團”的官方最新提法

關於林彪,現在官方提法為“林彪集團”,注意,不是“林彪反革命集團”,少了最關鍵的為林彪定性的“反革命”三個字。

  1. 林彪的個人定位

1983年2月,經中央批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名單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帥的身份對待。因為軍銜是軍官的光榮稱號,1955年經毛澤東主席簽發、1963年經劉少奇主席簽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都有關於因犯罪經法院判決剝奪軍銜的規定。

不過,因為1965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製度被取消,所以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後,在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過決議將林彪永遠開除出黨時,1981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林彪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時,沒有作出剝奪林彪軍銜的決定,但是實際上林彪已不再享有元帥的榮譽。因此在確定林彪條目的同時,也確定不能使用林彪著元帥服的照片,而使用穿普通服裝的照片。林彪條目的字數也比元帥條目少。2007年中國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建軍80周年國防成就展》恢複林彪元帥像和元帥裝蠟像並在展板對林彪的“傑出軍事貢獻”予以肯定後,林彪已經正式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榮譽。早在1989年,林彪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3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之一。

  1. 雲對林彪的評價

1983年8月9日,他對編寫《遼沈決戰》一書的指導思想、結構、內容到具體編輯辦法談了一係列的意見。其中談到如何寫林彪的問題。他說:

“林彪作為四野的司令員,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隻看到這一方麵的作用,還必須看到其他方麵的作用。”

  1. 黃克誠對林彪的曆史評價

1985年春天,總政百科全書(按:《軍事大百科全書》成書之前,分由解放軍各大單位按條目性質分類編寫)編輯室的周之同、姚夫、李維民三人,將“林彪”條目的釋文送呈黃克誠審查,黃對他們講了如何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評價曆史人物。黃克誠講:

“今天主要談一談林彪這條釋文。你們送來征求我的意見,我認為把林彪列上,這是應該的。現在寫曆史比過去實事求是多了,不過有些問題還需要你們考慮一下。我知道寫這個條目有很多難處,輕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費力的事。關於對林彪的曆史如何評價,從前沒有人講過,最近陳雲同誌在談如何編寫遼沈戰役回憶錄時講到這個問題。這個材料你們大概看到了。”

“你們寫人物誌,要學習司馬遷,他在《史記》裏寫了一大群曆史人物。你們現在要用曆史的觀點,用曆史學者的態度,去評價曆史人物。不要用過去黨內鬥爭中開鬥爭會的那種過火的語言,揪出一個人就把他的曆史功績一筆勾銷了。不能隻看一麵,要看兩麵,要全麵地觀察,做出全麵的評價,寫出曆史的真麵目。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傳統說法的束縛,要打破這個束縛。”

“林彪在我軍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受到黨紀國法的製裁,這是罪有應得的。但是在評價他的整個曆史時,應當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麵是他後來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樣,兩個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曆史事實。”

“林彪死了十幾年了,對他也要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寫他的曆史。這是我的想法,我也沒有把握,你們征求我的意見,我就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請你們考慮。林彪在我軍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受到黨紀國法的製裁,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在評價他的整個曆史時,應當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麵是後來他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樣,兩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曆史事實。”

在林彪條目釋文中,寫了他在中國工農紅軍中先後擔任紅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等職務。黃老說:“在這條釋文中,你們寫了林彪在曆史上擔任了什麽職務,這是必要的。但是在擔任這些職務時,他指揮了很多戰鬥。據我了解,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在中央根據地指揮中央紅軍作戰時,他們手下有幾個著名的戰將,一個是彭德懷,一個是林彪,一個是黃公略。伍中豪同誌犧牲得早,1930年就犧牲了。黃公略也在1931年犧牲了。紅四軍是毛主席、朱總司令創建的,成立紅一軍團後,紅四軍就是林彪指揮,他是紅四軍軍長。開始時一軍團三個軍,紅三軍軍長是黃公略,紅十二軍軍長是伍中豪,後來是羅炳輝。在這三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紅四軍,戰功最大的是紅四軍。他死後我還是這麽說。有人說林彪不會打仗,這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不符合曆史事實。”

黃克誠在講了寫曆史人物時的指導思想,和對林彪總的評價之後,具體地分做三個時期,講明林彪的功績:

“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先當連長、營長、縱隊司令,以後當紅四軍軍長。在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下,指揮了不少戰鬥,在我們軍隊中,他可說是一員戰將。要承認這個事實。一軍團在我國革命曆史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打過很多仗,在一軍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隊也很多。當然主要是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的,後來林彪是軍團長。在寫這一段時,我想可以寫他指揮過紅四軍、紅一軍團,在一至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他指揮了渡江、臘子口等戰鬥。在廣西金州戰役中,他在前線指揮一軍團和三軍團一部分作戰。那時我是四師政治委員,我帶部隊到金州地區時,他指揮我們。我親自找了他,他告訴我部隊怎麽擺法。土城戰鬥是他指揮的,不過那次戰鬥沒有打好,沒有消滅敵人。總之,他是有戰績的。

“在抗日戰爭初期,林彪指揮了平型關戰鬥。平型關戰鬥的勝利,對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樹立八路軍在人民中的聲威有重大作用。這個戰鬥是林彪和其他同誌一起指揮的,他是一一五師師長,聶榮臻同誌是副師長,羅榮桓同誌是政治部主任,不過主要指揮的還是他。毛主席、朱總司令當時都不在前線。後來有人說,平型關戰鬥打錯了。這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當然,平型關戰鬥一方麵是勝利,另一方麵也有教訓要吸取,就是同日本人作戰,當時按照毛主席的方針,是不能硬拚的,盲目地拚會把我們的老部隊拚掉,當時我們沒有多大的本錢。但是這個戰鬥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有很大的影響和意義,這是不能否定的。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冬我們進軍東北的部隊是十萬多人,經過三年,到1948年的12月,部隊進關時是一百多萬人。帶十萬人進去,帶一百多萬人回來,建立了東北那麽大的解放區。當然,這不是林彪一個人的功勞,這是整個東北局和東北部隊指戰員和東北人民的功勞。但是,林彪是主要負責人,不能抹殺這一點。不然外國人會說我們寫曆史不顧曆史事實。在‘林彪’這條釋文中,對他的成績需要寫具體一些,概括地寫幾句話。譬如,他與陳雲、羅榮桓、李富春等同誌,共同領導了東北的解放戰爭,解放了整個東北,後來進關指揮了平津戰役,解放了華北,以後又進軍中南,直到中南地區全部解放,他才回來休息。總之,對他曆史上的成績也要概括地點出來。”

最後,黃克誠強調對林彪曆史上的錯誤,應當做具體分析。他說:

“關於林彪在過去曆史上的錯誤,我不知道你們寫其他人的時候,像這類問題是不是都寫上。譬如,林彪寫信給毛主席,提出‘紅旗能打多久’的問題。在黨內來說,一個下麵的幹部,向黨的領導反映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現在看來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觀點隱瞞起來,上麵說什麽就跟著說什麽,這是不正確的態度。林彪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盡管觀點是錯誤的,但敢於向上麵反映,就這一點來說,是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態度。在黨內有什麽意見就應該提出來,現在應該提倡這種精神。有些同誌不敢提意見,生怕自己吃虧,這不好,提的意見不一定都正確,還可能有錯誤,這不要緊,錯了可以批評。由於林彪提了這個問題,毛主席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個問題,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寫不出來。在黨內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按照組織係統提出自己的意見,我們應該提倡這種事情,不是批判這種事情。特別現在應當提倡這種作風。在‘文化大革命中’,誰說一句就記賬,弄得誰也不敢講話,怕說錯了挨鬥。據我了解,像這類事情林彪不止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見還有提得更厲害的。”

“我考慮,如果其他人的條目釋文中像這類問題都寫,‘林彪’這條目也可以寫;如果在其他人的條目中這類問題不寫,對林彪也不要那麽苛刻。在我們黨幾十年革命鬥爭中,沒有錯誤的人是沒有的,沒有講過錯話,沒有做過錯事,恐怕一個也找不出來。毛主席也犯過錯誤嘛。像這類曆史上的問題,如果其他人的條目中不寫,‘林彪’這一條目也可不寫。如果要寫,也要在肯定他曆史上的功績之後,再提到他在曆史上也提過的錯誤意見。至於他後期的問題,屬於另外一個性質,那不是錯誤,而是嚴重的罪行。他坐飛機外逃,機毀人亡,身敗名裂,自己給自己做了結論,這要嚴肅批判,當然也是按照曆史事實表述出來。總的來說,我的意見就是要按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曆史學者的態度,來寫林彪的曆史。好的,壞的,兩方麵都寫,不要隻寫一麵。”

黃克誠是黨和軍隊的著名領導人之一,“文革”結束後複出,曾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他對黨的曆史問題和曆史人物,光明磊落,不計個人恩怨,堅持曆史唯物主義態度,不僅使得對林彪的曆史評價得以端正,而且對黨史軍史的研究編寫也有重要的意義。

  1. 楊尚昆同誌對林彪的曆史評價

在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編纂工作會議上,談到怎樣寫林彪的問題。他說:

“林彪,他最後走上了叛國的道路。但不能因為他叛國,就對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麵的、曆史的評價。林彪在中央蘇區,在長征路上,在抗戰中,特別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還是有功的。陳雲同誌在談編寫《遼沈決戰》一書時曾指示,對林彪還是要實事求是地寫。我們對待曆史人物,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時正確就寫成一貫正確。”

  1. 《辭海》對【林彪】詞條的三次修訂

《辭海》是當代中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辭典,是一部極具權威性的工具書。自1936年由中華書局初版於上海,至今已有70餘年。《辭海》秉承“十年一修”原則,每次修訂都要對曆史進行重新解釋,但對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不作評價。

《辭海》2009年修訂版(總第六版)為最新版本。

一、《辭海》對【林彪】詞條的三次修訂

(一)《辭海》1979年版中的【林彪】詞條全文:

“【林彪】(1907-1971)湖北黃岡人,名育容,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在土地革命初期,對中國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懷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澤東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長信,對他進行了批評和教育。抗日戰爭時期,又追隨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反對黨的‘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戰略方針’。解放戰爭時期,在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中,一再抗拒黨中央的戰略方針和戰略部署。文化大革命中同陳伯達等結成以他為首的反黨集團,並和王張江姚‘四人幫’勾結,鼓吹‘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反黨亂軍,破壞文化大革命。1970年8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發動反革命政變未遂。1971年9月8日,發動反革命武裝政變,妄圖謀害毛澤東,另立中央,陰謀失敗後,9月13日私乘飛機,叛黨叛國,倉皇出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過決議,將這個資產階級野心家、陰謀家、反革命兩麵派、叛徒、賣國賊永遠開除出黨。”

(二)《辭海》1989年版,對1979年版【林彪】詞條中林彪在曆史上的所謂“錯誤和罪行”進行了修訂:

1、刪除(林彪)“在土地革命初期,對中國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懷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澤東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長信,對他進行了批評和教育”。

2、刪除(林彪在)“抗日戰爭時期,又追隨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反對黨的‘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戰略方針’”

3、刪除(林彪在)“解放戰爭時期,在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中,一再抗拒黨中央的戰略方針和戰略部署”

4、刪除(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反黨亂軍,破壞文化大革命”

5、刪除(林彪在)“1970年8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發動反革命政變未遂”。

6、《辭海》1989年版增加了“同聶榮臻等指揮了平型關戰鬥”。

(三)《辭海》1999年版,第二次對【林彪】詞條進行修訂:

在1989年版刪除上述1至5項林彪的所謂“錯誤和罪行”的基礎上,又對一下兩項作了進一步修訂:

1、刪除(林彪妄圖)“另立中央”

2、刪除(林彪)“9月13日私乘飛機”的“私”字。

3、新版(1999)“林彪”條目還出現了兩個巨大變化:一是增加了林彪身著中山裝的頭像;二是增加了“中國軍事家”的頭銜。

(四)《辭海》2009年修訂版在1999年版基礎上,對【林彪】詞條又進行了第三次修訂:

刪除(林彪)“1971年9月8日下達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後,與妻葉群、子林立果叛黨叛國”。

(參見《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第1271頁,1989年版第1433頁,1999年版第1537頁與2009年版第1157頁)

二、【遼沈戰役】詞條:

刪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一次戰略性決戰……)“但東北野戰軍主要負責人林彪一再拖延,拒不執行。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糾正了林彪的右傾錯誤以後……”(才發起決戰)。

(參見《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第1035頁與2009年版第1150頁)

三、【平津戰役】詞條:

刪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早日秘密入關……)“以待部署完成之後各個殲滅(敵人)。但東北野戰軍主要負責人林彪拒不執行。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糾正了林彪的右傾錯誤以後……”(才得以順利進行)。

(參見《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第45頁與1999年版第54頁與2009年版第1440頁)

四、《辭海》2009年修訂版對【林彪反革命集團】詞條的修訂。

2009年修訂版刪除(林彪)“1971年9月8日下達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後,與妻葉群、子林立果叛黨叛國”。

改寫為:“林彪之子林立果及其黨羽炮製《‘五七一’工程紀要》反革命計劃,妄圖謀害毛澤東,發動武裝政變。”

(見《辭海》縮印本2009年修訂版第1157頁)

五、【批林批孔運動】詞條。

(一)、《辭海》2009年修訂版刪除1999年版的“‘文化大革命’後期,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批林批孔反對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運動。”

(二)、改寫為“1974年4月中共中央轉發經毛澤東批準,由江青組織編寫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後,運動在全國展開,再次造成動亂”。

  1.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延明在林彪元帥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林彪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短短的4年時間,他從連長升到軍團長,不是靠給毛澤東拍馬屁得來的。  抗日戰爭他隻打了個平型關戰役,但影響很大。解放戰爭中他從東北打到海南島,三大戰役打了兩個,縱掃了半個中國。可以說,林彪作為卓越的軍事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曆史上占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

……

近些年來,我一看到這個人被稱為“軍事家”,那個人被稱為“軍事家”,就想起毛澤東當年對林彪的評價。在軍事科學院工作期間,因為看了很多戰史資料,我得出一個印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等的軍事家有四個,他們是林彪、彭德懷、粟裕、劉伯承。

離開軍科以後,有一次見到出獄後的毛遠新,對他說起我的這個感覺,他當場糾正了我。他說:這個順序不對,居第二位的不是彭德懷,而是粟裕,並告訴我:這是毛澤東的看法。

由此我知道了就軍事才能而言,以及就戰功而言,在毛澤東心目中林彪、粟裕、彭德懷、劉伯承是第一檔次。在這個檔次中,林彪是占有第一把交椅的。其他元帥、大將都不在這個檔次裏,如果他們要稱什麽“軍事家”,是不能與第一檔次的四個人同日而語的。

……

我認為,把林彪淹沒在所謂的33個或者36個軍事家之中,淹沒在十大元帥之中,忝陪末座,甚至排斥在戰史之外,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悲哀。

把林彪踩到腳下,把沒有打過一次仗,當過一天兵的人吹捧為軍事家,胡說還有什麽軍事思想,並且無恥地同毛澤東軍事思想放到同等地位上,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恥辱。我覺得,在林彪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同林彪沒有瓜葛,也沒有恩怨的人應該站出來,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為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做出應有的貢獻。

  1.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黨史開講】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最著名的兩員革命戰將一位是彭德懷,另一位就是林彪。

林彪之所以能夠革命戰爭時期取得很多突出的成就,其原因就在於“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指導思想給林彪很大的空間,讓林彪個人的發展融入到中國革命的轟轟烈烈的事業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林彪是中國革命的產物。

金一南:我們上集講到了彭德懷,我們這集講林彪。

我們說彭德懷與林彪這兩個人相比,要說勇,林彪不如彭德懷;要說謀,彭德懷不如林彪。我們說彭德懷是一團熱火,一團從裏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則是一潭深水,一潭深不可測的含而不露的靜水。蘇軾講過一句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兩句話我們把它分開了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形容彭德懷同誌非常貼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麵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形容林彪非常合適。

林彪鑽研軍事這種專注就像是“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彭德懷與林彪的配合相得益彰,成為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指揮中國革命戰爭十分得力的左膀右臂。

……

林彪本人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物,我覺得他能夠指揮作戰達到這樣一個水平,他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沒有共產黨沒有他,沒有工農紅軍沒有他。他指揮作戰的成功是工農紅軍的一部分,是共產黨曆史的一部分,並不是他個人的一部分,不能因為他後來出了問題了我們把戰史全部抹煞,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

所以我們在講到林彪的功績的時候,我們講他不是一個個人的努力,他是一個黨的產物,一個事業的產物。

林彪在紅軍時期指揮作戰與抗日戰爭的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指揮了兩個戰役,取得這麽多突出的軍事成就,我覺得從這點來看,他這些突出軍事成就的取得就是因為個人融入到了中國革命這個轟轟烈烈的曆史進程中去,使他的個人能量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給他個人提供了空前大的空間。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林彪,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時期最傑出的指揮將領之一,在實踐“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指導思想的過程中摸爬滾打、不斷成長。

在成功中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林彪在戰爭的洗禮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作戰風格,這些“林彪式”的作戰方法顯著提高了紅軍的作戰效能,形成了紅軍軍團獨特的作戰方略。

……   

金一南:……我們講,林彪毫無疑問是我們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八路軍和解放軍中最傑出的指揮將領。

  1. 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CCTV-7的[百戰經典]

盧勇【央視軍事頻道主持人,國防大學副教授】:

當年,我軍的高級將領都非常年輕。在這些年輕的將領中,林彪又屬於最年輕的那一撥。但年輕是年輕,打起仗來卻不含糊,林彪又屬於最能打仗的那一撥。

所以,不到25歲,他就出任了紅一軍團總指揮,後來稱軍團長。

從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到中央紅軍的長征,一軍團擔負了很多很多的主攻任務,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其中,當然離不開林彪過人的指揮才能。林彪打仗善於開動腦筋,而且特別善於總結。

所以,《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說林彪:“他的軍事思想,對於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對奪取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特別是解放戰爭中,奪取東北戰場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

關於“四野”

在全國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是全軍兵力發展數量最快、武器裝備最為精良、戰爭後期戰鬥力最強勁的雄師。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這支起自黑土地上的英雄部隊,在林彪、羅榮桓、陳雲等的領導下,抗擊了國民黨軍最精銳的印緬遠征軍的進攻,創建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隨後率先進行了大反攻,在遼沈決戰中取得全勝後又揮師入關,從祖國大陸最北端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島最南端的“天涯海角”。

四野麾下戰將如雲,在開國1600多位將軍中,原屬四野的就有519人,占將軍總數近三分之一,而其中的四野十大虎將更是彪柄千古。

片尾結束語

回顧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戰史,這是一部在東北解放戰爭中迅速發展壯大的曆史,也是從簡陋裝備向掌握現代化武器邁進的曆史。

四野在全軍中擁有最好的裝備技術條件,有最雄厚的經濟力量支撐,使這支英雄部隊如虎添翼。在解放戰爭後期,中央還命令四野以一些幹部和機關作為基礎籌備建立空軍和海軍,這支全軍裝備最好的野戰軍又成為軍隊邁向現代化的先驅。

在全國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史冊上,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書寫下了永遠的輝煌,永遠的光榮!

片尾的結束語中,使用了“永遠的輝煌,永遠的光榮!”的評語。這令人憶起:1950年四野三十九軍奉命北上。當時的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親自為凱旋北上的三十九軍送行,並親書贈言:“永遠勝利,永遠光榮!”

  1. 金一南訪談中對林彪的評價

……我覺得這樣做是對我們中國革命的誣蔑,你以為是對林彪一個人的貶低啊?林彪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如果我們采取這樣的方法,批彭德懷的時候否定百團大戰,批林彪的時候否定平型關戰役,我們還剩什麽,我們光榮的曆史被我們自己一塊一塊切割,拋棄了。

……林彪對軍隊的貢獻,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本身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的一部分。

  1. [磚頭評語:]

俗話說“當代寫實,隔代修史”,就是說曆史首先必須真實記錄,至於如何解讀一般要隔代才能做到正確解讀。從林彪曆史定位的變化來看, 充分體現了:

1、“曆史是人民寫的”這條真理是任何人無法逾越的,曆史遲早要回歸到它的本來麵目,政治開明就能盡快回歸,政治黑暗就要被推遲回歸。

2、政治家應該積極推動曆史發展的車輪,而不是企圖阻止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3、對林彪的曆史功過,不僅在民間,甚至在官方,也有了大進步,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曆史唯物主義史觀的必然結果, 更是中共當局放下曆史包袱麵向未來的開明之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月光光買手表 回複 悄悄話 林彪軍團的????:殲滅中國抗日軍隊,圍困長春導致餓死大量平民百姓
西門祝 回複 悄悄話 林彪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奇才。
匡吉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