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55年授銜,話題一直不斷,相當一部分愛好者對1955年授銜情況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經常有某人是否低授、某人是否高授的評判,但卻並不很清楚1955年授銜基本原則依據。
現在主流的講法是1955年授銜基本以1952年幹部評級為依據。1950年11月全軍第一次幹部大會決定:我軍幹部先評定排連營團等軍隊級別。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幹部評級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全軍所有幹部評定個人級別,並為今後實行軍銜製度奠定初步基礎。主要評級依據是"德、才、資"。1952年3月確定軍隊幹部級別分9等21級:
一等: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
二等: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
三等: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
四等: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
五等:正師級,副師級,準師級
六等:正團級,副團級,準團級
七等:正營級,副營級
八等:正連級,副連級
九等:正排級,副排級
職務與評級標準
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一般應在正副準兵團級內確定,個別資深的副司令員、副政委得評為軍委委員級。
大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一般應在正軍級至準兵團級範圍內確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正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副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一般應評為正軍級至準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一般應評在準軍至正軍級範圍內評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軍、師、團三級幹部:各按正、副、準三級評定,各級正副參謀長、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應評為準級;副職幹部一般應評為副級;正職幹部一般應評為正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亦可按現職高評或低評一級。
營、連、排三級幹部:各按正、副兩級評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可酌情按現職評高或評低一級。
而當時高級將領評級情況如下(僅列出元帥,大將):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3人):
朱 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彭德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林 彪(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7人):
劉伯承(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賀 龍(西南軍區司令員)
陳 毅(華東軍區司令員)
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長兼中南軍區第一政委)
徐向前(總參謀長)
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
葉劍英(中南軍區代司令員)
軍委委員級(8人):
粟 裕、徐海東、黃克誠、陳 賡、譚 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
正兵團級:
王樹聲、許光達
據此結論,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為元帥,軍委委員級為大將。。
上述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夠全麵。其實,如果關注一下黨史,根據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基本可以推斷未來的元帥和大將: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按選舉得票多少為序,票數相同者按姓氏筆劃為序)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1945年6月-1950年10月)、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陳雲、徐向前、關向應(滿族,1945年6月-1946年7月)、陳潭秋(已故)、高崗(1945年6月-1954年8月)、李富春、饒漱石(1945年6月-1955年3月)、李立三、羅榮桓、康生、彭真、王若飛(1945年6月-1946年4月)、張雲逸、賀龍、陳毅、周恩來、劉伯承、鄭位三、張聞天(洛甫)、蔡暢(女)、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葉劍英、聶榮臻、彭德懷、鄧子恢、吳玉章、林楓、滕代遠、張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譚震林、薄一波、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1945年6月-1946年4月)
中央候補委員:(按選舉得票多少為序,票數相同者按姓氏筆劃為序)
廖承誌、王稼祥、陳伯達、黃克誠(1945年6月-1949年3月)、王首道、黎玉(1945年6月-1950年6月)、鄧穎超(女)、陳少敏(女)、劉曉、譚政、程子華、劉長勝、粟裕(侗族)、王震、宋任窮、張際春、雲澤(烏蘭夫,蒙古族)、趙振聲(李葆華)、王維舟、萬毅(滿族)、古大存、曾鏡冰、陳鬱、馬明方、呂正操、羅瑞卿、劉子久(1945年6月-1950年6月)、張宗遜、陳賡、王從吾、習仲勳、蕭勁光、劉瀾濤
中央委員中,元帥10人全部在位,一人大將張雲逸。候補委員中,大將6人:黃克誠,譚政,粟裕,羅瑞卿,陳賡,蕭勁光。至於其他3位大將徐海東,王樹聲,許光達不在上述名單。
王首道,王震,宋任窮,烏蘭夫,呂正操,張宗遜,萬毅也在上述名單中,但55年授銜上將,萬毅為中將。
所以元帥10人無可爭議。有人說粟裕如果不讓帥,可為元帥。其實,根據上述名單,有胖帥在,是輪不到粟的。所以,粟隻能做大將第一人。
再看一下大將,根據上述名單,張雲逸,黃克誠,譚政,粟裕,陳賡,蕭勁光7人,或為土地革命時期有過軍團(或相當於軍團)一級職務,或戰功卓著,爭議不大。其餘3位大將,徐海東參加過黃麻起義,雖然出身鄂豫皖四方麵軍,但早於紅軍到達陝北,與劉誌丹的部隊改編為15軍團,毛與中央紅軍到陝北時,貢獻巨大,由此作為陝北代表,位列大將。(陝北另一代表為高崗)。王樹聲以紅軍時方麵軍級的職務成為為四方麵軍的代表而授銜大將,好像也沒什麽爭議。唯一有爭議的是紅二方麵軍在大將中的代表許光達,有人說應該是肖克。其實如果許光達平不了大將,也應該是王震(另一個應該是李先念),輪不到肖克。第一,肖克不在上述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之列;第二,肖克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第三,肖克,王震的紅六軍團出身中央紅軍,嚴格來講是紅一山頭,代表二方麵軍和湘鄂邊和洪湖根據地有點勉強。所以,餡餅就落在許光達頭上了。
再看其他幾位,王首道是四方麵軍山頭,宋任窮,張宗遜一方麵軍,呂正操,萬毅出身東北軍,無紅軍經曆,烏蘭夫基本沒什麽軍隊職務,弄個上講都勉強,根本不可能指望大將。
所以55年授銜,10個元帥10個大將,一個蘿卜一個坑,不多不少。其結果在1945年就已經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