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oppertow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的一天 -(下)上海的早晨

(2016-07-19 20:08:42) 下一個

早上五點鍾多一點,手機上鬧鍾喚醒了我。起床、打開窗簾,向外望去,左方的浦東高樓呈現的是一個漂亮的剪影,而右方的弧形的濱江大道後的建築似乎正迎著朝陽醒來,流光溢彩。我匆匆洗涮收拾了一下,背上雙肩包挎著相機出了旅館,五分鍾後就來到了浦江公園。濱江大道上己有年青人中年人外國人在跑步,一群奶奶媽媽級的人在舞劍舞蹈,但是沒有擴音,還有一些象我一樣的旅遊者在遊戈找角度拍攝江濱老建築和浦東新高樓。我穿過中山東路來到曆史建築樓群的長道上,這裏幾乎沒有什麽人,我沿著步道慢慢的走過一幢一幢大樓,時而讀著門牌號碼及曆史牌文,駐足欣賞著有圖案裝飾的鑄鐵鐵門,時而輕觸著厚寬的花崗岩石牆麵,仰著脖子向大樓的頂層看過去。我有些恍惚,我是在紐約的下城區,DC的博物館區,芝加哥的水城,還是波士頓的燈塔坡?

 
圖1 外灘的早晨,月牙形濱江大道及新、老建築
 
圖2 濱江公園裏晨練的人們
 
記得八十年代中期,這裏還是冷冷清清,雖然這些樓房仍然置立在這裏,但讓人覺得是一種 “人去樓空” 的無奈和“明日黃花”的無助,唯一有些映象的是海關大樓的鍾樓的鍾聲和浦江邊的和平飯店綠色尖頂。
 
據說80年代末上海就開始大興土木,許多新的高層建築在這些老建築物的後麵如雨後春筍般唰唰的豎起來了。幸運的是這些老建築沒有被折掉,而且在九十年代初被立案保護起來,隨後按照原來的設計得到修複或改造。現在我們看到這些有規模且風格協調的古典建築,如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再現當年的風彩。
 
除了這些建築有精美的裝飾和異域風情的景觀外,它們更直觀的構勒了近現代上海經濟和文化變遷的曆史史實。我尤其感興趣這些建築裏麵曾經怎樣的點滴。帶著這些老建築的照片回北美後,我調出張張照片,辯出門牌號碼或者去網上按圖索翼找到號碼,然後從網上的數據庫裏又翻出它的來龍去脈, 讀它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故事真多呀,篇篇精彩。不過,我很想讀讀喬爭月著的 《上海外灘建築地圖》故事集,其網上的書目錄顯示每一個建築都有一個故事,或恩愛情仇或風花雪月或春風得意或黯然離去。下次一定托人從國內給我帶一本這本書回來,慢慢讀來。
 
圖3 《上海外灘建築地圖》目錄一覽
 
上海在開埠之前,隻是一個泥灘水涇的縣城,縣府就在現外灘南邊的豫園老城區,而當時鄰近最聞名的城市是蘇州和揚州。1843年,上海指定為清朝的對外的五個通商港口之一,即上海開埠。自此,上海升為江蘇省下的上海道 ,當時的道台(長官)相當清朝的四品官員(現在的局長職位?)。因西人不斷東來,小小的上海道肩負著"國家"的職能,有土地管理"部"(會丈局)、外交"部"(洋務局)、司法"部"(會審公廨)、公安"部"(巡防保甲局)、海岸警衛"部"(船捐捕盜局)、 刑"部"(改過局) 等辦事機構,真可謂 “麻雀雖小 五髒俱全”。直到1927年上海才脫離江蘇成為民國政府的直轄市 - 上海市,此時上海己是東方的巴黎,“十裏洋場” 繁華都市,遠東的 “華爾街”,冒險者的樂園,泥灘成“金灘” 。
 
 
圖4  精致厚重的鐵門
 
一個世紀(1845-1937)的營建,在這條僅有2公裏長的(浦)江(蘇州)河的弧岸上排列了約有五十幢風格各異的建築,包括英式、法式、西班牙式、希臘式、芝加哥派、巴洛克風格,洋洋大觀。1937年以後,因為兵革滿道的戰亂, 二戰後的世界經濟停滯,1949年後的一係列政治動蕩,外灘基本就不再新建了。1949年前,這些高樓大廈的大部分的功能是用來做銀行及洋行商務,還有少量的是宗教和文化活動。西人的經濟和文化滲透及其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裏衝突、交流、再融合,開啟了特別的上海的“海洋派” 文化,或者說上海一直在西方文明/方式和中國傳統的兩種文化中漸行漸長的。上海,相比南京、杭州等周邊城市,又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移民城市,從開埠時的西人移民 (上海租界)到後來周邊地區的移民 - 遂漸來到上海或開業或謀生,移民新鮮血液的輸入,促進了新城的建設和繁榮。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係,保持了近代上海的繁榮。這些建築能仍然屹立或保留到現在,甚至逃過文化大革命一劫(由於被軍管),堪稱少有的幸運。因為這些世紀建築的存在,我們才能見識曆史與現代在這裏彼此交匯,才能理解這個城市的“海派”文化,我想大概這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吧。
 
圖5 情人花牆
 
圖6 世紀佳緣
 
興趣如我一樣的遊客,為了見識或重溫這段曆史,“費寢忘食” 了約二個小時,看完了中山東一路的萬國建築群的大部分建築,拍了一些照片以作記錄。我對其中的二幢建築 有點 “情有獨種”,下麵讓我敘敘這些 “城南舊事”。
 
外灘天文台又叫外灘信號塔,是外灘的著名建築之一。上海開埠後,外國商船進出浦江港口繁忙。為此,法租界的徐家匯觀象台在1984年在此始建了一個信號台,兼有報時和氣象預報兩個功能。當時信號台隻是一根豎起木質旗杆,根據風速風向掛出不同顏色的旗幟以示貨輪船隻。旗杆頂端還掛著一隻大黑鐵球,到了正午,落下鐵球給遠處的船員報告時間。1927年,信號台又被重建升級到如今的規模和風格,旗杆換成了160英尺高的塔結構,約15層樓高,是當時遠東地區最高的建築。在始建期的沒有電台的情況下,徐家匯觀象台的神職人員通過觀象而確定時間,而當天的氣象和時間的信息又是由徐家匯的神職人員每天騎單車或坐馬車送到外灘信號台。徐家匯觀象台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愛國人士馬相伯在此始建中國的第一所私立學院,震旦大學,它也是今天的上海天文台的前身。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位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天文係畢業生去上海天文台報道,出了上海十六鋪碼頭坐上黃包車,被送到了外灘天文台。這位國之驕子隻能啼笑皆非,而黃包車師傅則信誓旦旦:這就是外灘上的天文台。我本人曾也"移民"上海,在徐家匯觀象台舊址生活了數年。但是如果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大概隻會指向西而不是東 (嗬嗬)。
 
圖7 外灘信號台建築 (網絡圖片)
 
圖8 信號台在外灘的相對位置
 
上海和平飯店分別坐入了外灘19號(南樓)和外灘20號(北樓)。外灘19號樓建於1854年,是外灘建築群中較早的多層建築。它是開始的中央飯店易主到匯中飯店再到如今的和平飯店。1911年12月29日,同盟會在外灘匯中飯店,召開了歡迎孫中山大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傳來了南京選舉的結果,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外灘前麵的中山(東)路(中山環路的一部分)就是民國政府為紀念民國紀元事件在1927年而命名的。(注:解放前這裏是租界,中山東路是後來才有的)。
 
圖9  和平飯店南樓(左)和北樓(右)
 
 
 
外灘20號又稱沙遜大廈 (Sassoon House),建於1929年。沙遜大廈建成後,五至九層是華懋飯店,其中 5-7樓層裝修了九國特色套房,德國式、印度式、西班牙式,日本式,法國式、意大利式、美國式,中國式和英國式。這些九國特色套房仍保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沙遜家族是個富可敵國,但也樂善好施的姓氏。二戰期間的 2萬多歐州猶太人逃避納粹迫害,來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護照的上海,暫棲在上海虹口的猶太區,也即"上海隔都"。沙遜為上海隔都的猶太難民提供了大量必需的援助,包括房屋、食物、醫藥、建學校等。
 
新中國成立後直至文革結束,和平飯店曾是上海的八大飯店之一 (上海大廈,和平飯店,錦江飯店, 華僑飯店,  國際飯店, 東湖賓館, 海鷗飯店, 衡山賓館 ?), 由上海警備區管理。父母曾三番五次的輪流來上海治病,有時一住就是半年,下一年又要來上海複查。有一年,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母親帶我來上海看望住院的父親,正直新年元旦快到之時,所以我們一家三口被按住在和平飯店南樓。過了幾天又來到北樓參加慶祝活動,其中活動之一是“為毛主席吃長壽麵“。 我幼不記事,這些梗概都是母親在我這次從上海回來後提起的。是啊,如果我早知我曾在這個大廈還在比較"原生態"的時候住過,或許這次來上海就選住了和平飯店,那麽對這次重訪舊地是否更多了一層新意呢?
 
 
看完外灘 “萬國建築" 群(見照片連接),又順道去看了蘇州河南岸的外灘源十幾座曆史建築(見照片連接),那裏是鬧市裏的一片靜園,自是另一個小世界。當我又轉到外白渡橋邊時,太陽在蘇州河上反光燿眼,橋上的行人五顏六色嘻嘻嚷嚷,一看鍾已是早上九點半以後了,哇,已經出門近4個小時了,該回去了。過了橋到了橋的北堍,撲麵而來的左手邊是上海大廈,右手邊是俄羅斯領館,而對麵就是 “上海早晨” ,浦東飯店的早餐部。嗯,就在這裏來一碗豆漿油條吧。
 
圖10 橋上看風景,看百年鐵橋風景
 
圖11 浦東飯店一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coppertow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外世:過奬了,下次再努力。謝謝。
外麵的世界 回複 悄悄話 你鏡頭下上海很美,天氣很給力!
coppertow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太太的花園:謝謝臨帖和閱讀。是的,對這些建築有感情,是因為花了心思和時間在這些建築以後才有的。曆史就象一條河流,如果溯源而上,就會發現今天的我們都是來自那源處,自然對過去的事和物也有了一種切身的體會。
taitaidehuayuan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我讀了2遍,樓主對上海的老建築充滿了感情,因為老公曾經在那裏學習工作了10年,我也多次光顧這座美麗的城市,對很多老建築也很熟悉,跟著你回顧。
登錄後才可評論.